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优势的育种方法

文档序号:228087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优势的育种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优势的育种方法。(a)利用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中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回交组合为材料,以双亲及回交子一代BC1F1C为对照,按照10-15%比例,以鲜重为指标,上选回交子一代BC1F1,获得表型性状上选群体BC1F1P;(b)对步骤(a)已选出的表型性状上选群体BC1F1P进行分子标记筛选,从中筛选基因型相对一致、鲜重最大的3-5%部分个体作为繁殖群体进行培育,得到双优型群体BC1F1G;(c)利用步骤(b)中已经选出的双优型群体BC1F1G作为亲本,进行自繁,以双亲及回交F1自繁子二代BC1F2C对照,获得具有显著回交优势的自繁子二代BC1F2G;(d)重复步骤(c),进行双优型子代连续自繁,直到生长性状稳定遗传为止,从而固定牡蛎回交子代的生长优势。
【专利说明】一种固定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优势的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海洋农业技术中的牡蛎遗传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优势的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远缘回交(Distant backcross),是指利用可育的杂种Fl与亲本种间的轮回杂交,是杂交育种中一种重要的遗传改良手段(张天真,2005)。它可以有效的打破目标基因与不利基因连锁,增加重组频率,提高异源种质渐渗,控制超亲分离,增强杂种育性,从而创造优良重组类型。目前,远缘回交多见于作物育种中,大多会获得比较理想的遗传改良效果(盖钧镒,2006,尤其在作物上的应用比较广泛,如马铃薯(Vallejos&Tanksley,1983)、水稻(Causse et al.,1994)、番爺(Bernacchi&Tanksley, 1997)、亚麻(Li et al.,2004)等。
[0003]对于水产动物而言,远缘回交主要集中在鱼类育种上,如鲤鲫(楼允东,1999;刘少军,2010)、鲫鲂(覃钦博,2010;宋灿等,2012)、罗非鱼(Bezault et al.,2012)、牙鲆等(Sui et al.,2011),这些研究均获得明显的遗传改良效果。此外,学者们开展了几种海胆的种间杂交,并且利用可育杂种与亲本种进行了种间回交受精实验,发现杂种与亲本种间具有良好的配子亲和性(常亚青等,2004;Rahman&Uehara, 2002;Ding et al., 2007)。由于大部分贝类种间的天然杂交不易发生,且杂种大多难于培养,所以,远缘回交报道较少(Gaffney&Allen, 1993 ; Allen et al.,1993)。学者们发现了天然回交的贻贝(Toro etal., 2002;Comesana et al., 1999;Brannock&Hilbish, 2010)和鲍鱼(Brown, 1995;柯才焕等,2000;Ahmed et al., 2008;Luo et al.,2010),并且研究了他们的遗传渐渗机制。
[0004]至于牡贩,Camaraet al., (2008)利用 I 个长牡贩(Crassostrea gigas)与熊本牡贩(C.sikamea)自然杂种的雌性个体与其雄性双亲的回交受精实验,但该研究至D形幼虫就终止了。 申请人:发现,香港牡贩(C.hongkongensis)与长牡贩可以杂交,而且存在单向受精,即香港牡蛎的卵子可以与长牡蛎精子受精,反之不能受精;而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培育出大量的种间杂交稚贝(张跃环等,2012)。杂种不具有生长优势,而且高度不育,尤其是雄性个体大部分以精母细胞形式存在,仅有很少量个体的精母细胞可以转化为精子。在此基础上,利用少量可育的杂种配子与双亲进行回交,结果发现杂种与双亲间具有较高受精率,不存在生殖障碍,而且回交子代表现出回交优势(张跃环,2012)。

【发明内容】
: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牡蛎育种周期长,效果显著性差等缺陷,提供一种能够缩短育种年限,有效固定牡蛎远缘杂种回交生长优势的育种方法。
[0006]本发明的固定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优势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7](a)远缘杂种回交子代上选:利用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中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回交组合为材料,以双亲及回交子一代BClFlc为对照,按照10-15%比例,以鲜重为指标,上选回交子一代BClFl,获得表型性状上选群体BClFlp ;[0008](b)分子标记筛选:对步骤(a)已选出的表型性状上选群体BClFlp进行分子标记筛选,从中筛选基因型相对一致、鲜重最大的3-5%部分个体作为繁殖群体进行培育,得到双优型群体BClFle ;该群体具有表型性状好、基因型相对一致等优点(BClFle双优型群体)
[0009](c)双优型群体自繁:利用步骤(b)中已经选出的双优型群体BClFle作为亲本,进行自繁,以双亲及回交Fl自繁子二代BC1F2。对照,获得具有显著回交优势的自繁子二代BC1F2g;
[0010](d)双优型子代纯化:重复步骤(C),进行双优型子代连续自繁,直到生长性状稳定遗传为止,从而固定牡蛎回交子代的生长优势。
[0011 ] 通过以上步骤,经过2~3代的双优型子代优化,可以纯化异源导入的控制快速生长的相关基因。由于结合了分子标记筛选,明显的缩短了育种年限,并最终使得显著生长优势这一表型性状得到稳定表达。
[0012]所述的牡蛎远缘杂种其雄性亲本和雌性亲本优选分别为巨蛎属中任意两个物种。[0013]所述的牡蛎远缘回交子代优选来自于巨蛎属牡蛎远缘杂种与其亲本再次杂交所产生的子代。
[0014]所述的牡蛎远缘杂种其雄性亲本和雌性亲本优选分别为长牡蛎与香港牡蛎。
[0015]所述的分子标记可以为SSR、SNP等。
[0016]本发明不同于闻喜武等(2008)申请的发明名称:一种是用于贝类快速生长的选择方法,专利号为:200810011755.6的国家发明专利,因为该方法主要是在种内进行表型性状的连续选择,而本发明是在种间回交基础上,进行表型筛选,结合分子手段,纯化异种来源的生长性状相关的基因型,从而固定种间回交优势。本发明是以回交子一代BClFl为材料,通过上选,结合分子标记筛选种,固定远缘杂种回交优势。其核心创新点是:通过结合分子标记筛选方法,有效固定、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回交优势。
[0017]本发明结合分子辅助育种,导入了异种有利基因,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和养殖周期,有效的固定了回交生长优势。克服了传统牡蛎育种周期长,效果显著性差等缺陷,具有高效、简便的优点,为牡蛎种质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的技术路线图(实线部分为本发明核心内容,虚线部分为基础工作);
[0019]图2是表型上选组的UPGMA聚类图(X表示平均鲜重,η表示类群数量)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1]实施例1
[0022]第一步、远缘杂种回交子代上选:首先,利用香港牡蛎(ΗΗ,雌性)与长牡蛎(GG、雄性)远缘杂种回交中具有显著生长优势的雄性回交组合(G/Hg:长牡蛎雌与杂种雄性回交)子代为材料,以双亲及回交组BClFlc为对照,按照15%比例,以鲜重为指标,上选回交子一代BC1F1,获得表型性状上选群体BClFlp(表1,图1)。从表1中,可以看出,尚未经过筛选的回交自繁子二代BClFlc比长牡蛎、香港牡蛎重量分别提高13.8%,34.0% ;表型上选组BClFlp分别提高29.2%,52.0%。[0023]表1、360日龄亲本的一次选择
[0024]
【权利要求】
1.一种固定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优势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Ca)远缘杂种回交子代上选:利用牡蛎远缘杂种回交中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回交组合为材料,以双亲及回交子一代BClFlc为对照,按照10-15%比例,以鲜重为指标,上选回交子一代BClFl,获得表型性状上选群体BClFlp ; (b)分子标记筛选:对步骤(a)已选出的表型性状上选群体BClFlp进行分子标记筛选,从中筛选基因型相对一致、鲜重最大的3-5%部分个体作为繁殖群体进行培育,得到双优型群体 BCIFIg ; (c)双优型群体自繁:利用步骤(b)中已经选出的双优型群体BClFle作为亲本,进行自繁,以双亲及回交Fl自繁子二代BC1F2。对照,获得具有显著回交优势的自繁子二代BC1F2g; (d)双优型子代纯化:重复步骤(C),进行双优型子代连续自繁,直到生长性状稳定遗传为止,从而固定牡蛎回交子代的生长优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牡蛎远缘杂种其雄性亲本和雌性亲本分别为巨蛎属牡蛎中的任意两个物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牡蛎远缘杂种其雄性亲本和雌性亲本分别为长牡蛎与香港牡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牡蛎远缘回交子代来自于巨蛎属牡蛎远缘杂种与其亲本再次杂交所产生的子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子标记为SSR或SNP。
【文档编号】A01H1/02GK103907529SQ201310700355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8日
【发明者】张跃环, 喻子牛, 肖述, 张扬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