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303发布日期:2019-04-20 03:0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面料领域,具体是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针织面料主要用于制造服装,具有穿着舒适、透气性和弹性良好的优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穿着衣物所使用的面料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保暖又要求透气,并提倡环保,而为了抵御寒冷,制造服装的时候经常使用保暖面料,通常为了提高保暖效果,使用纯棉的保暖面料,但一般需要将纯棉面料进行增厚,导致纯棉的保暖面料变得非常厚重,而纯棉面料变得厚重会导致面料的透气性变差,因此,亟需设计一种保暖效果好且舒适性好的面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包括上层面料、下层面料、提花凸出部、面料底布和连接纱线,所述上层面料设置在下层面料的上方,上层面料和下层面料之间设有多个连接纱线,连接纱线设有两组;所述上层面料由面料底布和提花凸出部组成,面料底布上均布设有多个提花凸出部;面料底布由纬线和经线编织而成,纬线和经线均为棉纱线;所述提花凸出部,提花凸出部为树叶形,多个提花凸出部分组成多个并排设置的长条形,每排的提花凸出部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下层面料为罗纹组织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下层面料的纱线采用氨纶纤维丝和棉纤维丝加捻制成,下层面料的纱线捻度为600-800捻/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氨纶纤维丝的纤度为20-35D,棉纤维丝的纤度为30-40D。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提花凸出部的纱线为包芯纱结构,包芯纱由芯纱和包纱组成,芯纱为第二棉纤维丝,包纱采用腈纶纤维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芯纱和包纱的粗细比为3:1-5: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下层面料采用罗纹组织结构,使得下层面料具有透气性;在面料底布上设置多个提花凸出部,使得上层面料的厚度增加,从而增加面料的保暖性能;提花凸出部中采用腈纶能够进一步提高上层面料的保暖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中上层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中下层面料的组织结构图。

图4为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中面料底布的组织结构图。

图5为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中下层面料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中提花凸出部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层面料;2、提花凸出部;3、连接纱线;4、下层面料;5、面料底布;21、芯纱;22、包纱;41、氨纶纤维丝;42、棉纤维丝;51、纬线;52、经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4,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包括上层面料1、下层面料4、提花凸出部2、面料底布5和连接纱线3,所述上层面料1设置在下层面料4的上方,上层面料1和下层面料4之间设有多个连接纱线3,连接纱线3通过上下交错穿插的方式将上层面料1和下层面料4连接在一起,连接纱线3设有两组,两组连接纱线3的设置使得上层面料1和下层面料4连接的更加紧密;所述上层面料1由面料底布5和提花凸出部2组成,面料底布5上均布设有多个提花凸出部2;面料底布5由纬线51和经线52编织而成,纬线51和经线52均为棉纱线。

所述提花凸出部2,提花凸出部2通过提花机织造在面料底布5上,本实施例中的提花凸出部2为树叶形,提花凸出部2的形状不限于树叶形,还可以是矩形、圆形、环形、长条形,多个提花凸出部2分组成多个并排设置的长条形,每排的提花凸出部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下层面料4为罗纹组织结构。

如图5所示,所述下层面料4的纱线采用氨纶纤维丝41和棉纤维丝42加捻制成,下层面料4的纱线捻度为600-800捻/米。

所述氨纶纤维丝41的纤度为20-35D,棉纤维丝42的纤度为30-40D。

如图6所示,所述提花凸出部2的纱线为包芯纱结构,包芯纱由芯纱21和包纱22组成,芯纱21为第二棉纤维丝,包纱22采用腈纶纤维丝,芯纱21和包纱22的粗细比为3:1-5:1。

本实用新型的下层面料采用罗纹组织结构,使得下层面料具有透气性;在面料底布5上设置多个提花凸出部2,使得上层面料的厚度增加,从而增加面料的保暖性能;提花凸出部2中采用腈纶能够进一步提高上层面料的保暖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