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齿行星轮式水稻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752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齿行星轮式水稻插秧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齿行星轮式水稻插秧机,属于水稻插秧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世界水稻业的不断发展,水稻插秧机械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稻机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在我国,机械化栽植是水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大的难点,有的地区甚至还是空白:1、农村单种经营、种植劳动力过剩,缺乏机械化的前提条件;2、插秧机性能存在着漏插率、伤秧率偏高,均匀度偏低的问题;3、以往的插秧机在工作的时候,秧板的横向运动是连续的,也就是说当秧爪进行取秧时秧板仍处于运动状态,这样由于力的作用很可能会对秧苗产生一定的伤害。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正齿行星轮式水稻插秧机来弥补传统水稻插秧机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正齿行星轮式水稻插秧机,以用于解决现有插秧机存在的漏插率、伤秧率高,均匀率偏低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正齿行星轮式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插秧传动轴1、螺旋轴2、传动轴3、车架4、动力输入轴5、发动机6、锥齿轮Ⅰ7、锥齿轮Ⅱ8、齿轮Ⅰ9、齿轮Ⅱ10、支撑秧板滑套11、V带12、V带轮13、壳体Ⅰ14、壳体Ⅱ15、壳体Ⅲ16、壳体Ⅳ17、秧爪18、端盖19、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推秧杆22、惰轮Ⅱ23、行星齿轮24、行星齿轮轴25、惰轮Ⅰ26、从动轮27、主动轮28、中心轮29、惰轮轴30、弹簧31、推秧凸轮32、拨叉33;

所述的动力输入轴5固定在车架4上,动力输入轴5一端与发动机6相连,另一端与锥齿轮Ⅰ7连接,传动轴3通过其上的锥齿轮Ⅱ8与动力输入轴5上的锥齿轮Ⅰ7啮合,装在传动轴3一端的齿轮Ⅰ9与装在螺旋轴2上的齿轮Ⅱ10啮合,带动螺旋轴2旋转,传动轴3的另一端与V带轮13连接,螺旋轴2的两端固定在车架4上,螺旋轴2上装有支撑秧板滑套11,插秧传动轴1的两端固定在车架4上,插秧传动轴1上装有V带轮13,V带轮13通过V带12带动插秧传动轴1转动,壳体Ⅲ16与壳体Ⅳ17装在车架4上,插秧传动轴1上的主动轮28与传动轴3上的从动轮27啮合,行星齿轮24在圆周范围内成180°分布,且关于传动轴3成对称分布,壳体Ⅲ16、壳体Ⅳ17装在插秧传动轴1上,传动轴3上的中心轮29与惰轮轴30上的惰轮Ⅰ26啮合,惰轮轴30上的惰轮Ⅱ23与行星齿轮轴25上行星齿轮24啮合,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装在行星齿轮轴端部,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两端通过端盖19固定,推秧凸轮32安装在行星齿轮轴25端部位于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内,拨叉33安装在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内且与推秧凸轮32相切,弹簧31安装在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内且一端抵住秧爪外壳Ⅱ21,另一端抵到推秧杆22,推秧杆22一端将拨叉33固定,另一端与秧爪18的一端连接,秧爪18的另一端固定在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上。

分插机构包插秧传动轴1、壳体Ⅰ14、壳体Ⅱ15、壳体Ⅲ16、壳体Ⅳ17、秧爪18、端盖19、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推秧杆22、惰轮Ⅱ23、行星齿轮24、行星齿轮轴25、惰轮Ⅰ26、从动轮27、主动轮28、中心轮29、惰轮轴30、弹簧31、推秧凸轮32、拨叉33。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采用V带轮13带动V带12传动来实现纵向送秧,在左右极限位置时推秧凸轮32与推秧杆22碰撞使行星齿轮24旋转一定角度,从而带动秧苗向下定量送秧。秧爪18抓住秧苗运动到最下端的时候,推秧杆22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将秧苗推进泥中,完成插秧过程。

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方案中多处使用了齿轮传动,使整个传动过程中传动比准确。通过普通V带将动力从传动轴箱的第一传动轴直接传到分插机构的齿轮箱动力轴,既减少了中间不必要的传动效率的损失,又节省了空间;

2、选用齿轮传动可是使整个过程中传动平稳,传动比精确,另外减少了减少噪音;

3、螺旋轴的间歇设计正好与秧爪的取秧时间相匹配,也就是说使秧爪在取秧时秧板处于停歇状态,这样与以往的插秧机相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秧苗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分插机构壳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分插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分插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为:1:插秧传动轴、2:螺旋轴、3:传动轴、4:车架、5:动力输入轴、6:发动机、7:锥齿轮Ⅰ、8:锥齿轮Ⅱ、9:齿轮Ⅰ、10:齿轮Ⅱ、11:支撑秧板滑套、12:V带、13:V带轮、14:壳体Ⅰ、15:壳体Ⅱ、16:壳体Ⅲ、17:壳体Ⅳ、18:秧爪、19:端盖、20:秧爪外壳Ⅰ、21:秧爪外壳Ⅱ、22:推秧杆、23:惰轮Ⅱ、24:行星齿轮、25:行星齿轮轴、26:惰轮Ⅰ、27:从动轮、28:主动轮、29:中心轮、30:惰轮轴、31:弹簧、32:推秧凸轮、33:拨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围。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正齿行星轮式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插秧传动轴1、螺旋轴2、传动轴3、车架4、动力输入轴5、发动机6、锥齿轮Ⅰ7、锥齿轮Ⅱ8、齿轮Ⅰ9、齿轮Ⅱ10、支撑秧板滑套11、V带12、V带轮13、壳体Ⅰ14、壳体Ⅱ15、壳体Ⅲ16、壳体Ⅳ17、秧爪18、端盖19、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推秧杆22、惰轮Ⅱ23、行星齿轮24、行星齿轮轴25、惰轮Ⅰ26、从动轮27、主动轮28、中心轮29、惰轮轴30、弹簧31、推秧凸轮32、拨叉33;

所述的动力输入轴5固定在车架4上,动力输入轴5一端与发动机6相连,另一端与锥齿轮Ⅰ7连接,传动轴3通过其上的锥齿轮Ⅱ8与动力输入轴5上的锥齿轮Ⅰ7啮合,装在传动轴3一端的齿轮Ⅰ9与装在螺旋轴2上的齿轮Ⅱ10啮合,带动螺旋轴2旋转,传动轴3的另一端与V带轮13连接,螺旋轴2的两端固定在车架4上,螺旋轴2上装有支撑秧板滑套11,插秧传动轴1的两端固定在车架4上,插秧传动轴1上装有V带轮13,V带轮13通过V带12带动插秧传动轴1转动,壳体Ⅲ16与壳体Ⅳ17装在车架4上,插秧传动轴1上的主动轮28与传动轴3上的从动轮27啮合,行星齿轮24在圆周范围内成180°分布,且关于传动轴3成对称分布,壳体Ⅲ16、壳体Ⅳ17装在插秧传动轴1上,传动轴3上的中心轮29与惰轮轴30上的惰轮Ⅰ26啮合,惰轮轴30上的惰轮Ⅱ23与行星齿轮轴25上行星齿轮24啮合,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装在行星齿轮轴端部,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两端通过端盖19固定,推秧凸轮32安装在行星齿轮轴25端部位于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内,拨叉33安装在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内且与推秧凸轮32相切,弹簧31安装在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内且一端抵住秧爪外壳Ⅱ21,另一端抵到推秧杆22,推秧杆22一端将拨叉33固定,另一端与秧爪18的一端连接,秧爪18的另一端固定在秧爪外壳Ⅰ20、秧爪外壳Ⅱ21上。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