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混除草剂及其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9071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草剂及其除草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复混除草剂及其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传统上以淹水泡田(田间水层3-10cm)的水田种植为主。我国既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又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80%,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量达到90%以上,而稻田总耗水量占农业用水的65%以上。由于近些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春旱夏旱等现象经常发生,导致北方水稻种植区大面积减产,严重打击了种稻农民生产者的积极性。目前利用地膜覆盖进行水稻旱田种植(简称旱作),以达到增温、节水、增产的技术方法已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得到了推广应用。相对于传统水作种植方式来说,膜下滴灌种植水稻由于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耕层有氧环境好且滴水频繁,田间杂草数量、种类较多,传统的除草技术及产品无法满足其田间管理的要求。目前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剂需要在种植水稻前和种植水稻后分两次喷洒,并且前后所用的除草剂组成不同,为施用增加难度。此外,单一的除草剂不能有效的解决田间菟丝子、香附子、龙葵等顽固性杂草,且操作不当容易引发药害。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复混除草剂及其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有效去除田间杂草,且不易引发药害,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复混除草剂,由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和使它隆乳油混合而得;其中所述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有效成分为苯磺隆,所述的使它隆乳油的有效成分为氯氟吡氧乙酸;其中所述的苯磺隆与氯氟吡氧乙酸的重量比为1.25-1.75:3-5。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前述的复混除草剂,其中所述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中苯磺隆的含量为10g/100g。优选的,前述的复混除草剂,其中所述的使它隆乳油中氯氟吡氧乙酸的含量为200g/L。优选的,前述的复混除草剂,其中所述的苯磺隆与氯氟吡氧乙酸的重量比为1.5:4。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将所述的复混除草剂在膜下滴灌水稻的分蘖期至拔节期喷洒,其中每亩地的氯氟吡氧乙酸总用量为3-5g。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前述的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其中所述的复混除草剂的除草效果高于90%。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复混除草剂及其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效果高于90%,且不会对膜下滴灌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不易引发药害。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复混除草剂及其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复混除草剂,其包括:一种复混除草剂,由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和使它隆乳油混合而得;其中所述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有效成分为苯磺隆,所述的使它隆乳油的有效成分为氯氟吡氧乙酸;其中所述的苯磺隆与氯氟吡氧乙酸的重量比为1.25-1.75:3-5。其中,使它隆乳油中氯氟吡氧乙酸的含量为200g/L,氯氟吡氧乙酸为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药后很快被植物吸收,使敏感植物出现典型激素类除草剂的反应,植株畸形、扭曲,最终枯死。苯磺隆可湿性粉剂中苯磺隆的含量为10g/100g,苯磺隆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可被杂草的根、叶吸收,并在植株体内传导。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将所述的复混除草剂在膜下滴灌水稻的分蘖期至拔节期喷洒,其中每亩地的氯氟吡氧乙酸总用量为3-5g。喷洒次数为一次或多次。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的除草方法,试验地位于新疆农八师石河子145团天业农业生态园。海拔300-500m,无霜期为168-171d。0℃及以上的活动积温为4023-4118℃,10℃及以上的活动积温为3570-3729℃。年降水量110-200mm,年蒸发量1000-1500mm。土壤质地为壤土,前茬作物为水稻。本试验选用的供试水稻品种为T-43。试验地采用膜下滴灌栽培技术,采用2.20m膜宽,一膜三管十二行,播幅2.35m,行距配置10cm+30cm+10cm+20cm+10cm+30cm+10cm+20cm+10cm+30cm+10cm+45cm,机械膜上点播。播种量8-10kg/亩,播深2-3cm,株距10cm,每穴播8-12粒,亩穴数3.3万。试验共设9个处理,选用20%使它隆乳油(美国陶氏益农中国有限公司),和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制得复混除草剂,组分见表1,随机重复三次,共27个小区。每个试验小区长5m,每个试验小区面积5*2.35=11.75m2。表1实施例1-8及空白的复混除草剂组分不同复混除草剂在膜下滴灌水稻分蘖至拔节期间喷施。试验地5月1日播种,5月10日出苗。在水稻分蘖至拔节期喷施2次:6月10号第1次喷施,在6月18号第2次喷施。10月1号收获,田间管理同大田。在喷施除草剂的当天对试验小区进行田间杂草调查,然后进行药剂喷施,喷施后3、7、15天分别对试验小区进行杂草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实施例1-8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田间杂草的除草效果由表2所知,出了空白,实施例1-8均对膜下滴灌水稻田间杂草有良好的除草效果,除草效果高于90%。调查点选在试验小区中间,从水稻出苗至成熟期每隔10天定点调查5穴,定点调查膜下滴灌水稻的株高、叶片数、分蘖等。于收获前取1m2的面积,数取每穴的穗数。并选取连续5穴的水稻植株,考察穗长、穗粒数、实粒数,并记录相关数据。在测定干谷水分含量后,计算折合14%含水量的水稻理论产量。实施例1-8的膜下滴灌水稻株高、平均分蘖数和理论产量分别如表3、4和5所示。表3实施例1-8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株高(cm)的影响日期06-2207-0207-1207-2208-0208-12空白45.6065.1581.0383.0090.5394.40实施例143.0062.6378.1383.0088.7093.00实施例233.4355.3772.9778.8786.5092.53实施例333.3350.9771.0076.8784.4791.87实施例436.5458.7675.6481.5687.6090.95实施例534.8956.2572.6877.6285.9591.34实施例635.6451.2671.8576.9483.8290.66实施例733.9551.6772.9378.6884.4492.05实施例834.1652.9475.8379.6585.3391.65由表3可知,实施例1-8的复混除草剂通过茎叶被膜下滴灌水稻植株吸收后,株高基本没有产生影响或抑制效果不显著,说明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正常的生长是没有显著抑制作用的。表4实施例1-8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平均分蘖数的影响日期06-2207-0207-1207-2208-02空白12.9312.8712.6013.4013.00实施例115.1315.2715.2716.1316.20实施例211.4012.4010.8714.1314.60实施例310.2010.8710.0712.0014.30实施例410.1110.7210.1012.0614.15实施例510.0610.6810.1512.1014.22实施例610.1510.7910.1112.3114.45实施例710.1610.7110.2712.2114.27实施例810.0310.6510.0611.8614.19由表4可知,实施例1-8的复混除草剂通过茎叶被膜下滴灌水稻植株吸收后,平均分蘖数在7月12日前有显著的影响,但在7月12日以后影响逐渐消失,且平均分蘖数在逐步提高。说明在复混除草剂存在下膜下滴灌水稻可以正常生长。表5实施例1-8复混除草剂对膜下滴灌水稻理论产量的影响由表5可知,随着复混除草剂作用时间的延长,作用在膜下滴灌水稻上的效果在逐渐减弱。实施例1-8的复混除草剂对对膜下滴灌水稻的穗长、成穗数、粒数、空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基本没有影响,不会对膜下滴灌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