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346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脱粒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被脱粒装置脱粒、筛选处理后的2号物再次投入脱粒装置的扬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如下方案,在脱粒装置的下部,设置有:将被脱粒装置脱粒、筛选处理后的谷粒回收并向设置于脱粒装置的右壁的1号下箱体移送谷粒的1号搬送螺旋;以及在脱粒装置的后下部,将被脱粒装置脱粒、筛选处理后的2号物回收并向设置于1号下箱体的后侧的2号下箱体移送2号物的2号搬送螺旋,且具备将通过1号搬送螺旋而向1号下箱体移送的谷粒向谷粒箱的投入口扬谷的1号扬谷装置和将通过2号搬送螺旋而向2号下箱体移送的2号物向脱粒装置的再投入口扬谷的2号扬谷装置(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6-44355号公报

然而,在以往的结构中,在向2号下箱体延伸的2号搬送螺旋的延伸部没有形成搬送螺旋,因此有在2号下箱体内不能高效地从2号搬送螺旋向2号扬谷装置交接2号物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在2号下箱体内高效地从2号搬送螺旋向2号扬谷装置交接2号物的结构。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如下所述。

方案1的实用新型为,脱粒装置设置有:在该脱粒装置的下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对被摆动筛选架17筛选过的作为1号物的谷粒进行搬送的1号搬送螺旋21;在该1号搬送螺旋21的后侧的部位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对被所述摆动筛选架17筛选过的2号物进行搬送的2号搬送螺旋31;以及将被该 2号搬送螺旋31搬送的2号物返回至处理室或摆动筛选架上的2号扬谷装置30,所述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2号扬谷装置30内的环状的链条53上沿搬送方向空开间隔地安装多个搬送部件54,在配备于所述2号扬谷装置30的下部的箱体32内延伸的2号搬送螺旋31的搬送终端部安装排出2号物的排出叶片42,并使所述搬送部件54的移动轨迹的一部分和所述排出叶片42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在俯视时重合。

方案2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的基础上,使所述搬送部件54的移动轨迹的后部和所述排出叶片42的旋转轨迹的前部在俯视时重合。

方案3的实用新型在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2号扬谷装置30的下部配置驱动链轮51,在所述2号扬谷装置30的上部配置从动链轮52,在所述驱动链轮51和所述从动链轮52上挂绕所述链条53,在所述链条53的挂绕区域的内侧的所述驱动链轮51与所述从动链轮52之间的部位设置板状的导向件55。

方案4的实用新型在方案3的基础上,将所述排出叶片42的旋转方向和以所述驱动链轮51为中心的所述搬送部件54的旋转移动方向设定为同一方向。

方案5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方案4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搬送部件54由橡胶件形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

根据方案1记载的实用新型,能够将由2号搬送螺旋31搬送的2号物由排出叶片42向2号扬谷装置30的搬送部件54排出,并能够将2号物从2号搬送螺旋31向2号扬谷装置30高效地交接。

根据方案2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可靠地由搬送部件54将被排出叶片42排出的2号物承接,从而能够不给予2号物损伤地扬谷并返回,从而能够进行再筛选。

根据方案3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2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能够防止2号扬谷装置30内的2号物的落下并提高2号物的搬送效率。

根据方案4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3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能够由搬送部件54更适当地承接被排出叶片42排出的2号物。

根据方案5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4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实用新型 的效果之外,能够通过由橡胶件形成的搬送部件54而防止使2号物受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通用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2是通用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3是通用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使收割前处理装置上升的通用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5是脱粒装置的右视图。

图6(a)是将2号扬谷装置纵剖切的左视图,图6(b)是箱体上部的俯视图。

图7是将2号搬送螺旋横剖切的俯视图。

图8是2号搬送螺旋的右端部的俯视图。

图9是将2号扬谷装置纵剖切的右视图。

图10是2号扬谷装置的下端部的后视图。

图11是2号搬送螺旋的右端部和2号扬谷装置的下端部的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12(a)~图12(m)是2号搬送螺旋的搬送叶片和2号扬谷装置的搬送叶轮的说明图,其中,图12(a)表示相对于通过旋转轴40的中心而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辅助线L1使排出叶片4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30度,相对于通过驱动链轮51的中心而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辅助线L2使搬送部件5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15度转动的初始状态,图12(b)~(m)表示从图12(a)所示的初始状态使排出叶片42和搬送部件54各向逆时针方向顺次转动15度的状态,图12(m)表示从图12(a)所图示的初始状态开始排出叶片42和搬送部件5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后的半旋转状态。

图中:4—脱粒装置,17—摆动筛选架,21—1号搬送螺旋,30—2号扬谷装置,31—2号搬送螺旋,32—2号下箱体(箱体),42—排出叶片,51—驱动链轮,52—从动链轮,53—链条,54—搬送部件,55—导向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容易理解,从操纵者角度观察,以前方为前侧,以后方为后侧,以右手侧右侧,以左手侧为左 侧来便利地表示方向并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结构。

如图1~图3所示,就通用联合收割机而言,在机体框架2的下侧设置由在土壤面行驶的左右一对的履带构成的行驶装置3,在机体框架2的上侧设置进行脱粒、筛选处理的脱粒装置4,在脱粒装置4的前侧设置收获农田的谷杆的收割前处理装置5。

谷粒被配置于脱粒装置4的上部的处理室内的处理筒15脱粒、被配置在处理筒15的下侧的摆动筛选架17以及风选机18进行筛选处理后,通过1号扬谷装置20而向在设置于脱粒装置4的右侧的谷粒箱6的左壁的上部形成的投入口扬谷,在脱粒装置4进行脱粒、筛选处理后的残粒等2号物被2号扬谷装置30向形成于脱粒装置4的右壁的前部的再投入口扬谷。贮存于谷粒箱6内的谷粒被利用扬谷用排出筒和排出用排出筒构成的排出筒7向外部排出,在谷粒箱6的前侧设置供操纵者搭乘的操纵部8。此外,上述再投入口能够形成于处理室内或摆动筛选架17的上方,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摆动筛选架17的上方。

<收割前处理装置>

如图1~图3所示,收割前处理装置5包括进给室5A、螺旋装置5B、收割刀装置5C、以及扒搂装置5D,也能够按照需要而在作为螺旋装置5B的未收割侧的左壁的上侧设置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竖收割刀装置。

进给室5A是将被螺旋装置5B聚集的米、麦、大豆、荞麦等的谷杆向脱粒装置4搬送的装置,设置在螺旋装置5B与脱粒装置4之间。另外,如图4所示,进给室5A的前部能够通过驱动进给室用的升降缸11而以将进给室5A的后部旋转自如地支撑的支撑轴10为中心在上下方向升降。

螺旋装置5B设置在进给室5A的前侧,形成为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是将由扒搂装置5D扒搂的谷杆向在螺旋装置5B的后壁开口的送入口的前侧聚集并向进给室5A交接的装置。

收割刀装置5C设置在螺旋装置5B的下壁的前端部,侧视时从前侧向后侧缓慢向后上倾斜地形成,是将由扒搂装置5D扒搂的谷杆的株根切断的装置。

扒搂装置5D设置在螺旋装置5B的上侧,形成为与螺旋装置5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是将倒伏的谷杆、大豆或荞麦等的高度较低的谷杆、 油菜或油菜花等高度较高的谷杆向螺旋装置5B扒搂的装置。

<1号扬谷装置和2号扬谷装置>

如图5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右侧,设置向谷粒箱6扬谷谷粒的1号扬谷装置20和向脱粒装置4扬谷2号物来进行返回的2号扬谷装置30。

1号扬谷装置20的下部与在脱粒装置4的下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的1号搬送螺旋21的排出口所形成的1号下箱体22连结,1号扬谷装置20的上部与在谷粒箱6的投入口形成的1号上箱体23连结。此外,为了通过后述的斗28而高效地将谷粒扬谷,1号扬谷装置20优选从1号下箱体22朝向1号上箱体23垂直地设置。

在1号扬谷装置20的箱体25内的下部,设置对发动机的旋转进行传动的驱动链轮(省略图示),在箱体25内的上部设置从动链轮28,在驱动链轮和从动链轮28挂绕链条26。另外,在链条26的外周面,空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有对谷粒进行扬谷的多个斗27。由此,能够使被脱粒装置4脱粒、筛选处理的大豆等的谷粒的表面不受外伤地向谷粒箱6扬谷。

2号扬谷装置30的下部连结于在脱粒装置4的下部的比1号搬送螺旋21靠后侧地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地设置的2号搬送螺旋31的排出口所形成的2号下箱体(方案中“箱体“)32,2号扬谷装置30的上部连结于形成在脱粒装置4的再投入口的2号上箱体23。

如图6(a)~图7所示,2号搬送螺旋31,由固定于旋转轴40和旋转轴40的表面的搬送螺旋41形成,在2号下箱体32内延伸的旋转轴40的延伸部上,固定有朝向径向突出的排出叶片42。由此,能够将通过2号搬送螺旋31而从脱粒装置4向2号下箱体32搬送的2号物高效地朝向2号扬谷装置30排出并交接。此外,为了防止排出时对2号物的表面造成外伤而优选将排出叶片42由树脂材料、橡胶材料形成。

另外,朝向搬送螺旋41的径向突出的右端部和排出叶片42的左端部固定且连续地形成。由此,防止2号搬送螺旋31内2号物的滞留,从而能够防止排出叶片42的变形。

旋转轴40的左部被设置在脱粒装置4的轴承44旋转自如地支撑,旋转轴40的右部被设置于2号下箱体32的轴承45旋转自如地支撑。另外,在旋转 轴40的左端部固定有卷绕了传递发动机的旋转的带的滑轮46,在旋转轴40的右端部固定有卷绕了向2号扬谷装置30传递发动机的旋转的链条48的从动链轮47。

如图8~图10所示,在2号扬谷装置30的箱体50内的下部,设置有经由链条48、链轮49而传递发动机的旋转的驱动链轮51,在箱体50内的上部设置从动链轮52,在驱动链轮51和从动链轮52卷绕链条53。另外,在链条53的外周面空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对2号物进行扬谷的板状的搬送部件54。

通过搬送部件54对2号物扬谷,所以2号扬谷装置30的姿势并不限定于垂直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就2号扬谷装置30而言,从2号下箱体32朝向2号上箱体23地将2号扬谷装置30的上部向前侧倾斜地设置。由此,能够使2号扬谷装置30通过1号扬谷装置20的上侧地设置,在脱粒装置4的右壁与谷粒箱6的左壁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能够高效地配置减震器等其他的配件。另外,连结于脱粒装置4的再投入口的2号上箱体23的排出口,为了高效地将2号物再投入脱粒装置4,而优选为形成于比支撑从动链轮52的支撑轴靠下侧。

搬送部件54的前端部延伸至靠近箱体50的内周部的位置。另外,在扬谷侧即从驱动链轮51朝向从动链轮52移动的链条53侧的链条53的内周面的内侧,设置从驱动链轮51的附近延伸到从动链轮52的附近的导向件55。此外,导向件55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固定于箱体50的左右方向的内周部。由此,能够防止由脱粒装置4脱粒、筛选处理后的大豆等2号物从箱体50的内周部与搬送部件54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和链条53的两侧部脱落,从而高效地将2号物向脱粒装置4的再投入口扬谷。

为了防止在扬谷时对2号物的表面造成外伤而优选将搬送部件54由树脂材料、橡胶材料形成,另外,优选在导向件55的上部形成倒角,缩小从动链轮52与导向件55的上部之间形成的间隙,或在导向件55的下部设置板状的橡胶,并将橡胶的下部向驱动链轮51的两侧延伸来防止2号物的脱落。

在形成于下箱体31的底壁的排出口装卸自如地固定有底盖57,在形成于下箱体31的后壁的排出口装卸自如地固定有后盖58。由此,能够将从2号搬送螺旋31向2号扬谷装置30的交接时、2号扬谷装置30的扬谷时脱落并滞留于下箱体31内的2号物容易地向外部排出。

在俯视情况下,底盖57的前后方向从支撑驱动链轮51的旋转轴51A的前侧延伸至旋转轴40的后侧,底盖57的左右方向从下箱体31的左壁延伸至右壁。

<2号扬谷装置的搬送部件和2号搬送螺旋的排出叶片>

接下来,对2号扬谷装置30的搬送部件54和2号搬送螺旋31的排出叶片42的位置以及驱动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俯视时,2号搬送螺旋31的排出叶片42的外周部的前部和2号扬谷装置30的搬送部件54的外周部的后部,交叠而形成重合部60。由此,被排出叶片42排出的大量2号物不会落下至2号下箱体32的底部而是直接地交接至搬送部件54,从而能够通过搬送部件54从2号下箱体32到脱粒装置4的再投入口高效地进行扬谷。此外,图11的排出叶片42表示图12(e)所示的排出叶片42沿前后方向水平地旋转的状态,图11的搬送部件54表示图12(k)所示的搬送部件54沿前后方向水平地旋转的状态。

如图9所示,优选在右视时固定有排出叶片42的旋转轴40和固定有对固定有搬送部件54的链条53进行驱动的驱动链轮51的旋转轴51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使旋转轴40和旋转轴51A的旋转方向一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为了提高从排出叶片42向搬送部件54直接地交接的2号物的交接效率而优选将重合部60的前后方向长度形成为从固定于排出叶片42的旋转轴40的基端部到前端部的长度的大约50%。

图12(a)~图12(m)表示2号搬送螺旋31的排出叶片42和2号扬谷装置30的搬送部件54的转动状态。图12(a)表示相对于通过旋转轴40的中心而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辅助线L1使排出叶片4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30度,相对于通过驱动链轮51的中心而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辅助线L2使搬送部件5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15度转动的初始初始状态。图12(b)~(m)表示从图12(a)所示的初始状态使排出叶片42和搬送部件54各向逆时针方向顺次转动15度的状态,图12(m)表示从图12(a)所图示的初始状态开始排出叶片42和搬送部件5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后的半旋转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排出叶片42与辅助线L1之间的角度和搬送部件54与辅助线L2之间的角度的角度差即排出叶片42与搬送部件54的位相设定为 85度,使排出叶片42和搬送部件54向同一方向以同一角速度转动。即,在向脱粒装置4进行2号搬送螺旋31和2号扬谷装置30的装入作业时,以2号搬送螺旋31的排出叶片42和2号扬谷装置30的搬送部件54的位相成为90度的方式进行装入,将固定于2号搬送螺旋31的旋转轴40的右端部的链轮47和2号扬谷装置30的旋转轴51A的驱动链轮51的旋转速度设定为大致相同,将相对于链条48的搬送部件54的安装间隔(安装间距)设定为驱动链轮51的高效径情况下的周长的一半。

由此,能够防止排出叶片42和搬送部件54的碰撞,如图12(e)所示,在排出叶片42和辅助线L1之间的角度为90度,排出叶片42朝向2号下箱体32进行2号物排出时,搬送部件54和辅助线L2之间的角度为175度,即,搬送部件54相对于旋转方向,后退角为5度,从而能够将被排出叶片42排出的2号物高效地向搬送部件54交接。此外,排出叶片42和搬送部件54的旋转轨迹的交叉部分表示图11所图示的重合部60。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具备扬谷装置和搬送螺旋的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