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638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玉米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特别涉及一种微型玉米收获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程试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 农作物的收获都实现了机械化,唯独玉米的收获机械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在我国广大的农 村,玉米还需要人工摘收。现在的玉米收获机多由牵引机构、摘穗机构等组成,其主要缺点 是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导致销售价格昂贵,不适合在农村推广,而且由于体积较大,因 此只能在开有机耕道的农田中使用,但是,在我国大量的山区、丘陵地区和梯田就无法使用 了。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适应各种地型的玉米收 获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玉米收获机,包括行走机构、机架、动力装 置、切割粉碎装置、收集仓和摘穗装置,所述摘穗装置位于机架上方,通过皮带轮与动力装 置连接,所述摘穗装置下方设有收集仓,所述收集仓设有上下贯通的凹槽,所述凹槽下方的 机架上设有切割粉碎装置。所述的摘穗装置由一主动摘辊、从动摘辊和摘辊变速箱组成,所述主动摘辊一端 通过齿轮分别与摘辊变速箱动力输出轴、从动摘辊相连接,两摘辊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机架 上,摘辊前段为约束螺旋,后端为摘穗螺旋。所述的切割粉碎装置由刀架、刀轴和切割粉碎刀组成,所述切割粉碎刀通过螺栓 与刀架相固接,刀架通过刀轴与动力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的收集仓一端通过铰链与机架连为一体,另一端水平放置于机架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适宜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而 且可以适应各种地型,包括山区、丘陵地区和梯田等。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 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摘穗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切割粉碎装置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切割粉碎装置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行走机构、机架1、汽油机2、切割粉碎 装置3、收集仓4和摘穗装置19,摘穗装置19位于机架1上方,通过皮带轮5与汽油机2连 接,摘穗装置19正下方设有收集仓4,收集仓4 一端通过铰链17与机架1连为一体,另一 端水平放置于机架1上,收集仓4面向玉米杆一面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凹槽6以容纳玉米杆, 在凹槽6下方的机架1上设有切割粉碎装置3。摘穗装置由一主动摘辊7、从动摘辊8和摘 辊变速箱18组成,主动摘辊7 —端通过齿轮分别与摘辊变速箱18动力输出轴9、从动摘辊 8相连接,两摘辊另一端通过轴承10与机架1上,摘辊前段为约束螺旋11,后端为摘穗螺旋 12。切割粉碎装置3由刀架13、刀轴14和切割粉碎刀15组成,所述切割粉碎刀15通过螺 栓16与刀架13相固接,刀架13通过刀轴14与动力输出轴相连接。工作时,汽油机1通过 变速箱带动摘辊变速箱动力输出轴9转动,动力输出轴9通过齿轮带动主动摘辊7和从动 摘辊8相对旋转,与此同是,汽油 机1通过变速箱与刀轴14连接,刀轴14带动刀架13和切 割粉碎刀15旋转。收获玉米时,推动玉米收获机,玉米杆位于收集仓4的凹槽6中,此时, 两摘辊的约束螺旋11将玉米杆拔起并向内旋入,直至摘穗螺旋12处将玉米穗摘下,玉米穗 自动落入下方的收集仓4中,玉米杆在摘穗螺旋12的旋转作用下,向下运动至切割粉碎装 置3,经切割粉碎刀15粉碎,即完成一株玉米收获。当收集仓4内乘盛满玉米后,将收集仓 4沿铰链17翻转,将玉米倒出即可。
权利要求一种玉米收获机,包括行走机构、机架、动力装置、切割粉碎装置、收集仓和摘穗装置,其特征在于摘穗装置位于机架上方,通过皮带轮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摘穗装置下方设有收集仓,所述收集仓设有上下贯通的凹槽,所述凹槽下方的机架上设有切割粉碎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摘穗装置由一主动摘辊、从 动摘辊和摘辊变速箱组成,所述主动摘辊一端通过齿轮分别与摘辊变速箱的动力输出轴、 从动摘辊相连接,两摘辊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上,摘辊前段为约束螺旋,后端为摘穗 螺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切割粉碎装置由刀架、刀轴 和切割粉碎刀组成,所述切割粉碎刀通过螺栓与刀架相固接,刀架通过刀轴与动力输出轴 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仓一端通过铰链与机 架连为一体,另一端水平放置于机架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玉米收获机,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适应各种地型的玉米收获机。其结构主要包括行走机构、机架、动力装置、切割粉碎装置、收集仓和摘穗装置。摘穗装置位于机架上方,通过皮带轮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摘穗装置下方设有收集仓,所述收集仓设有上下贯通的凹槽,所述凹槽下方的机架上设有切割粉碎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优点,适宜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而且可以适应各种地型,包括山区、丘陵地区和梯田等。
文档编号A01D69/06GK201612039SQ2010201260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4日
发明者马宏伟 申请人:马宏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