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等离子体负氧离子束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1542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等离子体负氧离子束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产生低温空气等离子体高浓度负氧离子聚集束流的电子装置。
目前国内外所有产生空气负离子的设备,一般都是以电晕放电经高压电场形式产生负离子,均是弥漫或散扩形逸出,无法将负离子能量集中,在空气中短时间停留后消失。尤其负氧离子在通过高压电场时部分被分离成十分活泼的氧原子O,而其又极易与氧气O2结合成臭氧O3,这是目前所有负离子发生器无法控制和解决的难题,且电晕放电及电极容易积尘和氧化,因此这些负作用的产生使这一对人类健康十分有用的人造空气负氧离子技术被限制了推广和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高压电场及特殊加工的正、负极板产生空气等离子体负氧离子束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由高压发生器、外壳体、正、负电极板组成,高压发生器的耦合变压器的输出端接入倍压电路,倍压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整流滤波电路与放大电路相连,放大电路的输出管接有继电器,继电器的开关触点接入电源电路,高压发生器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正、负极板,正极板分布在外壳体内中部竖直平行排列,其外部喷涂有瓷粉绝缘材料,负极电柱组竖直平行分布在外壳体内后部构成负极板,负极电柱的顶端加工成内锥型凹面,正负极板交错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将空气通过设立的均匀高压电场,以电晕点为中心,设计成内锥凹面使形成气体反作用力推动电晕点的氧气O2及吸附电子后形成的负氧离子O2快速反射垂直运动。
2.高压电场的正极金属材料在设定介电质的绝缘层中,使极易吸附捕获电子的氧气O2得到电子后,即负氧离子O2在通过时减少吸引,在内锥凹面反作用力推动下快速脱离高压电场形成束流,克服了臭氧O3的产生机会。
3.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负氧离子浓度、纯度高,作用于人体能使血液中的PH值呈弱碱性,对烧烫伤、呼吸道疾病有明显疗效,又能杀灭细菌、中和空气中的正离子、分解CO等有害气体,有较好的治疗保健作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局部剖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B-B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原理是这样实现的,高压发生器的耦合变压器1的输出端接入倍压电路2,倍压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整流滤波电路3与放大电路4相连,放大电路的输出管接有继电器5,继电器的开关触点接入电源电路,高压发生器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正、负极电极板,上述电路是将220V交流电经变压、倍压、整流、放大至23KV直流高压形成工作电压,输出均匀高压电场给正负电极板,正极板6是选用5根铝合金柱以25mm等距竖直平行排列,铝合金柱选用直径为1.0-10mm,外表静电喷涂有瓷粉绝缘材料为介电体,两端用导线连接而成,正极板布置在外壳体7内,负极板8是由9个放电柱以25mm等距排列,每个放电柱均用导线连接,用木质或注塑绝缘材料将连接后的放电柱密封构成负极板,共四组相连,每组均以25mm等距竖直平行排列分布在外壳体内后部,负极电柱的顶端加工成内锥型凹面,正负极板平行相距28-60mm,交错对应设置,输入工作电压后形成均匀高压电场,机壳是用注塑材料或木质绝缘材料制成,前防护网是用金属或注塑材料制成,机壳用于容装电器原件及正负电极板,并对其形成保护;前防护网置于高压电场前部,用于安全防护。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设定的均匀高压电场中,使空气中的氧气O2在常温下形成低温等离子体、即通过电晕放电,使氧气O2吸附电子后形成负氧离子O2,在内锥形凹面垂直反射动力作用下,推动负氧离子O2向电场外运动。负氧离子O2在通过正极板时,由于极柱的外层电介子的作用,减少了对负氧离子O2的亲合或吸引,迅速射出聚集形成负离子O2束流。
其它空气成份由于其低于氧气O2的活泼性,不易吸附电子、部分吸附电子后形成负离子随束流射出。
权利要求1.空气等离子体负氧离子束流装置,是由高压发生器、外壳体、正、负电极板组成,其特征在于高压发生器的耦合变压器1的输出端接入倍压电路2,倍压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整流滤波电路3与放大电路4相连,放大电路的输出管接有继电器5,继电器的开关触点接入电源电路,高压发生器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正、负极板,正极板6分布在外壳体7内中部竖直平行排列,其外部喷涂有瓷粉绝缘材料,负极电柱组竖直平行分布在外壳体内后部构成负极板8,负极电柱的顶端加工成内锥型凹面,正负极板交错对应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产生低温空气等离子体高浓度负氧离子聚集束流的电子装置,高压发生器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正负极板,正极板分布在外壳体内中部竖直平行排列,其外部喷涂有瓷粉绝缘材料,负极电柱组竖直平行分布在外壳体内后部构成负极板,负极电柱顶端加工成内锥型凹面,具有结构原理简单,效率高,性能安全可靠等特点。
文档编号H05H1/26GK2394403SQ9922431
公开日2000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1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1日
发明者韩奎 申请人:韩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