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par结合活性的鲑鳟鱼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218794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于ppar结合活性的鲑鳟鱼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与水产饲料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PPAR结合活性的鲑鳟鱼鱼类适用的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可以提高养殖鲑鳟鱼类鱼肉产品的品质。
背景技术
鱼类肉质鲜美、蛋白含量高,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尤其是鲑鳟鱼类,其肉质细嫩、色泽美观、营养丰富,特别是EPA、DHA等含量高于其他鱼类数倍以上。备受消费者青睐的三文鱼即是某些鲑鳟鱼类的商品名称,市售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然而,单纯依靠捕捞野生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供应的不足只能通过养殖鱼来填补。因此,鲑鳟鱼类的养殖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遗憾的是,养殖鱼与野生鱼在品质以及营养价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人工饲 养过程中使用配合饲料,鱼往往出现腹部膨胀、肝脏肥大,可食部分相对减少等问题,尤其是在鲑鳟鱼类养殖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以大西洋鲑为例,野生大西洋鲑的脂肪含量仅为8. 59Γ9. 8%,而人工养殖大西洋鲑脂肪含量可高达21. 8%。而且,野生大西洋鲑富含ω -3脂肪酸,其具有保护心脑血管、调整血脂异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抑制癌细胞的产生和转移等功效。研究指出鱼体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是衡量鱼肉品质的重要标准。本发明正是基于这一标准,以降低养殖鱼类的脂肪含量、提高鱼肉ω-3脂肪酸含量为目的,为改善和提闻养殖鱼类的品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鱼体脂肪组织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堆积于腹腔(内脏周围)、肝脏、肌肉、肠系膜和腹翼中,不仅影响养殖鱼类的肉质、口感以及营养价值,而且对提高养殖效率和降低养殖成本也有较多的不利影响。长期以来,脂肪组织一直被认为是被动的、不活跃的组织。因此国内外大量研究在考虑减少鱼体脂肪含量时主要从饲料组成角度开展工作,尝试通过降低饲料脂肪含量,即被动减少养殖鱼类脂肪摄入量来减少鱼体脂肪含量。但是研究结果并不理想,不仅鱼肉重量没有提高,甚至抑制了鱼类的正常生长,降低了养殖效率。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发现,脂肪组织并非被动的、不活跃的组织,而是可以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形式在能量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脂肪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活性物质,大部分的活性物质通过自(旁)分泌途径调节脂肪细胞的代谢,进入血管后,可以调节机体各组织的脂肪代谢,以及机体的能量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一类与脂肪合成代谢、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堆积密切相关的受体超家族成员起着重要的信号介导和调控作用,这类受体就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PPAR包括α、β、Y三个亚型,PPARa亚型可调节与脂肪酸氧化相关的酶的基因,被相应配体激活后能够增强脂肪酸的β氧化,减少脂肪在组织中的沉积。PPARii亚型在胰岛β细胞、心肌、骨骼肌、脂肪组织、皮肤、脑组织等均有较高表达,其主要功能与PPARa相似,在心肌、骨骼肌和脂肪组织中,PPARP的选择性激动剂能够增强脂肪酸的氧化和利用,减少脂质在这些组织中的沉积,从而明显改善机体的脂代谢。而PPAR Y主要在脂肪组织中参与脂肪细胞的分化,是诱导脂肪细胞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对于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及脂肪组织的沉积起着重要作用。简言之,PPARa和PPARP可以减少脂肪的堆积,而PPARy相反。此外,PPAR还与鱼体的ω-3脂肪酸含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天然PPAR活性物质提高养殖鱼的鱼肉品质,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养殖鱼类的鱼肉品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PAR结合活性的鱼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饲料可以调控养殖鱼类脂肪和脂肪酸合成代谢,降低养殖鱼体内脂肪含量,提高有益ω-3脂肪酸含量,提升鱼肉品质。天然物质,如类花生酸类物质、小檗碱、柚皮素、虎杖苷、山奈酚和大豆苷元等是PPAR的天然激动剂,它们通过反馈作用,可以影响生物体内脂肪的合成代谢及ω-3脂肪酸的含量,且这些天然物质在很多鱼饲料配方中存在。本发明即是根据上述原理,提出基于PPAR结合活性的鱼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改变饲料中PPARa和PPARi^结合活性物质 的含量,使PPARa和PPARii被激活后,能够增强脂肪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利用,减少养殖鲑鳟鱼类脂肪在组织中的沉积,达到调控养殖鲑鳟鱼类脂肪和脂肪酸合成代谢、提升鱼肉品质的目的。具体来说,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鲑鳟鱼类饲料的优化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添加天然PPAR结合活性物质调节饲料中PPARa和/或PPARβ结合活性物质含量,对鲑鳟鱼类饲料进行优化。可选地,将饲料的各组分经微粉碎后过80目筛,再用鼓型混合机进行混合,然后用膨化机制成膨化颗粒饲料。一种鲑鳟鱼类饲料,包括鲑鳟鱼类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天然的PPAR a和/或PPARii结合活性物质。所述基本物质包括蛋白、脂肪和微量元素,各组分及占饲料总重量的百分比含量优选为鱼粉36°/Γ45%,小麦粉18°/Γ25%,鱼油12°/Γ 8%,小麦淀粉15°/Γ 7%,多维维生素
I.09Γ2. 0%,矿物质 O. 5°/Γθ. 7%,氨基酸混合物 2. 0°/Γ2. 5%。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选自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黄豆苷、花生四烯酸、姜黄素、异黄酮、小檗碱、柚皮素、虎杖苷、山奈酚、大豆苷元和共轭亚油酸。优选地,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黄豆苷,其占饲料总重量的4%。优选地,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花生四烯酸,其占饲料总重量的5%。优选地,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姜黄素,其占饲料总重量的3. 5%。优选地,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异黄酮,其占饲料总重量的4%。优选地,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黄豆苷和姜黄素,其分别占饲料总重量的2%和3% ο鱼类投喂实验结果表明,与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相比,本发明的上述鲑鳟鱼类饲料饲料不仅可以满足鱼类正常生长,而且鱼体中脂肪含量适中(7. 919Γ9. 92%),低于文献报道的人工养殖虹鳟鱼和三文鱼全鱼脂肪含量,与野生三文鱼脂肪含量相近;肌肉脂肪含量为3. 539Γ3. 83%,在已报道的适口肌肉脂肪含量范围(3. 5% 4. 5%)内,口感好;ω-3脂肪酸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 389Γ54%,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进一步提高。综合而言,新饲料配方养殖的鱼类的鱼肉品质大大提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以虹鳟鱼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鱼类饲料中可以添加的天然PPAR结合活性物质的种类,然后研究得出添加不同含量天然PPAR结合活性物质后的饲料与鱼肉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的关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一)天然物质的PPAR结合活性可采用磷酸对硝基苯酚活力测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构建GST与虹鳟鱼PPARa或PPAR0受体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_4T,及转录共激活因子SRCl与细菌碱性磷酸酶BA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T28a,GST与PPAR受体融合蛋白和SRCl-BAP融合蛋白通过大肠杆菌体外表达系统获得。l.GST-PPARa受体融合蛋白 利用Trizol法提取虹鳟鱼肝脏组织中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利用PrimerPremier 5设计兼并引物,PPARa正义引物序列为5’ GTGGGCATGTCSCACAAYGC3’ ;反义引物序列为 5,CAGCAGATRATRGCRGCCA C3,;PCR 反应条件95°C Imin ;35 个循环(95°C 15s,58°C 60s) ;72°C 6min。纯化PCR产物测序获得PPAR a片段序列,通过3’ RACE和5’ RACE(大连宝生物公司)获得PPARa全序列。然后,根据目的载体的酶切位点分别设计带接头PPARa 引物,上游5' ~CCGGAATTCCTAGATGCTCTGACCCCAGCAT~3/,下划线为 EcoRI 酶切位点;下游5' -GATAAGCTTTCAGTACATGTCCCTGTAGAT-3',下划线为 Hind III 酶切位点;反应条件为94°C 5min,94°C 30s, 60°C 30s, 72°C 45s,共 35 个循环,72°C延伸 IOmin ;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切胶回收PCR产物,用EcoRI和Hind III酶切DNA片段,TaKaRa胶回收试剂盒回收酶切后产物,再用T4DNA连接酶连接PPAR α和PGEX_4T,转化至DH5 α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将琼脂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氨苄、IPTG、X-gal,取适量感受态大肠杆菌涂布琼脂平板培养基,37°C过夜培养,形成的白斑为重组体,蓝斑为假阳性菌落。挑选单菌落接种于20mL含ΙΟΟμ g/mL氨苄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C振荡培养过夜。测序,确定DNA序列的准确性。后续方法见文献“Kanayama T, Mamiya S,Nishihara T, et al. Basis of a high-throughputmethod for nuclear receptor ligands. J Biochem, 2003,133 (6) : 791-797”,将确认后的菌种保留用于后续蛋白提取。蛋白提取将上述菌种接种于含有氨苄的LB液体培养基培养,当菌液浊度OD值达到O. Ο. 6左右时加入IPTG诱导3h,提取纯化得到GST_rPPAR α融合蛋白。2. GST-PPAR^受体融合蛋白基本流程同GST-PPARa。PPAR β基因扩增正义引物序列为5’CGCTTCCAGAAGTGCCTG3’ ;反义引物序列为 5’GCAAACTCRAACTTGGGCTC 3’。PPARP 酶切引物为上游5 ' -CCGGAATTC AAAGCCCCGACCACC-3 ',下划线为EcoRI酶切位点;下游5'~GATAAGCTTTCAGTACATGTCCCTGTAGATT~3/,下划线为 Hind III 酶切位点;反应条件为94°C 5min,94°C 30s, 52°C 10s,72°C 45s,共 35 个循环,72°C延伸 lOmin。3. SRCl与碱性磷酸酶BAP (SRCl-BAP)融合蛋白利用Trizol法提取斑马鱼肝脏组织中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根据目的载体的酶切位点分别设计带接头SCR-1引物,上游5 ' CGCGGATCCGATGAAAAGGGCAACCTCG-3',下划线为 BamHI 酶切位点;下游5 ' -CATCTCGAGAAGATCATCCAGGATATCATCCA-3 ',下划线为XhoI酶切位点;反应条件为94°C 5min,94°C 30s, 57°C 10s,72°C 45s,共35个循环,72 °C延伸lOmin。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切胶回收PCR产物,用BamHI和XhoI酶切DNA片段,回收酶切后产物,再用T4DNA连接酶连接SRC-I和pET_28a,转化至DH5 α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将琼脂平板培养基中加入卡那霉素、IPTG、X-gal,取适量感受态大肠杆菌涂布琼脂平板培养基,37°C过夜培养,形成的白斑为重组体,蓝斑为假阳性菌落。挑选单菌落接种于20mL含20μ g/mL卡那霉素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C振荡培养过夜。测序,确定DNA序列的准确性。后续蛋白提取方法见文献“Kanayama T, Mamiya S, NishiharaT, et al.Basis of a high-throughput method for nuclear receptor ligands.JBiochem, 2003,133(6):791-797”。结合活性测试方法将GST-rPPARa受体融合蛋白结合到酶标板上过夜,加入SRCl-BAP融合蛋白及待测物与PPARa结合;加缓冲液彻底清洗未结合SRCl-BAP ;然后加入BAP的底物4-硝基苯磷酸二钠(4-NPP),如果PPAR与待测物结合,就可以将无色的4-NPP催化为黄色的对硝基酹(NP),最后在405nm处测定光吸收值来检测配体结合情况;如果PPAR不能与待测物结合,则仍为无色的;光吸收值可以反映待测物与PPAR的结合强弱,也 即为该物质的PPAR结合活性大小。利用上述方法,对一些鱼类饲料中的成分及其常用添加剂的PPARa和ΡΡΑΙ β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黄豆苷和花生四烯酸的PPARα结合活性较强,姜黄素和异黄酮的PPARii结合活性较强。(二)获得各物质PPAR结合活性数据结果后,进行添加PPAR结合活性物质饲料的虹鳟鱼投喂实验,实验方法如下试验所用虹鳟鱼为北京卧佛山庄养殖有限公司养殖,随机选取540尾健康的I龄虹鳟鱼作为试验材料,分别放入18个养殖池(I. 2m*I. 2m*0. 6m),每组3个重复,放养密度为30尾/池。虹鳟鱼初始平均体重约150g,各养殖池中虹鳟鱼总体重基本相同,以保证各养殖池不存在显著差异。预饲2周后开始正式试验,试验周期为8周。虹鳟等鲑鳟鱼类作为典型肉食性鱼类,对配合饲料营养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本饲料配方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来源、小麦(淀)粉为碳水化合物来源,并补充多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配制基础饲料。依据农业部“渔用配合饲料通用技术要求(SC/T1077-2004)”标准、《鲑鳟鱼类养殖技术》(叶远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虹鳟鱼养殖》(王昭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等,结合养殖过程鲑鳟鱼类对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氨基酸等这些鲑鳟鱼类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的实际需求进行配制,具体可采用鱼粉、小麦粉、鱼油、小麦淀粉、多维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氨基酸混合物等配制。所述鲑鳟鱼类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按重量百分比各组分的优选含量范围如表I所示,其中鱼粉36°/Γ45%,小麦粉18°/Γ25%,鱼油12°/Γ 8%,小麦淀粉(糊化)15°/Γ 7%,多维维生素(含鲑鳟鱼类的生长所需15种维生素)1.09Γ2. 0%,矿物质(含钙、磷、钾、铁、铜、锰、锌、钴、碘、硒、钠)0. 59ΓΟ. 7%,氨基酸混合物(含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10种必需氨基酸)2.09Γ2.5%。饲料原料经微粉碎后过80目筛,用鼓型混合机进行混合后再用膨化机制成3mm颗粒。主要的饲料配方如下配方I :在满足鲑鳟鱼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的基础上添加黄豆苷,其占饲料总重量的4% ;配方2 :在满足鲑鳟鱼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的基础上添加花生四烯酸,其占饲料总重量的5% ;配方3 :在满足鲑鳟鱼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的基础上添加姜黄素,其占饲料总重量的3. 5% ;配方4 :在满足鲑鳟鱼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的基础上添加异黄酮,其占饲料总重量的4% ;配方5 :在满足鲑鳟鱼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的基础上添加黄豆苷和姜黄素,其分别占饲料总重量的2%和3%。本实施例中,各配方的组分及含量如表I所示。 表I饲料组成及营养水平(干重)

成分(%)基础饲料饲料I~ 饲料2~ 饲料3~ 饲料4~ 饲料5~
鱼粉4442.24 Th 842.46 42.24 Th8
小麦粉201972191973ΙθΠ19
鱼油IiTi14.208 14.06 14.282 14.208 14.06
小麦淀粉(糊化)ΙθΠ15. 744 15.58 15.826 15. 744 15. 58
~多维维生素 °O1.728 TTlI. 737 I. 728 TTl
矿物质b0 60.576 057O. 579 O. 576 057
氨基酸混合物 °2 42.304 2 282. 316 2. 304 2 28
黄豆苷42
花生四烯酸5
姜黄素^53
异黄酮4a:每kg多维维生素各组分含量维生素Bl,62mg;核黄素(维生素B2),71mg;烟酸,294mg;泛酸钙,153mg;维生素B6,50mg;叶酸,22mg;维生素B12,O. 08mg;维生素H,0.8mg;肌醇,176mg;维生素A,8818IU;维生素D3,588mg;维生素E,670mg;维生素K3, 37mg;维生素 C,3000mg;胆碱,5000mg。b:每kg矿物质各组分含量KI, I. 9mg;MnSO4 .H2O, 75. 8mg;ZnSO4 ·7Η20, 132. Omg;Na2Se03, O. 88mg; CoCl3 ·6Η20, 4. Omg; CuSO4 ·Η20, 11. 8mg; FeSO4 ·Η20, 298. 5mg; Ca3O8P2, 5000mg。c:每kg氨基酸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精氨酸,1.9g;组氨酸,O. 3g;异亮氨酸,4. 8g;亮氨酸,I. 3g;赖氨酸,2g;甲硫氨酸,2. 4g;苯丙氨酸,3. 5g;苏氨酸,O. 7g;色氨酸O. 4g;缬氨酸,8. Igo
试验期按鱼体重的2%确定日投饲量(视水质、摄食情况而定,尽量以摄食完为度),每天5:00和17:00分两次投喂,投饲Ih后收集剩饵,烘干后称重,每天记录投饲量和剩饵量,观察水质和鱼类活动情况。试验期间,水温为12.5 16.5°C,溶解氧含量为
7.8 10mg/L。试验结束后,对试验鱼饥饿24小时,记录每条鱼的体重体长,在每个重复中各随机选取12尾鱼,麻醉致死,样品放入冰箱冷冻。由于虹鳟鱼脂肪易于在腹部、肝脏、肠壁等组织中蓄积,因此脂肪含量测定为全鱼采样,将虹鳟鱼杀死后将其用刀切成小块,经强力绞肉机绞碎,再用组织匀浆机搅匀,用于脂肪含量测定。肌肉样品为取鱼体两侧头后至尾柄前的全部肌肉,去皮,经细细剪碎,混匀用于脂肪和脂肪酸测定。肝脏样品为解剖后小心取出完整肝脏样品,并小心剔除表面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等附着物,剪碎,混匀。测定方法采用“食品中总脂肪、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GB/T 22223-2008)的测定”。其中ω-3脂肪酸含量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之和。实验结果表明,与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相比,上述5种含有PPAR结合活性物质的饲料饲喂的虹鳟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差异(表2)。鲑鳟鱼类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往往出现腹部膨大、肝脏肥大,可食用部分相对减少的问题,影响了养殖鱼品质。本实验中,上述5种含有PPAR结合活性物质的饲料投喂虹·鳟鱼体脂肪含量均出现降低(表3),全鱼脂肪含量由原来的11. 54%下降到7. 919Γ9. 92%,低于现有文献报道的人工养殖虹鳟鱼和三文鱼全鱼脂肪含量(请参考①徐奇友,李婵,许红,等.茶多酚对虹鳟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动物营养学报,2008,20 (5) :547-553 ;②许红,李婵,徐奇友,等.肉骨粉和血粉替代鱼粉对虹鳟生产性能和肉质的影响.饲料工业,2008,29 (14) :23-24 ;③邹方起,徐美娜,王嘉,等.切达奶酪粉部分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动物营养学报,2011,23 (8) :1430-1438 刘含亮,孙敏敏,王红卫,等.壳寡糖对虹鳟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动物营养学报,2012,24(3) :479-486 ;⑤江建军,邓林,李华.人工养殖三文鱼营养成分的分析.食品与机械,2011,27:40-46.),与野生三文鱼脂肪含量相近(①邓林,李华,江建军.挪威三文鱼的营养评价.食品工业科技,2012,33:377-379 ;②刘延岭,邓林.养殖三文鱼与挪威三文鱼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食品与发酵科技,201247:84-86.)。解剖发现,饲喂含PPAR结合活性物质的虹鳟鱼腹等部位脂肪沉积减少。饲喂含PPAR结合活性物质的虹鳟鱼肌肉脂肪含量为3. 539Γ3. 83%,肝脏中脂肪含量为
2.919Γ3. 05%,与对照组相比略有降低。据报道,肌肉脂肪含量达到鲜样的3. 5% 4. 5%才会有良好的适口性(孙中武,李超,尹洪滨,等.不同品系虹鳟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营养学报,2008,30 (3) :298-301.),采用新饲料后虹鳟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均在这此范围内,未因鱼体内脂肪含量降低而影响其口感。5种含有PPAR结合活性物质的饲料投喂虹鳟鱼有益ω-3脂肪酸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 38°/Γ54%。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进一步提高。综合而言,新饲料配方养殖的鱼类的鱼肉品质大大提升。表2各组虹鳟鱼生长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鲑鳟鱼类饲料的优化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添加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调节饲料中PPARa和/或PPARβ结合活性物质含量,对鲑鳟鱼类饲料进行优化。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选自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黄豆苷、姜黄素、异黄酮、花生四烯酸、小檗碱、柚皮素、虎杖苷、山奈酹、大豆苷元和共轭亚油酸。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饲料的各组分经微粉碎后过80目筛,再用鼓型混合机进行混合,然后用膨化机制成膨化颗粒饲料。
4.一种鲑鳟鱼类饲料,包括鲑鳟鱼类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天然的PPAR α和/或PPARii结合活性物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鲑鳟鱼类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物质的各组分及占饲料总重量的百分比含量分别为鱼粉36°/Γ45%,小麦粉18°/Γ25%,鱼油12°/Γ 8%,小麦淀粉15°/Γ17%,多维维生素I. 09Γ2. 0%,矿物质O. 5°/Γθ. 7%,氨基酸混合物2. 09Γ2. 5% ;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选自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黄豆苷、姜黄素、异黄酮、花生四烯酸小檗碱、柚皮素、虎杖苷、山奈酚、大豆苷元和共轭亚油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类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黄豆苷,其占饲料总重量的4%。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类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花生四烯酸,其占饲料总重量的5%。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类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姜黄素,其占饲料总重量的3. 5%。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类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异黄酮,其占饲料总重量的4%。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类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的PPAR结合活性物质为黄豆苷和姜黄素,其分别占饲料总重量的2%和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PPAR结合活性的鲑鳟鱼类饲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鲑鳟鱼类饲料包括满足鲑鳟鱼生长所需的蛋白、脂肪、微量元素等基本物质,还包括天然的PPARα和/或PPARβ结合活性物质,比如黄豆苷、姜黄素、异黄酮、花生四烯酸、小檗碱、柚皮素、虎杖苷、山奈酚、大豆苷元、共轭亚油酸等。该鲑鳟鱼类饲料可以调控养殖的鲑鳟鱼类脂肪和脂肪酸合成代谢,降低鱼体内脂肪含量,提高有益ω-3脂肪酸含量,提升鱼肉品质。
文档编号A23K1/18GK102813092SQ20121033571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贾成霞, 张清靖, 朱华, 刘盼, 曲疆奇, 杨慕 申请人: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