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营7号甘薯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403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梅营7号甘薯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梅营7号薯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它包括有性杂交所用的父本、母本材料的筛选、试种、观察确定,以及在栽培上秧蔓控长和打拢、挖穴栽植的必要技术。
背景技术
甘薯在农业生产中和人们食品方面占有很重的位置,食品工业发展需求甘薯量大幅度增加,甘薯生产中,全国各地存在着产量低、口感不好、含淀粉少等现状,所以,甘薯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的位置不合理,产量低,收入少,农民不原意种植,对于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有一定影响。为了解决全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改变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人们生活,满足食工业发展需求,培育和栽培甘薯新品种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根据调查和检索,河南许昌农科所虽然培育出产量高的万斤白甘薯,但含淀粉少;江苏徐州农科所培育的徐薯28,含淀粉多,产量太低。河南省正阳县农业新品种实验基地利用人工授粉有性杂交,培育出梅营1号甘薯,产量虽然突破亩产6000公斤,经济效益仍然不太理想,由于产量低、含淀粉少,导致甘薯不能大面积种植。在这样甘薯生产现状形势下,开始研究培育新的高产、高淀粉、高营养薯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产量高、淀粉多、营养好的新品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从百种甘薯中筛选出父本和母本,材料利用群力2号甘薯作为父本,利用梅营1号甘薯作母本,经过有性杂交结合筛选培育而生成一种新品系甘薯。
筛选的父本群力2号,其特征是,含淀粉多,VC含量多,但产量不太高。筛选的母本梅营1号甘薯,产量高达5000-7500公斤,但含淀粉少、水分多、粗纤维多。在选用父本、母本之后分别种在实验区,待它们开花时利用人工有性杂交结合264株,成功6株,结出的薯块多而且大,切开后白浆汁自溢,品味甘甜微香。
发明培育的新品系梅营7号甘薯,该薯种除茎蔓粗壮外,另外特征是薯块表皮微红,薯肉白色,外形如纺锤型,大块薯率高,春薯结4-6块,夏薯结5-8块。单株培育产量高达56公斤。薯块膨大后,光滑无裂沟,而藏贮。萌芽性强,耐肥瘠土壤性强。熟食而香甜,口感好,似板粟果肉,甘薯肉营养丰富,并有较强的抗根腐病、茎线虫病、黑斑病。
有性杂交培育和繁殖的新品种梅营7号甘薯,经国家农业部(郑州)检测中心化验分析,春薯含淀粉35%,出薯干率47%;夏薯含淀粉29.07%,出薯干率41.7%;含纤维1.10%,含粗蛋白1.64%,含VC28.8mg%。大田甘薯产量亩户5000-8000公斤,最高产量达13000公斤。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栽种时,春薯行距2.4尺,株距0.6尺,每亩4167穴左右,每穴2株苗。夏薯行距2.1尺,株距0.6尺,每亩4762穴左右,每穴2株苗,交叉栽植。蔓苗生长时,7片叶后应摘顶心,让蔓从生。生长期喷洒叶面肥和膨胀剂,根部追加磷肥及混合肥。充分喷溉水分,薯块生长更快更大。
目前,全国已有多省引种。
权利要求
1.一种梅营7号甘薯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它包括材料选用群力2号甘薯作父本,梅营1号甘薯作母本,经过有性杂交组合,系统筛选后培育出的新品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梅营7号甘薯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其特征是,材料选用是群力2号甘薯作父本,梅营1号甘薯作母本;材料选用要经过多年的实地试种、观察和筛选,测出父本、母本的优缺点,才能进行有性杂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梅营7号甘薯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其特征是,甘薯生长期喜阳光,秧蔓生长快,不易长秧,控制秧蔓长7个叶片时,将其秧蔓摘顶心,让其株丛生,以5-7支蔓为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梅营7号甘薯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其特征是,结薯块期间,喷洒叶面肥、喷施座果素和膨大素,促使薯块多结增大,根部追施磷肥、复合肥;喷灌充足水产,产量更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梅营7号甘薯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其特征是,播种前耕地施足底肥后打垅,垅上挖穴,春薯挖穴4167穴左右,行距2.1尺,株距0.6尺;夏薯挖穴4762穴左右,行距2.1尺,株距0.6尺;每穴植苗2株,交叉栽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梅营7号甘薯新品培育及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技术领域的革新。能使农业高产、农民增收、人们生活食品改善。其材料选用群力2号甘薯作父本,选用梅营1号作母本,经有性杂交组合,系统筛选而培育的新品种,解决了甘薯高淀粉、高营养、高产量的技术难题;大田甘薯产量5000- 8000公斤,最高产量达13000公斤。经国家农业部(郑州)检测中心化验分析,春薯含淀粉35%,出薯干率47%;夏薯含淀粉29.07%,出薯干率41.7%;含纤维1.10%,含粗蛋白1.64%,含VC28.8mg%。2002年,在云南省昆明世界园艺博会上获得发明铜牌奖。
文档编号A01H1/02GK1729759SQ20051009083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8日
发明者叶启营, 吴喜梅, 王锺 申请人:叶启营, 吴喜梅, 王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