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
【专利摘要】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属食用菌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在拌料工序前依次进行如下步骤:A、对同一批次的颗粒玉米芯料选用粒径2-8毫米的颗粒玉米芯的重量占总重量大于85%的颗粒玉米芯原料用作瓶装料原料;B、对各不同批次的经步骤A选定的瓶装料原料选用膨胀吸水比1∶5-6的颗粒玉米芯原料用作瓶装料原料;C、按重量配比的其他各种原料依照栽培料配方规定比例加水拌匀后,装入栽培用瓶。经试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显示了如下有益效果:瓶装料含水量差异得到均衡控制,各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差异必然明显减少,不但成品合格菇的质量得到保证,产量也平均提高了15%以上。
【专利说明】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
[0001]【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特别是一种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
[0002]【背景技术】: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俗称构菌、朴菇、冬菇等,属伞菌目口蘑科金针菇属。其生物学形态特征:金针菇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通常呈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枝,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便成菌丝体;金针菇的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组成,多数成束生长,肉质柔软有弹性。菌盖呈球形或呈扁半球形,直径
1.5~7厘米,幼时球形,逐渐平展,过分成熟时边缘皱折向上翻卷。菌盖表面有胶质薄层,湿时有粘性,色黄白到黄褐,菌肉白色,中央厚,边缘薄,菌褶白色或象牙色,较稀疏,长短不一,与菌柄离生或弯生。菌柄中央生,中空圆柱状,稍弯曲,长3.5~15厘米,直径0.3~1.5厘米,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呈肉质,下部为革质,表面密生黑褐色短绒毛,担孢子生于菌褶子实层上,孢子圆柱形,无色。
[0003]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实践证明,尽管已经满足了严格按配方比例配料、把握准确的加水量、充分地搅拌均匀,还采用了瓶装料营养成份均衡控制新技术,将符合上述要求的栽培用料装入栽培用瓶,再经符合技术要求的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养菌等工序,但到生育出菇工序时却仍然出现各个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样的栽培结果,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批量采收时间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必然影响了成品合格菇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0004]针对上述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进行探求,排除了整个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全过程各工序的栽培技术条件的差异因素外,虽然采用了瓶装料营养成份均衡控制新技术,并把握准确的加水量,进一步的原因探求剖析发现其关键的原因是各个栽培用瓶中瓶装料含水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而造成各个栽培用瓶中瓶装料含水量存在明显的 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瓶装料中的颗粒玉米芯不仅粒径大小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粒径范围大致相同的不同批次的颗粒玉米芯因其吸水后的膨胀比也存在明显差异,正是这两个差异造成了在加水量恒定的条件下,含有较多粒径大,膨胀比小的颗粒玉米芯的瓶装料,实际含水量容易低于63%,发菌阶段菌丝生长缓慢,生育出菇阶段子实体缺水,菇体生长缓慢,菌盖变大;相反,含有较多粒径小,膨胀比大的颗粒玉米芯的瓶装料,实际含水量往往高于67%,发菌阶段菌丝生长细弱无力,生育出菇阶段子实体水份过高,容易造成水燕。
[0005]现有技术中,并未对同一批次各原料袋中的颗粒玉米芯的粒径大小加以测定并选择控制,更没有对不同批次各原料袋中的颗粒玉米芯的吸水后的膨胀比加以测定并选择控制,而是随机地按顺序使用颗粒玉米芯原料,尽管已经严格按配方比例配料,也把握了准确的加水量、充分地搅拌均匀,但仍然造成了各装瓶栽培料的实际含水量相差悬殊,也就必然会产生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差异。
[0006]由此可见,研究并设计一种明显减少了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差异,又进一步提高了成品合格菇的产量和质量的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是必要的。[000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研究并设计一种明显减少了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差异,又进一步提高了成品合格菇的产量和质量的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
[0008]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9]一种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拌料工序前依次进行如下步骤:
[0010]A、对同一批次的颗粒玉米芯料进行粒径大小筛选控制,选用粒径2—8毫米的颗粒玉米芯的重量占总重量大于85%的颗粒玉米芯原料用作瓶装料原料;
[0011]B、对各不同批次的经步骤A选定的瓶装料原料进行膨胀吸水比的筛选控制,经试验检测选用膨胀吸水比k = Ptl =P1 = 1:5-6的颗粒玉米芯原料用作瓶装料原料,式中P。为抽取的颗粒玉米芯样品重量,P1为抽取的颗粒玉米芯样品置于水中浸泡I ±0.2小时吸取的水的重量;
[0012]C、按重量配比的其他各种原料依照栽培料配方规定比例加水拌匀后,装入栽培用瓶。
[0013]本发明实施得到的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经实际试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显示了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明显减少了各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差异。与现有技术的未对同一批次各原料袋中的颗粒玉米芯的粒径大小加以测定并选择控制,更没有对不同批次各原料袋中的颗粒玉米芯的吸水后的膨胀比加以测定并选择控制,只是随机地按顺序使用颗粒玉米芯原料不同,本发明实施后在使用颗粒玉米芯原料之前,对同一批次的颗粒玉米芯料进行粒径大小筛选控制,摒弃粒径小于2毫米及粒径大于8毫米的颗粒玉米芯,还对各不同批次的颗粒玉米芯料2-8毫`米的颗粒玉米芯进行膨胀吸水比的筛选控制,摒弃膨胀吸水比小于1:5及大于1:6的颗粒玉米芯料;经过本发明的两次筛选控制,按栽培料配方规定比例加水拌匀后的瓶装料中影响含水量的主要成分颗粒玉米芯料,因其粒径大小和膨胀吸水比不同产生的瓶装料含水量差异得到均衡控制,由于瓶装料含水量差异得到均衡控制,各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差异必然明显减少。
[0015]2、进一步提高了成品合格菇的产量和质量。由于瓶装料含水量差异得到均衡控制,在满足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全过程各工序的栽培技术条件下,出菇齐整,各栽培用瓶中长出的子实体大小、菇茎粗细相近,批量采收时间一致,成品合格菇的质量得到保证,与随机地按顺序使用颗粒玉米芯原料的现有技术相比,不但成品合格菇的质量得到保证,产量也平均提高了 15%以上。
[00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将本发明的实施细节说明如下:
[0017]实施例1如2012.10.20,吉林出产的玉米芯原料,20袋,随机抽取5袋中的每个样品2公斤,5个样品共10公斤,采用过筛方法测得样品粒径小于2毫米的0.3公斤;粒径大于8毫米的0.9公斤,于是得到该样品的粒径2-8毫米的颗粒玉米芯的重量占颗粒玉米芯总重量百分比88%,根据大于85%的判定标准判定可以作为瓶装料原料。
[0018]从该批吉林出产的玉米芯原料随机抽取5袋中的5个样品,每个样品100克,共500克装入容器中,加入3500毫升水,经I小时后将水浙出用量杯测量为568毫升,则实际吸水2932克,得到膨胀吸水比500: 2932 = 1: 5.86 ;符合判定要求1: 5_6,判定可以作为瓶装料原料。
[0019]实施例2如2012.10.26,辽阳出产的玉米芯料,30袋,随机抽取6袋中的每个样品2公斤,5个样品共12公斤,采用过筛方法测得样品粒径小于2毫米的1.3公斤;粒径大于8毫米的1.8公斤,于是得到该样品的粒径2-8毫米的颗粒玉米芯的重量占颗粒玉米芯总重量百分比74%,根据大于85%的判定标准判定`不可以作为瓶装料原料。
【权利要求】
1.一种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中的瓶装料水分均衡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拌料工序前依次进行如下步骤: A、对同一批次的颗粒玉米芯料进行粒径大小筛选控制,选用粒径2-8毫米的颗粒玉米芯的重量占总重量大于85%的颗粒玉米芯原料用作瓶装料原料; B、对各不同批次的经步骤A选定的瓶装料原料进行膨胀吸水比的筛选控制,经试验检测选用膨胀吸水比k = Ptl =P1 = 1:5-6的颗粒玉米芯原料用作瓶装料原料,式中Ptl为抽取的颗粒玉米芯样品重量,P1为抽取的颗粒玉米芯样品置于水中浸泡I ±0.2小时吸取的水的重量; C、按重量配比的其他 各种原料依照栽培料配方规定比例加水拌匀后,装入栽培用瓶。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782796SQ201210433626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高红霞, 项春荣, 王雪峰, 张锁兵 申请人:镇江市丹徒区正东生态农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