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轮可变轮距的三轮再生稻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0059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轮可变轮距的三轮再生稻收割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轮可变轮距的三轮再生稻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收割机在进行再生稻收割的过程中,收割机的轮子经常会碾压到收割后的稻茬,降低了再生稻的产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轮可变轮距的三轮再生稻收割机,能够避让稻茬,避免碾压稻茬,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前轮可变轮距的三轮再生稻收割机,包括底盘,底盘前端设置有一对前轮,底盘后端设置有一后轮;所述底盘前端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控制对应侧前轮侧向移动的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安装于底盘底部的外套筒以及套于外套筒中与外套筒滑动配合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朝外一端固连有穿出外套筒并与对应侧前轮相连接的推杆,所述外套筒内还具有伸入内套筒中的丝杆,内套筒中设置有与丝杆相配合的丝杆螺母以使丝杆转动时经内套筒和推杆推动前轮侧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筒朝外一端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丝杆被驱动端由外套筒朝内一端穿出并经联轴器与一电机的主轴相连接。

进一步的,位于前轮前方还设置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电机也与控制器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轮为转向轮,所述后轮为驱动轮,位于底盘前方还设置有割台和脱粒装置;底盘上设置有发动机以及与发动机传动连接的变速箱,变速箱经传动链与设于后轮上的链轮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后端连接有连架杆,所述后轮安装于连架杆下方,连架杆上方安装有座椅,位于座椅前方设置有控制前轮转向的方向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前轮可变轮距的三轮再生稻收割机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改善了以往收割机在进行再生稻收割的过程中会对稻茬进行碾压的弊端,能够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同时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操作简单。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伸缩机构构造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底盘、2-前轮、3-后轮、4-外套筒、5-内套筒、6-推杆、7-丝杆、8-丝杆螺母、9-端盖、10-密封圈、11-电机、12-割台、13-脱粒装置、14-发动机、15-变速箱、16-连架杆、17-座椅、18-方向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前轮可变轮距的三轮再生稻收割机,包括底盘1,底盘1前端设置有一对前轮2,底盘1后端设置有一后轮3;所述底盘1前端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控制对应侧前轮侧向移动的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安装于底盘1底部的外套筒4以及套于外套筒4中与外套筒4滑动配合的内套筒5,所述内套筒5朝外一端固连有穿出外套筒4并与对应侧前轮2相连接的推杆6,所述外套4筒内还具有伸入内套筒5中的丝杆7,内套筒5中设置有与丝杆7相配合的丝杆螺母8以使丝杆7转动时经内套筒5和推杆6推动前轮侧向移动;通过伸缩机构实现前轮的侧向移动,避免碾压到稻茬,两个前轮分别配备有独立的伸缩机构,两前轮的伸缩运动互不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杆7为滚珠丝杆,外套筒和内套筒朝内一端均设置有端盖9,外套筒4朝外一端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圈10,所述丝杆7被驱动端由外套筒4朝内一端穿出并经联轴器与一电机11的主轴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前轮2前方还设置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电机11也与控制器相连接,摄像头定时拍摄照片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判断前轮的前方是否有禾蔸,当前方有禾蔸时,控制器便会控制电机工作,使前轮产生侧向移动,以避开稻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轮2为转向轮,所述后轮3为驱动轮,位于底盘1前方还设置有割台12和脱粒装置13;底盘1上设置有发动机14以及与发动机14传动连接的变速箱15,变速箱15经传动链与设于后轮3上的链轮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盘1后端连接有连架杆16,所述后轮3安装于连架杆16下方,连架杆16上方安装有座椅17,位于座椅前方设置有控制前轮转向的方向盘18,方向盘18通过转向机构带动外套筒摆动,进而实现转向。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轮驱动,收割机的两个前轮轮既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又可进行伸缩运动,改善了以往收割机在进行再生稻收割的过程中会对稻茬进行碾压的弊端,能够提高再生稻的产量;电机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螺母固定在内套筒上,丝杆做旋转运动时,带动丝杆螺母向左或向右运动,从而使得内套筒沿着外套筒内壁进行伸缩运动,实现前轮的伸缩功能,通过控制电机的转数和旋转方向来控制两伸缩轮位移量的大小和位移的方向,从而实现收割机的避桩功能从而实现收割机的避压稻茬功能。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