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用氮肥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41440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用氮肥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或氮肥利用率的施用氮肥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稻田单季氮肥用量平均约为180kghm-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左右。我国水稻(oryzasatival.)生产氮肥投入偏高既与农民掌握的氮肥管理技术水平较低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我国水稻生产维持高产稳产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我国水稻氮肥管理的研究多立足于高产稳产的前提,通过不断改良施肥技术,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氮肥投入的逐步降低。水稻叶龄施氮模式是基于叶龄诊断的氮肥分次施用技术,应用出叶与各部分器官分化、生长的同步规则,明确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叶龄,并按水稻各生育时期对氮肥的需求差异及依据叶龄分次施用,该技术目前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在发达国家的水稻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氮肥施用技术是国际水稻所提出的实时氮肥管理模式。该种模式下,水稻生产通常不施用基肥,仅通过叶片spad值和设定的阈值的比较来确定生长中的水稻是否需要追肥,若植株新展开叶片spad值低于阈值则施用氮肥,否则不施。除了上述两种水稻氮肥施用技术以外,我国水稻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氮肥施用技术为底肥一道清,即水稻整个生育期的氮肥均作为底肥于移栽前一次施用。

上述三种氮肥施用技术是我国水稻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氮肥管理措施。水稻叶龄施氮模式,通常将氮肥分为底肥、蘖肥和穗肥三部分施用,水稻产量高,氮肥利用率比较高;实时氮肥管理模式,氮肥施用次数不固定,通常为4-7次,水稻产量比较高,氮肥利用效率高;底肥一道清模式,氮肥使用次数仅为1次,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较低。三种氮肥施用技术中,底肥一道清虽然氮肥使用次数少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不高,不符合我国水稻生产高产稳产的要求;实施氮肥管理模式虽然氮肥利用率高但叶片spad检测复杂且仪器设备昂贵;水稻叶龄施氮模式虽然实现了水稻高产,但氮肥利用率与实时氮肥管理模式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水稻定时定量施用氮肥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或氮肥利用率,其具有适用面广、操作简便易行,产量和/或氮肥利用率提升较大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用氮肥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所述施用氮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稻进行移栽;

(2)在水稻移栽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5天、第49天、第56天、第70天和第77天对水稻施用氮肥;所述第7天的氮肥的施用量为12-18kg·hm-2;所述第14天的氮肥的施用量为12-18kg·hm-2;所述第35天的氮肥的施用量为24-36kg·hm-2;所述第49天的氮肥的施用量为12-18kg·hm-2;所述第56天的氮肥的施用量为12-18kg·hm-2;所述第70天的氮肥的施用量为12-18kg·hm-2;所述第77天的氮肥的施用量为12-18kg·hm-2

本发明中的氮肥的施用量均以纯氮计算;本发明中的磷肥均以p2o5计算;本发明中的钾肥均以k2o计算。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水稻移栽前先一次性施用磷肥和钾肥作为底肥,所述磷肥的施用量为所述水稻移栽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5天、第49天、第56天、第70天和第77天施用氮肥的总重量的50%,所述钾肥的施用量与所述水稻移栽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5天、第49天、第56天、第70天和第77天施用氮肥的总重量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其中,所述水稻移栽在肥力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于1%)的田块,在水稻移栽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5天、第49天、第56天、第70天和第77天的氮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8kg·hm-2、18kg·hm-2、36kg·hm-2、18kg·hm-2、18kg·hm-2、18kg·hm-2和18kg·hm-2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其中,所述水稻移栽在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3%)的田块,在水稻移栽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5天、第49天、第56天、第70天和第77天的氮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5kg·hm-2、15kg·hm-2、30kg·hm-2、15kg·hm-2、15kg·hm-2、15kg·hm-2和15kg·hm-2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其中,所述水稻移栽在肥力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3%)的田块,在水稻移栽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5天、第49天、第56天、第70天和第77天的氮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2kg·hm-2、12kg·hm-2、24kg·hm-2、12kg·hm-2、12kg·hm-2、12kg·hm-2和12kg·hm-2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其中,所述水稻移栽包括人工移栽和机插秧,所述人工移栽包括等行距栽培、宽窄行栽培和三角形栽培。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进一步的,所述等行距栽培的行距为25-35cm,所述等行距栽培的株距为15-20cm;所述宽窄行栽培的宽行距为35-45cm,所述宽窄行栽培的窄行距为25-33cm,所述宽窄行栽培的株距为15-20cm;所述三角形栽培的株距和行距均为30-40cm;所述机插秧的行距为20-30cm,所述机插秧的株距为15-20cm。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其中,水稻移栽后在施用氮肥的同时对水稻植株进行田间管理;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进一步的,所述常规灌溉的操作步骤为:水稻移栽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田面保持1-3cm的水层;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进行晒田(晒田直到田面裂缝宽度达到1.5-2.0cm);拔节期后田面保持1-3cm的水层,直至收获前1周自然落干。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施用氮肥的方法,进一步的,10、所述交替灌溉的操作步骤为:首先浅水进行移栽,所述浅水的深度为0.8-1.2cm;移栽完成后,田间保持深度为1.8-2.2cm的水层直至秧苗返青;返青至孕穗前田面不保持水层,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70%-80%,无效分蘖期够苗晒田;进入孕穗期,田面保持深度为1-3cm的水层,抽穗至成熟期采用灌饱和水、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为-20kpa至-25kpa,再灌饱和水,反复交替进行灌溉。

田间管理中的水分管理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方式:常规淹水灌溉,水稻移栽后田面一直保持深度为1-3cm的水层,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进行晒田(田面裂缝宽度达到1.5-2.0cm),之后一直保持1-3cm水层,直至收获前1周自然落干;控制性交替灌溉,浅水(1cm左右)栽秧,移栽后5-7天,田间保持深度为2cm左右(1.8-2.2cm)的水层确保秧苗返青,返青至孕穗前田面不保持水层,土壤含水量约为饱和含水量的70%-80%,无效分蘖期“够苗”晒田,孕穗期土表保持1-3cm水层,抽穗至成熟期采用灌饱和水、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为-20至-25kpa(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产的真空表式土壤负压计测定)时再灌饱和水,如此反复交替进行灌溉。

田间管理中的其它方面包括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均与常规水稻生产相同。

本发明的定时定量氮肥施用方法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或氮肥利用率。

本发明的方法适用于种植一季中稻的生态区,排灌水比较方便的稻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施用氮肥的方法适用范围广,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定时定量施用氮肥,操作简便易行。与实时氮肥管理模式和叶龄施氮模式相比,本发明的施用氮肥的方法在肥力较低的田块能够同步显著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在肥力中等的田块比叶龄施氮模式氮肥利用效率更高;在肥力较高的田块比实时氮肥管理模式产量更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选择肥力中等的田块进行大田试验,采用本发明的定时定量施用氮肥的方法施用氮肥。

(1)试验地点与方法

试验于2014年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内进行,选用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试验田耕层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为14.19gkg-1,全氮0.118%,速效氮97.6mgkg-1,速效磷19.8mgkg-1,速效钾82.4mgkg-1。3月27日播种,旱育秧。4月30日移栽,叶龄为四叶一心,行株距为33.3cm×16.7cm,单苗移栽,9月1日收获。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不同氮肥施用方法为处理因素,包括底肥一道清模式、水稻叶龄氮肥施用模式、实时氮肥管理模式和定时定量氮肥施用模式,具体氮肥施用方法见表1,另设不施氮肥处理作为对照。水分管理采用常规淹水灌溉,即水稻移栽后田面一直保持1-3cm水层,无效分蘖期“够苗”晒田,之后一直保持1-3cm水层,直至收获前1周自然落干。其余田间管理措施与常规水稻生产相同。

表1不同氮肥施用方法

(2)试验测定项目

①氮素积累测定

成熟期每处理按平均茎蘖数取代表性植株5株,地上部烘干后称质量、粉碎、过筛,用凯氏定氮仪(foss-8400)测定植株含氮率,乘以干物质量获得成熟期氮积累量,施氮处理与空白对照成熟期氮积累量差除以施氮量得到氮肥回收率。施氮处理与空白对照产量差除以施氮量得到氮肥农学利用率。

②产量考察

成熟期各小区单独收割脱粒,烘干后称重,按13.5%的含水量折算成标准重量,除以实际收获的水稻穴数然后乘以单位面积水稻穴数得到产量。

(3)试验结果

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氮肥使用方法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表2中,数据后的a、b、c代表差异达到5%水平。

由表2可见,定时定量氮肥施用模式的产量比底肥一道清和实时氮肥管理模式分别提高10.63%和5.36%的同时,表征氮肥利用率的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则分别提高54.71%、4.54%、7.98%和19.24%;与水稻叶龄氮肥施用模式相比,定时定量氮肥施用模式在产量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13.59%和20.52%。结果表明定时定量施用氮肥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或氮肥利用率。实施例2

选择肥力较高的田块进行大田试验,采用本发明的定时定量施用氮肥的方法施用氮肥。

(1)试验地点与方法

试验于2014年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内进行,选用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试验田耕层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为22.56gkg-1,全氮0.174%,速效氮131.6mgkg-1,速效磷30.8mgkg-1,速效钾107.4mgkg-1。3月27日播种,旱育秧。4月30日移栽,叶龄为四叶一心,行株距为33.3cm×16.7cm,单苗移栽,9月1日收获。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不同氮肥施用方法为处理因素,包括底肥一道清模式、水稻叶龄氮肥施用模式、实时氮肥管理模式和定时定量氮肥施用模式,具体氮肥施用方法见表3,另设不施氮肥处理作为对照。水分管理采用交替灌溉,即浅水(1cm左右)栽秧,移栽后5-7天田间保持2cm左右水层确保秧苗返青,返青至孕穗前田面不保持水层,土壤含水量约为饱和含水量的70%-80%,无效分蘖期“够苗”晒田,孕穗期土表保持1-3cm水层,抽穗至成熟期采用灌饱和水、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为-20至-25kpa(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产的真空表式土壤负压计测定)时再灌饱和水的交替灌溉。其余田间管理措施与常规水稻生产相同。

表3不同氮肥施用方法

(2)试验测定项目

①氮素积累测定

成熟期每处理按平均茎蘖数取代表性植株5株,地上部烘干后称质量、粉碎、过筛,用凯氏定氮仪(foss-8400)测定植株含氮率,乘以干物质量获得成熟期氮积累量,施氮处理与空白对照成熟期氮积累量差除以施氮量得到氮肥回收率。施氮处理与空白对照产量差除以施氮量得到氮肥农学利用率。

②产量考察

成熟期各小区单独收割脱粒,烘干后称重,按13.5%的含水量折算成标准重量,除以实际收获的水稻穴数然后乘以单位面积水稻穴数得到产量。

(3)试验结果

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不同氮肥使用方法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表4中,数据后的a、b、c代表差异达到5%水平。

由表4可见,定时定量氮肥施用模式的产量比底肥一道清和实时氮肥管理模式分别提高19.53%和5.92%的同时,表征氮肥利用率的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则分别提高55.63%、2.75%、226.06%和35.80%;与水稻叶龄氮肥施用模式相比,定时定量氮肥施用模式在产量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20.11%和37.70%,结果表明定时定量施用氮肥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或氮肥利用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定时定量施用氮肥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或氮肥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