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耕作除草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559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时差耕作除草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栽培技术,尤其适用于蔬菜、豆科作物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生产,同时也适用于一般大田作物的耕作栽培。
背景技术
农田杂草是指那些生长在农田,分布广,危害农作物,非人工有意栽培的草本植物。它是长期适应当地作物、耕作、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和其它社会因素而生存下来的,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环境中适应性最强、最繁茂的植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全世界杂草总数约5万种!其中8000种为农田杂草!而危害主要粮食作物的约有250种,危害最严重的杂草有76种,其中18种尤其严重,如香附子、狗牙根、稗、牛筋草、白茅、马齿苋、藜、刺苋等。
农田杂草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养分、光照和空间,传播病虫害、降低产量与质量、增加管理用工与生产成本,其中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杂草的危害仅次于病虫害。
农田杂草的防除,除了传统的中耕除草以及农业综合防除措施,如轮作倒茬,深耕细作,精选良种,高温堆肥,高密度栽培,迟播诱发,管理水源等外,由于植物检疫可以切断杂草的外来入侵与传播,作为减少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受到重视。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为减少农田杂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出现了研发与应用化学除草剂,由于化学除草剂是根据农作物和杂草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利用化学除草剂的类型和对植物的作用原理防除杂草,因此,化学除草剂应用的60多年历史中,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抗药性杂草种类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全球已有185种杂草对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此外,又由于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现今人们在土壤发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许多是化学除草剂的中间产物,这严重影响了生物与人类生存的安全。因此,研究与寻找其它与环境和谐的除草方法成为全球共同的关心的课题,特别是有机农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要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更使替代化学除草剂除草技术研究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生物除草技术因其对目标杂草选择性强、环境负荷小、易于控制以及大面积应用、安全性高等优势而成为近年来杂草生物防治研究中一个较活跃的领域。
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从感病的大豆菟丝子(Cuscutaaustralis)上分离获得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des),该菌对我国大豆恶性寄生杂草菟丝子具有特殊防除效果。60年代中后期,在山东、江苏等20多个省开展了鲁保一号制剂的生产和应用,推广面积达60万hm2,防效在85%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3]。但由于长期繁殖和保藏,菌种致病性退化[14]。90年代,高昭远等筛选了遗传性状稳定、产孢量大、致病力强的单孢变异株,田间试验防效稳定在90%。1979年新疆哈密植保站从感病的哈密瓜寄生性杂草埃及列当(Orobancheaegyptiaca)中分离到镰刀菌(Fusarium Orobanche),将其制成生防制剂F 798,对瓜列当防效达95%以上。江苏建湖县在狗牙根上发现一种专性寄生的锈菌。中国农业大学陈勇等筛选的尖角突脐孢(Exserohilummonoceras)对稗草致病性强,目前已对该菌的流行学进行了研究,并向商品化发展。张希福等对河南北部地区杂草植物病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鉴定出19种杂草上的病原菌30种,其中蟋蟀草枯菌(Helminthosporiumnodulosum)对危害棉花、花生等作物的恶性杂草蟋蟀草致病力强,田间防效可达86.4%。既可节省大量经费,又可很快地取得成功。
除了利用微生物除草外,利用杂草的生物天敌来防除杂草,不仅可行,且利用范围更广。据报道目前已知的可以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的天敌,其中包括344种昆虫、6种螨类、1种线虫和18种真菌,因此,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中是主要的天敌,占主要地位。在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天敌中,鞘翅目昆虫最多,有161种,占所利用无脊椎动物和真菌的43.6%,其中象甲科Curculionidae61种,叶甲科Chrysomelidae55种,二者占到被利用天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次为鳞翅目105种,占所利用种的28.5%;双翅目46种,排第3位,占所利用种的12.5%(表3)。此外,人们还利用脊椎动物进行杂草生物防治。许多家畜如牛、羊、鹅等用来控制牧场、陆地的杂草,鱼、鸭、蜗牛、海牛等用来控制水生杂草。常用于控制水生杂草的鱼类有鲤科Cyprinidae4种,丽鱼科Cichlidae6种,丝足鱼科。
耕作方法作为杂草防除的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且成本低,因此,耕作除草技术,无论在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的现今,还是在大力开发与应用生物除草技术世代,它都其它除草技术不可代替的优势。因而,耕作除草技术在继承传统中耕除草技术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德国农学专家经探索和试验显示,在夜间耕作,杂草要比白天耕作减少,实行夜间耕作的土地仅不足20%的野草种子发了芽,相比之下,采用白天耕作,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9%。蒋光照等研究了果园生态控草技术,提出在茶树空行间按一定的规范和密度种植豆科牧草,使牧草占据行间的空白生境,能有效抑制杂草滋生,防止水土流失。
以上许多技术在农田杂草防治中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产业化、标准化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探索杂草防治新技术不仅必要且也十分迫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特别是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生产,提供节本、有效的、可操作的杂草防除新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时差耕作除草法,其特征在于1)前茬作物收获后,用中型或手扶拖拉机对作物残茬进行即时翻耕,以减少杂草种子结实与加快前茬作物残茬腐烂;即时翻耕,是指前茬作物收获后,只要土壤墒情适宜耕作,且不下雨,立即进行翻耕。
2)在后茬作物翻种前,杂草处于旺盛生长期或初花期前进行旋耕;3)耕作方式,采用中型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配置旋耕机械,进行旋耕作业,旋耕的深度控制在10~30厘米;4)如果接茬时间较长,第一次旋耕后,田间杂草又旺盛生长,且已处于初花期,而此时还未到后茬作物翻种或移栽的时节,要进行第二次旋耕作业,然后整地,进行后茬作物的播种或移栽。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是1、及时翻耕,前茬作物收获后,只要土壤墒情适宜耕作,且不下雨,应立即进行翻耕。
2、适时耕作,在后茬作物翻种前,田间杂草处于旺盛生长期或初花期前,及时进行耕作。
3、恰当耕作,采用中型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配置旋耕机械,进行旋耕作业,旋耕的深度控制在10厘米以上。
本发明主要技术效果1、减少了杂草发生量与发生率。可以减少杂草发生量70%以上,减少杂草发生率对65%以上;2、减少地下害虫发生。可以降低地老虎密度70%以上,减少蝼蛄密度50%以上。
3、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本技术,可能减少劳动用工2-3个,节约成本40-60元。同时,由于减少了地下害虫的密度,使用种量减少,保证了蔬菜的正常生长,提高了产量。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时间2002-2004年实施地点南京思源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南京溧水县白马镇朱家边)实施方案采用两种轮作方法(即“青刀豆—休闲—毛豆”与“休闲—水稻”)条件下进行,实施中设试验田与对照田两个处理,试验田的耕作方式采用“时差耕作法”1、前茬作物收获后,采用中型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配置旋耕机械,即时翻耕,以减少杂草种子结实与加快前茬作物残茬腐烂,以后依据田间杂草生长情况,在杂草种子未成熟前再耕作一次;2、在后茬作物翻种前,依据田间杂草生长情况,即杂草处于旺盛生长期或初花期前再耙一次。
3、采用中型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配置旋耕机械,进行旋耕作业,旋耕的深度控制在10厘米以上。
对照田采用常规耕作方法,耕作方法又分机翻耕与机旋两种方式,各处理田块面积为1333m2,常规耕方法是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即进行耕作,后茬作物播种前再耙一次。
实施效果“豆—闲—豆”轮作方案,常规耕作条件下,杂草量为6.5kg/m2采而采用“时差耕作法”,杂草发生量仅为1.4kg/m2,是常规耕作的30%左右,分析不同杂草种类,主要是对看麦娘、婆婆拉以及马籽苋有效,而对茎繁殖的水花生几乎没有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地下害虫密度,其中蝼姑减少近50%,而地老虎减少达80%。
“闲—稻”轮作条件下,较为有效控制稻田杂草的产生量,其中结牛毛草与稗草控制效果较好,达到50-60%,而对其它杂草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权利要求
1.时差耕作除草法,其特征在于1)前茬作物收获后,用中型或手扶拖拉机对作物残茬进行即时翻耕,以减少杂草种子结实与加快前茬作物残茬腐烂;2)在后茬作物翻种前,杂草处于旺盛生长期或初花期前进行旋耕;3)耕作方式,采用中型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配置旋耕机械,进行旋耕作业,旋耕的深度控制在10~30厘米;4)如果接茬时间较长,在第一次旋耕后,再依据杂草处于旺盛生长期或初花期前进行第二次旋耕,然后整地,进行后茬作物的播种或移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差耕作除草法,其特征在于即时翻耕,是指前茬作物收获后,只要土壤墒情适宜耕作,且不下雨,立即进行翻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时差耕作除草法,其特征在于接茬时间较长,是指第一次旋耕后,田间杂草又旺盛生长,且已处于初花期,而此时还未到后茬作物翻种或移栽的时节,进行第二次旋耕作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耕作除草方法,涉及作物栽培技术。包括前茬作物收获后,即时翻耕;在后茬作物翻种前,杂草处于旺盛生长期或初花期前进行旋耕;旋耕的深度控制在10厘米以上。采用本发明耕作方法,可以减少杂草发生量70%以上,减少杂草发生率对65%以上;减少地下害虫发生。减少劳动用工2-3个/亩,节约成本40-60元。本方法操作简便,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无公害或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乐于接受,有极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B79/02GK1695414SQ20051004035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日
发明者徐健, 常志州, 雷咸龙, 尹为东 申请人:南京思源有机农业有限公司,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