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涂层层叠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77546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硬涂层层叠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硬涂层层叠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和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上设置、能够通过一边看显示一边用手指、笔等触摸来进行输入的触摸面板正在普及。

以往,在触摸面板的显示器面板中,从与耐热性、尺寸稳定性、高透明性、高表面硬度和高刚性等要求特性相吻合出发,使用了以玻璃作为基材的物品。另一方面,玻璃存在抗冲击性低而容易破裂;加工性低;处理困难;比重高而重;难以响应显示器的曲面化、柔性化的要求等不利情形。因此,在积极地研究替代玻璃的材料,提出了多个在三乙酰纤维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降冰片烯系聚合物等的透明树脂膜的表面形成了表面硬度和耐擦伤性优异的硬涂层的硬涂层层叠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但是,硬涂层与膜基材的密合性仍不充分。另外,这些硬涂层层叠膜的耐擦伤性仍不充分,需求即使用手帕等反复擦拭也能够维持手指滑动性等表面特性的硬涂层层叠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524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147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硬涂层与硬涂层形成面为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膜基材的密合性优异的硬涂层层叠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特定的硬涂层层叠膜能够实现上述课题。

即,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如以下所述。

[1].硬涂层层叠膜,是从表层侧依次具有第1硬涂层和透明树脂膜的层的硬涂层层叠膜,

上述第1硬涂层由包含

(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和

(b)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1~100质量份

的涂料形成;

就上述透明树脂膜而言,其第1硬涂层形成面为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

[2].上述[1]项所述的硬涂层层叠膜,其中,上述成分(b)为丙烯酰基吗啉。

[3].上述[1]或[2]项所述的硬涂层层叠膜,其中,形成上述第1硬涂层的涂料还包含(c)平均粒径1~300nm的无机微粒5~300质量份。

[4].上述[1]~[3]项的任一项所述的硬涂层层叠膜,其为从表层侧依次具有第2硬涂层、第1硬涂层和透明树脂膜的层的硬涂层层叠膜,

上述第2硬涂层由包含

(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

(e)防水剂0.01~7质量份;和

(f)硅烷偶联剂0.01~10质量份

并且不含无机粒子的涂料形成。

[5].上述[1]~[4]项的任一项所述的硬涂层层叠膜,其中,形成上述第1硬涂层的涂料还包含(d)流平剂0.01~1质量份。

[6].上述[1]~[5]项的任一项所述的硬涂层层叠膜,其中,上述透明树脂膜为将第一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层(α1)、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层(β)和第二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层(α2)依次直接层叠而成的透明多层膜。

[7].物品,其包含上述[1]~[6]项的任一项所述的硬涂层层叠膜。

发明的效果

就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而言,硬涂层与膜基材的密合性优异。就本发明的优选的硬涂层层叠膜而言,硬涂层与膜基材的密合性和耐擦伤性优异。因此,该硬涂层层叠膜能够适合用作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和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的构件(包含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和不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特别是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面板。另外,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也能够适合用作车辆的窗、风挡等、建筑物的窗、门等、电子招牌的保护板等、冰箱等家电制品的正面面板等、碗柜等家具的门等、电视机、个人电脑、平板型信息设备和智能手机的壳体等以及橱窗等。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一例的截面的概念图。

图2为实施例中在透明树脂膜的制膜中使用了的装置的概念图。

图3为实施例中使用了的紫外线照射装置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膜”的用语作为也包括片材的用语使用。“树脂”的用语作为也包括包含2种以上的树脂的树脂混合物、包含树脂以外的成分的树脂组合物的用语使用。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从表层侧依次具有第1硬涂层和透明树脂膜的层。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在某实施方式中从表层侧依次具有第2硬涂层、第1硬涂层和透明树脂膜的层。其中,“表层侧”意味着更接近于将使用硬涂层层叠膜生产的物品供于在现场的使用时的外面(显示器面板的情形下的可视面)。另外,本说明书中,将某一层配置于另一层的“表层侧”包括将这些层直接层叠以及使这些层之间存在1层以上的锚固涂层等另外的层而层叠这两者。

第1硬涂层

上述第1硬涂层由包含(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和(b)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1~100质量份的涂料形成。

(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为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酯。该成分由于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因此起到利用紫外线、电子束等活性能量线进行聚合·固化、形成硬涂层的作用。

作为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列举出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亚乙氧基苯基)丙烷以及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亚丙氧基苯基)丙烷等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2官能反应性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3官能反应性单体;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等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4官能反应性单体;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6官能反应性单体;三季戊四醇丙烯酸酯等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8官能反应性单体;以及以这些的1种以上作为构成单体的聚合物(低聚物、预聚物)。作为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予以说明,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是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的含义。

(b)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

就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而言,由于其结构,起到使第1硬涂层形成面为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上述透明树脂膜与第1硬涂层的密合性良好的作用。

对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并无特别限定,典型地,可以是具有由下述通式(1)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这里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包含n-取代丙烯酰胺化合物和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这两者。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使第1硬涂层形成面为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上述透明树脂膜与第1硬涂层的密合性变得充分地良好。因此,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可以在上述透明树脂膜的第1硬涂层形成面上直接形成了第1硬涂层。在根据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中,通过第1硬涂层由包含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的涂料形成,从而不必对上述透明树脂膜的第1硬涂层形成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锚固涂层形成等易粘接化处理。由此获得可以实现制造的效率化·制造成本的削减这样的优点。就上述透明树脂膜的第1硬涂层形成面(或两面)而言,可任选地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锚固涂层形成等易粘接化处理。

[化1]

(式中,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2表示氢原子或碳数1~6的烷基,r3表示可具有羟基或氨基的碳数1~6的烷基,或者r2与r3一起与它们结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可具有氧原子作为环构成成员的5元环或6元环。)

作为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例如可列举出n-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丁基醚、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丁基醚、n-乙基丙烯酰胺、n-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正丙基丙烯酰胺、n-正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环丙基丙烯酰胺、n-环丙基甲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双丙酮甲基丙烯酰胺、n-羟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基乙基丙烯酰胺、n-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n-乙基丙烯酰胺、n-甲基,n-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氨基丙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甲基醚、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甲基醚、n-羟甲基丙烯酰胺乙基醚、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醚、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基醚、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丙基醚、丙烯酰基吗啉、甲基丙烯酰基吗啉、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2-吡咯烷酮、n-乙烯基-ε-己内酰胺等。作为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在这些中,优选为选自(甲基)丙烯酰基吗啉、n,n-二乙基(甲基)丙烯酰胺和n-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甲基)丙烯酰基吗啉,最优选丙烯酰基吗啉。这些可以各自单独地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就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的配合量而言,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从上述透明树脂膜与第1硬涂层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通常为1质量份以上,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5质量份以上。另一方面,就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的配合量而言,从耐擦伤性以及抑制硬度的降低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100质量份以下,优选可为7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可为6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可为50质量份以下,更进一步优选可为35质量份以下,最优选可为15质量份以下。另外,就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的配合量而言,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通常可为1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优选可为1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1质量份以上且60质量份以下、1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1质量份以上且35质量份以下、1质量份以上且15质量份以下、3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3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3质量份以上且60质量份以下、3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3质量份以上且35质量份以下、3质量份以上且15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60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35质量份以下、或者5质量份以上且15质量份以下。

(c)平均粒径1~300nm的无机微粒

上述成分(c)的无机微粒起到使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表面硬度飞跃地提高的作用。

作为无机微粒,例如可以列举出二氧化硅(silica);氧化铝、氧化锆、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锗、氧化铟、氧化锡、铟锡氧化物、氧化锑和氧化铈等金属氧化物微粒;氟化镁和氟化钠等金属氟化物微粒;金属硫化物微粒;金属氮化物微粒;和金属微粒等。

这些中,为了得到表面硬度更高的硬涂层,优选二氧化硅、氧化铝的微粒,更优选二氧化硅的微粒。作为二氧化硅微粒的市售品,可以列举出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スノーテックス(商品名)、扶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クォートロン(商品名)等。

为了提高无机微粒在涂料中的分散性、提高得到的硬涂层的表面硬度,优选使用对该无机微粒的表面用乙烯基硅烷和氨基硅烷等硅烷系偶联剂;钛酸酯系偶联剂;铝酸酯系偶联剂;具有(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和烯丙基等烯属不饱和键基、环氧基等反应性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以及脂肪酸、脂肪酸金属盐等表面处理剂等处理过的产物。

作为上述成分(c)的无机微粒,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从可靠地获得硬涂层的硬度改良效果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c)的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通常为300nm以下,优选为200nm以下,更优选为120nm以下。另一方面,对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但通常可获得的无机微粒最细也就1nm左右。

予以说明,本说明书中,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使用日机装株式会社的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析计“mt3200ii”(商品名)测定的粒径分布曲线中从粒子小的一方开始的累计成为50质量%的粒径。

就上述成分(c)的无机微粒的配合量而言,在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表面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从表面硬度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5质量份以上,优选可为20质量份以上。另一方面,就上述成分(c)的无机微粒的配合量而言,从耐擦伤性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100质量份以下,优选可为70质量份以下。就无机微粒的配合量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通常为5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优选地可为5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20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或者20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

就上述成分(c)的无机微粒的配合量而言,在上述第1硬涂层的表层侧进一步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成分(a)100质量份,从表面硬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可为30质量份以上,更优选可为50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可为80质量份以上。另一方面,就上述成分(c)的无机微粒的配合量而言,从透明性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300质量份以下,优选可为2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可为160质量份以下。就无机微粒的配合量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通常为30质量份以上且300质量份以下,优选为30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或者30质量份以上且160质量份以下,或者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且300质量份以下或者50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或者50质量份以上且160质量份以下,或者优选可为80质量份以上且300质量份以下或者80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或者80质量份以上且160质量份以下。

在任意的实施方式中,就上述成分(c)的无机微粒的配合量而言,典型地,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可以为5质量份以上且300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160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5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20质量份以上且300质量份以下、20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20质量份以上且160质量份以下、20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20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30质量份以上且300质量份以下、30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30质量份以上且160质量份以下、30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30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50质量份以上且300质量份以下、50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50质量份以上且160质量份以下、50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50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80质量份以上且300质量份以下、80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80质量份以上且160质量份以下、或者80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

(d)流平剂

在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中,从使表面为良好(平滑)的表面的观点出发,优选还含有(d)流平剂。另外,由此,在本发明的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硬涂层的形成变得容易。

作为上述流平剂,例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系流平剂、硅系流平剂、氟系流平剂、硅·丙烯酸系共聚物系流平剂、氟改性丙烯酸系流平剂、氟改性硅系流平剂、以及在它们中引入了官能团(例如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酰氧基、卤素基、氨基、乙烯基、环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丙烯酰氧基和异氰酸酯基等)的流平剂等。这些中,作为上述成分(d)的流平剂,优选硅·丙烯酸系共聚物系流平剂。作为上述成分(d)的流平剂,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就上述成分(d)的流平剂的配合量而言,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从使上述第1硬涂层的表面变得平滑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0.01质量份以上,优选可为0.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可为0.2质量份以上。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的实施方式中,从使得能够在上述第1硬涂层上不排斥地良好地涂布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d)的流平剂的配合量通常可以为1质量份以下,优选地可以为0.6质量份以下,更优选地可以为0.4质量份以下。就上述成分(d)的流平剂的配合量而言,通常为0.01质量份以上且1质量份以下,优选为0.01质量份以上且0.6质量份以下或者0.01质量份以上且0.4质量份以下,或者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且1质量份以下或者0.1质量份以上且0.6质量份以下或者0.1质量份以上且0.4质量份以下,或者优选地可为0.2质量份以上且1质量份以下或者0.2质量份以上且0.6质量份以下或者0.2质量份以上且0.4质量份以下。

在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中,从使利用活性能量线的固化性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还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异氰酸酯基(-n=c=o)的化合物和/或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上述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出亚甲基双-4-环己基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体、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体、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体、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体、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体、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体、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缩二脲体等多异氰酸酯;以及上述多异氰酸酯的封闭型异氰酸酯等的氨基甲酸酯交联剂等。作为上述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另外,交联时,根据需要可添加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乙基己酸)二丁基锡等催化剂。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列举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基苯甲酸甲酯、4-甲基二苯甲酮、4,4’-双(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基苯甲酸甲酯、4-苯基二苯甲酮、4-苯甲酰基-4’-甲基二苯基硫醚、3,3’,4,4’-四(叔-丁基过氧羰基)二苯甲酮、2,4,6-三甲基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苯偶酰甲基缩酮等苯偶姻系化合物;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等苯乙酮系化合物;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戊基蒽醌等蒽醌系化合物;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2,4-二异丙基噻吨酮等噻吨酮系化合物;苯乙酮二甲基缩酮等烷基苯基酮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联咪唑化合物;酰基氧化膦系化合物;二茂钛系化合物;肟酯系化合物;肟苯基醋酸酯系化合物;羟基酮系化合物;和氨基苯甲酸酯系化合物等。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在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中,根据所需可以含有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流平剂、触变性赋予剂、防污染剂、印刷性改进剂、抗氧化剂、耐候性稳定剂、耐光性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有机微粒和着色剂等添加剂中的1种或2种以上。

为了稀释到容易涂布的浓度,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可根据所需含有溶剂。上述溶剂只要是不与上述成分(a)~(d)以及其他的任意成分反应、不催化(促进)这些成分的自反应(包含劣化反应)的溶剂,则并无特别限制。作为上述溶剂,可以列举出1-甲氧基-2-丙醇、醋酸乙酯、醋酸正丁酯、甲苯、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双丙酮醇和丙酮等。作为上述溶剂,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能够通过将这些成分混合、搅拌而得到。

对使用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形成上述第1硬涂层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公知的网状物涂布方法。作为上述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辊涂、照相凹版涂布、反转涂布、滚筒刷涂、浸涂、喷涂、旋涂、气刀涂布和口模式涂布等方法。

对上述第1硬涂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从表面硬度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以为1μm以上,优选地可以为5μm以上,更优选地可以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地可以为15μm以上。另外,从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切削加工适合性、网状物处理性的观点出发,上述第1硬涂层的厚度优选地可以为100μm以下,更优选地可以为50μm以下。上述第1硬涂层的厚度通常可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优选可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5μm以上且50μm以下、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1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或15μm以上且50μm以下。

在本发明的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的实施方式中,从表面硬度的观点出发,上述第1硬涂层的厚度通常可为5μm以上,优选可为10μm以上,更优选可为1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可为18μm以上。另一方面,从抗冲击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可为35μm以下,更优选可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可为25μm以下。上述第1硬涂层的厚度通常可为5μm以上且35μm以下,优选可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5μm以上且25μm以下、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10μm以上且25μm以下、15μm以上且35μm以下、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15μm以上且25μm以下、18μm以上且35μm以下、18μm以上且30μm以下或者18μm以上且25μm以下。

第2硬涂层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可在上述第1硬涂层的表层侧还具有第2硬涂层。即,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在某实施方式中,从表层侧依次具有上述第2硬涂层、上述第1硬涂层和上述透明树脂膜的层。将这样的实施方式的硬涂层层叠膜用作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面板的情况下,通常,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上述图像显示装置的触摸面。

上述第2硬涂层优选由不含无机粒子的涂料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更优选由包含(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e)防水剂0.01~7质量份和(f)硅烷偶联剂0.01~10质量份并且不含无机粒子的涂料形成。通过使用上述的涂料作为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从而使得上述第2硬涂层显现良好的耐擦伤性,能够起到即使用手帕等反复擦拭也维持手指滑动性等表面特性的作用。

无机粒子(例如二氧化硅(silica);氧化铝、氧化锆、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锗、氧化铟、氧化锡、铟锡氧化物、氧化锑和氧化铈等金属氧化物粒子;氟化镁和氟化钠等金属氟化物粒子;金属硫化物粒子;金属氮化物粒子;和金属粒子等)对于提高硬涂层的硬度效果大。另一方面,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树脂成分的相互作用弱,成为了使耐擦伤性不充分的原因。因此,在本发明中,通常使得在形成最表面的第2硬涂层中不含无机粒子而保持耐擦伤性,另一方面,使第1硬涂层中优选含有特定量的平均粒径1~300nm的无机粒子,提高硬度,由此解决了该问题。

在此,“不含”无机粒子是不含有意的量的无机粒子的含义。在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领域中,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无机粒子的有意的量通常为1质量份左右以上。因此,“不含”无机粒子也能够换言之为: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无机粒子的量为通常0质量份以上且通常不到1质量份,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01质量份以下。

作为用于第2硬涂层的上述(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能够使用与对于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所述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同样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能够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e)防水剂

上述成分(e)的防水剂起到提高手指滑动性、污垢的防附着性和污垢的擦除性的作用。

作为上述防水剂,例如可以列举出石蜡、聚乙烯蜡和丙烯酸系-乙烯共聚物蜡等蜡系防水剂;硅油、硅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烷基烷氧基硅烷等硅系防水剂;氟聚醚系防水剂、氟聚烷基系防水剂等含氟系防水剂等。作为上述成分(e)的防水剂,能够使用这些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这些中,作为上述成分(e)的防水剂,从防水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氟聚醚系防水剂。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与上述成分(e)的防水剂化学键合或强烈地相互作用、防止上述成分(e)渗出等问题的观点出发,作为上述成分(e),更优选包含在分子内含有(甲基)丙烯酰基和氟聚醚基的化合物的防水剂(以下简称为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氟聚醚系防水剂。)。作为上述成分(e)的防水剂,从适当地调节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与上述成分(e)的防水剂的化学键合或相互作用、在将透明性保持得高的同时使良好的防水性显现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含有丙烯酰基的氟聚醚系防水剂和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氟聚醚系防水剂的混和物。

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氟聚醚系防水剂在分子内含有氟聚醚基的这点上与上述成分(a)明确地相区别。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并且具有氟聚醚基的化合物为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氟聚醚系防水剂,是上述成分(e)。即,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定义中将含有氟聚醚基的化合物排除。

就上述成分(e)的防水剂的配合量而言,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从防止上述成分(e)渗出等问题的观点出发,通常为7质量份以下,优选为4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份以下。另一方面,从获得上述成分(e)的使用效果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e)的防水剂的配合量通常为0.01质量份以上,优选为0.05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防水剂的配合量通常为0.01质量份以上且7质量份以下,优选地可以为0.01质量份以上且4质量份以下或者0.01质量份以上且2质量份以下,或者优选地可以为0.05质量份以上且7质量份以下或者0.05质量份以上且4质量份以下或者0.05质量份以上且2质量份以下,或者优选地可以为0.1质量份以上且7质量份以下或者0.1质量份以上且4质量份以下或者0.1质量份以上且2质量份以下。

(f)硅烷偶联剂

上述成分(f)的硅烷偶联剂起到提高上述第1硬涂层与上述第2硬涂层的密合性的作用。

硅烷偶联剂为具有水解性基团(例如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乙酰氧基等酰氧基;氯基等卤素基等)以及有机官能团(例如氨基、巯基、乙烯基、环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丙烯酰氧基和异氰酸酯基等)的至少2种不同的反应性基团的硅烷化合物。这些中,作为上述成分(f)的硅烷偶联剂,从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具有氨基和水解性基团的硅烷化合物)和具有巯基的硅烷偶联剂(具有巯基和水解性基团的硅烷化合物)。从密合性和臭味的观点出发,更优选具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

作为具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例如可以列举出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n-(1,3-二甲基-亚丁基)丙胺、n-苯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n-(乙烯基苄基)-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

作为具有巯基的硅烷偶联剂,例如可以列举出3-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

作为上述成分(f)的硅烷偶联剂,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就上述成分(f)的硅烷偶联剂的配合量而言,相对于上述成分(a)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00质量份,从可靠地获得密合性提高效果的观点出发,通常为0.01质量份以上,优选为0.05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另一方面,从涂料的适用期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f)的硅烷偶联剂的配合量通常可以为10质量份以下,优选地可以为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地可以为1质量份以下。硅烷偶联剂的配合量通常为0.01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优选地可以为0.01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或者0.01质量份以上且1质量份以下,或者优选地可以为0.05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或者0.05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或者0.05质量份以上且1质量份以下,或者优选地可以为0.1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或者0.1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或者0.1质量份以上且1质量份以下。

予以说明,这里提及的成分(f)的硅烷偶联剂的通常或优选的配合量的范围组的任意范围能够与前面提及的成分(e)的防水剂的配合量的通常或优选的范围组的任意范围进行组合。

在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中,从使利用活性能量线的固化性变得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还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异氰酸酯基(-n=c=o)的化合物和/或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用于第2硬涂层的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能够使用与对于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所述的化合物相同的化合物。作为上述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用于第2硬涂层的光聚合引发剂,能够使用与对于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所述的光聚合引发剂相同的光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在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中,根据所需可以含有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触变性赋予剂、防污染剂、印刷性改进剂、抗氧化剂、耐候性稳定剂、耐光性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有机着色剂和有机微粒等添加剂中的1种或2种以上。

为了稀释到容易涂布的浓度,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可根据所需含有溶剂。上述溶剂只要是不与上述成分(a)、上述成分(d)、上述成分(f)以及其他的任意成分反应、不催化(促进)这些成分的自反应(包含劣化反应)的溶剂,则并无特别限制。作为上述溶剂,例如可以列举出1-甲氧基-2-丙醇、醋酸乙酯、醋酸正丁酯、甲苯、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双丙酮醇和丙酮等。作为上述溶剂,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能够通过将这些成分混合、搅拌而得到。

对使用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公知的网状物涂布方法。作为上述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辊涂、照相凹版涂布、反转涂布、滚筒刷涂、浸涂、喷涂、旋涂、气刀涂布和口模式涂布等方法。

就上述第2硬涂层的厚度而言,从耐擦伤性和硬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可为0.5μm以上,更优选地可为1μm以上。另一方面,就上述第2硬涂层的厚度而言,从硬度和与第1硬涂层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可为5μm以下,更优选地可为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地可为3μm以下。第2硬涂层的厚度优选地可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更优选地可为0.5μm以上且4μm以下、0.5μm以上且3μm以下、1μm以上且5μm以下、1μm以上且4μm以下或者1μm以上且3μm以下。

透明树脂膜

上述透明树脂膜成为用于在其上形成上述第1硬涂层的膜基材。在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中,上述透明树脂膜成为用于在其上形成上述第1硬涂层和上述第2硬涂层的膜基材。就上述透明树脂膜而言,至少其第1硬涂层形成面为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

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是在丙烯酸系树脂中引入了酰亚胺结构的聚合物。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是在具有丙烯酸系树脂的高透明性、高表面硬度、高刚性这样的特征的同时引入了聚酰亚胺系树脂的耐热性、尺寸稳定性优异这样的特征,改善了着色为淡黄色至红褐色这样的缺点的热塑性树脂。作为生产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出使酰亚胺化剂与丙烯酸系树脂反应而引入酰亚胺结构的方法。

作为用于生产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上述丙烯酸系树脂,可以列举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和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应预说明,(甲基)丙烯酸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含义。另外,(共)聚合物是聚合物或共聚物的含义。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等。

作为含有来自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例如可以列举出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基环己烷-(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以及n-取代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

作为用于生产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上述酰亚胺化剂,例如可以列举出甲胺、环己胺和氨等。

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作为硬涂层层叠膜的膜基材用树脂具有高的潜力。但是,与硬涂层的密合强度不充分,需要非常强的电晕放电处理、特殊的锚固涂层等的易粘接处理(参照日本特开2015-034285号公报)。特别地,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形成膜基材的两面的情况下,在其两面上形成了硬涂层时存在着硬涂层的密合强度容易变得不充分的不利情形。无意受理论约束,推测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由于活性能量线的照射而使与硬涂层的密合性降低。

就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而言,在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含有优选的量的上述成分(b)的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的情况下,即使在上述透明树脂膜的第1硬涂层形成面(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上直接形成第1硬涂层,也能够显现出充分的密合力。即,即使对上述透明树脂膜的第1硬涂层形成面(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没有进行电晕放电处理、锚固涂层形成等易粘接化处理,也能够使充分的密合力显现。

上述透明树脂膜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透明单层膜。上述透明树脂膜可以是形成第1硬涂层形成面的层为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具有1层以上的由任意的树脂制成的其他层的透明多层膜。上述透明树脂膜优选地可为将第一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层(α1)、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层(β)和第二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层(α2)依次直接层叠而成的透明多层膜。予以说明,在将硬涂层层叠膜用作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构件的情况下,作为在上述α1层侧形成上述图像显示装置的触摸面的透明多层膜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耐热性、表面硬度优异,但切削加工性容易变得不充分。而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切削加工性优异,但耐热性、表面硬度容易变得不充分。因此,通过使用上述的层构成的透明多层膜,从而相互弥补两者的弱点,能够容易地得到耐热性、表面硬度和切削加工性都优异的硬涂层层叠膜。

对上述α1层的层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从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耐热性、表面硬度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20μm以上,优选可为40μm以上,更优选可为6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可为80μm以上。

对上述α2层的层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从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耐卷曲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与上述α1层相同的层厚度。

予以说明,其中“相同的层厚度”不应解释为在物理化学上严格的意义上相同的层厚度。应解释为在工业上通常进行的工序·品质管理的波动幅度的范围内相同的层厚度。这是因为,只要为在工业上通常进行的工序·品质管理的波动幅度的范围内相同的层厚度,就能够良好地保持多层膜的耐卷曲性。采用t型模头共挤出法的未拉伸多层膜的情况下,由于通常以-5~+5μm左右的幅度进行工序·品质管理,因此层厚度65μm与层厚度75μm应解释为相同的层厚度。此处的“相同的层厚度”也可换言之为“基本上相同的层厚度”。

对上述β层的层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从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耐切削性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20μm以上,优选可为80μm以上。

作为上述α1层和上述α2层中使用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从将硬涂层层叠膜用于触摸面板等光学物品的目的出发,除了为具有高透明性并且无着色的树脂以外,并无限制,能够使用任意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

作为优选的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可以列举出黄色指数(按照jisk7105:1981,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的色度计“solidspec-3700”(商品名)测定)为3以下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黄色指数更优选为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另外,从挤出负荷、熔融膜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作为优选的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可以列举出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按照iso1133,在260℃、98.07n的条件下测定)为0.1~20g/10分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更优选0.5~10g/10分。进而,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150℃以上。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为170℃以上。

就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而言,优选地,黄色指数为3以下、2以下或1以下,并且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0.1~20g/10分或0.5~10g/10分,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为150℃以上或170℃以上。

另外,在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中,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目的的限度下,根据所需能够进一步含有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颜料、无机填料、有机填料、树脂填料;润滑剂、抗氧化剂、耐候性稳定剂、热稳定剂、脱模剂、抗静电剂和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等。就这些任意成分的配合量而言,通常,将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设为100质量份时,为0.01~10质量份左右。

作为上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市售例,可以列举出エボニック株式会社的“pleximidtt50”(商品名)和“pleximidtt70”(商品名)等。

予以说明,用于上述α1层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和用于上述α2层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可使用不同的树脂特性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例如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同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从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耐卷曲性的观点出发,对于上述α1层和α2层,优选使用相同的树脂特性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例如,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为使用同一等级的同一批次。

作为用于上述β层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例如能够使用通过双酚a、二甲基双酚a、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等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与光气的界面聚合法得到的聚合物;通过双酚a、二甲基双酚a、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等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苯酯等碳酸二酯的酯交换反应得到的聚合物等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中可含的优选的任意成分,可以列举出核壳橡胶。将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与核壳橡胶的合计设为100质量份时,通过以0~30质量份(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100~70质量份)、优选以0~10质量份(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100~90质量份)的量使用核壳橡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硬涂层层叠膜的耐切削加工性、抗冲击性。

作为上述核壳橡胶,例如可以列举出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接枝共聚物、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接枝共聚物、丙烯腈-苯乙烯/乙烯-丙烯橡胶接枝共聚物、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橡胶接枝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酯-丙烯腈/丙烯酸酯橡胶接枝共聚物等核壳橡胶。作为上述核壳橡胶,能够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另外,在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中,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目的的限度下,根据所需能够进一步含有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核壳橡胶以外的热塑性树脂;颜料、无机填料、有机填料、树脂填料;润滑剂、抗氧化剂、耐候性稳定剂、热稳定剂、脱模剂、抗静电剂和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等。就这些任意成分的配合量而言,通常,将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和核壳橡胶的合计设为100质量份时,为0.01~10质量份左右。

对上述透明树脂膜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作为优选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2015-03384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5-034285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

对上述透明树脂膜(单层或多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能够根据所需制成任意的厚度。就上述透明树脂膜的厚度而言,从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处理性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20μm以上,优选可为40μm以上,更优选可为60μm以上。将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用于不需要高刚性的用途的情况下,从经济性的观点出发,上述透明树脂膜的厚度通常可为250μm以下,优选可为150μm以下。因此,在这样的用途的情况下,上述透明树脂膜的厚度优选可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2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4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4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6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或者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将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用于显示器面板等需要高刚性的用途的情况下,上述透明树脂膜的厚度通常可为100μm以上,优选可为200μm以上,更优选可为300μm以上。另外,从响应装置的薄型化的要求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为1500μm以下,优选可为1200μm以下,更优选可为1000μm以下。因此,在这样的用途的情况下,上述透明树脂膜的厚度优选可为100μm以上且1500μm以下、100μm以上且1200μm以下、1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200μm以上且1500μm以下、200μm以上且1200μm以下、2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300μm以上且1500μm以下、300μm以上且1200μm以下、或者3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

予以说明,这里提及的透明树脂膜的厚度的优选的范围组的任意范围能够与前面提及的第1硬涂层和/或第2硬涂层的厚度的优选的范围组的任意范围进行组合。

予以说明,就本发明的优选的硬涂层层叠膜而言,如上述那样,不必为了提高与上述第1硬涂层的粘接强度而对上述透明树脂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面或两面事先实施电晕放电处理、锚固涂层形成等易粘接处理,但无意排除实施易粘接处理。即,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可以是对上述透明树脂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面或两面实施了易粘接处理的产物。通过对上述透明树脂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面或两面实施易粘接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述透明树脂膜与上述第1硬涂层的密合性,即使将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暴露于设想外的使用环境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保持密合性。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优选在上述透明树脂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还具有第3硬涂层。通过形成上述第3硬涂层,从而要使硬涂层层叠膜向一方卷曲的力(以下有时简称为卷曲力。)和要使其向另一方卷曲的力两者发挥作用。于是,通过使得将这两个卷曲力抵消而成为零,从而能够抑制卷曲的发生。就上述第3硬涂层的形成用涂料和上述第3硬涂层的厚度而言,只要可使两个卷曲力抵消,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在形成第2硬涂层的实施方式中,第3硬涂层的形成用涂料、厚度可以是对于第1硬涂层所述的那些。

另外,近年来,以图像显示装置的轻质化为目的,提出了在显示器面板的背侧直接形成了触摸传感器的2层结构的触摸面板(所谓oneglasssolution)。另外,为了进一步的轻质化,也提出了代替所谓oneglasssolution的oneplasticssolution。在将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用于替代所谓oneglasssolution的oneplasticssolution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上述第3硬涂层,从而赋予适宜作为印刷面的特性变得容易。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一例的截面的概念图。从表层侧依次具有第2硬涂层1、第1硬涂层2、第一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层(α1)3、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层(β)4、第二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层(α2)5和第3硬涂层6。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根据所需可具有上述第1硬涂层、上述第2硬涂层、上述透明树脂膜的层和上述第3硬涂层以外的任意的层。作为任意的层,例如可以列举出上述第1~3硬涂层以外的硬涂层、锚固涂层、粘合剂层、透明导电层、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和减反射功能层等。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全光线透射率(按照jisk7361-1:1997,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的浊度计“ndh2000”(商品名)测定。)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8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通过全光线透射率为85%以上,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能够适合用作图像显示装置构件。全光线透射率越高越优选。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雾度(按照jisk7136:2000,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的浊度计“ndh2000”(商品名)测定。)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4%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黄色指数(按照jisk7105:1981,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的色度计“solidspec-3700”(商品名)测定。)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最小弯曲半径优选为7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下。通过最小弯曲半径为70mm以下,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能够容易地作为膜卷处置,在制造效率等方面变得有利。其中最小弯曲半径为按照下述实施例的试验(x)测定的值。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铅笔硬度(按照jisk5600-5-4、在750g负荷的条件下使用三菱铅笔株式会社的铅笔“ユニ”(商品名)测定。)优选为4h以上,更优选为5h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h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7h以上。通过铅笔硬度为4h以上,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能够适合用作图像显示装置构件。铅笔硬度越高越优选。

就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而言,在按照jisk5600-5-6:1999,在硬涂层层叠膜中从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形成了100个网眼(1个网眼=1mm×1mm)的棋盘格的切痕后,将密合试验用胶带粘贴于棋盘格并用手指捋平后剥离时,在上述jis标准的表1中记载的判定标准中将最高等级设为0(零),通常具有分类3、2、1或0的密合性,优选具有分类2、1或0的密合性,更优选具有分类1或0的密合性,进一步优选具有分类0的密合性。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水接触角优选为100度以上,更优选为105度以上。将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用作触摸面板的显示器面板的情况下,上述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形成触摸面。通过上述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从而能够在触摸面上随意地滑动手指、笔,对触摸面板进行操作。对水接触角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从随意地使手指、笔滑动的观点出发,通常为120度左右就足以。其中,水接触角为按照下述实施例的试验(vi)测定的值。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优选上述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往复2万次棉擦拭后的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更优选地,往复2万5千次棉擦拭后的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通过往复2万次棉擦拭后的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即使用手帕等反复擦拭也能够维持手指滑动性等表面特性。能够维持水接触角100度以上的棉擦拭次数越多越优选。其中,棉擦拭后的水接触角是按照下述实施例的试验(vii)测定的值。

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优选:全光线透射率为85%以上、88%以上或90%以上,并且雾度为5%以下或4%以下,并且黄色指数为3以下、2以下或1以下,并且最小弯曲半径为70mm以下、50mm以下或40mm以下,并且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为4h以上、5h以上、6h以上或7h以上,并且根据上述标准的密合性为分类3以下、分类2以下、分类1以下或分类0,并且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或105度以上,并且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往复2万次棉擦拭后的水接触角可为100度以上或者往复2万5千次棉擦拭后的水接触角可为100度以上。即,有时也优选这些参数的上述范围的所有组合(作为数学用语的“组合”的任何组合)。

制造方法

对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制,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制造。作为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从表层侧依次具有第2硬涂层、第1硬涂层和透明树脂膜的层的实施方式的情形下的优选的制造方法,从上述第1硬涂层与上述第2硬涂层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例如可以列举出包含以下的方法:

(1)在上述透明树脂膜上形成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湿涂膜的工序;

(2)对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湿涂膜照射活性能量线以致累计光量成为1~230mj/cm2,优选成为5~200mj/cm2,更优选成为10~160mj/cm2,进一步优选成为20~120mj/cm2,最优选成为30~100mj/cm2,使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湿涂膜成为指触干燥状态的涂膜的工序;

(3)在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指触干燥状态的涂膜上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湿涂膜的工序;和

(4)将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湿涂膜预热至温度30~100℃,优选预热至温度40~85℃,更优选预热至温度50~75℃,照射活性能量线以致累计光量成为240~10000mj/cm2,优选成为320~5000mj/cm2,更优选成为360~2000mj/cm2的工序。

对在上述工序(1)中形成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湿涂膜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公知的网状物涂布方法。作为上述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辊涂、照相凹版涂布、反转涂布、滚筒刷涂、浸涂、喷涂、旋涂、气刀涂布和口模式涂布等方法。

在上述工序(1)中形成的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湿涂膜在上述工序(2)中成为指触干燥状态或者无粘性的状态,即使直接接触网状物装置,也不会发生粘贴等处理上的问题。因此,使得在接下来的上述工序(3)中能够在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指触干燥状态的涂膜上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湿涂膜。

应预说明,本说明书中,“涂膜处于指触干燥状态(无粘性的状态)”是如下含义:涂膜处于即使直接接触网状物装置也无处理上的问题的状态。

上述工序(2)中的活性能量线的照射也取决于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特性,从可靠地使涂膜成为指触干燥状态的观点出发,以累计光量通常成为1j/cm2以上,优选成为5mj/cm2以上,更优选成为10mj/cm2以上,进一步优选成为20mj/cm2以上,最优选成为30mj/cm2以上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从上述第1硬涂层与上述第2硬涂层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以累计光量通常成为230mj/cm2以下,优选成为200mj/cm2以下,更优选成为160mj/cm2以下,进一步优选成为120mj/cm2以下,最优选成为100mj/cm2以下的方式进行照射。

优选在上述工序(2)中照射活性能量线之前对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湿涂膜进行预干燥。上述预干燥例如能够通过使网状物在将温度设定为23~150℃左右、优选地将温度设定为50~120℃的干燥炉内以从入口到出口通过所需的时间成为0.5~10分钟左右、优选成为1~5分钟这样的线速度通过而进行。

在上述工序(2)中照射活性能量线时,可将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湿涂膜预热至温度40~120℃,优选地预热至温度70~100℃。由此能够使涂膜可靠地成为指触干燥状态。对上述预热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进行。对于预热的具体的方法的例子,将在下述工序(4)的说明中后述。

对上述工序(3)中形成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湿涂膜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公知的网状物涂布方法。作为上述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辊涂、照相凹版涂布、反转涂布、滚筒刷涂、浸涂、喷涂、旋涂、气刀涂布和口模式涂布等方法。

使上述工序(3)中形成了的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湿涂膜在上述工序(4)中完全地固化。同时使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涂膜也完全地固化。

并不意在受理论约束,推测通过上述方法能够使上述第1硬涂层与上述第2硬涂层的密合性提高的原因是由于:将活性能量线的照射在上述工序(2)中抑制为对于使涂膜为指触干燥状态是充分的、但对于完全固化是不充分的累计光量、在上述工序(4)中初次形成为对于将涂膜完全固化是充分的累计光量,由此同时实现两硬涂层的完全固化。

就上述工序(4)中的活性能量线的照射而言,从使涂膜完全固化的观点和第1硬涂层与第2硬涂层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通常以累计光量成为240mj/cm2以上、优选成为320mj/cm2以上、更优选成为360mj/cm2以上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从使得到的硬涂层层叠膜不发生黄变的观点以及成本的观点出发,通常以累计光量成为10000mj/cm2以下、优选成为5000mj/cm2以下、更优选成为2000mj/cm2以下的方式进行照射。

优选在上述工序(4)中照射活性能量线之前对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上述湿涂膜进行预干燥。上述预干燥例如能够通过使网状物在将温度设定为23~150℃左右、优选地将温度设定为50~120℃的干燥炉内以从入口到出口通过所需的时间成为0.5~10分钟左右、优选成为1~5分钟这样的线速度通过而进行。

在上述工序(4)中照射活性能量线时,从即使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与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特性大幅不同的情况下也获得良好的层间密合强度的观点出发,可将上述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的湿涂膜预热至温度30~100℃,优选预热至温度40~85℃,更优选预热至温度50~75℃。对于上述预热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进行。例如可以列举出如图3那样使网状物13抱紧与活性能量线(紫外线)照射装置11对置的镜面金属辊12,将辊12的表面温度控制为规定温度的方法;将活性能量线照射装置周边围成照射炉,将照射炉内的温度控制为规定温度的方法;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在上述工序(4)之后,可进行老化处理。通过老化处理,能够使硬涂层层叠膜的特性稳定化。

包含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物品

作为包含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物品,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出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和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包含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和不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特别是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

另外,作为包含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物品,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出建筑物的窗、门等;电视机、个人电脑、平板型信息设备、智能手机以及它们的壳体、显示器面板;冰箱、洗衣机、碗柜、衣橱以及构成它们的面板;车辆、车辆的窗、风挡、屋顶窗以及仪表面板等;电子招牌及其保护板;以及橱窗等。

在使用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生产物品时,为了对得到的物品赋予高的设计性,可在上述透明树脂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层叠化妆片材。这样的实施方式在将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用作冰箱、洗衣机、碗柜和衣橱等物品的、开闭主体的正面部的门体的正面面板、开闭主体的平面部的盖体的平面面板的情况下特别有效。作为上述化妆片材,并无限制,能够使用任意的化妆片材。作为上述化妆片材,例如能够使用任意的着色树脂片材。

作为上述着色树脂片材,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芳香族聚酯、脂肪族聚酯等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赛璐玢、三乙酰纤维素、二乙酰纤维素和乙酰纤维素丁酸酯等纤维素系树脂;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abs树脂)、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以及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偏氯乙烯系树脂;聚偏氟乙烯等含氟系树脂;以及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聚醚醚酮、尼龙、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氨酯、聚醚酰亚胺、聚砜、聚醚砜等。这些片材包含未拉伸片材、单轴拉伸片材、双轴拉伸片材。另外,包含将这些中的1种以上层叠了2层以上而成的层叠片材。

对上述着色树脂片材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通常可为20μm以上,优选可为50μm以上,更优选可为80μm以上。另外,从响应物品的薄壁化的要求的观点出发,上述着色树脂片材的厚度通常可为1500μm以下,优选可为800μm以下,更优选可为400μm以下。

根据所需,为了提高设计感,可在上述着色树脂片材的外侧面上设置印刷层。上述印刷层是为了赋予高的设计性而设置的。能够通过使用任意的墨和任意的印刷机对任意的花样进行印刷而形成上述印刷层。

就印刷而言,能够直接或者经由锚固涂层,在上述透明树脂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或/和上述着色树脂片材的外侧面上,全部地或部分地实施。作为花样,可以列举出游丝等金属般花样、木纹花样、模仿大理石等岩石的表面的石纹花样、布纹、模仿布状的花样的布料花样、贴瓷砖花样、砌砖花样、镶木花样和拼布等。作为印刷墨,能够使用在粘结剂中将颜料、溶剂、稳定剂、增塑剂、催化剂和固化剂等适当地混合而成的印刷墨。作为上述粘结剂,例如能够使用聚氨酯系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系共聚物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氯化聚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缩丁醛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硝基纤维素系树脂和醋酸纤维素系树脂等树脂、以及它们的树脂组合物。另外,为了实施金属般的设计,可采用公知的方法将铝、锡、钛、铟和它们的氧化物等直接或经由锚固涂层在上述透明树脂膜的上述第1硬涂层形成侧面的相反侧的面上或/和上述着色树脂片材的外侧面上全部地或部分地进行蒸镀。

对上述透明树脂膜与上述化妆片材的层叠并无特别限制,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进行。作为上述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使用公知的粘接剂进行干层压的方法;以及形成了公知的粘合剂的层后将两者重合进行挤压的方法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测定·评价方法

(i)全光线透射率

按照jisk7361-1:1997,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的浊度计“ndh2000”(商品名),测定了硬涂层层叠膜的全光线透射率。

(ii)雾度

按照jisk7136:2000,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的浊度计“ndh2000”(商品名),测定了硬涂层层叠膜的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雾度。

(iii)铅笔硬度

按照jisk5600-5-4,在750g载荷的条件下使用三菱铅笔株式会社的铅笔“ユニ”(商品名),测定了硬涂层层叠膜的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铅笔硬度。

(iv)黄色指数

按照jisk7105:1981,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的色度计“solidspec-3700”(商品名),测定了硬涂层层叠膜的黄色指数。

(v)棋盘格试验(密合性)

按照jisk5600-5-6:1999,在硬涂层层叠膜中从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产生100个网眼(1个网眼=1mm×1mm)的棋盘格的切痕后,将密合试验用胶带粘贴于棋盘格,用手指捋平后剥离。评价标准按照jis的上述标准的表1。

分类0:切割的边缘完全光滑,所有格眼都没有剥离。

分类1:存在切割的交叉点处的涂膜的小的剥离。在交叉切割部分受到影响的面积明确地不超过5%。

分类2:涂膜沿着切割的边缘和/或在交叉点处剥离。在交叉切割部分受到影响的面积明确地超过5%但不超过15%。

分类3:涂膜沿着切割的边缘,部分地或全面地发生了大剥离,和/或格眼的各个部分部分地或全面地剥离。在交叉切割部分受到影响的面积明确地超过15%但不超过35%。

分类4:涂膜沿着切割的边缘,部分地或全面地发生了大剥离,和/或多处的格眼部分地或全面地剥离。在交叉切割部分受到影响的面积明确地超过35%但不超过65%。

分类5:剥离的程度超过分类4的情形。

(vi)水接触角(初期水接触角)

使用kruss公司的自动接触角计“dsa20”(商品名),采用由水滴的宽度和高度算出的方法(参照jisr3257:1999。)测定了硬涂层层叠膜的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的水接触角。

(vii)耐擦伤性1(棉擦拭后的水接触角)

以纵150mm、横50mm的大小、以硬涂层层叠膜的纵向成为试验片的纵向的方式采取试验片,将该试验片以硬涂层层叠膜的第1硬涂层侧的面成为表面的方式放置于jisl0849:2013的学振形试验机,在学振形试验机的摩擦端子安装用4张重叠的纱布(川本产业株式会社的医疗用1型纱布)覆盖的不锈钢板(纵10mm、横10mm、厚1mm),以该不锈钢板的纵横面与试验片接触的方式安装。在该用纱布覆盖的不锈钢板放置350g负荷,在摩擦端子的移动距离60mm、速度1次往复/秒的条件下在试验片的第1硬涂层侧的表面往复擦拭1万次后,按照上述(vi)的方法,测定了该棉擦拭部位的水接触角。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时,进一步往复擦拭5千次后,按照上述(vi)的方法,测定该棉擦拭部位的水接触角,将该作业反复进行,用以下的标准进行了评价。

a:即使往复2万5千次后,水接触角也为100度以上。

b:往复2万次后,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但在2万5千次后,为不到100度。

c:往复1万5千次后,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但在2万次后,为不到100度。

d:往复1万次后,水接触角为100度以上,但在1万5千次后,为不到100度。

e:往复1万次后,水接触角为不到100度。

(viii)耐擦伤性2(耐钢丝绒性)

将硬涂层层叠膜以第1硬涂层侧的面成为表面的方式放置于jisl0849:2013的学振试验机。接着,在学振形试验机的摩擦端子安装#0000的钢丝绒后,放置500g负荷,对试验片的表面进行了100次往复擦拭后,对该摩擦部位进行目视观察。在没有发现损伤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了100次往复擦拭后,对该摩擦部位进行目视观察,将该操作反复进行,按以下的标准进行了评价。

a:即使在往复500次后也没有发现损伤。

b:在往复400次后没有发现损伤,但在往复500次后能够发现损伤。

c:在往复300次后没有发现损伤,但在往复400次后能够发现损伤。

d:在往复200次后没有发现损伤,但在往复300次后能够发现损伤。

e:在往复100次后没有发现损伤,但在往复200次后能够发现损伤。

f:在往复100次后能够发现损伤。

(ix)表面平滑性(表面外观)

一边各种各样地改变荧光灯的光的入射角来照射硬涂层层叠膜的表面(两面),一边目视观察,用以下的标准评价了表面平滑性。

◎:在表面没有起伏、损伤。即使临近地透过光来观察,也没有模糊感。

○:如果临近地透过光来观察,有少许的具有模糊感的部位。

△:如果临近地观察,在表面少量地发现起伏、损伤。另外,有模糊感。

×:在表面能够发现大量的起伏、损伤。另外,有明显的模糊感。

(x)最小弯曲半径

参考jis-k6902:2007的弯曲成型性(b法),对于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5%下状态调节了24小时的试验片,在弯曲温度23℃±2℃下使折曲线为与硬涂层层叠膜的纵向成直角的方向,以硬涂层层叠膜的第1硬涂层侧的面成为外侧的方式折曲而形成曲面地进行了最小弯曲半径的测定。将没有产生开裂的成型夹具中正面部分的半径最小的正面部分的半径设为最小弯曲半径。该“正面部分”意味着与jis-k6902:2007的18.2项中规定的b法中的成型夹具有关的该用语。

(xi)切削加工性(曲线状切削加工线的状态)

使用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的刳刨加工机,在硬涂层层叠膜中设置了直径2mm的完全圆形的切削孔和直径0.5mm的完全圆形的切削孔。此时使用的磨机的刀尖的顶端形状为圆筒圆型的超硬合金制4片刃、带有缺口,刃径根据加工部位适当地选择。接着,对直径2mm的切削孔,对其切削端面进行目视或显微镜(100倍)观察,用以下的标准评价了切削加工性。同样地,对于直径0.5mm的切削孔,对其切削端面进行目视或显微镜(100倍)观察,用以下的标准评价了切削加工性。在表中按前者的结果-后者的结果的顺序记载。

◎:即使是显微镜观察,也没有发现裂纹、须状物。

○:即使是显微镜观察,也没有发现裂纹。但是,发现须状物。

△:通过目视没有发现裂纹。但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裂纹。

×:即使是目视,也发现裂纹。

使用的原材料

(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a-1)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6官能)

(a-2)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3官能)

(b)n-取代(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

(b-1)丙烯酰基吗啉

(b-2)n,n-二乙基丙烯酰胺

(b-3)n-羟基乙基丙烯酰胺

(c)平均粒径1~300nm的无机微粒

(c-1)用具有乙烯基的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过的平均粒径20nm的二氧化硅微粒

(d)流平剂

(d-1)楠本化成株式会社的硅·丙烯酸系共聚物系流平剂“ディスパロンnsh-8430hf”(商品名):固体成分10质量%

(d-2)ビックケミ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的硅·丙烯酸系共聚物系流平剂“byk-3550”(商品名):固体成分52质量%

(d-3)ビックケミ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的丙烯酸系聚合物系流平剂“byk-399”(商品名):固体成分100质量%

(d-4)楠本化成株式会社的硅系流平剂“ディスパロンls-480”(商品名):固体成分100质量%

(e)防水剂

(e-1)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含有丙烯酰基的氟聚醚系防水剂“ky-1203”(商品名):固体成分20质量%

(e-2)ソルベイ(solvay)公司的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氟聚醚系防水剂“fomblinmt70”(商品名):固体成分70质量%

(f)硅烷偶联剂

(f-1)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bm-602”(商品名)

(f-2)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bm-603”(商品名)

(f-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bm-903”(商品名)

(f-4)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3-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bm-802”(商品名)

(f-5)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bm-403”(商品名)

(g)任意成分

(g-1)双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苯基酮系光聚合引发剂(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sb-pi714”(商品名)

(g-2)1-甲氧基-2-丙醇

(p)透明树脂膜

(p-1)使用具备2种3层多歧管方式的共挤出t型模头8、及具有用第一镜面辊9(抱着熔融膜向下一输送辊送出的一侧的辊。)和第二镜面辊10对熔融树脂膜7进行挤压的机构的牵引卷取机的装置(参照图2),将作为2种3层多层树脂膜的两外层((α1)层和(α2)层)的エボニック株式会社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pleximidtt50”(商品名)、作为中间层(β层)的住化スタイロ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株式会社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カリバー302-4”(商品名)从共挤出t型模头8连续地共挤出。以上述(α1)层成为第一镜面辊9侧的方式将该共挤出物供给投入进行旋转的第一镜面辊9与第二镜面辊10之间,进行挤压,得到了总厚度250μm、上述(α1)层的层厚度80μm、上述(β)层的层厚度90μm、上述(α2)层的层厚度80μm的透明树脂膜。此时设定条件为t型模头8的设定温度300℃、第一镜面辊9的设定温度130℃;第二镜面辊10的设定温度120℃、牵引速度6.5m/分钟。

例1

将上述成分(a-1)100质量份、上述成分(b-1)3质量份、上述成分(e-1)2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0.40质量份)、上述成分(e-2)0.06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0.042质量份)和上述成分(g-1)4质量份和上述成分(g-2)100质量份混合搅拌,得到了硬涂层形成用涂料。在表1中示出各成分和配合量。予以说明,对于上述(e-1)和上述成分(e-2),在表中记载了固体成分换算的值。接下来,在上述(p-1)的上述(α2)层侧的面上,使用口模方式的涂布装置,涂布了上述得到的涂料以致湿厚度成为21μm(固化后厚度11μm)。接下来,以从入口到出口通过所需的时间成为1分钟的线速度使其通过炉内温度设定为90℃的干燥炉后,使用使高压汞灯型的紫外线照射装置11与直径25.4cm的镜面金属辊12对置的固化装置(参照图3),在镜面金属辊12的温度60℃、累计光量480mj/cm2的条件下进行处理,形成了硬涂层。图3中,13表示网状物,14表示抱角(抱き角)。同样地,在上述(p-1)的上述(α1)层侧的面上也形成硬涂层,得到了硬涂层层叠膜。将后来形成的硬涂层(在上述(p-1)的上述(α1)层侧的面上形成的硬涂层)设为第1硬涂层,进行了上述试验(i)~(ix)的物性测定·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中。

例2~8

除了如表1中所示那样改变了使用的涂料的配合以外,与例1同样地进行了硬涂层层叠膜的制造及其物性的测定·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表1

就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而言,可知在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的面上没有进行任何易粘接处理地形成了硬涂层,但硬涂层与透明树脂膜的密合性良好。另外,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的透明性、表面硬度、色调、耐擦伤性和表面平滑性也优异。

从表层侧依次具有第2硬涂层、第1硬涂层和透明树脂膜的层的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从表层侧依次具有第2硬涂层、第1硬涂层和透明树脂膜的层的情形,通过实施例进行说明。

(h1)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

(h1-1)将上述(a-2)100质量份、上述(b-1)12质量份、上述(c-1)140质量份、上述(d-1)2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0.2质量份)、上述(g-1)17质量份和上述(g-2)200质量份混合搅拌,得到了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在表2中示出各成分和配合量。予以说明,对于上述(d-1),在表中记载了固体成分换算的值。

(h1-2~h1-15)除了如表2或表3中所示那样改变了配合以外,与上述(h1-1)同样地得到了第1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予以说明,对于上述(d-1)和上述(d-2),在表中记载了固体成分换算的值。

[表2]

表2

[表3]

表3

(h2)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

(h2-1)将上述(a-1)100质量份、上述(e-1)2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0.40质量份)、上述(e-2)0.06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0.042质量份)、上述(f-1)0.5质量份、上述(g-1)4质量份和上述(g-2)100质量份混合搅拌,得到了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在表4中示出各成分和配合量。予以说明,对于上述(e-1)和上述(e-2),在表中记载了固体成分换算的值。

(h2-2~h2-16)除了如表4或表5中所示那样改变了配合以外,与上述(h2-1)同样地得到了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予以说明,对于上述(e-1)和上述(e-2),在表中记载了固体成分换算的值。

[表4]

表4

[表5]

表5

例9

在上述(p-1)的上述(α2)层侧的面上,使用口模方式的涂布装置涂布上述(h1-1)以致湿厚度成为40μm(固化后厚度22μm)。接下来,以从入口到出口通过所需的时间成为1分钟的线速度使其通过炉内温度设定为90℃的干燥炉后,使用使高压汞灯型的紫外线照射装置11与直径25.4cm的镜面金属辊12对置的固化装置(参照图3),在镜面金属辊12的温度60℃、累计光量480mj/cm2的条件下进行处理,形成了第3硬涂层。接下来,在上述(p-1)的上述(α1)层侧的面上,使用口模方式的涂布装置,涂布了上述(h1-1)以致湿厚度成为40μm(固化后厚度22μm)。接下来,以从入口到出口通过所需的时间成为1分钟的线速度使其通过炉内温度设定为90℃的干燥炉后,使用使高压汞灯型的紫外线照射装置11与直径25.4cm的镜面金属辊12对置的固化装置(参照图3),在镜面金属辊12的温度90℃、累计光量80mj/cm2的条件下进行处理。上述(h1-1)的湿涂膜成为了指触干燥状态的涂膜。接下来,在上述(h1-1)的指触干燥状态的涂膜上,使用口模方式的涂布装置,涂布了上述(h2-1)以致湿厚度成为4μm(固化后厚度2μm)。接下来,以从入口到出口通过所需的时间成为1分钟的线速度使其通过炉内温度设定为80℃的干燥炉后,使用使高压汞灯型的紫外线照射装置11与直径25.4cm的镜面金属辊12对置的固化装置(参照图3),在镜面金属辊12的温度60℃、累计光量480mj/cm2的条件下进行处理,形成第2硬涂层和第1硬涂层,得到了硬涂层层叠膜。为了该硬涂层层叠膜的物性测定·评价,进行了上述试验(i)~(xi)。将结果示于表6中。予以说明,表中,第1hc是第1硬涂层的意思,第2hc是第2硬涂层的意思,第3hc是第3硬涂层的意思。

例10~23

除了使用了表6~8的任一个所示的涂料作为第1硬涂层和第3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以外,与例9同样地进行了用于硬涂层层叠膜的制造和物性测定·评价的上述试验(i)~(xi)。将结果示于表6~8的任一个中。

例24~38

除了使用了表8或表9中所示的涂料作为第2硬涂层形成用涂料以外,与例9同样地进行了用于硬涂层层叠膜的制造和物性测定·评价的上述试验(i)~(xi)。将结果示于表8或表9中。

例39~42

除了如表10中所示那样改变了第1硬涂层和第3硬涂层的厚度以外,与例9同样地进行了用于硬涂层层叠膜的制造和物性测定·评价的上述试验(i)~(xi)。将结果示于表10中。

例43~46

除了如表10中所示那样改变了第2硬涂层的厚度以外,与例9同样地进行了用于硬涂层层叠膜的制造和物性测定·评价的上述试验(i)~(xi)。将结果示于表10中。

[表6]

表6

[表7]

表7

[表8]

表8

[表9]

表9

[表10]

表10

就本发明的优选的硬涂层层叠膜而言,可知硬涂层与膜基材的密合性优异,总的来说,透明性、表面硬度、色调、耐擦伤性、表面平滑性、耐弯曲性和切削加工性也优异。因此,本发明的硬涂层层叠膜能够适合用作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和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的构件(包含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和不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特别是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面板。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第2硬涂层

2:第1硬涂层

3:第一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层(α1)

4: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层(β)

5:第二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层(α2)

6:第3硬涂层

7:熔融树脂膜

8:t型模头

9:第一镜面辊

10:第二镜面辊

11:紫外线照射装置

12:镜面金属辊

13:网状物

14:抱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