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装置及太阳能电池层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5939发布日期:2019-02-19 18:58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装置及太阳能电池层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太阳能电池层压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的太阳能电池层压机的加热形式以风压、电加热方式为主,该加热形式存在如下缺陷:

1、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的加热形式,热源通常分布在被加热部件的一侧,加热速度慢,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

2、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的加热形式,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

3、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的加热形式,升温慢,不容易控制温度,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太阳能电池层压机,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加热腔体,对被加热物体进行两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源分布在一侧,加热速度慢,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通过在两个导热件上设置多个通孔,将热量均匀分散,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通过采用红外发射板加热,热效率高,穿透力强,安全性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升温慢,不容易控制温度,能耗高的技术问题;通过定位孔和定位柱的连接方式,实现了两个加热腔体的打开或闭合,使用方便。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热腔体和第二加热腔体;所述第一加热腔体包括第一导热件,用于传导所述第一加热腔体的热辐射;所述第二加热腔体包括第二导热件,用于传导所述第二加热腔体的热辐射;所述第一导热件和所述第二导热件贴合形成加热腔。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加热腔体,对被加热物体进行两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源分布在一侧,加热速度慢,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使得被加热物体两面均匀升温,提高了加热速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件靠近所述第二导热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导热件靠近所述第一导热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相匹配。通过在两个导热件上设置通孔,将热量均匀分散,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被加热物体的均匀加热。

进一步,所述第一加热腔体还包括第一热源板,所述第一热源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件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板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二加热腔体还包括第二热源板,所述第二热源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热件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板的位置相对。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件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热源板形状相匹配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热源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导热件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热源板形状相匹配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二热源板设置在所述第四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热源板和所述第二热源板为红外发射板。通过采用红外发射板加热,热效率高,穿透力强,安全性高,使得被加热物体可快速升温,温度可控,且能耗低。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件上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二导热件上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边框贴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件的边框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导热件的边框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匹配的定位柱;所述第一加热腔体和所述第二加热腔体通过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柱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加热腔体和所述第二加热腔体的打开或闭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件上的第一通孔的分布位置与所述第二导热件上的第二通孔的分布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板上;和/或所述第二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底板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与被加热物体的形状相匹配;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与被加热物体的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包括多边形槽、圆形槽、椭圆形槽和半圆形槽;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包括多边形槽、圆形槽、椭圆形槽和半圆形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层压机,包括上述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为太阳能电池组件加热。通过采用上述加热装置,使得该太阳能电池层压机的加热速度快,且节省能源。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加热腔体,对被加热物体进行两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源分布在一侧,加热速度慢,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使得被加热物体两面均匀升温,提高了加热速度。

2、通过在两个导热件上设置多个通孔,将热量均匀分散,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被加热物体的均匀加热。

3、通过采用红外发射板加热,热效率高,穿透力强,安全性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升温慢,不容易控制温度,能耗高的技术问题,使得被加热物体可快速升温,温度可控,且能耗低。

4、通过定位孔和定位柱的连接方式,实现了两个加热腔体的打开或闭合,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加热腔体,11、第一导热件,111、第一凹槽,112、第一通孔,113、第三凹槽,114、第一边框,115、定位孔,12、第一热源板,2、第二加热腔体,21、第二导热件,211、第二凹槽,212、第二通孔,213、第四凹槽,214、第二边框,215、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热腔体1和第二加热腔体2。

第一加热腔体1包括第一导热件11,用于传导第一加热腔体1的热辐射;第二加热腔体2包括第二导热件21,用于传导第二加热腔体2的热辐射;第一导热件11和第二导热件12贴合形成加热腔。

该加热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加热腔体1和第二加热腔体2这两个加热腔体,对被加热物体进行两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源分布在一侧,加热速度慢,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使得被加热物体两面均匀升温,提高了加热速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11靠近第二导热件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111,第一凹槽1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2;第二导热件21靠近第一导热件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211,第二凹槽21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12;第一凹槽111的形状与第二凹槽211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的,第一通孔12的横截面形状为封闭曲线;和/或第二通孔22的横截面形状为封闭曲线。

可选的,第一通孔12的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和半圆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可选的,第二通孔22的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和半圆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优选的,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22的形状相同,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22的的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和半圆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可选的,第一通孔12横截面为圆形时,第一通孔12的直径范围为1.5-2.5mm。第一通孔12的直径太小,不容易加工,且光源太弱;第一通孔12的直径太大,光源不集中,导致加热不均匀;第一通孔12的直径取这个范围,既实现了光源集中,加热均匀的要求,又容易加工。第一通孔12的横截面为其他形状时,其截面积与圆形通孔的截面积相适应即可。

优选的,第一通孔12的横截面为圆形时,第一通孔12的直径为2mm。

第二通孔22的尺寸取值范围及理由与第一通孔1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腔体1还包括第一热源板12,第一热源板12设置在第一导热件11的一侧,且与第一凹槽111的底板的位置相对;第二加热腔体2还包括第二热源板22,第二热源板22设置在第二导热件21的一侧,且与第二凹槽211的底板的位置相对。

具体地,第一热源板12和第一凹槽111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热件11的两侧;第二热源板22和第二凹槽211分别设置在第二导热件21的两侧,使得第一导热件11与第二导热件21贴合时,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211形成加热腔,此时,第一热源板12与第二热源板22分别位于加热腔的两侧。

该加热装置通过在第一导热件11的第一凹槽111上设置第一通孔112以及在第二导热件22的第二凹槽211上设置第二通孔212,将第一热源板12和第二热源板22的热量均匀分散,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被加热物体的均匀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1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热源板12形状相匹配的第三凹槽113,第一热源板12设置在第三凹槽113内;第二导热件2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热源板22形状相匹配的第四凹槽213,第二热源板22设置在第四凹槽213内。

可选的,第一热源板12与第三凹槽113固定连接;和/或第二热源板22与第四凹槽213固定连接。

可选的,第一热源板12和第二热源板22为红外发射板。通过采用红外发射板加热,热效率高,穿透力强,安全性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升温慢,不容易控制温度,能耗高的技术问题,使得被加热物体可快速升温,温度可控,且能耗低。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11上用于形成第一凹槽111的第一边框114与第二导热件21上用于形成第二凹槽211的第二边框214贴合。

可选的,第一导热件11的边框114上设置有定位孔115;第二导热件21的边框214上设置有与定位孔115匹配的定位柱215;第一加热腔体1和第二加热腔体2通过定位孔115与定位柱215的配合实现第一加热腔体1和第二加热腔体2的打开或闭合,使得加热装置使用方便。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也可以是第一导热件11的边框114上设置有定位柱215,第二导热件21的边框214上设置有定位孔115,第一加热腔体1的第一导热件11与第二加热腔体2的第二导热件2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对接,以使得两个腔体可方便打开或闭合。

可选的,第一凹槽211与定位柱215位于第二导热件21的同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11上的第一通孔112的分布位置与第二导热件21上的第二通孔212的分布位置相对应。通过将第一通孔112的分布位置与第二通孔21的分布位置对应设置,实现了对被加热物体的正反两面同时加热,且使得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加热效果好。

可选的,第一通孔112为多个,多个第一通孔12均匀分布在第一凹槽111的底板上。

可选的,第二通孔212为多个,多个第二通孔212均匀分布在第二凹槽211的底板上,进一步实现了对被加热物体的均匀加热,加热速度快。

优选的,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12都为多个,多个第一通孔12均匀分布在第一凹槽111的底板上,多个第二通孔212均匀分布在第二凹槽211的底板上。

可选的,第一凹槽111的形状与被加热物体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的,第二凹槽211的形状与被加热物体的形状相匹配。

优选的,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1的形状均与被加热物体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的,第一凹槽111的底板的内壁为平面结构。

可选的,第二凹槽211的底板的内壁为平面结构。

优选的,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211的底板的内壁均为平面结构。

可选的,第一凹槽11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多边形槽、圆形槽、椭圆形槽和半圆形槽。

可选的,第二凹槽21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多边形槽、圆形槽、椭圆形槽和半圆形槽。

优选的,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211的形状相同,包括但不限于多边形槽、圆形槽、椭圆形槽和半圆形槽。

可选的,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211以及第一热源板12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的,第三凹槽113、第四凹槽213以及第二热源板22的形状相匹配。

优选的,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211为矩形槽,第一热源板12为矩形板。

优选的,第三凹槽113、第四凹槽213为矩形槽,第二热源板22为矩形板。

更为优选的,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211、第三凹槽113和第四凹槽213为矩形槽,且第一热源板12和第二热源板22为矩形板。

可选的,第一导热件11的外形与第一凹槽111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的,第二导热件21的外形与第二凹槽211的形状相匹配。

优选的,第一导热件11的外形与第一凹槽111的形状相匹配,且第二导热件21的外形与第二凹槽211的形状相匹配。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11和第二导热件21的材料包括钢板和保温板,或者铝板和保温板,使得第一导热件11和第二导热件21的强度好,耐高温,且保温效果好。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第一导热件11和第二导热件21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层压机,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用于为太阳能电池组件加热。通过采用上述加热装置,使得该太阳能电池层压机的加热速度快,且节省能源。

本实用新型旨在保护一种加热装置及太阳能电池层压机,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加热腔体,对被加热物体进行两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源分布在一侧,加热速度慢,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使得被加热物体两面均匀升温,提高了加热速度。

2、通过在两个导热件上设置多个通孔,将热量均匀分散,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被加热物体受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被加热物体的均匀加热。

3、通过采用红外发射板加热,热效率高,穿透力强,安全性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风热和电加热形式,升温慢,不容易控制温度,能耗高的技术问题,使得被加热物体可快速升温,温度可控,且能耗低。

4、通过定位孔和定位柱的连接方式,实现了两个加热腔体的打开或闭合,使用方便。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