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四辊压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2547发布日期:2018-09-25 21:5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新型四辊压光机属于板材加工机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四辊压光机新型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PVC石塑地板经过短短2年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防大理石效果制作硬质地板发展到制作各种壁厚各式软硬的地板、防木地板、发泡轻质地板、环保无甲烷塑胶木纹地板等。无论哪一种地板采用的工艺基本都是:原料经挤出机和模具塑化成片状,在热态的情况下由四辊压光机成型、同时面部覆一层需要仿制大理石或木质纹路的膜、背面压制贴胶水用的麻面纹(纹路在下辊)作为基材,二次用带加热的压纹机对基材表面进行压防滑装饰的凹凸纹,最后到UV漆挂涂生产线对表面进行耐磨处理。

四辊压光机是板(片)材冷却、压光、定厚度的设备,工艺条件直接影响板材外观质量。从机头挤出的板材温度较高,为使板材缓慢冷却,防止板材产生内应力而翘曲,四辊压光机的四个辊要加热,并设置调整装置。滚筒温度过高会使板与片难以脱辊,表面产生横向条纹;辊筒温度过低,板不易紧贴辊筒表面,板表面易产生斑点,无光泽。辊筒温度应高到足以使熔融料和辊筒表面完全紧贴。这说明,四辊压光机是板材成型的重要一环,该机器的成败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普遍四辊压光机的结构是四个辊成I型竖直排列,该结构上辊装置高度过高及其结构特点容易造成下列问题:1、高度过高,入料时包覆面积过小,基材冷却定型效果不好,放置彩膜和耐磨层膜时需多人操作,生产时工人观察制品时需做台阶或爬上设备检验、维修,操作不方便;2、针对对花时需时常更换最上边的花纹辊,非常不方便,存在拆卸、安装的安全风险,且对花不精确,板材外观不逼真;3、覆膜装置在加覆膜层时,覆膜效果不佳,无法使膜层与基材覆合紧密、牢固;4、彩膜在覆合过程中容易跑偏,需要工人时刻监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新型四辊压光机,降低机体高度,便于工人观察制品状态、调整及操作,更换花纹辊也更加方便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新型四辊压光机,包括机架,机架上部安装有覆膜辊轴组件,机架的下部安装有呈L型设置的上辊、中辊、下定辊和下动辊,所述上辊、中辊和下定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机架的立架上,所述上辊为花纹辊,且上辊通过丝杆升降支座安装在机架的立架上,所述下动辊通过丝杆平移支座设置在机架的平座上,所述下动辊平行于下定辊,且下定辊与下动辊为高低错位设置,所述上辊、中辊、下定辊和下动辊上均设有独立的传动机构和变频调速机构,所述上辊、中辊、下定辊和下动辊内部均设有循环腔且循环腔均通过导热油管与模温机相连接。

所述下动辊上方安装有导向辊。

所述下动辊上方设置有第二压辊,所述第二压辊通过气缸安装在机架上。

所述覆膜辊轴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耐磨膜覆膜组件和彩膜覆膜组件。

所述上辊的右上方设有第二监测传感器,所述上辊和中辊之间左侧设有第三监测传感器,所述机架上部的耐磨膜覆膜组件和彩膜覆膜组件之间安装有纠偏装置,所述第二监测传感器和第三监测传感器控制调整纠偏装置。

所述耐磨膜覆膜组件和彩膜覆膜组件下方分别设有一个S进膜组件;

所述S进膜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转向辊和第一压辊,所述第一压辊通过气缸调节与其中一个转向辊紧密贴合压紧耐磨膜或彩膜。

所述S进膜组件上安装有控制膜层相对运转速度的第一监测传感器。

所述中辊的右侧上方设置有电熨装置,所述电熨装置的熨面贴合彩膜。

所述中辊的右侧上方设置有展平辊且所述展平辊上设有印制的螺旋纹,所述展平辊内部设有循环腔且循环腔通过导热油管与模温机相连接。

所述下动辊轴线水平低于下定辊轴线150-250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机架下部的四辊呈L型分布,可以使机体高度适中,工人站在地面就可以观察制品状态,便于调整和操作,且更换花纹辊时更安全、方便,下动辊与下定辊相互错位,可根据需要安装导向辊或第二压辊,两者可以互换,导向辊使入料简单,不会堆料,基材不易断层,第二压辊可以增大物料接触面积,提高制品的收缩稳定性,使覆膜宽度达到最大化,基材可以更好的冷却定型;

2、本实用新型中在耐磨膜覆膜组件和彩膜覆膜组件下方设置的S进膜组件,可以确保在一卷膜即将使用完毕前不会跑膜,并给予足够时间让工人顺利对接下一卷膜,提高机械运转率,S进膜组件上的第一监测传感器可控制第一压辊将耐磨膜或彩膜压紧在转向辊上,或可使对花更精准,成形产品外观更加逼真;

3、本实用新型在耐磨层膜覆膜前通过展平辊进行二次加热,避免膜层冷却收缩,且展平辊上印制的螺旋纹可以让耐磨层膜从中心向两边展开,达到最佳覆膜效果,而彩膜覆膜前以电熨装置通过静电打毛彩膜的覆合面,可以使彩膜与基材覆合的更紧密、牢固;

4、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多个监测点,实际使用中在耐磨膜、彩膜或基材上设置光学感应点,根据耐磨膜、彩膜和基材宽度,第二监测传感器和第三监测传感器监测出彩膜左、右跑偏及其位移距离,并发出信号控制纠偏装置进行同步调整,保证耐磨膜、彩膜与基材对花更精密、准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型四辊压光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新型四辊压光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机架,2为上辊,3为中辊,4为下定辊,5为下动辊,6为丝杆升降支座,7为丝杆平移支座,8为S进膜组件,9为电熨装置,10为纠偏装置,11为展平辊,12为导向辊,13为第二压辊,14为耐磨膜覆膜组件,15为彩膜覆膜组件,16为第二监测传感器,17为第三监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型四辊压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新型四辊压光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上部安装有覆膜辊轴组件,机架1的下部安装有呈L型设置的上辊2、中辊3、下定辊4和下动辊5,所述上辊2、中辊3和下定辊4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机架1的立架上,所述上辊2为花纹辊,且上辊2通过丝杆升降支座6安装在机架1的立架上,所述下动辊5通过丝杆平移支座7设置在机架1的平座上,所述下动辊5平行于下定辊4,且下定辊4与下动辊5为高低错位设置,所述下动辊5轴线水平低于下定辊4轴线150-250mm,所述上辊2、中辊3、下定辊4和下动辊5上均设有独立的传动机构和变频调速机构,所述上辊2、中辊3、下定辊4和下动辊5内部均设有循环腔且循环腔均通过导热油管与模温机相连接。四辊呈L型分布,可以使机体高度适中,便于工人观察、调整和操作,更换花纹辊更安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四辊,是以上辊2和中辊3为一单元,下定辊4和下动辊5为一单元,基材自上而下穿过下定辊4和下动辊5贴合面,绕过下定辊4,再自右而左穿过上辊2和中辊3的贴合面,耐磨膜和彩膜分别绕过多个导向装置,自右而左穿过上辊2和中辊3的贴合面,在上辊2和中辊3的挤压加工下附着在基材上形成板材制品;

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辊2和下动辊5均可进行丝杆调整,通过调整两辊的开合距离、实现制品的厚度定尺,上辊2和下动辊5可以分别上下调节、左右调节,从而改变中心高、中心距,纵向可移动以调整定型模相对口模的间隔位置。

所述下动辊5上方安装有导向辊12,使入料简单,不会堆料,基材不易断层。

所述覆膜辊轴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耐磨膜覆膜组件14和彩膜覆膜组件15。

所述上辊2的右上方设有第二监测传感器16,所述上辊2和中辊3之间左侧设有第三监测传感器17,所述机架1上部的耐磨膜覆膜组件14和彩膜覆膜组件15之间安装有纠偏装置10,所述第二监测传感器16和第三监测传感器(17)控制调整纠偏装置10。

所述耐磨膜覆膜组件14和彩膜覆膜组件15下方分别设有一个S进膜组件8,确保在一卷膜即将使用完毕前不会跑膜,并给予足够时间让工人顺利对接下一卷膜,提高机械运转率;

所述S进膜组件8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转向辊和第一压辊,所述第一压辊通过气缸调节与其中一个转向辊紧密贴合压紧耐磨膜或彩膜。

所述S进膜组件8上安装有控制膜层相对运转速度的第一监测传感器。

所述中辊3的右侧上方设置有电熨装置9,所述电熨装置9的熨面贴合彩膜,在彩膜覆膜前以电熨装置通过静电打毛彩膜的覆合面,可以使彩膜与基材覆合的更紧密、牢固。

耐磨层膜需加热软化再包覆在基材上,现有的四辊通过上辊加热,但在膜层包覆前的运行时间里,膜层会冷却并收缩,覆膜效果不佳,彩膜覆膜效果也不太理想。而本实用新型在所述中辊3的右侧上方设置有展平辊11且所述展平辊11上设有印制的螺旋纹,可以让耐磨层膜从中心向两边展开,达到最佳覆膜效果,所述展平辊11内部设有循环腔且循环腔通过导热油管与模温机相连接,展平辊11对耐磨层二次加热装置避免膜层冷却收缩。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新型四辊压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下动辊5上方安装的不是导向辊12,而是设置有第二压辊13,所述第二压辊13通过气缸安装在机架1上,第二压辊13可以增大物料接触面积,提高制品的收缩稳定性,使覆膜宽度达到最大化,基材可以更好的冷却定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