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鱼自动装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9390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活鱼自动装卸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活鱼装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鱼自动装卸系统。



背景技术:

鉴于以往渔船的装卸方式是通过网兜把鱼从鱼舱中打捞起来,然后吊至岸边卸鱼。该方式效率比较低,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协助操作的工人数量比较多,并且由于吊臂长度限制,仅能把鱼卸在码头边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活鱼装卸方式效率比较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活鱼自动装卸系统。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活鱼自动装卸系统,包括第一活鱼真空柜、第二活鱼真空柜,所述第一活鱼真空柜分别管连接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所述第二活鱼真空柜分别管连接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通过鱼舱入口管连接,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通过真空压缩机管连接,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通过增压机管连接,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通过卸鱼出口喷嘴管连接,所述第一活鱼真空柜分别电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二活鱼真空柜分别电连接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真空压缩机、增压机。

优选地,第一活鱼真空柜和第二活鱼真空柜为6000L。

本发明的活鱼自动装卸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只需配置2个人员,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工序简单,减少多次装卸,卸鱼距离可调节,可以实现直接喷卸至码头旁边的加工场,最远输送距离为1000米,高度25米,装卸能力可达80吨/小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活鱼自动装卸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活鱼自动装卸系统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活鱼自动装卸系统,包括第一活鱼真空柜、第二活鱼真空柜,所述第一活鱼真空柜分别管连接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所述第二活鱼真空柜分别管连接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通过鱼舱入口管连接,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通过真空压缩机管连接,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通过增压机管连接,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通过卸鱼出口喷嘴管连接,所述第一活鱼真空柜分别电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二活鱼真空柜分别电连接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真空压缩机、增压机。

优选地,第一活鱼真空柜和第二活鱼真空柜为6000L。

本发明活鱼自动装卸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进行活鱼自动装卸工作的时候,首先控制器开启第三控制阀、真空压缩机,真空压缩机对第一活鱼真空柜进行抽吸,迅速将该第一活鱼真空柜内压力降低,当第一活鱼真空柜内的压力传感器测得真空度达到设定值时,就向控制器反馈信号,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鱼舱中的活鱼由于鱼舱与第一活鱼真空柜的压力差,进入到第一活鱼真空柜中,当第一活鱼真空柜出口处的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指定液位时,真空压缩机则停止工作,然后增压机迅速打入空气到该第一活鱼真空柜中,使其压力上升,将鱼卸载到岸上。在增压机向第一活鱼真空柜增压的同时,真空压缩机则对第二活鱼真空柜进行抽吸,当抽吸结束的时候,第一活鱼真空柜也已经将该柜内的鱼全部卸载,控制阀门开启,改为再次向第一活鱼真空柜抽吸,向第二活鱼真空柜增压。系统不断循环上述过程,使鱼舱中的鱼源源不断的从出鱼口直接卸载到岸上。

本发明的活鱼自动装卸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只需配置2个人员,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工序简单,减少多次装卸,卸鱼距离可调节,可以实现直接喷卸至码头旁边的加工场,最远输送距离为1000米,高度25米,装卸能力可达80吨/小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