一种背包式轿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10520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包式轿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包式轿架装置,包括用于支承轿厢体的轿架本体、以及用于接触曳引绳的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电梯井道内设有沿纵向延伸的导轨,所述轿架本体的其中一侧面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导轨的导靴;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设置在轿架本体底面上并彼此相隔开;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还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该平面垂直于所述轿架本体的底面。该背包式轿架装置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止轿厢体出现偏载,降低导靴的磨损,使电梯运行平稳,舒适感好,而且有助于节约建筑材料,同时还结构稳定,使用安全指数高,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
【专利说明】一种背包式轿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绕绳比为2:1的背包式轿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家用电梯即安装在私人住宅中,仅供单一家庭成员使用的电梯。私人房屋的结构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筑费用和建筑空间,同时要照顾到房屋的外观和美观度。目前家用电梯因存在井道尺寸窄小、楼层高度底等问题,故无法满足普通乘客电梯的安装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场上已推出一款背包式家用电梯,其轿厢主要包括轿厢体、以及由如图1所示的绳轮组件2和轿架本体I所组成的轿架装置;所述轿架本体I主要包括左前立梁11、左后立梁12、上梁13和下梁14、以及用于放置轿厢体的底框15 ;所述左前立梁11和左后立梁12的底端分别对应固定在所述底框15的左前端和左后端上;所述上梁13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左前立梁11和左后立梁12 ;所述下梁14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左前立梁11和左后立梁12,并且所述下梁14位于所述上梁13的下方;所述绳轮组件2设置在所述下梁14的外侧端上;所述左前立梁11和左后立梁12上还设有与沿纵向设置在电梯井道上的导轨(图未示)相滑动连接的导靴16。该背包式家用电梯的整体结构布置紧凑、节省空间,完全能满足家用电梯井道的安装要求,并且其运行原理如图2所示:当轿厢体安装在轿架本体I上时,曳引绳3绕过曳引轮4,一端连接轿架本体I上的绳轮组件2后固定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上,另一端连接对重装置5上的绳轮组件6后固定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上,轿厢7与对重装置5的重力使曳引绳3压紧在曳引轮槽内产生摩擦力,这样,当曳引轮4转动时就会驱动曳引绳3拖动轿厢7和对重装置5作相对运动,即轿厢7上升,对重装置5下降;轿厢7下降,对重装置5上升,从而使轿厢7能在电梯井道中沿导轨作上下的往复移动。
[0003]但是,现有的背包式电梯所使用的轿架装置,由其绳轮组件2是设置在轿架本体I的侧面上。当轿厢承载后.整个轿厢受偏置严重,以至设置在轿架本体I上的导靴16磨损快,电梯运行不平稳,舒适感差。
[0004]为此,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1955112A公开了一种电梯上背包式轿架系统,包括轿厢,用于支撑轿厢的轿架,轿架中的上梁包括主上梁和垂直设置在主上梁中间并朝向轿厢的辅上梁,主上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立梁上,辅上梁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两个相间隔设置的绳轮,绳轮的轴心线和两个绳轮的中心连线均与两根立梁的对称中心线相垂直设置,两个绳轮上绕过有牵引绳(即曳引绳),牵引绳通过两个绳轮来带动轿厢和轿架沿着导轨升降运动,绕绳比为2:1,通过设置两个绳轮,使得两个绳轮经牵引绳所受的牵引力矩与轿架系统将导靴压在导轨上的偏载力矩在水平方向基本抵消,这样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导靴与导轨之间水平方向的作用力,降低对导靴的磨损,通过可以平衡电梯偏载产生的力矩,提高电梯乘坐的舒适感。但是,这种结构的电梯上背包式轿架系统,由于其两个绳轮是设置在上梁上,电梯井道必须具备充足的顶层空间,因此会使顶层高度变高,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而且其所使用的轿架,因上梁呈T形,并配合底框和分别设于上梁两端的两条立梁,从而使轿架整体呈一半包围轿厢的框架结构,因而结构稳定性较差,不能满足人们对电梯的高使用安全指数的追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包式轿架装置,其不但可以降低导靴的磨损,使电梯运行平稳,舒适感好,而且有助于节约建筑材料,同时还结构稳定,使用安全指数高。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背包式轿架装置,包括用于支承轿厢体的轿架本体、以及用于接触曳引绳的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电梯井道内设有沿纵向延伸的导轨,所述轿架本体的其中一侧面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导轨的导靴;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设置在轿架本体底面上并彼此相隔开;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还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该平面垂直于所述轿架本体的底面。
[0008]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使用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配合曳引绳来带动轿厢体和轿架本体在电梯井道内作升降运动,绕绳比为2:1,而且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经曳引绳所受的牵引力矩与轿架本体将导靴压在导轨上的偏载力矩在水平方向基本抵消,这样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导靴与导轨之间水平方向的作用力,降低对导靴的磨损,通过可以平衡电梯偏载产生的力矩,从而使电梯可以更加平稳地运行,提高电梯乘坐的舒适感。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是设置在轿架本体的底面上,相对于现有的将两个绳轮组件设置在轿架本体顶面上的轿架装置,只需增大电梯对建筑物底坑的深度即可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而无需加高建筑物的顶层高度,从而大大地节约了建筑材料。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轿架本体底面的左端和右端上;所述导靴设置在轿架本体的左侧面上。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轿架本体的改进,所述轿架本体包括上梁组件、立梁组件和下梁组件;所述上梁组件固定在立梁组件的顶部上;所述下梁组件固定在所述立梁组件的底部上;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下梁组件的底部左端和右端上。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轿架本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竖向延伸的左上梁和右上梁、以及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的前上梁和后上梁;所述左上梁、后上梁、右上梁、前上梁四者依次首尾相连成一上框架结构;所述下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竖向延伸的左下梁和右下梁、以及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的前下梁和后下梁;所述左下梁、后下梁、右下梁和前下梁四者依次首尾相连呈一下框架结构;所述立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的左前立梁、左后立梁、右前立梁和右后立梁;所述左前立梁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左前端;所述左后立梁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左后端;所述右前立梁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右前端;所述右后立梁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右后端;所述第一绳轮组件设置在所述左下梁上,并且第一绳轮组件的转动轴与所述左下梁平行;所述第二绳轮组件设置在所述右下梁上,并且,第二绳轮组件的转动轴与所述右下梁平行。由于该轿架本体的上梁组件呈上框架结构,下梁组件呈下框架结构,并配合立梁组件从而使轿架本体的整体呈一全包围轿厢体的框架结构,不但有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轿架本体在受力时的结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降低轿厢体从轿架本体上脱落的概率,大大地提高了电梯的使用安全指数。
[0012]优选地,所述下梁组件还包括沿横向延伸的下扶罩;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包括第一绳轮、第一上扶罩、第一前螺栓和第一后螺栓;所述第二绳轮组件包括第二绳轮、第二上扶罩、第二前螺栓和第二后螺栓;所述第一上扶罩和第二上扶罩两者的底部以及左右两端分别开口 ;所述下扶罩的顶部以及左右两端分别开口 ;所述左下梁底部向里凹陷形成一左凹槽;所述第一上扶罩固定在所述左凹槽中,所述下扶罩的顶部左端与第一上扶罩底部对接并形成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绳轮的空腔,所述下扶罩顶部左前端通过所述第一前螺栓连接左凹槽和第一上扶罩两者的前端,所述下扶罩顶部左后端通过所述第一后螺栓连接左凹槽和第一上扶罩两者的后端,第一绳轮的转动轴前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一绳轮的空腔的前端后固定连接第一前螺栓,第一绳轮的转动轴后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一绳轮的空腔的后端后固定连接第一后螺栓;所述右下梁底部向里凹陷形成一右凹槽;所述第二上扶罩固定在所述右凹槽中,所述下扶罩的顶部右端与第二上扶罩底部对接并形成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绳轮的空腔,所述下扶罩顶部右前端通过所述第二前螺栓连接右凹槽和第二上扶罩两者的前端,所述下扶罩顶部右后端通过所述第二后螺栓连接右凹槽和第二上扶罩两者的后端,第二绳轮的转动轴前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二绳轮的空腔的前端后固定连接第二前螺栓,第二绳轮的转动轴后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二绳轮的空腔的后端后固定连接第二后螺栓。
[0013]优选地,所述下梁组件还包括一沿竖向延伸且位于左下梁和右下梁之间的加固梁;所述加固梁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所述前下梁和后下梁;所述加固梁还位于所述下扶罩的上方。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绳轮的左端与第二绳轮的右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轿厢体的宽度。
[0015]优选地,所述左前立梁和左后立梁上各设有用于安装导靴的安装部。
[0016]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四个连接孔。
[0017]优选地,所述左后立梁上还设有安全钳。
[0018]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止轿厢体出现偏载,降低导靴的磨损,使电梯运行平稳,舒适感好,而且有助于节约建筑材料,同时还结构稳定,使用安全指数高,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传统的绕绳比为1:1的轿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的轿架装置的运行原理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绕绳比为2:1背包式轿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所示的背包式轿架装置的运行原理图。
[0025]其中,图1至图2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6]1、轿架本体;11、左前立梁;12、左后立梁;13、上梁;14、下梁;15、底框;16、导靴;
2、绳轮组件;3、曳引绳;4、曳引轮;5、对重装置;6、绳轮组件;7、轿厢。
[0027]图3至图4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8]1、轿架本体;11、上梁组件;111、左上梁;112、右上梁;113、前上梁;114、后上梁;12、立梁组件;121、左前立梁;122、左后立梁;123、右前立梁;124、右后立梁;125、安装部;1251、连接孔;126、安全钳;13、下梁组件;131、左下梁;132、右下梁;133、前下梁;134、后下梁;135、下扶罩;136、左凹槽;137、右凹槽;138、加固梁;2、第一绳轮组件;21、第一绳轮;22、第一上扶罩;23、第一前螺栓;3、曳引绳;4、曳引轮;5、对重装置;6、第三绳轮组件;
7、第二绳轮组件;71、第二绳轮;72、第二上扶罩;73、第二前螺栓;8、轿厢。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30]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包括用于支承轿厢体(图未示)的轿架本体1、以及用于接触曳引绳3的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 ;电梯井道内设有沿纵向延伸的导轨(图未示),所述轿架本体I的其中一侧面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导轨的导靴;所述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设置在轿架本体I底面上并彼此相隔开;所述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还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该平面垂直于所述轿架本体I的

[0031]该背包式轿架装置的运行原理如图4所示:当轿厢体安装在轿架本体I上时,曳引绳3绕过曳引轮4,一端连接轿架本体I上的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后固定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上,另一端连接对重装置5上的第三绳轮组件6后固定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上,轿厢8 (即轿厢体与轿架本体I所构成的整体)与对重装置5的重力使曳引绳3压紧在曳引轮槽内产生摩擦力,这样,当曳引轮4转动时就会驱动曳引绳3拖动轿厢8和对重装置5做相对运动,即轿厢8上升,对重装置5下降;轿厢8下降,对重装置5上升,从而使轿厢8能在电梯井道中沿导轨作上下的往复滑动。
[0032]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使用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配合曳引绳3来带动轿厢体和轿架本体I在电梯井道内作升降运动,绕绳比为2:1,而且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经曳引绳3所受的牵引力矩与轿架本体I将导靴压在导轨上的偏载力矩在水平方向基本抵消,这样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导靴与导轨之间水平方向的作用力,降低对导靴的磨损,通过可以平衡电梯偏载产生的力矩,从而使电梯可以更加平稳地运行,提高电梯乘坐的舒适感。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是设置在轿架本体I的底面上,相对于现有的将两个绳轮组件设置在轿架本体顶面上的轿架装置,只需增大电梯对建筑物底坑的深度即可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轿架装置,而无需加高建筑物的顶层高度,从而大大地节约了建筑材料。
[0033]当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轿架本体I底面的左端和右端时,为了使轿厢可以在电梯井道内定向地上下移动,所述导靴设置在轿架本体I的左侧面上,对应地所述导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左侧面上;或者,所述导靴设置在轿架本体I的右侧面上,对应地所述导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右侧面上;又或者,所述导靴设置在轿架本体I的后侧面上,对应地所述导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后侧面上,再或者,所述导靴设置在轿架本体I的前侧面上,对应地所述导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前侧面上,均可以达到相同的功倉泛。
[0034]下面,以所述导靴设置在轿架本体I的左侧面上为例,对轿架本体I的结构作出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0035]所述轿架本体I包括上梁组件11、立梁组件12和下梁组件13 ;所述上梁组件11固定在立梁组件12的顶部上;所述下梁组件13固定在所述立梁组件12的底部上;所述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下梁组件13的底部左端和右端上。
[0036]其中,所述上梁组件11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竖向延伸的左上梁111和右上梁112、以及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的前上梁113和后上梁114 ;所述左上梁111、后上梁114、右上梁112、前上梁113四者依次首尾相连成一上框架结构;所述下梁组件13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竖向延伸的左下梁131和右下梁132、以及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的前下梁133和后下梁134 ;所述左下梁131、后下梁134、右下梁132和前下梁133四者依次首尾相连呈一下框架结构;所述立梁组件12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的左前立梁121、左后立梁122、右前立梁123和右后立梁124 ;所述左前立梁121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左前端;所述左后立梁122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左后端;所述右前立梁123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右前端;所述右后立梁124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右后端;所述第一绳轮组件2设置在所述左下梁131上,并且第一绳轮组件2的转动轴与所述左下梁131平行;所述第二绳轮组件7设置在所述右下梁132上,并且,第二绳轮组件7的转动轴与所述右下梁132平行。当轿厢体安装在轿架本体I上时,所述轿厢体搁置在所述下框架结构上,并且轿厢体的轿门所在平面与左前立梁121、右前立梁123、前上梁113、前下梁133四者所在的平面相重合。由于该轿架本体I的上梁组件11呈上框架结构,下梁组件13呈下框架结构,并配合立梁组件12从而使轿架本体I的整体呈一全包围轿厢体的框架结构,不但有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轿架本体I在受力时的结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降低轿厢体从轿架本体I上脱落的概率,大大地提高了电梯的使用安全指数。
[0037]并且,所述左前立梁121和左后立梁122上各设有用于安装导靴的安装部125,当导靴安装在该安装部125上时,与电梯井道中所设置的导轨配合,即可对电梯上下移动方向进行导向。为了使轿厢可以沿着电梯井道稳定地上下滑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安装部125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安装部125分别对应设于所述左前立梁121的顶端和底端,另外两个安装部125分别对应设于所述左后立梁122的顶端和底端,并且所述安装部125包括四个连接孔1251,对应地,每个导靴上也设有四个与所述连接孔1251——对应的通孔,对应的通孔通过螺栓装置连接对应的通孔,从而实现导靴与安装部125之间的固定连接。当然,所述安装部125的数量并不限于4个,只需要偶数个即可,因此还可以为2个或6个或8个等等,其中安装部125的数量越多,轿厢在上下滑动时稳定性就越高。同理,安装部125的连接孔1251数量也不限于4个,还可以为除4以外的其他自然数,只要能将导靴牢固地固定在安装部125上即可,当然,连接孔1251的数量越多,导靴与安装部125间的固接作用就越大。
[0038]另外,所述左后立梁122上还设有安全钳126,在电梯限速器(图未示)的操纵下,当电梯速度超过电梯限速器设定的限制速度,或在曳引绳3发生断裂和松弛的情况下,利用该安全钳126就可以夹持电梯井道中的导轨而紧急制停轿架本体1,进一步提高了电梯的使用安全指数。
[0039]为了将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安装在下梁组件13的底部左端和右端上,所述下梁组件13还包括沿横向延伸的下扶罩135 ;所述第一绳轮组件2包括第一绳轮21、第一上扶罩22、第一前螺栓23和第一后螺栓;所述第二绳轮组件7包括第二绳轮71、第二上扶罩72、第二前螺栓73和第二后螺栓;所述第一上扶罩22和第二上扶罩72两者的底部以及左右两端分别开口 ;所述下扶罩135的顶部以及左右两端分别开口 ;所述左下梁131底部向里凹陷形成一左凹槽136 ;所述第一上扶罩22固定在所述左凹槽136中,所述下扶罩135的顶部左端与第一上扶罩22底部对接并形成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绳轮21的空腔,所述下扶罩135顶部左前端通过所述第一前螺栓23连接左凹槽136和第一上扶罩22两者的前端,所述下扶罩135顶部左后端通过所述第一后螺栓连接左凹槽136和第一上扶罩22两者的后端,第一绳轮21的转动轴前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一绳轮21的空腔的前端后固定连接第一前螺栓23,第一绳轮21的转动轴后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一绳轮21的空腔的后端后固定连接第一后螺栓;所述右下梁132底部向里凹陷形成一右凹槽137 ;所述第二上扶罩72固定在所述右凹槽137中,所述下扶罩135的顶部右端与第二上扶罩72底部对接并形成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绳轮71的空腔,所述下扶罩135顶部右前端通过所述第二前螺栓73连接右凹槽137和第二上扶罩72两者的前端,所述下扶罩135顶部右后端通过所述第二后螺栓连接右凹槽137和第二上扶罩72两者的后端,第二绳轮71的转动轴前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二绳轮71的空腔的前端后固定连接第二前螺栓73,第二绳轮71的转动轴后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二绳轮71的空腔的后端后固定连接第二后螺栓。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螺栓23、第一后螺栓、第二前螺栓73和第二后螺栓均为U形螺栓。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绳轮21的左端与第二绳轮71的右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轿厢体的宽度,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轿厢体出现偏载的现象。
[0040]另外,所述下梁组件13还包括一沿竖向延伸且位于左下梁131和右下梁132之间的加固梁138 ;所述加固梁138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所述前下梁133和后下梁134 ;所述加固梁138还位于所述下扶罩135的上方,由于设置了加固梁138,可以有效地提高下梁组件13的结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轿架本体I的结构稳定性,而且所述加固梁138与下扶罩135构成了一个十字状结构,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在第一绳轮组件2和第二绳轮组件7在受力时,轿架本体I的结构稳定性。
[004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横向是指图3中的X方向,竖向是指图3中的Y方向,纵向是指图3中的Z方向,并且,所述横向、竖向及纵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0042]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承轿厢体的轿架本体、以及用于接触曳引绳的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电梯井道内设有沿纵向延伸的导轨,所述轿架本体的其中一侧面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导轨的导靴;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设置在轿架本体底面上并彼此相隔开;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还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该平面垂直于所述轿架本体的底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轿架本体底面的左端和右端上;所述导靴设置在轿架本体的左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本体包括上梁组件、立梁组件和下梁组件;所述上梁组件固定在立梁组件的顶部上;所述下梁组件固定在所述立梁组件的底部上;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和第二绳轮组件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下梁组件的底部左端和右端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竖向延伸的左上梁和右上梁、以及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的前上梁和后上梁;所述左上梁、后上梁、右上梁、前上梁四者依次首尾相连成一上框架结构;所述下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竖向延伸的左下梁和右下梁、以及相互平行且沿横向延伸的前下梁和后下梁;所述左下梁、后下梁、右下梁和前下梁四者依次首尾相连呈一下框架结构;所述立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沿纵向延伸的左前立梁、左后立梁、右前立梁和右后立梁;所述左前立梁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左前端;所述左后立梁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左后端;所述右前立梁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右前端;所述右后立梁固定连接上框架结构和下框架结构的右后端;所述第一绳轮组件设置在所述左下梁上,并且第一绳轮组件的转动轴与所述左下梁平行;所述第二绳轮组件设置在所述右下梁上,并且,第二绳轮组件的转动轴与所述右下梁平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梁组件还包括沿横向延伸的下扶罩;所述第一绳轮组件包括第一绳轮、第一上扶罩、第一前螺栓和第一后螺栓;所述第二绳轮组件包括第二绳轮、第二上扶罩、第二前螺栓和第二后螺栓;所述第一上扶罩和第二上扶罩两者的底部以及左右两端分别开口 ;所述下扶罩的顶部以及左右两端分别开口 ;所述左下梁底部向里凹陷形成一左凹槽;所述第一上扶罩固定在所述左凹槽中,所述下扶罩的顶部左端与第一上扶罩底部对接并形成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绳轮的空腔,所述下扶罩顶部左前端通过所述第一前螺栓连接左凹槽和第一上扶罩两者的前端,所述下扶罩顶部左后端通过所述第一后螺栓连接左凹槽和第一上扶罩两者的后端,第一绳轮的转动轴前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一绳轮的空腔的前端后固定连接第一前螺栓,第一绳轮的转动轴后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一绳轮的空腔的后端后固定连接第一后螺栓;所述右下梁底部向里凹陷形成一右凹槽;所述第二上扶罩固定在所述右凹槽中,所述下扶罩的顶部右端与第二上扶罩底部对接并形成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绳轮的空腔,所述下扶罩顶部右前端通过所述第二前螺栓连接右凹槽和第二上扶罩两者的前端,所述下扶罩顶部右后端通过所述第二后螺栓连接右凹槽和第二上扶罩两者的后端,第二绳轮的转动轴前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二绳轮的空腔的前端后固定连接第二前螺栓,第二绳轮的转动轴后端穿过所述用于容置第二绳轮的空腔的后端后固定连接第二后螺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梁组件还包括一沿竖向延伸且位于左下梁和右下梁之间的加固梁;所述加固梁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所述前下梁和后下梁;所述加固梁还位于所述下扶罩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绳轮的左端与第二绳轮的右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轿厢体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立梁和左后立梁上各设有用于安装导靴的安装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四个连接孔。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包式轿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立梁上还设有安全钳。
【文档编号】B66B11/02GK203922387SQ201420202175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3日
【发明者】刘淞, 何文发 申请人:港日电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