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的人工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313792阅读:20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桑黄的人工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用真菌的栽培方法,尤其涉及桑黄(尸力e////7^Pil 4 t)的人工栽培方法,属于药用真菌的人工栽培领域。
背景技术
桑黄(户力6///"^ 6a咖ii Pil d t)又称桑臣、桑耳、桑黄菇等。分类学上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纟冈(Hymenomycetes)、非木宵菌目(Aphyllophorales) 、 4秀革孑Li菌牙牛(Hymenochaetaceae)、木层孑L菌属(尸力e////7^),是大型珍稀药用真菌。
桑黄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领域中有效率排在第 一位的药用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桑黄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桑黄具有抗癌、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Shihata S,Nishikawa Y, Mai CF " a厶Anti-tumor studies on some extracts ofBasidiomycetes [J].G謹,1968, 59: 159~161; Kong D H, Hong N D,Han S B, 1996, Stimulation of humeral and cell mediated immunity bypolysaccharidefrommushroom户/ze〃/做s/z'她肌/她w J/mmw7c^/zarmaco/, 18: 295);保肝和抗肝硬化作用、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Shon YH, Nam KS. Antimutagenicity and induction ofanticarcinogenie phase II enzymes by basidiomycetes [J]. JbMrwa/
4础w—w應co/ogy, 2001, 77(1): 103~109);抗诱变作用、降血糖作用、抗肺炎作用、抑菌和消炎作用(Jang BS,KimJCda/. Extracts of尸/ze〃/"w gz7vw and尸/ze〃/wws 6a画"inhibit pulmonary inflammation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 rats[J]. 5/o&c/mo/ogy2004,(26):31 33)等;桑黄的药用成分主要是多糖,多糖除葡萄糖外,还有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和墨角藻糖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外权威医药机构研究发现,我国珍稀药用菌桑黄对肿瘤(癌症)具有几乎100 %的抑制率,因此有"抗癌之王"的美誉。同时,国外的医疗机构在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也有应用,即使长期大剂量服用,桑黄对人或实验动物也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桑黄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而且还可作为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
野生的桑黄生境非常特殊、复杂,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加上人工栽培难度大,这极大的限制了桑黄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野生桑黄子实体的成分、药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目前韩国学者釆用室外荫棚木段埋畦栽培桑黄取得成功。曰本也开展了桑黄栽培产业,并具有相当规模,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国内对桑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方现在也有少量摸索性的试验,刘利等采用新鲜杨树木段栽培,通过两年的时间收获了少量的桑黄(刘利,刘冰,刘明才等.长白山野生桑黄菌人工栽培初探.食用菌,2005, (3): 32) 。 2001 ~ 2004年辽宁省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中科院联合,首先对桑黄的子实体培养技术进行了试验,探索出一套适于瓶栽的生产技术,其瓶栽基质之一为新鲜桦木
锯木屑3600 g,玉米面810 g,白糖45 g,石膏45 g;瓶栽基质之二为暴马子丁香木屑4 OOOg(干木屑重),高梁米糠500 g,石膏50g,KH2P0412 g,蔗糖(或葡萄糖)40 g,硫酸铵40 g;但由于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造成产量低,形成的子实体质量差(不成形),人工栽培的桑黄子实体商品国内尚无采收先例。
由于桑黄的抗癌机理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加上深层培养的成功报道,市场上对桑黄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无节制的开采野生桑黄,致使野生资源濒临灭绝、无法恢复,而人工生产技术又不成熟。因此,研究和发展桑黄的人工栽培新方法,这对于满足市场的需求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桑黄人工栽培方法中所普遍存在的技术不成熟,产量低,子实体质量差(不成形)等缺陷,提供一种新的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袋料栽培桑黄,摸索出了最适合于桑黄子实体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具有产量高,子实体质量好,技术完善等优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人工培养桑黄的方法,包括
(1)从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林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母种;(2 )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3)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4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其中,所述的出菇培养是在以下环境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85 - 90%,温度为22~25 。C。
本发明人通过大量的试验发现,出菇室中的空气相对湿度对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影响较大,为此,本发明人考察了不同梯度的相对湿度对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影响,最终发现,将出菇室中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85 ~ 90%的对于桑黄耳芽(菇)的生长较为有利。进一步的试验又发现当桑黄耳芽(菇)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超过20天后,此时将出菇室的空气相对湿度由85~90%调整为95%,更加有利于桑黄耳芽(菇)的生长,所得到的桑黄菇的质量也达到最佳。
温度是影响桑黄耳芽(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温度过高,子实体虽长得快些,但子实体重量较轻,且温度过高再加上高湿,很容易感染杂菌,从而降低产量。有鉴于此,发明人考察了出菇室中的不同的温度对于桑黄耳芽(菇)的生长和质量的影响;在考虑到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最终发现,将出菇室中的温度控制为22~25 。C时,能兼顾桑黄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在85 ~ 95%这一空气相对湿度下,桑黄子实体感染杂菌的现象也比较少见)。
为了达到更好的出菇效果,还可以对出菇室采用草帘或遮阳网的方式对出菇室进行遮光,将出菇室的光照强度控制在200 - 300 lx最有利于出菇。此外,本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在步骤(4)中当出菇室有充足的氧气时,有利于出菇;为此,当栽培袋上刚出现耳芽时,让出菇室早晚各通风5min;当桑黄耳芽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超过20天以后加大出菇室通风量,也即是说,将出菇室早晚各通风5 min调整为早晚各通风20 min,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加快桑黄耳芽的生长的同时可保证桑黄耳芽的质量。
栽培袋的菌丝处于不同的生长程度时将其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对于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确定合
适的转移时机,本发明人也进行了摸索和试验,最终发现当栽培袋内的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且菌丝呈深黄色或者栽培袋内开始出现突起的瘤状桑黄子实体原基时,此时将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最有利于桑黄子实体的发生和耳芽的生长。
步骤(4)中当菌丝满袋后可以在栽培袋肩部上下错开划1~3个月牙形的出菇口 ,去除口上的膜;其中,该出菇口的口长优选为3~4 cm, 口宽优选为1 cm。开月牙形口能长成半圆形桑黄,菌肉较厚,子实体较重,有利于提升子实体的品质;此外,采用月牙形的出菇口,采摘下的桑黄是一个月牙形,可有效提升桑黄的商品价值。而直接开口, 一方面容易导致出菇污染,另一方面长成的桑黄菌肉较薄,成薄片状,直接影响商品价值。
以下所列举的技术方案也是发明人所进一步优选的结果,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技术方案都可以为本发明带来更好的技术效果
步骤(1)中所述的母种培养基优选为PDA培养基,其具体配方
8组成为马铃薯(去皮)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 KH2P04 1 g、VBaOmg、水1000 ml; pH自然;母种培养时间为10-15天。特别是,还包括在获得所述母种后,将母种放于温度为4 。C冰箱内后熟7-10天。
步骤(2)中所述的原种培养基优选为由以下各组分组成小麦粒98% (w/w),碳酸钩1% (w/w),石灰1% (w/w);该原种培养基配制好后含有60% (w/w)的水分。进一步优选为,步骤(2)中在将所述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前6-9小时内,拿出母种,将母种活化后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中。
步骤(3)中所述的栽培种培养基优选为由以下各组分组成柞木屑78% (w/w)、麦麸17% (w/w)、黄豆粉3% (w/w)、石灰1% (w/w)、石膏1% (w/w);该栽培种培养基配制好后含有65% (w/w)的水分。
特别是,步骤(1 )、 ( 2 )和(3 )中所述的培养都是在25 。C恒温暗室条件下进行培养。
本发明采用袋料栽培桑黄,相比于传统的木段栽培方法,本发明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木材,缩短了生产周期;此外,本发明方法摸索出了最适合于桑黄子实体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氧气等环境因子,通过人工精确控制出菇室内的相对湿度(例如采用加湿器控制相对湿度)、温度、光照、氧气等环境因子,在保证桑黄子实体质量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促进桑黄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具有产量高、子实体质量好、省时省力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验材料
1、 培养基
a. 母种培养基(PDA ):马铃薯(去皮)200 g、葡萄糖20g、琼脂20 g、 KH2P041 g、 VB!IO mg、水IOOO ml, pH自然。
b. 原种培养基小麦粒98°/。,碳酸钙1%,石灰1%,水分60%。
c. 栽培种培养基柞木屑78%、麦麸17%、黄豆粉3%、石灰1%、石膏1%、水分65%。
d. 菌抹分离纯化培养基马铃薯(去皮)200 g,葡萄糖20g,琼脂20 g,磷酸二氢钾1 g,维生素B!IO mg,水IOOO ml, pH值自然。
2、 桑黄(/%e////2〃s ^"肌7 Pil d t)子实体桑黄子实体从黑龙江省镜泊湖采集;桑黄子实体的主要生物学性
状如下担子果多年生,无柄盖形,新鲜时木栓质,无嗅无味,干后硬木质。菌盖多为蹄形,偶尔半圆形,长达10 cm,宽达7 cm,基部厚达5 cm。菌盖表面黑灰色至近黑色,具同心环带和浅的沟紋,粗糙至光滑,具放射状裂紋或开裂;边缘钝,污褐色。孔口表面褐色,污褐色至黑褐色,具折光反应;不育边缘明显,黄褐色,宽达5 mm;孔
10口多角形至圓形,每毫米7 10个;管口边缘薄,全缘。菌肉褐色至污褐色,硬木质,厚达1 cm,明显比菌管薄,略呈放射状生长。当年菌管层金黄褐色,老菌管褐色,菌管分层明显,每层厚度小于1 mm,长达3 cm。
实施例1
从野生桑黄(尸力e/",s 6犯迈ii' Pil d t)子实体上分离得到的菌抹进行纯化;
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分离菌种用无菌解剖刀将野生桑黄子实体中部纵切成两半,用刀切取O. 3 cm左右小方块组织。用镊子将菌肉组织移接于试管培养基的中央,其中,切取桑黄菌肉组织时的用具和切取的组织绝不要与桑黄菌体的其他部分相接触,以免造成污染,接种后置于25 。C恒温暗室中培养2 3 d后可见由组织块长出黄色绒毛状菌丝,此时须连续观察一周,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发现有青、绿、黄、桔红等颜色小点及糊状物,说明已污染杂菌,应及时剔除。待桑黄菌丝长到离接种块2~3 cm时,挑取边缘菌丝转接于空白的斜面培养基上,转管1 ~ 2次可获得纯化的桑黄菌丝。菌丝体长满斜面需10 ~ 15天,满管后将试管置于4。C冰箱中保存备用。
将纯化后的桑黄菌丝接种在规格为20 x 200 mm的试管母种斜面培养基上扩大培养(12~15 d)获得桑黄母种;桑黄母种放于4 。C冰箱后熟1周,在接原种前提前6 h以上拿出活化菌种,将母种接种于原种培养基(500 ml原种瓶),15 d左右获得原种,原种满瓶后立即使用或置于4 。C冰箱保存备用;将原种接种到装在栽培袋(17 cmx 33 cmx0. 05cm聚乙烯折角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其中每袋装栽培种 基质(干重)450 g, 30 d左右满袋;以上菌种培养条件均为25 。C恒 温暗室培养;
待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后10 d左右菌丝呈现深黄色或者有些栽 培袋内开始出现突起的颜色稍深的瘤状子实体原基,此时将栽培袋转 移至出菇室,出菇室内温度控制在25 'C,空气相对湿度为85% (采用 加湿器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室内有充足的氧气,釆用草帘或遮阳网遮 光至有微量的散射光,控制出菇室内的光强度为300 lx;栽培袋与栽 培袋间距按10 cm摆放,在袋肩部上下交错划2个月牙形口 , 口长3 cm, 口宽lcm,去除口上的膜。划口后一周左右现耳芽,当出现耳芽时早 晚各通风5 min,当耳芽长到20 d左右加大通风量改为早晚各通风20 min,同时将空气相对湿度调整为95% (可采用加湿器每天早晚各加湿 30 min)。桑黄A/v划口到长成成品约需40天,见子实体生长圈颜色变 深开始干燥不在生长时釆收。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桑黄子实体生长较快且整齐,颜色鲜黄 至黄褐色,多为半圆形,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干品达30 g,其中,子 实体长为6. 3 cm,宽4. 8 cm,厚2. 5 cm。子实体内部组织排列紧密, 单位体积的子实体质量较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后进行出菇培养的过程中,出菇室内温度为22。C,空气相对湿度始终恒定为90%; 在栽培袋的袋肩部划1个月牙形口, 口长4cm, 口宽lcm;除此之外,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桑黄从划口到长成成品约需50天,桑 黄子实体颜色鲜黄至黄褐色,多为半圆形,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干品 达25g,其中子实体长5. 9cm,宽4. 6 cm,厚2. 3 cm。子实体内部 组织排列紧密,单位体积的子实体质量较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后进行出 菇培养的过程中,出菇室内温度为24。C,空气相对湿度始终恒定为87%; 在袋肩部上下错开划3个月牙形口, 口长3cm, 口宽lcm;除此之外,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桑黄从划口到成熟约需50天,由于出 菇口较多,长出的每个子实体的个体较小且不整齐,质量较轻,每袋 可产桑黄子实体干品达21. 6 g,其中长4. 1 cm,宽3. 8 cm,厚2. 1 c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后进行出 菇培养的过程中,出菇室内温度为25 °C,空气相对湿度始终恒定为 85%;除此之外,其余与实施例l相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桑黄从划口到长成成品约需48天,颜色鲜黄至黄褐色,多为半圆形,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干品为22 g, 其中, 子实体长为5. 1 cm,宽3. 9 cm,厚2. 2 cm。
只十比i式〗全例1
本对比试验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出菇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如下将出菇室内温度控制在20 。C;将 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的初期将出菇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80%,当 耳芽长到20 d左右将出菇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95%;除此之外, 其它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桑黄子实体生长较快,从划口到长成成 品约需55天,桑黄子实体颜色鲜黄至黄褐色,生长较整齐,多为半 圆形,每袋产桑黄子实体干品为17.8 g,其中长4. 2cm,宽3. 9 era, 厚1. 8 cm。
对比试-睑例2
本对比试验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出菇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如下将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的初期将出 菇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70%;当耳芽长到20 d左右将出菇室内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95%;除此之外,其它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
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桑黄子实体生长较慢,从划口到成熟 约需60天,桑黄子实体较小且生长不整齐,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干品达12. 9 g,其中长5.8 cm,宽4. 1 cm,厚1. 7 cm。
对比试-验例3
本对比试验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
将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的初期将出菇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 60%;当耳芽长到20 d左右将出菇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95%;除 此之外,其它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3相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初期空气相对湿度太^f氐,划口处干枯, 严重抑制耳芽的分化,个别能长出子实体原基的,始终处于瘤状膨大 期,长不大。
对比试-验例4
本对比试验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出菇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如下将出菇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始终恒 定控制为95%;除此之外,其它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杂菌感染比较严重,桑黄子实体的产量 很低。
对比试-睑例5
本对比试验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出菇室内温度控制为28 。C;除此之外,其它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2相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桑黄子实体生长较快,从划口到成熟
15只需45天,但桑黄子实体重量较轻,杂菌污染严重,每袋产桑黄子
实体干品为13. 7 g,其中长4. 5 cm,宽3. 7 cm,厚1. 2 cm。 对比试-验例6
本对比试验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出菇室内温度控制为18 °C;除此之外,其它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4相同;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桑黄子实体生长緩慢,从划口到成熟约 需65天,桑黄子实体较小,每袋产桑黄子实体干品为15. 7 g,其中 长3. 7 cm,宽3. 4 cm,厚1. 6 cm。
权利要求
1、一种桑黄(Phellinus baumii Pilát)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1)从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母种;(2)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3)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4)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其中,所述的出菇培养是在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温度为22~2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 所述的出菇培养还包括当长出的桑黄耳芽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超 过20天以后,将出菇室的空气相对湿度由85~90%调整为95%。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 ) 中将出菇室的光照强度控制在200 ~ 300 lx。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 中所述的出菇培养还包括当栽培袋上刚出现耳芽时,让出菇室早晚 各通风5min;当桑黄耳芽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超过20天后,将出 菇室的通风调整为早晚各通风20 min。
5、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 ) 中所述的出菇培养还包括当菌丝满袋后在栽培袋肩部上下错开划 1 3个月牙形的出菇口,同时将出菇口上的膜去掉。
6、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 ) 中当栽培袋内的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或者栽培袋内开始出现突起的瘤状桑黄子实体原基时,将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
7、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母种培养基的组成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 KH2P041 g、 VB,IO mg、水IOOO ml; pH自然。
8、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原种培养基的组成为小麦粒98%,碳酸钙1%,石灰1%。
9、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栽培种培养基的组成为柞木屑78%、麦麸17%、黄豆粉3%、石灰1%、石膏1%。
10、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 )、 ( 2 )和(3)中所述的菌种培养都是在25 。C恒温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桑黄(Phellinus baumii Pilát)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1)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获得母种;(2)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获得桑黄原种;(3)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4)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温度为22~25℃。本发明方法摸索出了最适合于桑黄子实体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通过人工精确控制出菇室内的相对湿度、温度等因子,在保证桑黄子实体质量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桑黄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具有产量高、子实体质量好、节省材料、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文档编号A01G1/04GK101485262SQ200910077398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9日
发明者崔宝凯, 张春凤, 戴玉成, 萍 杜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