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稳定性复合(混)肥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添加剂,尤其涉及一种稳定性复合(混)肥添加剂。
背景技术:
2010年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在1亿吨以上,居世界第一,但是当年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 ,其中氮肥利用率30% _;35%,磷肥10% -20%,钾肥40% -5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 -60% ) 0 2010年我国氮肥损失量的经济价值在600亿-800亿。损失掉的氮肥对地下水体、表面水体及大气环境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由于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速度过快,磷素和钾素很快被土壤固定,作物不能长时间吸收,还需要给作物后期多次追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已成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肥料利用率低、肥效期短的的问题,国内外先后研究出了脲甲醛类缓释肥、稳定性肥料、包膜类控释肥及相关或者衍生产品。包膜肥料和脲甲醛类肥料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包膜材料不易降解,甲醛类有机溶剂易污染等缺点,目前推广缓慢,只在草坪、花卉上使用较多。稳定性肥料由于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效果好、环境优良等优点,发展潜力巨大。美国、德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应用较多。但是国外目前使用的抑制剂均是单一的抑制剂,只能控制酰胺态氮转化到硝态氮过程中的部分过程,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稳定性复合(混)肥添加剂,其可以对稳定性复合(混)肥料的肥效期进行调整,明显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满足多种作物的需肥要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稳定性复合(混)肥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重量配比为苯基磷酰二胺2-氯-6-三氯甲基吡啶石蜡柠檬酸铵沸石粉=2 0. 5 3 2 5 0. 5 1 4 8。上述各组分重量配比可以优化为苯基磷酰二胺2-氯-6-三氯甲基吡啶石蜡柠檬酸铵沸石粉=2 2 3 0. 6 6。本发明采用两种抑制剂复合使用,可以控制酰胺态氮转化到硝态氮的整个过程, 并通过使用量控制效果,解决了单一抑制剂的弊端。提高化肥利用率10% 15%,对氮磷钾利用率均有明显的效果;延长肥效期,最长可达150天,并在90 150天内可调控,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养分需求;减少农田硝酸盐淋溶和径流损失60%以上,降低氮氧化物排放65%以上,减少作物中硝酸盐积累量70%以上;真正实现一次性施肥,免追肥,节省劳动力。本产品的加工工艺简洁,主要设备为粉碎机,操作简单,同时对外界环境没有影响。嫁接到复合(混)肥生产线对现有的生产设备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生产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一取五种原料苯基磷酰二胺O公斤)、2_氯-6-三氯甲基吡啶(0.5公斤)、石蜡O 公斤)、柠檬酸铵(0. 5公斤)、沸石粉G公斤)投入到粉碎机中进行碎粉,细度为200目, 采用具有内衬膜的包装袋进行填装即可。实施例二取五种原料苯基磷酰二胺O公斤)、2_氯-6-三氯甲基吡啶(3公斤)、石蜡(5公斤)、柠檬酸铵(1公斤)、沸石粉(8公斤)投入到粉碎机中进行碎粉,细度为200目,采用具有内衬膜的包装袋进行填装即可。实施例三取五种原料苯基磷酰二胺O公斤)、2_氯-6-三氯甲基吡啶O公斤)、石蜡(3公斤)、柠檬酸铵(0. 6公斤)、沸石粉(6公斤)投入到粉碎机中进行碎粉,细度为200目,采用具有内衬膜的包装袋进行填装即可。实施例四大田连续试验在江苏水稻田进行连续五年试验,分别测定水稻田的微生物活性、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等指标,与没有使用添加剂的农民田地对照,没有出现异常。实施例五在湖南、山东、江苏、甘肃、吉林等地试验点布置试验,与当地常规施肥作对比,分别提高肥料利用率11. 7%、12. 3%、14. 9%、10. 2%、13. 7%。一次性作为底肥施入后,不再追肥,可以满足作物当季生长的养分需要,其中江苏水稻的生长期在150天左右,山东玉米早熟品种生长期在90天,通过调节添加剂的使用量,均可以达到肥效期。实施例六本品与其他常用的添加剂使用效果对照
权利要求
1.一种稳定性复合(混)肥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重量配比为苯基磷酰二胺2-氯-6-三氯甲基吡啶石蜡柠檬酸铵沸石粉=2 0. 5 3 2 5 0. 5 1 4 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性复合(混)肥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重量配比为苯基磷酰二胺2-氯-6-三氯甲基吡啶石蜡柠檬酸铵沸石粉=2 2 3 0. 6 6。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稳定性复合(混)肥添加剂,各组分重量配比为苯基磷酰二胺∶2-氯-6-三氯甲基吡啶∶石蜡∶柠檬酸铵∶沸石粉=2∶0.5~3∶2~5∶0.5~1∶4~8。本添加剂可以对稳定性复合(混)肥料的肥效期进行调整,明显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满足多种作物的需肥要求。
文档编号C05G3/00GK102432388SQ20111029130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肖才根 申请人:廊坊北鑫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