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水鱼类保育器及其保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13324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水鱼类保育器及其保育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类保育器,还涉及该保育器的保育方法。
背景技术
:海水鱼类苗种孵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孵化率、孵化后如何提高初孵幼鱼的成活率已经成为影响海水鱼类苗种繁育效率的一个瓶颈问题。现阶段,海水鱼类受精卵孵化主要有三种方式:室内水泥池直接孵化、孵化桶孵化和室外大塘简易孵化器孵化。根据实际生产数据显示,这三种孵化方式的平均孵化率在70-80%左右且孵化率不稳定,其中采用室外大塘简易孵化器孵化的效果受天气影响最大,孵化率很不稳定。由此可见,为了提高海水鱼种苗孵化的生产效率,在海水鱼类孵化过程中函待提高海水鱼类受精卵孵化率。海水鱼类在孵化过程中主要经过内源性营养阶段、混合性营养阶段和外源性营养阶段。内源性营养阶段营养主要来源是卵黄囊和油球。在外源营养摄取阶段,初孵幼鱼在孵化后如果不能迅速摄食,饥饿会导致大批量死亡。孵化后,由于海水鱼类初孵幼鱼的摄食器官、运动器官未完全发育,此阶段幼鱼的摄食能力弱,处于被动摄食阶段。此时由于自身因素限制,使得初孵幼鱼的摄食成为影响其存活的首要因素。生产上,为了提高初孵幼鱼的摄食成功率,通常会采用高密度轮虫投喂,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初孵幼鱼的摄食成功率。然而,生产上一般采用大水体进行育苗,由于幼鱼在水体中的数量恒定,摄食量有限,采用高密度轮虫投喂,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大的增加生产成本。不仅如此,过高的生物饵料密度,会导致育苗水体水质恶化,亦对幼鱼生长存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初孵幼鱼的摄食成功率是有效提高海水鱼苗种规模化生产效率的必经之路。在海水鱼苗种孵化过程中,如豹纹鳃棘鲈、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等,幼鱼对外界刺激应激性强。采用传统的孵化方法,会涉及到将初孵幼鱼转运至育苗池,由于孵化桶(池)和育苗池(桶)的水质环境及参数的差异,对初孵幼鱼会有一定的刺激。在转运过程中,由于初孵幼鱼身体在次阶段极其脆弱且对外界刺激应激性强,会造成死亡现象。因此,如何解决应激性强的海水鱼类孵化和放苗问题是有效提高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生产的必要因素。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遇到受精卵孵化率低、初孵仔鱼摄食量有限和存活率低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海水鱼类保育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海水鱼类保育器,包括设有进水调节阀的变频水泵、壳体、至少四根设有出水调节阀的出水管、螺旋进水管;所述保育器壳体由上端开口的圆柱状腔体部分和倒立的圆锥体腔体部分组成,在两个腔体部分的连接处外壁设有围合的固定浮体,所述圆锥体腔体部分的底部设有通孔,圆锥面上设有四个相互对称分布的出水口;所述螺旋进水管的螺旋管状部分经所述通孔密封插入到所述圆锥体腔体内;所述变频水泵的泵出口连接所述螺旋进水管,泵入口分别与所述四根出水管连接;所述四根出水管的另一端各自密封连接圆锥面上的出水口;通过所述变频水泵控制进水流量,所述螺旋进水管的出水在所述保育器腔体内形成竖直涡流;调节四个出水口的流量,在保育器腔体内形成横向涡流。这样在保育器腔体内形成竖直涡流和横向涡流,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轮虫密度,有助要初孵仔鱼运动、摄食,进而提高了初孵仔鱼存活率。进一步的,还包括微孔爆气头、气泵和高压气管,所述微孔爆气头上设有贯穿孔,所述微孔爆气头经所述通孔密封插入到所述圆锥体腔体内,并通过所述贯穿孔嵌套在所述螺旋进水管上;所述微孔爆气头通过所述高压气管与所述气泵连接,并输入空气保持保育器内溶解氧达到饱和。进一步的,所述保育器壳体的圆柱状腔体部分的侧壁上对称设有四个出水窗口,所述出水窗口通过晒卷网封闭。所述每个出水口和每个出水窗口均设有晒卷网。更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圆环状的可调式浮体,所述可调式浮体固定在所述保育器壳体上端的内侧,用于增加浮力。优选地,所述保育器壳体的材质为PE材质,并通过注塑成型。一种使用本发明的保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放置受精卵于保育器中,调节进水调节阀、出水调节阀,使保育器内水体交换率达到每小时30%,孵化4天。2)孵化4天后,将保育器内水体交换率提高至每小时70%,并继续孵化7天。3)孵化后第7天,将幼苗从保育器移至育苗水体内。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1、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在保育器腔体内形成竖直涡流和水平涡流,并通过微孔爆气头保持保育器内的水体溶氧饱和,解决了目前海鱼类受精卵孵化率低、初孵仔鱼摄食量有限和存活率低的问题。2、本发明通过固定浮体和可调式浮体,将保育器悬浮于育苗池中进行孵化与保育,保育后原池放苗,有效降低了放苗过程中对仔鱼的二次刺激。3、本发明保育器壳体的圆柱状腔体部分的侧壁上对称设有四个出水窗口,并通过晒卷网封闭,有效的保持保育器内水面的高度一定,同时防止鱼饵因水溢出而流失,不会造成育苗水体水质恶化。附图说明图1是具体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半剖示意图;图3是图1中保育器壳体的半剖视图;图4是具体实施例二的保育器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可调式浮体;2-保育器壳体;3-出水管;4-高压气管;5-调节阀;6-气泵;7-变频水泵;8-螺旋进水管;9-微孔爆气头;10-晒卷;11-连接管;12-进水调节阀;13-晒卷网;21-固定浮体;22-出水窗口;23-通孔;24-出水口;25-通气孔;91-贯穿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海水鱼类保育器,包括保育器壳体2、螺旋进水管8、微孔爆气头9、四根出水管3、一根高压气管4、变频水泵7、气泵6、出水调节阀5和连接管11。保育器壳体2由上端开口的圆柱状腔体部分和倒立的圆锥体腔体部分注塑而成,并且在连接处外侧还设有固定浮体21。保育器壳体2的圆锥状腔体底部设有通孔23,锥面还设有四个相互对称的出水口24,出水口24分别覆盖有200微米晒卷10并与四根出水管3分别密封连接;通过出水调节阀5调节四个出水口24,在保育器内形成横向涡流。螺旋进水管8密封套在通孔23上,使海水程螺旋态注入保育器内,形成纵向涡流。变频水泵7同时与四根出水管3和螺旋进水管8通过连接管11连接,并能控制进水管和出水管3的水流速度。由于保育器内形成纵向和横向涡流,加快水体交换速率,有效提高海水鱼受精卵孵化率和出孵幼鱼的成活率。微孔爆气头9中心设有贯穿孔91,微孔爆气头9通过该贯穿孔91嵌套在所述螺旋进水管8并位于保育器壳体2腔体内且在螺旋进水管8的螺旋部分之下。在保育器2底部的通孔23旁还开有一进气通孔223,高压气管4穿过该通气孔25与微孔爆气头9和气泵6连接。通过微孔爆气头9不断的输入空气,使保育器内溶解氧达到饱和。保育器壳体2的圆柱状腔体21部分的侧壁上对称的矩形状出水窗口22,其四个边长为100mm,距离圆柱状腔体21端部200mm,窗口通过150微米晒卷网13封闭。有效的保持保育器内水面的高度一定,同时防止鱼饵因水溢出而流失。为进一步增加浮力,使得保育器能够安稳的漂浮在海面上,在保育器壁上端的内侧还固定有一圆环状的可调式浮体1。下面以尖吻鲈为例,说明使用本发明的保育器进行海鱼类保育过程。1、在育苗水池、池塘内安放所述保育器,开启变频水泵7、气泵6,调节进水调节阀12和出水调节阀5控制螺旋进水管8和出水管3的流速,使保育器内水交换率达到每小时30%。2、根据所需水体高度向可调式浮体充气至目标体积,从而控制保育器在育苗水体中的悬浮高度。3、在保育其中放置密度为200-300个受精卵/L的尖吻鲈鱼受精卵。4、在保育器顶部加盖5%透光率遮阳网盖,并定期查看尖吻鲈受精卵的情况。5、在尖吻鲈受精卵孵化前一天晚上移除遮阳网盖。6、尖吻鲈受精卵孵化后的第三天开始喂食,分早、中、晚三次投喂轮虫,投喂轮虫时,控制孵化器内轮虫密度在40个轮虫/mL左右。同时每天早、中、晚三次在保育器内投放速冻海水拟微球藻,使海水拟微球藻在保育器内密度达到104cell/mL。7、在尖吻鲈受精卵孵化4天后,将保育器内水体交换率提高至每小时70%,并继续上述操作步骤喂食。8、尖吻鲈受精卵孵化后的第7天,关闭变频水泵7、气泵6,缓缓倾斜保育器壳体2将幼鱼缓慢放入育苗水体内。通过实验统计,使用本发明的保育器孵化尖吻鲈、卵形鲳鲹的孵化率达95%以上,成活率达88%以上,具体参数如下表所示孵化后第三天幼鱼的摄食率孵化后第四天幼鱼的摄食率孵化率成活率尖吻鲈75.9%100%98.5%88.0%卵形鲳鲹71.3%100%97.8%88.6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