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鸡枞菌保育促繁的增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04305阅读:12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菌类栽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鸡枞菌保育促繁的增产方法。



背景技术:

鸡枞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蚁巢伞属(termitomyces)。该属物种是一类与等翅目大白蚁亚科昆虫共生的食用菌。其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包括南部非洲、南亚、东亚、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岛屿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

鸡枞菌是四大名菌之一,在食用野生菌中为珍品。鸡枞菌肉厚肥硕,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肉质细嫩,口味独特。含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等物质。鸡枞菌可单料为菜、还能与蔬菜、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人们很喜欢采食,为菌中之冠。

鸡枞菌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益胃、清神、治痔及降血脂等作用,还具有养血润燥、健脾和健胃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久泻不止、痔疮下血诸症,是我国传统的药用菌之一。

然而,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土地种植过程中农药的大量施用,特别是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野生鸡枞菌的破坏性采挖,使得鸡枞菌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幅下降,价格不断攀升,从而加剧了无序性采挖,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鸡枞菌的消费需求日益扩大,甚至出现了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可以预见,在野生鸡枞菌产量和品质持续下降的背景下,鸡枞菌的价格还会继续攀升。

鸡枞菌和绝大多数野生菌类的生长机理有极大差异,生理特性很特殊,整个繁殖和生长周期都要依靠土栖性白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和白蚁进化为共生生态系统:白蚁提供鸡枞菌生长的基质、分解纤维素来降解草料(如:枯枝、落叶、干草等)、营造适宜鸡枞菌菌丝健康生长的小环境(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培养培育鸡枞菌菌圃,还能产生抗生素等保护鸡枞菌菌圃不受寄生真菌或病原体的污染,同时在白蚁分飞后建立新巢时携带菌丝体并采集鸡枞菌的孢子以利于鸡枞菌的繁殖;而鸡枞菌圃上生长发育形成的小白球(菌丝扭结形成的未发育成熟的子实体的原基)作为白蚁的食物。同时在白蚁分飞后建立新巢时携带菌丝体并采集鸡枞菌的孢子以利于鸡枞菌的繁殖。两者互惠互利,共栖于一个环境。

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集中规模化种植,很好的解决鸡枞菌的品质统一和产量稳定的问题,则可能形成一个新的鸡枞菌产业,在有效控制其市场价格处于合理区间的同时,给人们提供高品质的鸡枞菌,满足人们对鸡枞菌的各种需求。

面对鸡枞菌旺盛的市场需求,鸡枞菌人工保育促繁的生物技术已成为鸡枞菌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cn102783363b公开一种人工繁殖鸡枞菌的方法,经过用土墙或砖块制成培养盆具,放入含水量为65%-70%的培养土;在土壤表面放一个带有若干均匀分布孔的塑料板;在多处不同鸡枞菌窝穴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在培养盆内繁殖白蚁,保持培养土的湿润,温度在25℃-28℃,培养繁殖白蚁,40~42天白蚁发育成熟;投放细木屑或干杂草在塑料板上,在白蚁吃细木屑或干杂草的位置放入布满鸡枞菌丝球的白蚁巢,盖一层含水率为60%-70%的湿土,盖一层薄膜,再盖上木屑,温度在25℃-30℃,进行鸡枞菌窝的培殖;形成鸡枞菌窝后,移殖到培养室或栽培容器内直至培养出菌菇。但是,由蚁后、蚁王、工蚁、兵蚁组成的白蚁种群在人工繁殖中,蚁后、蚁王很少离开蚁巢,所以收集繁殖白蚁形成一个完整的种群是一道现今都难以逾越的难题;移植鸡枞窝的过程中不仅很容易破坏白蚁巢,而且也破坏了鸡枞菌菌圃的生长环境,导致鸡枞菌和白蚁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容易导致白蚁蚁后、蚁王、工蚁、兵蚁的大量死亡;因为白蚁主要的食物是鸡枞菌菌丝扭结形成的未发育成熟的子实体的原基——小白球。投放白蚁食用的细木屑或干杂草等方法还要经过白蚁消化道内各种酶来降解,才能添加到菌圃上作为基质,并不能够迅速增加菌圃生物量而导致出菇量的增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明显增加出菇量、品质统一、操作简易、容易广泛推广的鸡枞菌保育促繁的增产方法,本发明采取生物技术,以实现鸡枞菌保育促繁,增加自然产量之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鸡枞菌保育促繁的增产方法,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鸡枞菌保育促繁的增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给与鸡枞菌共生的白蚁人工饲喂鸡枞菌菌种,达到鸡枞菌保育促繁增产的目的。

优选地,找到与鸡枞菌共生的白蚁的巢穴,鉴定或鉴别与该白蚁共生的鸡枞菌的品种。

优选地,在该白蚁巢穴的巢门周边饲喂与该白蚁共生的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人工培育的鸡枞菌菌种。

优选地,人工培育的鸡枞菌菌种的方法是选择形态完整的子实体鉴定或鉴别品种,然后人工分离菌丝培养得到鸡枞菌菌种;或采集该巢穴的白蚁标本,在实验室分离白蚁标本消化道内携带的菌丝,鉴定品种,培养菌丝得到鸡枞菌菌种。

优选地,常年定期或不定期的给与鸡枞菌共生的白蚁人工饲喂鸡枞菌菌种。

优选地,给白蚁人工饲喂鸡枞菌菌种的饲喂时间在早晨、傍晚或晚上进行。

优选地,在给白蚁饲喂人工培养的鸡枞菌菌种期间加强对该巢穴白蚁的管理,避免人畜践踏干扰和防止化学药品危害白蚁。

名词解释:

子实体:即鸡枞菌的产孢构造,即果实体,是鸡枞菌的主要食用(或药用)部分。

鸡枞菌菌种:经过人工培养的鸡枞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

本发明的实施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现有的人工培育鸡枞菌的技术,并没有寻找白蚁巢穴,在不破坏白蚁和鸡枞菌已经形成的共生关系的前提下,“通过给与鸡枞菌共生的白蚁人工饲喂鸡枞菌菌种,达到鸡枞菌保育促繁增产的目的”的技术方案,也没有鉴定或鉴别菌丝的品种的技术方案。所以现技术方案有诸多缺陷,并没有解决鸡枞菌半人工栽培及保育促繁的问题,而养殖白蚁仅仅是增加了蚁窝的数量,并不会增加单个蚁窝的鸡枞菌产量。鸡枞在云南就有多个品种,经过申请人的大量试验研究,必需是饲喂相同品种的菌种才有作用,如果品种错配会造成菌种种群间的竞争,达不到增产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人工干预补充和增加鸡枞菌菌种数量来实现鸡枞菌子实体的增产,到出菇季节出菇产量最高可增加20倍,统计多个蚁窝出菇的平均增产量也能够达到10倍。鸡枞菌子体多产生于白蚁主巢周边的副巢(或称:卫星巢),给白蚁饲喂经过培养的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鸡枞菌种,觅食的白蚁会将鸡枞菌种带回巢穴,充实并增加菌圃资源量,以培养更多的小白球供其种群采食。这就人为缩短了蚁巢内菌圃的发育时间,造成蚁巢内菌圃的生物量大于白蚁的生物量。足够的食物会刺激蚁后多产卵,造成白蚁种群数量的扩大和副巢的形成(此方法如同饲养蜜蜂在蜜源期到来之前给蜜蜂喂糖水进行奖励饲养,刺激蜂王产卵,人为干涉扩大种群数量)。到了白蚁分飞季节,白蚁分飞打破蚁巢内菌圃生物量和白蚁生物量的平衡关系,使菌圃的生物量大于白蚁的生物量,致使菌圃上的小白球大量发育形成子实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发明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鸡枞菌保育促繁的增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鸡枞长出子实体时,找到与鸡枞菌共生的白蚁的巢穴,记录产地信息,采摘鉴定或鉴别该鸡枞菌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并分离菌丝培养菌种。优选地,寻找鸡枞出菇地点,最好在出菇季节(夏秋季)雨过天晴后去寻找,为了方便统计,采集该地点鸡枞子实体并记录每次出菇的数量和重量。

2)、人工鉴定或鉴别该巢穴的鸡枞菌的品种,采用3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

①在出菇季节,采集该地点鸡枞子实体后通过形态鉴定或鉴别该巢穴已出菇的鸡枞菌的品种;

②在出菇季节,采集该地点鸡枞子实体后用its序列检测技术鉴定该巢穴已出菇的鸡枞菌的品种;

③在不出菇季节,采集白蚁的巢穴的白蚁标本,在实验室分离该白蚁消化道内携带的菌丝,培养菌丝后采用its序列检测技术鉴定该鸡枞菌的品种。

3)、培养与该巢穴已出菇的鸡枞菌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鸡枞菌的菌种。具体为,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菌丝,然后任选固体培养、液体培养、或固体还原液体培养技术培养菌种母种。再将母种接到木屑、麦草等组成的基质中。上述菌丝培养方式仅仅是作为示例作用,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4)、在鸡枞菌出菇地点找到与之共生的白蚁的巢穴,在其巢门周边饲喂与该白蚁共生的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人工培育的鸡枞菌菌种。饲喂时间最好是在早晨、傍晚或晚上,避免由于温度、湿度变化造成菌种死亡;

5)、加强管理,尽量避免人畜践踏干扰和防止化学药品危害该昆虫;到出菇季节出菇产量最高可增加20倍,出菇后产量会回落递减,可不定期饲喂人工菌种以保证第二年鸡枞菌子实体的稳产。

本实施例的一种鸡枞菌保育促繁的增产方法是为大规模半人工栽培鸡枞菌提出的全新技术方案。通过人工干预补充和增加鸡枞菌菌种数量来实现子实体增产的目的。为实现鸡枞菌半人工栽培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述的方法为生物学(微生物学、菌物学)、农学与昆虫学(昆虫生物学、昆虫行为学和应用昆虫学)技术的交叉,汲取了多个学科的优点,价值优势明显。操作简易,容易广泛推广应用。

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本实施例是基于下述的原理和方法得出的优选方案:

1、鸡枞菌与白蚁共生原理(生物学特征):

1)、白蚁提供基质、降解草料(如:枯枝、落叶、干草等)培育鸡枞菌菌圃,还能产生抗生素保护鸡枞菌菌圃不受寄生真菌或病原体的污染。

2)、鸡枞菌菌圃及菌圃上的小白球(菌丝扭结形成的未发育成熟的子实体的原基)是白蚁的食物来源;鸡枞菌菌圃同时是白蚁的居住场所;

3)、蚁巢内鸡枞菌圃的生物量与白蚁的生物量具有正相关性,外出采集植物有机质的工蚁数量越多、外界植物有机质越丰富则菌圃建立速度较快,但同时众多的白蚁生物量也增加了对蚁巢内菌圃及小白球的取食量;

4)、鸡枞出菇时期常常发生在白蚁分飞后的一到二个月,因白蚁分飞(俗称婚飞),蚁巢内生物量减少了约40%,白蚁对小白球的取食量下降,部分小白球得以继续发育形成子实体;

5)、白蚁分飞交配后会建立新蚁巢,在分飞时白蚁自身体内会携带菌丝作为新巢的菌种资源;同时鸡枞子实体成熟后散射的担孢子也会成为长翅成虫分飞、筑巢后孵化出的第一批工蚁所要搜集的菌种资源。新建蚁巢孵化出的第一批工蚁通过外出觅食活动将携带有鸡枞菌担孢子的植物组织搬运到蚁巢中,并加工形成菌圃基质,担孢子在基质中萌发,形成初生菌丝、次生菌丝、菌圃、小白球,和白蚁形成新的共生关系。

2、鸡枞菌保育促繁增产原理:

鸡枞菌子体多产生于白蚁主巢周边的副巢,给白蚁饲喂经过培养的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鸡枞菌种,觅食的白蚁会将鸡枞菌种带回巢穴,充实并增加菌圃资源量,以培养更多的小白球供其种群采食。这就人为缩短了蚁巢内菌圃的发育时间,造成蚁巢内菌圃的生物量大于白蚁的生物量。足够的食物会刺激蚁后多产卵,造成白蚁种群数量的扩大和副巢的形成(此方法如同饲养蜜蜂在蜜源期到来之前给蜜蜂喂糖水进行奖励饲养,刺激蜂王产卵,人为干涉扩大种群数量)。到了白蚁分飞季节,白蚁分飞打破蚁巢内菌圃生物量和白蚁生物量的平衡关系,使菌圃的生物量大于白蚁的生物量,致使菌圃上的小白球大量发育形成子实体。

3、选择该白蚁巢上生长的、形态完整无损的子实体人工分离菌丝培养菌种;或从该白蚁巢门处采集白蚁标本,在实验室分离该白蚁消化道内携带的菌丝培养菌种。

4、实施方法:找到与鸡枞共生白蚁的巢门,在其巢门周边不定期的人工饲喂经过培养的与该白蚁共生的同品种的鸡枞菌种。饲喂时间最好是在早晨或傍晚,避免由于温度、湿度变化造成菌种死亡;同时加强管理,尽量避免人畜践踏干扰和防止化学药品危害该昆虫;到出菇季节出菇产量可增加7-20倍,出菇后产量回落递减;可继续不定期饲喂人工菌种以保证第二年稳产。

申请人对本发明的鸡枞菌保育促繁的增产方法进行了统计研究,研究方法为对比法:

第一组试验:在鸡枞长出子实体时,找到与鸡枞菌共生的白蚁的巢穴(野生环境),据调查,该蚁巢已经连续出菇多年,记录产地信息,第一年不做任何处理,并记录每次鸡枞菌子实体出菇的品种、数量及重量。之后的一年中不定期的在该蚁巢门周边饲喂与该白蚁共生的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人工培育的鸡枞菌菌种,在鸡枞长出子实体时,记录每次鸡枞菌子实体出菇的品种、数量及重量。最后得出:第二年长出的鸡枞菌子实体的总重量是第一年鸡枞菌长出子实体的总重量的20倍。

第二组试验:找到白蚁的巢穴(野生环境),采集白蚁标本,据调查,该白蚁巢穴为去年分飞后建立的新巢,没有长出子实体。记录产地信息,第一年不做任何处理,并记录每次鸡枞菌子实体出菇的品种、数量及重量。之后的一年中不定期的在该蚁巢门周边饲喂与该白蚁共生的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人工培育的鸡枞菌菌种,在鸡枞长出子实体时,记录每次鸡枞菌子实体出菇的品种、数量及重量。最后得出:第二年长出的鸡枞菌子实体的总重量是第一年鸡枞菌长出子实体的总重量的10倍。

第三组试验:在鸡枞长出子实体时,找到与鸡枞菌共生的白蚁的巢穴(野生环境),记录产地信息,第一年不做任何处理,并记录每次鸡枞菌子实体出菇的品种、数量及重量。之后的一年中定期(不长菇的季节每1个月饲喂一次)的在该蚁巢周边饲喂与该白蚁共生的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人工培育的鸡枞菌菌种,在鸡枞长出子实体时,记录每次鸡枞菌子实体出菇的品种、数量及重量。最后得出:第二年长出的鸡枞菌子实体的总重量是第一年鸡枞菌长出子实体的总重量的16倍。

第四组试验:在鸡枞长出子实体时,找到与鸡枞菌共生的白蚁的巢穴(野生环境),记录产地信息,第一年不做任何处理,并记录每次鸡枞菌子实体出菇的品种、数量及重量。之后在次年的2-5月份每半个月饲喂以此在该蚁巢周边饲喂与该白蚁共生的同品种的一种或多种人工培育的鸡枞菌菌种,在鸡枞长出子实体时,记录每次鸡枞菌子实体出菇的品种、数量及重量。最后得出:第二年长出的鸡枞菌子实体的总重量是第一年鸡枞菌长出子实体的总重量的12倍。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