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麦两熟区秸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耕作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麦两熟区秸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本发明的稻麦两熟区秸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在稻麦两季秸秆全量还田下,下茬作物播栽立苗不受影响,且由于在关键生产环节的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投入,秸秆还田还利于地力培肥和保护环境。
【专利说明】一种稻麦两熟区秸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耕作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麦两熟区秸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我国稻麦两熟区面积约500万hm2,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稻麦两熟区土壤肥力高、光热资源好、降雨丰富,粮食出产量高(I吨/亩以上),同时副产物一稻杆出产量也非常大。上世纪90年代以前,作物秸杆多用于燃料或动物饲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燃料结构改善和不再养殖耕牛之后,大量的秸杆成为生产的负担。
[0003]秸杆还田对于耕地培肥勿容置疑,农民完全认可,但由于秸杆还田方式、方法不当,秸杆还田增加成本后还很难起到增产的作用,实施秸杆还田的积极性不高,大多采取就地焚烧的办法加以处理,不仅白白浪费资源,而且对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也构成了威胁。随着各地禁烧令的出台以及土壤培肥政策的宣传,秸杆还田已深入人心,但是高成本的还田方式始终是实施秸杆有效还田的瓶颈。特别是过去稻麦收获采用的都是全喂入式收割机,穗子和秸杆一起进入脱粒仓脱粒,从脱粒仓出来的秸杆柔软、长短不一,收集困难,且在下茬作物旋耕整地、播种作业时容易缠绕旋耕刀片,影响旋耕整地质量和播栽质量。
[0004]过去所采用的稻麦高产技术和秸杆还田技术,基本上是靠人力完成的。但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这类技术越来越难以贯彻实施。稻麦播栽变得粗放,影响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研究的秸杆还田方式方法以配套作物播栽技术,既要省工省力,又不能以牺牲产量和效益为代价,且农民经济能力可以接受。
【发明内容】
[0005]为了解决稻麦两熟区 秸杆还田既浪费大量人力,还影响产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麦两熟区稻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
[0006]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I)小麦成熟后采用加装秸杆分散器的半喂入式收割机收获,收获时麦秸可被收割机粉碎成5-8cm小段,自然均匀分散在田间。半喂入式收割机在收获时,仅穗子进入脱粒仓脱粒,秸杆在脱粒仓外就以粉碎,粉碎的秸杆坚硬有韧性,方便翻埋还田。
[0008]2)灌水泡田12~18h,以使土壤得到充分浸泡。
[0009]3)在水面完全下渗后,撒施底肥。
[0010]4)用旋耕机旋耕3次,前两次可连续旋耕,第三次与第二次间隔2h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旋耕后秸杆与土壤充分混合,旋耕深度10~15cm,秸杆和泥浆混合均匀。
[0011]5)旋耕后水面保持在在1.0~2. 0cm,土壤沉实12h后即可插秧。
[0012]6)水稻机械插秧。机插秧水稻较传统手工栽插成熟期要迟7-10d,因此需要选择熟期适宜的中熟品种,采用效果稳定的插秧机进行插秧,每亩基本苗3~4万。
[0013]机插结束后,如遇晴天高温,要及时灌水护苗,水深保持在苗高的1/2左右,促使其快速返青。返青后即采用浅水勤灌的湿润灌溉法,一般水深2~3cm,使后水不见前水,以便土壤气体交换和释放有害气体,促进分蘖。当茎蘖数达到成穗数的85%时自然断水落干晒田。复水后干湿灌溉,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灌溉,散籽之后排水晾田。
[0014]麦秸腐解要消耗大量氮素营养,而且机插秧苗返青后分蘖具有爆发性,因此要及时追分蘖肥,适当补施穗肥,以增强前期分蘖力,保证后期成穗率和穗粒数。移栽后5~7d追施纯氮3~4kg/亩作为分蘖肥,在抽穗前再施纯氮I~2kg/亩作为穗肥。
[0015]插秧后7~IOd应可选用10%批嘧磺隆15g/亩采用药土法(或拌化肥)撒施,施药时灌好田水并保水5天以上。
[0016]7)前茬水稻散籽后及时排水晾田,待籽粒成熟且土壤硬板时,选择晴天用加装秸杆分散器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顺行收割,收获时将稻草切成5~8cm的小段,自然散于田间。
[0017]8)小麦采用2BMFDC-6型或2BMFDC-8型播种机播种施肥,该播种机采用仅对播种带旋耕开沟,肥料、种子依次落入播种带中,播种后采用粉碎的稻草以及旋耕起来的土壤混合盖种。如果播种时土壤湿度较大或播种后有降雨,土壤水分能够满足小麦出苗的要求,则播后不用灌水;如果播种时土壤较干,土壤含水量低,应灌水以保证出苗。
[0018]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如下:
[0019]本发明的稻麦两熟区秸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在稻麦两季秸杆全量还田下,下茬作物播栽立苗不受影响,且由于在关键生产环节的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投入,秸杆还田还利于地力培肥和保护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的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1]I)小麦收获及秸杆处理
[0022]小麦进入蜡熟末期,选择晴天加装秸杆分散器的半喂入式收割机顺行收割。收获时将麦秸切成5~8cm的小段,自然散于田间。
[0023]2)灌水泡田
[0024]在旋耕前灌水泡田12~18h,使土壤得到充分侵泡。
[0025]3)撒施底肥
[0026]泡田后旋耕前撒施底肥,每亩施纯氮8kg、五氧化二磷6kg、氧化钾6kg。
[0027]4)麦秸旋耕翻埋
[0028]在田间水分完全下渗后,用水田旋耕机旋耕3次,前两次连续旋耕,第三次和第二次间隔2h。旋耕深度10~15cm,秸杆和泥浆混合均匀,旋耕后地表起浆平整,旋耕后水面保持在在L O~2. 0cm,沉实12h后即可插秧。
[0029] 5)水稻机械插秧
[0030]机插秧水稻较传统手工栽插成熟期要迟7-10d,因此需要选择熟期适宜的中熟品种,采用效果稳定的插秧机进行插秧,每亩基本苗3~4万。
[0031]6)插秧后水分、养分、病虫害管理
[0032]机插结束后,如遇晴天高温,要及时灌水护苗,水深保持在苗高的1/2左右,促使其快速返青。返青后即采用浅水勤灌的湿润灌溉法,一般水深2~3cm,使后水不见前水,以便土壤气体交换和释放有害气体,促进分蘖。当茎蘖数达到成穗数的85%时自然断水落干晒田。复水后干湿灌溉,抽穗扬花期
[0033]保持浅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灌溉,散籽之后排水晾田。
[0034]麦秸腐解要消耗大量氮素营养,而且机插秧苗返青后分蘖具有爆发性,因此要及时追分蘖肥,适当补施穗肥,以增强前期分蘖力,保证后期成穗率和穗粒数。移栽后5~7d追施纯氮3~4kg/亩作为分蘖肥,在抽穗前再施纯氮I~2kg/亩作为穗肥。
[0035]插秧后7~IOd应可选用10%吡嘧磺隆15g/亩采用药土法(或拌化肥)撒施,施药时灌好田水并保水5天以上。
[0036]7)水稻收获与稻杆处理
[0037]前茬水稻散籽后及时排水晾田,待籽粒成熟且土壤硬板时,选择晴天用加装秸杆分散器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顺行收割,收获时将稻草切成5~8cm的小段,自然散于田间。
[0038]8)免耕田化学除草
[0039]由于小麦采用的免耕方式播种,播前化学除草至关重要。在播种前7~IOd选择晴天进行,每亩可用低毒灭生性除草剂20%,克无踪150mL兑水喷雾。
[0040]9)小麦施肥播种
[0041 ] 小麦采用2BMFDC-6型或2BMFDC-8型播种机播种施肥,该播种机采用仅对播种带旋耕开沟,肥料、种子依次落入播种带中,播种后采用粉碎的稻草以及旋耕起来的土壤混合盖种。
[0042]10)小麦播种后的水分管理
[0043]如果播种时土壤湿度较大或播种后有降雨,土壤水分能够满足小麦出苗的要求,则播后不用灌水;如果播种时土壤较干,土壤含水量低,应灌水以保证出苗。
[0044]实施例I
[0045]2007-2008年,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采用本方法,稻麦秸杆实现全量还田,在旋耕整地后水稻采用机械化插秧,栽插效率为30亩/天,水稻全生育期劳动投入250元/亩,产量579kg/亩,产值1274元/亩,纯收益774元/亩。小麦采用2BMFDC-6型播种机播种,播种效率20亩/天,小麦全生育期劳动投入180元/亩,产量480kg/亩,产值960元/亩,纯收益560元/亩。采用传统方法的对比田,小麦收获后将麦秸焚烧后旋耕机整地,水稻人工栽插,栽插效率为O. 3亩/天,水稻全生育期劳动投入400元/亩,产量610kg/亩,产值1342元/亩,纯收益692元/亩。小麦采用免耕撒播方式播种,播种效率O. 5亩/天,小麦全生育期劳动投入280元/亩,产量410kg/亩,产值820元/亩,纯收益320元/亩。
[0046]实施例2
[0047]2008-2009年,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采用本方法,稻麦秸杆实现全量还田,在旋耕整地后水稻采用机械化插秧,栽插效率为30亩/天,水稻全生育
[0048]期劳动投入250元/亩,产量574kg/亩,产值1263元/亩,纯收益763元/亩。小麦采用2BMFDC-6型播种机播种,播种效率20亩/天,小麦全生育期劳动投入180元/亩,产量465kg/亩,产值930元/亩,纯收益530元/亩。采用传统方法的对比田,小麦收获后将麦秸焚烧后旋耕机整地,水稻人工栽插,栽插效率为O. 3亩/天,水稻全生育期劳动投入400元/亩,产量602kg/亩,产值1324元/亩,纯收益674元/亩。小麦采用免耕撒播方式播种,播种效率O. 5亩/天,小麦全生育期劳动投入280元/亩,产量380kg/亩,产值760元/亩,纯收益260元/亩。
[004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稻麦两熟区稻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小麦成熟后采用加装秸杆分散器的半喂入式收割机收获,收获时麦秸可被收割机粉碎成5-8cm小段,自然均匀分散在田间; (2)小麦收割完毕后,对麦田进行灌水,灌完后泡田12-18h,以使土壤得到充分浸泡; (3)待田中水完全下渗后,在田中均匀撒施底肥; (4)然后用旋耕机旋耕3次,前两次可连续旋耕,第三次与第二次间隔2h,旋耕深度10-15cm,使稻杆和泥衆混合均匀; (5)旋耕后,田中水面保持在I.0-2. Ocm ; (6)土壤沉实12h后,开始插秧,采用水稻插秧机插秧,每亩基本苗3-4万; (7)插秧后7-10d用10%吡嘧磺隆15g/亩采用药土法或拌化肥法撒施,施药时灌好田水并保水5天以上; (8)水稻散籽后及时排水晾田,待籽粒成熟且土壤硬板时,选择晴天用加装秸杆分散器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顺行收割,收获时将稻草切成5-8cm的小段,自然散于田间; (9)水稻收割完毕后,在小麦播种前7-10d选择晴天进行,每亩可用低毒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然后采用播种机在田间播种小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底肥为每亩施纯氮8kg、五氧化二磷6kg、氧化钾6kg。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机插结束后,遇晴天高温,及时灌水护苗,水深保持在苗高的1/2左右,促使其快速返青,返青后即采用浅水勤灌的湿润灌溉,一般水深2-3cm,使后水不见前水,以便土壤气体交换和释放有害气体,促进分蘖,当茎蘖数达到成穗数的85%时自然断水落干晒田,复水后干湿灌溉,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灌溉,散籽之后排水晾田; 麦秸腐解要消耗大量氮素营养,而且机插秧苗返青后分蘖具有爆发性,因此要及时追分蘖肥,适当补施穗肥,以增强前期分蘖力,保证后期成穗率和穗粒数,移栽后5-7d追施纯氮3-4kg/亩作为分蘖肥,在抽穗前再施纯氮l_2kg/亩作为穗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9)中,播种时土壤较干,土壤含水量低,应灌水以保证出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9)中,小麦采用2BMFDC-6型或2BMFDC-8型播种机播种施肥。
【文档编号】A01G16/00GK103477849SQ201310455004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9日
【发明者】汤永禄, 李朝苏, 黄钢, 吴春 申请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