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甘蔗螟虫的颗粒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21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甘蔗螟虫的颗粒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甘蔗螟虫的颗粒剂,由噻虫嗪、甲维盐、助剂和赋形剂组成,噻虫嗪和甲维盐的重量比为10:1-1:2。本发明将噻虫嗪和甲维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明显;兼具强触杀、渗透和内吸作用,杀虫谱广,对于甘蔗地下害虫和地上部害虫防效好;持效期长;亩本投入低,并能够显著提高甘蔗产量。
【专利说明】一种防治甘蔗螟虫的颗粒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甘蔗害虫的化学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防治甘蔗螟虫的颗粒剂。【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甘蔗螟虫已经发展为蔗区危害最严重的害虫,由于其钻蛀危害的方式,使甘蔗螟虫的防治极为困难,最终导致甘蔗大面积减产,宿根缩短,种植成本增高,对蔗糖产业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0003]目前,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甘蔗螟虫的主要措施。而长期以来,防治甘蔗害虫大量使用呋喃丹、特丁硫磷等高毒农药,以致造成环境污染、杀伤天敌及害虫再猖獗等不良后果。随着国家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禁、限用,甘蔗螟虫的防治药剂明显缺乏。主流的防治药剂有以下几种:(1)杀虫单,成本低,但是害虫抗性大,防效不够理想;(2)毒死蜱,没有内吸传导作用,对部分地下害虫防效较好,但对于钻蛀为害的螟虫几乎不起作用;(3)康宽、福戈等外国产品,预防效果较好,但成本高,且对于已经危害甘蔗的螟虫的灭杀作用不强。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治甘蔗螟虫的颗粒剂,有效预防和灭杀甘蔗螟虫,降低防治甘蔗螟虫的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000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甘蔗螟虫的颗粒剂,由噻虫嗪、甲维盐、助 剂和赋形剂组成,噻虫嗪和甲维盐的重量比为10:1-1:2。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是:
[0007](I)噻虫嗪和甲维盐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0008](2)噻虫嗪内吸传导作用强,对于地上部的钻蛀害虫防效较好;甲维盐触杀作用和渗透作用强,对于钻蛀于地下部的甘蔗螟虫防效好,同时具备一定的向上渗透作用,能够有效灭杀螟虫,且对于其他地下害虫也具备较好的触杀作用;
[0009](3)持效期长,噻虫嗪还能够预防甘蔗蓟马和甘蔗蚜虫的危害,且对于作物生长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0010](4)亩本投入低,使用噻虫嗪和甲维盐混配颗粒剂,亩投入成本为20-30元,而使用康宽、福戈等外国广品需投入40-60兀。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0012]一、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0013]噻虫嗪和甲维盐混配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以噻虫嗪、甲维盐的单剂作为对照药剂,并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混剂I号-混剂8号:
[0014]混剂I号:噻虫嗪:甲维盐=12:1
[0015]混剂2号:噻虫嗪:甲维盐=10:1[0016]混剂3号:噻虫嗪:甲维盐=7:1
[0017]混剂4号:噻虫嗪:甲维盐=5:1
[0018]混剂5号:噻虫嗪:甲维盐=2:1
[0019]混剂6号:噻虫嗪:甲维盐=1:1
[0020]混剂7号:噻虫嗪:甲维盐=1: 2[0021 ] 混剂8号:噻虫嗪:甲维盐=1:4
[0022]试验以甘蔗螟虫三龄幼虫为试虫,设置空白对照,将噻虫嗪、甲维盐单剂以及上述8个混剂采用浸虫法,进行毒力测定并做统计分析,最终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0023]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甘蔗螟虫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由噻虫嗪、甲维盐、助剂和赋形剂组成,噻虫嗪和甲维盐的重量比为10:1-·1:2。
【文档编号】A01P7/04GK103843811SQ201410058320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1日
【发明者】罗晓丹, 黄业新 申请人:罗晓丹, 黄业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