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动物繁育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野生鱼类驯化的方法,尤其涉及野生尖头塘鳢的驯养方法。
背景技术:
尖头塘鳢(Eleotrisoxycephala)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鰕虎鱼亚目(Gobioidei)、塘鳢科(Eleotridae)、塘鳢属(Eleotris)的鱼类,俗名黑笋壳、什抛、竹壳、黑淋哥,是一种较为名贵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在我国大陆,其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属于暖水性鱼类。尖头塘鳢个体较小,1龄体重一般15~50克/尾,体重250克以上极为少见,但肉质好,市场价格高,规格150g/尾以上达140元/kg,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且由于滥捕和江河环境污染,尖头塘鳢的江河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因此,急需开展尖头塘鳢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等方面研究。近年来有业者通过捕捞野生尖头塘鳢尝试人工养殖但成活率极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野生尖头塘鳢的驯养方法,解决野生尖头塘鳢的驯化养殖难题,为尖头塘鳢的人工繁殖研究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尖头塘鳢的产业化发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野生尖头塘鳢的驯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土池或室内水泥池作为驯养池,消毒处理;
S2、捕捉并运输野生尖头塘鳢;
S3、将野生尖头塘鳢分级放养,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放入驯养池;
S4、驯化前期投喂适口饵料鱼和水蚯蚓,中后期过渡到投喂冰鲜杂鱼及配合饲料,并进行水质管理;
S5、驯化1~2个月后结束。
进一步地,所述土池面积0.5~2亩,在放养前10~15d,用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水深5~10cm,全池泼洒漂白粉,每亩用量4~8kg,清塘后3~4d进水,水深70~80cm,进水口用网片过滤,进水后用经发酵的有机肥培水,并投入水浮莲或水花生作为躲藏物。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水泥池面积8~20m2,放养前先用石灰水或高锰酸钾消毒,再用清水清洗后进水50~60cm,并投入PVC管作为躲藏物。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水泥池规格为2m*4m*1.5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具体为:在5~8月份选择珠江口及邻近流域,傍晚放网笼,第二天清晨起笼收获,用活鱼运输车或具有充气系统的车及时运回来。
进一步地,所述分级放养是将尖头塘鱧按规格大小分2~3级放养,并淘汰损伤严重的鱼种。
进一步地,驯养池为土池时,放养密度为5~10尾/m2,驯养池为水泥池时,放养密度为30~40尾/m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驯养池为土池时,在尖头塘鳢放养前每亩放入鲮鱼花80~120万尾,后期酌情增加投放饵料鱼;驯养池为水泥池时,在放入尖头塘鳢2~3天后开始投喂鲮鱼,每立方水体放入适口鲮鱼50~80尾,并隔天进行补充,当尖头塘鳢开口正常摄食15~20天后,开始改投喂水蚯蚓,并过渡到投喂冰鲜杂鱼、配合饲料。
进一步地,所述水蚯蚓的投喂量和方法是:每日投喂两次,日投饲量为鱼重量的8~12%,投喂量早上占1/3,傍晚占2/3。
进一步地,所述水质管理具体为:酸碱度在7.5~8.5;定期注入新水或保持微流水;定期泼洒生石灰,每15d一次;定期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开启增氧设施,保持溶解氧4mg/L以上。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人工驯养手段,将野生的尖头塘鳢驯化成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进行人工养殖的家养品种,且驯养成活率高(80%以上),从而为尖头塘鳢人工繁殖研究或杂交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它肉食性野生鱼类的驯化养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推动及实现本土化的塘鳢科鱼类人工繁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具有重大的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按照以下步骤驯养野生尖头塘鳢:
1、驯养池的选择与准备
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驯化数量选择土池或室内水泥池,本实施例选择土池作为驯养池,土池面积要求0.5~2亩为好,在放养前10~15d,用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水深5~10cm,全池泼洒漂白粉,每亩用量10~20kg,清塘后3~4d进水,水深70~80cm,进水口用80目网片过滤,进水后用经发酵的有机肥培水,并投入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作为躲藏物。
2、野生尖头塘鳢的捕捉与运输
野生尖头塘鳢为底栖性鱼类,昼伏夜出,有钻缝隙的习惯,因此在野外适合用网笼起捕。由于野生尖头塘鱧在珠江口及邻近流域,较集中出现的季节在每年5~8月份,因此可选择在此季节傍晚放网笼,第二天清晨起笼收获,并选择专业的活鱼运输车或具有充(氧)气系统的车及时运回来。
3、野生尖头塘鳢的分级、预处理和放养
尖头塘鱧从野外运回来后,及时按规格大小进行分2~3级放养,淘汰一些损伤严重的鱼种,并在入池前用1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5分钟;土池放养密度5~10尾/m2。
4、投喂和管理
(1)投喂饵料的选择
尖头塘鳢主要为肉食性鱼类,驯化前期主要选择投喂适口饵料鱼(如鲮鱼)和水蚯蚓,中后期可以过渡到投喂冰鲜杂鱼及配合饲料。
(2)投喂量及方法
土池投喂饵料鲮鱼的数量要求较大为好,可在尖头塘鳢放养前每亩放入鲮鱼花80~120万尾,后期酌情增加投放饵料鱼。
(3)水质管理
尖头塘鳢耐低氧,水色以绿爽、偏肥为好,酸碱度在7.5~8.5为宜。驯养期间定期注入新水或保持微流水;定期泼洒生石灰,每15d一次;定期泼洒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开启增氧设施,保持溶解氧4mg/L以上。
5、驯化结束
经过2个月左右的驯化,驯养成活率可达80%以上,本实施例的驯养成活率为84%,尖头塘鳢可集中摄食后,可以转入常规养殖或继续强化培育,开展人工繁殖研究工作。
实施例2
按照以下步骤驯养野生尖头塘鳢:
1、驯养池的选择与准备
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驯化数量选择土池或室内水泥池,本实施例选择室内水泥池作为驯养池,室内水泥池面积8~20m2,优选地,室内水泥池规格为2m*4m*1.5m,放养前先用石灰水或高锰酸钾消毒,再用清水清洗后进水50~60cm,并投入适量长度为20-30cm的PVC管作为躲藏物。
2、野生尖头塘鳢的捕捉与运输
在5~8月份选择珠江口及邻近流域,傍晚放网笼,第二天清晨起笼收获,用活鱼运输车或具有充气系统的车及时运回来。
3、野生尖头塘鳢的分级、预处理和放养
尖头塘鱧从野外运回来后,及时按规格大小进行分2~3级放养,淘汰一些损伤严重的鱼种,并在入池前用1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5分钟;水泥池放养密度30~40尾/m2。
4、投喂和管理
(1)投喂饵料的选择
尖头塘鳢主要为肉食性鱼类,驯化前期主要选择投喂适口饵料鱼(如鲮鱼)和水蚯蚓,中后期可以过渡到投喂冰鲜杂鱼及配合饲料。
(2)投喂量及方法
室内水泥池,一般在放入尖头塘鳢2~3天后开始投喂鲮鱼,每立方水体放入适口鲮鱼50~80尾,并隔天进行补充,当尖头塘鳢开口正常摄食15~20天后,开始改投喂水蚯蚓,每日投喂两次,日投饲量为鱼重量的8~12%,投喂量早上占1/3,傍晚占2/3,并逐步过渡到投喂冰鲜杂鱼、配合饲料。
(3)水质管理
尖头塘鳢耐低氧,水色以绿爽、偏肥为好,酸碱度在7.5~8.5为宜。驯养期间定期注入新水或保持微流水;定期泼洒生石灰,每15d一次;定期泼洒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开启增氧设施,保持溶解氧4mg/L以上。
5、驯化结束
经过1个月左右的驯化,驯养成活率可达80%以上,本实施例的驯养成活率为87%,尖头塘鳢可集中摄食后,可以转入常规养殖或继续强化培育,开展人工繁殖研究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