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97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主要用于有机肥料的翻 抛。属肥料专用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二)
背景技术
在有机肥料的制作过程中,肥料的翻堆发酵是一项重要的工序,通常 采用翻堆机将堆放的肥料进行翻堆。
传统的肥料翻堆机采用机械传动,轮胎行走,具有噪声大、能耗高、 生产效率低下,行走转弯半径大,操作不便等缺点,且刀片结构不够合理, 使得肥料翻堆效果较差。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噪声小、能耗低、生 产效率高,行走转弯半径小,操作方便的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翻抛机包括履带行走系统、机架、发动机、司机室、液压系统、 转子提升系统、转子系统、行走液压马达和转子液压马达,所述履带行走 系统有二套,左右各一套,向下装置在机架底部,履带行走系统与行走液 压马达相连,所述发动机、液压系统和司机室均安装在机架顶部,所述转子系统连接于左右两履带行走系统之间,与转子液压马达相连,转子系统 的两端与转子提升系统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所述转子提升系统有二套,分别 设置在转子系统的左右两侧,每套转子提升系统包括导向板、液压缸和连 杆,导向板固定连接在转子系统的端面上,导向板上开设有圆弧形的导向 槽,液压缸的缸尾铰接在与转子系统上方的机架上,液压缸的活塞杆与连 杆的中间铰接,连杆的一端与转子系统后侧的机架铰接,连杆的另一端连 接在所述导向板的导向槽内。
本实用新型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所述转子系统包括转筒、刀片组
件i和刀片组件n,转筒一端与转子液压马达相连,转筒外周壁左半边自
左边至中间被依次分为Al、 Bl和C1三个区域,转筒右半边自右边至中间 被依次分为A2、 B2和C2三个区域,所述刀片组件I有二组,左右各一组, 二组刀片组件I呈螺旋状布置在转筒左半边的Al区域和转筒右半边的A2 区域,二组刀片组件I在所述Al区域和A2区域左右对称布置,且左边为 左螺旋,右边为右螺旋,所述刀片组件II有六组,左右各三组,左边的三 组分别设置在转筒左半边的Al区域、Bl区域和Cl区域,右边的三组分 别设置在转筒右半边的A2区域、B2区域和C2区域,其中,所述C1区域
的刀片组件n和C2区域的刀片组件n有多件,ci区域的刀片组件n和C2 区域的刀片组件n呈螺旋状左右对称布置,左边为左螺旋,右边为右螺旋, 所述bi区域的刀片组件n和B2区域的刀片组件n有若干件,在所述bi
区域和B2区域呈螺旋状左右对称布置,且左边为左螺旋,右边为右螺旋;所述A1区域的刀片组件II和A2区域的刀片组件II各有一件,左右对称 布置在Al区域靠近转筒左端面处和A2区域靠近转筒右端面处,且与所述 Al区域和A2区域的刀片组件I的起始位置呈180°布置。
本实用新型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拋机,所述刀片组件I包括刀片座I和 刀片I ,刀片座I由条状带钢巻绕成螺旋状固定在相应区域的转筒外周壁 上,每组刀片组件I的刀片I有若干个,若干个刀片I固定安装在刀片座 I上,所述刀片I的顶缘中间设有切料槽I 。
本实用新型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所述刀片组件n包括刀片座n和 刀片n,刀片座n固定在相应区域的转筒外周壁上,刀片n固定安装在刀 片座n上,刀片n与刀片座n呈"T"字型布置,所述刀片n的顶缘中间设
有切料槽II,且所述C1区域、C2区域、Al区域和A2区域的刀片组件I1 的刀片II与转筒的轴线平行布置,Bl区域和B2区域的刀片组件II的刀片
n与转筒的轴线斜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 本翻抛机的行走、升降、翻抛旋转动作全部采用液压能来实现,噪 声小。
2、 本翻抛机仅将转子系统单独升降,降低了一些设备整体升降所消耗 的能量。采用履带传动,转弯半径更小,场地适应性更强,生产效率高。
3、 刀片结构合理,肥料翻堆效果较好。
综上,本实用新型采用全液压传动、履带行走,并改进行了翻转转子 刀具,具有噪声小、能耗低、生产效率高,行走转弯半径小,操作方便等优点,且刀片结构合理,使得肥料翻堆效果较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拆除司机室后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司机室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系统与转子液压马达的装配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系统组装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系统沿滚筒面展开图。
图8为图6的A-A剖示图。
图9为图6的B-B剖示图。
图10为图7的I放大图。
图11为图7的II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系统的刀片I结构图。
图13为实用新型的转子系统的刀片组件II的组装图。
图14为图13的P向视图。
图15为图14的简化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系统的刀片II结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提升系统组装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肥料翻抛原理图。
图中履带行走系统l、机架2、发动机3、司机室4、液压系统5、转子提升系统6、转子系统7、行走液压马达8、转子液压马达9;座椅4.1、 操作方向盘4.2、控制系统4.3、反光镜4.4、雨刮器4.5;液压缸6.1、连杆 6.2、铰链轴6.3、导向板6.5、活塞杆6丄1、导向槽6.5.1;转轴7.K键槽 7丄1、转筒7.2、刀片组件I 7.3、刀片I 7.3.1、刀片座I 7.3.2、螺栓I 7,3.3、 安装孔I7.3丄1、切料槽I7.3丄2、翻抛料面I7.3丄3、刀片组件117.4、刀 片117.4.1、刀片座I17.4.2、螺栓II7.4.3、安装孔II7.4丄1、切料槽II7.4丄2、 翻抛料面II 7.4.1.3。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拋机,主要由履带 行走系统l、机架2、发动机3、司机室4、液压系统5、转子提升系统6、 转子系统7、行走液压马达8和转子液压马达9组成。所述履带行走系统1 有二套,左右各一套,向下装置在机架2底部,所述发动机3、液压系统5 和司机室4均安装在机架2顶部,所述转子系统7位于机架2的下部、履 带行走系统的上方,连接于左右两履带行走系统1之间,转子系统7与转 子提升系统6相连接,通过转子提升系统6的动作而调整离地面的高度位 置,以满足行走和翻抛肥料的功能。转子提升系统6位于机架2中下部。
参见图3,所述履带行走系统1功能有两个, 一是承载本新型全液压 肥料翻抛机设备全部重量,二是带动整套设备作行走动作,其行走的动力 来自行走液压马达8。
所述机架2由若干型钢构成,用来支承和固定发动机3、液压系统5、 司机室4、转子系统7、转子提升系统6等除履带系统外的全部设施。如图1~2。
所述发动机3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的全部原动力来源,采用内燃机 (柴油机或汽油机)。
所述司机室4的常用设施如图4所示,设有可调节的座椅4.1、操作方 向盘4.2、控制系统4.3、反光镜4.4和雨刮器4.5,必要时,还配有空调系 统。
所述液压系统5由发动机3提供源动力。液压系统5的作用是将发动 机的动能转换为液压能,输送到履带行走液压马达8、转子液压马达9和 转子提升系统6的液压缸6.1中。
参见图5,转子系统7由转子液压马达9驱动转子系统7旋转。 参见图6,转子系统7由转轴7.K转筒7.2、刀片组件I7.3和刀片组 件II7.4组成。转轴7.1有两件,安装在转筒7.2的两端,其中一转轴上开 有带键槽7丄1的孔,通过键槽与转子液压马达9连接而传递动力。将图6 中安装有刀片组件I 7.3和刀片组件I17.4的转筒7.2展开成平面后如图7 所示。
参见图6、 7,转筒7.2外周壁左半边自左边至中间被依次分为厶1、 Bl 和Cl三个区域,转筒7.2右半边自右边至中间被依次分为A2、 B2和C2 三个区域。所述刀片组件I 7.3有二组,左右各一组,二组刀片组件I 7.3 呈螺旋状布置在转筒7.2左半边的Al区域和转筒7.2右半边的A2区域, 二组刀片组件I 7.3在所述Al区域和A2区域左右对称布置,且左边为左 螺旋,右边为右螺旋。所述刀片组件II7.4有六组,左右各三组,左边的三组分别设置在转筒7.2左半边的Al区域、Bl区域和Cl区域,右边的三组 分别设置在转筒7.2右半边的A2区域、B2区域和C2区域,其中,所述 Cl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和C2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有多件(图中共有九 件),Cl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和C2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在所述C1区域 和C2区域呈螺旋状左右对称布置,左边为左螺旋,右边为右螺旋;所述 Bl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和B2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有若干件(图中各有 十四件),Bl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和B2区域呈螺旋状左右对称布置,且 左边为左螺旋,右边为右螺旋;所述A1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和A2区域 的刀片组件I17.4各有一件,左右对称布置在Al区域靠近转筒7.2左端面 处和A2区域靠近转筒7.2右端面处,且与所述Al区域和A2区域的刀片 组件I 7.3的起始位置呈180°布置。
参见图8、 9、 10、 11,所述刀片组件I 7.3包括刀片座I 7.3.2和刀片 I 7.3.1,刀片座I 7.3.2由条状带钢焊接固定在相应区域的转筒7.2外周壁 上巻绕成螺旋状,每组刀片组件I7.3上的刀片17.3.1有若干个(图中有 九个),用螺栓I 7.3.3均匀固定安装在刀片座I 7.3.2上。
参见图12,所述刀片I 7.3.1的顶缘中间设有切料槽I 7.3丄2,刀片I 7.3.1的侧面为翻抛料面I 7.3丄3,刀片I 7.3.1的根部设置有两个安装孔I 7.3.1.1。
参见图13、 14、 15,所述刀片组件117.4包括刀片座117.4.2和刀片11 7.4.1 ,刀片座II7.4.2焊接固定在相应区域的转筒7.2外周壁上,刀片II7.4.1 用螺栓I17.4.3固定安装在刀片座II 7.4.2上,刀片II 7.4.1与刀片座I17.4.2呈"T"字型布置,且所述Cl区域、C2区域、Al区域和A2区域的刀片 组件117.4的刀片II 7.4.1与转筒7.2的轴线平行布置,B1区域和B2区域的 刀片组件I17.4的刀片II 7.4.1与转筒7.2的轴线斜向布置。
参见图16,所述刀片I17.4.1的顶缘中间设有切料槽II7.4丄2,刀片I 7.3.1的侧面为翻抛料面II7.4丄3,刀片I 7.3.1的根部设置有两个安装孔II 7.4.1.1。
参见图17,所述转子提升系统6有二套,分别设置在转子系统7的左 右两侧,每套转子提升系统6由导向板6.5、液压缸6.1和连杆6.2组成。 导向板6.5固定连接在转子系统7的端面上,导向板6.5上开设有圆弧形的 导向槽6.5.1,液压缸6.1的缸尾铰接在与转子系统7上方的机架2上,液 压缸6.1的活塞杆6丄1与连杆6.2的中间铰接,连杆6.2的一端用铰链轴 6.3与转子系统7后侧的机架2铰接,连杆6.2的另一端用转轴连接在所述 导向板6.5的导向槽6.5.1内。当翻抛机处于长距离行走而不翻抛肥料时, 转子提升系统6通过液压缸6.1的活塞杆6丄1的收縮带动连杆6.2绕铰链 轴6.3顺时针方向旋转,将转子7的转轴向上沿导向板6.5的导向槽6.5.1 提起,从而将转子7提升到远离地面的上方,以方便行走,避免地面杂物 对转子系统7的刀片造成损伤;当翻抛机到达工作地点后,再通过液压缸 6.1的活塞杆6丄1的伸长带动连杆6.2逆时针旋转而将转子系统7中的转 子放下到工作位置。
行走液压马达8将液压系统5提供的液压能转换为履带行走系统1的 行走旋转驱动动能。转子液压马达9将液压系统5提供的液压能转换为驱动转子系统7旋 转的动能,从而实现转子刀具7.2的翻抛肥料动作。 工作原理
操作人员在司机室4内进行操作,通过操作方向盘4.2和控制系统4.3 来实现翻抛机履带1的行走、转向、转子系统7的升降转子刀具7.2的翻 抛动作。行走动作的实现由行走液压马达8和履带行走系统1来实现;转 子系统7的升降由转子提升系统6来实现;翻抛动作由转子系统7来实现。
肥料翻抛过程中的原理如图18所示当转筒7.2按图示方向旋转时, 转筒左右两端边上的肥料被Al区域和A2区域刀片组件I17.4甩开,以避 免两端肥料的过分挤压而损伤刀片组件I 7.3和两侧轴挡,Al区域刀片组 件I 7.3 —边切散肥料向前抛散,同时,翻抛料面I 7.3丄3在左旋螺旋面的 作用下将肥料向右抛送到中间位置,以利于B1区域和C1区域的刀片组件 II7.4进一步将肥料切割拋散;A2区域的刀片组件I 7.3 —边切散肥料向前 抛散,同时,翻抛料面I7.3丄3在右旋螺旋面的作用下将肥料向左抛送到 中间位置,以利于B2区域和C2区域的刀片组件I17.4进一步将肥料切割 抛散。Al区域和A2区域的刀片组件I 7.3在切抛肥料的同时,主要作用 是将两侧边上的肥料向中间位置送;Bl区域的刀片组件I17.4的翻抛料面 117.4丄3为位于左旋螺旋面上,刀片组件II7.4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破碎肥 料,二是将肥料向前面和右面中间抛翻;B2区域的刀片组件I17.4的翻抛 料面II7.4丄3为位于右旋螺旋面上,刀片组件I17.4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破 碎肥料,二是将肥料向前面和左面中间抛翻;Cl区域和C2区域的刀片组件II 7.4的翻抛料面II7.4丄3与转筒7.2的轴线平行,Cl区域和C2区域的 刀片组件II 7.4起破碎肥料和向前抛送肥料的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抛机包括履带行走系统(1)、机架(2)、发动机(3)、司机室(4)、液压系统(5)、转子提升系统(6)、转子系统(7)、行走液压马达(8)和转子液压马达(9),所述履带行走系统(1)有二套,左右各一套,向下装置在机架(2)底部,履带行走系统(1)与行走液压马达(8)相连,所述发动机(3)、液压系统(5)和司机室(4)均安装在机架(2)顶部,所述转子系统(7)连接于左右两履带行走系统(1)之间,与转子液压马达(9)相连,转子系统(7)的两端与转子提升系统(6)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转子提升系统(6)有二套,分别设置在转子系统(7)的左右两侧,每套转子 提升系统(6)包括导向板(6.5)、液压缸(6.1)和连杆(6.2),导向板(6.5)固定连 接在转子系统(7)的端面上,导向板(6.5)上开设有圆弧形的导向槽(6.5.1), 液压缸(6.1)的缸尾铰接在与转子系统(7)上方的机架(2)上,液压缸(6.1)的活 塞杆(6丄1)与连杆(6.2)的中间铰接,连杆(6.2)的一端与转子系统(7)后侧的 机架(2)铰接,连杆(6.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导向板(6.5)的导向槽(6.5.1)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其特征在 于所述转子系统(7)包括转筒(7.2)、刀片组件1(7.3)和刀片组件11(7.4),转 筒(7.2)—端与转子液压马达(9)相连,转筒(7,2)外周壁左半边自左边至中间 被依次分为Al、 Bl和Cl三个区域,转筒(7.2)右半边自右边至中间被依次 分为A2、 B2和C2三个区域,所述刀片组件I (7.3)有二组,左右各一组,二组刀片组件I (7.3)呈螺旋状布置在转筒(7.2)左半边的Al区域和转筒(7.2) 右半边的A2区域,二组刀片组件I (7.3)在所述Al区域和A2区域左右对 称布置,且左边为左螺旋,右边为右螺旋,所述刀片组件II(7.4)有六组, 左右各三组,左边的三组分别设置在转筒(7,2)左半边的Al区域、Bl区域 和Cl区域,右边的三组分别设置在转筒(7.2)右半边的A2区域、B2区域 和C2区域,其中,所述Cl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和C2区域的刀片组件 H(7.4)有多件,Cl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和C2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呈 螺旋状左右对称布置,左边为左螺旋,右边为右螺旋,所述Bl区域的刀 片组件II(7.4)和B2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有若干件,在所述Bl区域和B2 区域呈螺旋状左右对称布置,且左边为左螺旋,右边为右螺旋;所述A1区 域的刀片组件II(7.4)和A2区域的刀片组件II(7.4)各有一件,左右对称布置 在A1区域靠近转筒(7.2)左端面处和A2区域靠近转筒(7.2)右端面处,且与 所述Al区域和A2区域的刀片组件I (7.3)的起始位置呈180°布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刀片组件I (7.3)包括刀片座I (7.3.2)和刀片I (7.3.1),刀片座I (7.3.2)由 条状带钢巻绕成螺旋状固定在相应区域的转筒(7.2)外周壁上,每组刀片组 件I (7.3)的刀片I (7.3.1)有若干个,若干个刀片I (7.3.1)固定安装在刀片座I (7.3.2)上,所述刀片I (7.3.1)的顶缘中间设有切料槽I (7.3丄2)。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刀片组件II(7.4)包括刀片座II(7.4.2)和刀片II (7.4.1),刀片座II (7.4.2)固 定在相应区域的转筒(7.2)外周壁上,刀片II(7.4.1)固定安装在刀片座H(7.4.2)上,刀片II (7.4.1 )与刀片座II (7.4.2)呈"T"字型布置,所述刀片II (7.4.1) 的顶缘中间设有切料槽II(7.4丄2),且所述C1区域、C2区域、Al区域和 A2区域的刀片组件11(7.4)的刀片11(7.4.1)与转筒(7.2)的轴线平行布置,Bl 区域和B2区域的刀片组件11(7.4)的刀片11(7.4.1)与转筒(7.2)的轴线斜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刀片组件II(7.4)包括刀片座II(7.4.2)和刀片11(7.4.1),刀片座U(7.4.2)固 定在相应区域的转筒(7.2)外周壁上,刀片II(7.4.1)固定安装在刀片座I1 (7.4.2)上,刀片H(7.4.1)与刀片座H(7.4.2)呈"T"字型布置,所述刀片11(7.4.1) 的顶缘中间设有切料槽II(7.4丄2),且所述C1区域、C2区域、Al区域和 A2区域的刀片组件n(7.4)的刀片II(7.4.1)与转筒(7.2)的轴线平行布置,Bl 区域和82区域的刀片组件11(7.4)的刀片11(7.4.1)与转筒(7.2)的轴线斜向布 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全液压肥料翻抛机,主要用于有机肥料的翻抛。包括履带行走系统(1)、机架(2)、发动机(3)、司机室(4)、液压系统(5)、转子提升系统(6)、转子系统(7)、行走液压马达(8)和转子液压马达(9),所述履带行走系统(1)有二套,左右各一套,向下装置在机架(2)底部,履带行走系统(1)与行走液压马达(8)相连,所述发动机(3)、液压系统(5)和司机室(4)均安装在机架(2)顶部,所述转子系统(7)连接于左右两履带行走系统(1)之间,与转子液压马达(9)相连,转子系统(7)的两端与转子提升系统(6)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全液压传动、履带行走,并改进了翻转转子刀具,具有噪声小、能耗低、生产效率高,行走转弯半径小,操作方便等优点,且刀片结构合理,使得肥料翻堆效果较好。
文档编号C05F17/02GK201280521SQ200820160469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7日
发明者沈其荣, 田晋跃, 陆建明 申请人:江阴市联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