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菌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5162发布日期:2019-01-02 22:0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抗菌薄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功能薄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抗菌薄膜。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身体保健的关注,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国民生的热点话题。当前随着加工、运输、贮存一体化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商品的流通扩展到世界各地。因此食品的保存不仅需要维持一定的货架寿命,而且还需要营养新鲜。因此卫生、防毒、防病的抗菌包装材料尤为重要,抗菌包装材料普遍存在阻隔性不好的缺点,容易造成食品污染,导致食品保鲜期短。抗菌塑料包装薄膜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功能薄膜之一。

抗菌包装薄膜有很多种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是通过抗菌剂或抗菌母粒和树脂单层挤出或流涎制备而得,也可以通过作为表面层和别的层共同挤出形成抗菌复合膜;另一种是通过将抗菌剂涂敷或者蒸镀在树脂薄膜上。上述抗菌薄膜抗菌抑菌时间较短,持续性较差。

因此研发一种可以实现缓释释放抗菌剂的薄膜是必须的而自身带有抑菌作用的抗菌塑料包装制品,不仅能够减少接触致病菌,而且不污染微生物环境、对环境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抗菌薄膜。本实用新型新型抗菌薄膜具有抗菌时间长,食品的保鲜时效长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抗菌薄膜,包括基层、高阻隔涂布层、第一PE透气膜层、第一抗菌层、第二PE透气膜层、第二抗菌层、粘结树脂层和表层,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基层粘贴高阻隔涂布层,所述高阻隔涂布层粘贴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复合第一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复合第二PE透气膜层,所述第二PE透气膜层复合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二抗菌层复合粘结树脂层,所述粘结树脂层复合表层,总厚度为60-120μm。

进一步的,所述基层和所述表层为双向拉伸聚丙烯层。

进一步的,所述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的厚度为6-12μ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纳米银抗菌材料或羟丙基壳聚糖。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百里香抗菌剂或纳米氧化锌抗菌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的厚度为5-15μm。

进一步的,所述基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与所述表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的厚度比为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抗菌薄膜采用双层PE透气膜层和双层抗菌层在阻隔外界细菌侵入的同时抑制了食品本身的滋生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2)本实用新型抗菌薄膜采用表层和基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配合透气层和添加多种抗菌颗粒的抗菌层的结构,有效延长了保鲜时间,抗菌效果时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基层、2为高阻隔涂布层、3为第一PE透气膜层、4为第一抗菌层、5为第二PE透气膜层、6为第二抗菌层、7为粘结树脂层、8为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限制。

实施例1

根据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抗菌薄膜,包括基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厚度6μm)、高阻隔涂布层、第一PE透气膜层、第一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纳米银抗菌材料,厚度10μm)、第二PE透气膜层、第二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百里香抗菌剂,厚度10μm))、粘结树脂层和表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厚度6μm),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基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粘贴高阻隔涂布层,所述高阻隔涂布层粘贴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复合第一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复合第二PE透气膜层,所述第二PE透气膜层复合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二抗菌层复合粘结树脂层,所述粘结树脂层复合表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所述基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与所述表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的厚度比为1:1,总厚度为65μm。

实施例2

根据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抗菌薄膜,包括基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厚度8μm)、高阻隔涂布层、第一PE透气膜层、第一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羟丙基壳聚糖,厚度8μm)、第二PE透气膜层、第二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纳米氧化锌抗菌材料,厚度10μm))、粘结树脂层和表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厚度8μm),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基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粘贴高阻隔涂布层,所述高阻隔涂布层粘贴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复合第一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复合第二PE透气膜层,所述第二PE透气膜层复合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二抗菌层复合粘结树脂层,所述粘结树脂层复合表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所述基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与所述表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的厚度比为1:1,总厚度为80μm。

实施例3

根据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抗菌薄膜,包括基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厚度10μm)、高阻隔涂布层、第一PE透气膜层、第一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羟丙基壳聚糖,厚度5μm)、第二PE透气膜层、第二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百里香抗菌剂,厚度10μm))、粘结树脂层和表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厚度10μm),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基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粘贴高阻隔涂布层,所述高阻隔涂布层粘贴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复合第一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复合第二PE透气膜层,所述第二PE透气膜层复合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二抗菌层复合粘结树脂层,所述粘结树脂层复合表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所述基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与所述表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的厚度比为1:1,总厚度为90μm。

实施例4

根据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抗菌薄膜,包括基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厚度12μm)、高阻隔涂布层、第一PE透气膜层、第一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纳米银抗菌材料,厚度5μm)、第二PE透气膜层、第二抗菌层(添加的抗菌剂为纳米氧化锌抗菌材料,厚度12μm))、粘结树脂层和表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厚度12μm),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基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粘贴高阻隔涂布层,所述高阻隔涂布层粘贴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所述第一PE透气膜层复合第一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复合第二PE透气膜层,所述第二PE透气膜层复合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二抗菌层复合粘结树脂层,所述粘结树脂层复合表层双向拉伸聚丙烯层,所述基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与所述表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层的厚度比为1:1.2,总厚度为105μm。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