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猕猴桃溃疡病树的快速重生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28061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猕猴桃溃疡病树的快速重生方法。



背景技术:

猕猴桃是世界上的新兴水果,是中国西部地区四川、陕西等省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球蔓延猕猴桃溃疡病,对产业发展是一个致命性打击。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猕猴桃植株主干溃烂,表皮流水流脓,枝条干枯,严重时呈现单株死亡,多株死亡,成片死亡、全园区大面积死亡的状况。

人们对猕猴桃溃疡病的认识都是基于细菌性病害的认识。国内外有关猕猴桃溃疡病的相关文献基本上都是这样描述的: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细菌性病害;溃疡病发生后来势凶猛,危害巨大,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轻者枝条干枯减产,重者死树、甚者毁园。

三十多年来,国际、国内专家学者都是按照细菌性诱因导致溃疡病的视觉来进行研究和防治的,结果是进展缓慢,溃疡病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种防治措施基本无效。迄今为止,现有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技术仍然被称之为世界性难题,甚至一部分人称之为是猕猴桃的癌症,认为一旦猕猴桃园发生了溃疡病,必须要砍树、挖树全园消毒,甚至异地建园,否则,该园迟早将会因为溃疡病的无法控制而毁于一旦。

普遍公认,猕猴桃溃疡病是引起猕猴桃植株衰亡,导致区域性大幅度减产的病害。该病害于1980年首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日本静冈县发现,1986年在我国湖南的东山峰农场发现此病,发病面积13.3hm2,造成猕猴桃植株成片死亡,以后连年流行。四川省1989年首次在苍溪县三溪口林场发现猕猴桃溃疡病,损失极为严重。陕西西安地区自1991年在长安太乙宫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其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日益严重,现已蔓延到周至、户县、灞桥等猕猴桃主产区。该病发病率高,具有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加之现有现有方法防治效果不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已被列为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近几年蔓延很快,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经对西部猕猴桃产业产生了重大打击。以四川为例,四川是全国猕猴桃主产区之一,现有栽培面积近40000hm2,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在广元、成都、德阳、雅安等市均发生了猕猴桃溃疡病,发病面积和病情均呈上升趋势。经初步调查,主产的市、县(区)发病果园发病株率10~20%,严重的达到30%~40%,而且2017年的发病较以往年份更为严重,部分县、市、区造成1000hm2左右的损失,严重的发病果园发病株率达到50%以上,甚至出现了连片的毁园现象,严重阻碍了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

溃疡病防控技术未能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为溃疡病难于防治:此前,绝大多数猕猴桃研究者、培训教材编写者以及猕猴桃栽培者,是这样描述猕猴桃溃疡病的: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一旦感染,就象人发生了癌症一样,无法挽救。我们在想:如果一个大面积发生的溃疡病无法挽救,那么我们20~3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就将面临大幅度萎缩的风险。

2.防治方法笼统、不确定、效果不显著:由于认为导致猕猴桃溃疡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一般归纳形成原因都是十种以上,对应的防治方法就有很多个,就需要我们从这些方面一个一个的去对应、去实施、去避免,实际上,基本上做不到。其中目前主流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究是在发病树上分离出了细菌,先是主张以杀菌防菌的方法进行防治,实际应用效果很差,继而又提出综合防治的方法,由于防治措施笼统,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做加重了种植者的生产成本,而溃疡病仍然逐年加重。综合防治中有一条认为中华系列猕猴桃比较容易发生溃疡病,应对方法就是更换品种,但在操作上仍然有很大问题。

溃疡病的致病发病机制尚存在众多疑问:现有的“关于猕猴桃溃疡病是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所致”的结论,是大家普遍公认的。但经过我们对发病园区几年的观察,发现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有下列不同寻常的、与现有研究一般人描述的细菌性病害发病规律有不同的现象,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解释:

1.在一个猕猴桃园区,经常发现一株发病,相邻的一株健康。

2.溃疡病发生与猕猴桃树势强弱没有关系,大部分是3~5年的强壮植株出现溃疡病反而更为严重。

3.溃疡病在园区扩散规律,呈单株、多株、群体这样独立发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与细菌的随风、水传播方式不大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猕猴桃溃疡病树的及时救治,恢复健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猕猴桃溃疡病树的快速重生方法,步骤如下:

(a)确定猕猴桃树发生溃疡病的病株,对病株病灶部分截肢;

(b)对截肢断面处的髓部、木质部及断面进行杀菌、防渗、包扎处理,完全阻止猕猴桃体体液外流;

(c)对植株进行全面杀虫、杀菌;

(d)对病株补充营养;

(e)保留主干基部新发的枝条,在当年夏季或者冬季进行嫁接,嫁接后按照正常栽培管理。

进一步地,步骤(a)具体方法为:发现树主干病灶部分的流水处或者溃烂处或虫孔处,用锯子锯断主干病灶以上部分,保留主干好的部分。

进一步地,步骤(b)具体方法为:采用消毒的防腐签插入断面髓部空心中,堵塞髓部,采用消毒封闭剂涂覆断面木质部空心处,采用薄膜封闭包扎锯口断面。

进一步地,步骤(c)具体方法为:需要采用既有熏蒸作用又有触杀效果的、还有兼具杀菌作用的杀虫抑菌剂,必须对小蠹虫有效。

进一步地,步骤(d)具体方法为:根据营养流失的成分进行补充,氮肥磷肥钾肥要齐全,还要追加微量元素,采用冲施肥、速效肥进行补充,特别要追加钾肥。

进一步地,步骤(e)的具体方法为:保留三个基部新发的树枝条,1-2个用于夏天嫁接,1-2个用于当年冬季嫁接,第一次嫁接是6月份,生长好的5月份就可以嫁接,第二次嫁接是当年冬季11月份。

本发明成果是发明人经过8年多时间在四川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发生区的深入调查,发现、研究形成的。是采用一种全新视角、全新路径、全新方法去观察、认识、研究、防治猕猴桃溃疡病。首先发现引起猕猴桃溃疡病的关键致病因子——一种特殊的虫“小蠹虫”的危害,摸索其致病规律,从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溃疡病的技术和方法。为猕猴桃溃疡病的形成原因、发生分类、防治途径、防治方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技术。

本发明成果具有大的研究和实践意义。研究方面,它具有破旧立新两个作用,破旧,是指从概念上,改变人们过去对猕猴桃溃疡病就是单纯性的细菌性病害的认识;立新,就是要建立起猕猴桃溃疡病防治需要虫害、伤害、菌害统筹兼治、综合防治的新概念。在实践方面,它从突破传统细菌性溃疡病“病害”的思维定式入手,改变防治路径,创新技术方法,开辟了猕猴桃溃疡病园区快速度起死回生的新局面,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好的恢复病树效果,为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机会。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原理如下:

原理之一:弃伤留好可以保树:大量调查证明,猕猴桃溃疡病的传播并不是现有技术所说的随风、随雨水传播,并不是猕猴桃全身都带病,单但一主干或者发生病,并不一定所有主干或者枝条发生病,这一植株发生病,并不是相邻的另一株一定发生病。如果小蠹虫或者人为的没有去危害另一株,另一株就不会得病,保持健康生长。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只要我们截断带病主干,或者局部枝条,并不需要截断所有非带病的(好的)主干、枝条,猕猴桃树不会死掉,好的主干会保持正常的开花、挂果,或者继续生长新的枝条出来。

原理之二:发现并阻止流水渠道可以保树:绝大部分溃疡病植株死亡,并不是因为,带病死亡,而是因为猕猴桃体液(就像人的血液一样)经过一定的渠道,流失而死亡,因此,另一个措施,只要阻止流水渠道,有效防止继续流水(因为这正是猕猴桃的流伤期),保留没有流水的好树干(部分),树体就能尽快恢复健康重新发枝。

如何阻止继续流水呢?小蠹虫是蛀干害虫,在猕猴桃树上蛀钻、口器对树表皮触伤、打孔蛀钻形成一个个又小又深的虫孔,就是猕猴桃流水流体液的主要渠道,进而出现流伤期源源不断的流水,最后因为猕猴桃树体液全部流失,是猕猴桃树慢慢死去的主要原因。因此,只要及时发现流水的渠道,特别是有虫孔的地方、溃烂的地方,采用全部去掉,保留的那部分好的主干,会继续生长出新的、好的枝条出来。

原理之三:断口封闭能促进猕猴桃新枝新干快速重生:主要是树干截肢(比喻为人去掉坏的四肢,避免好的部分继续变坏)后将有大量的伤流(相当于人的流血),要将断口处全部封闭。过去的做法是只砍树不封闭,猕猴桃流水死亡。断口封闭技术是猕猴桃快速重生的基础。也是本技术的关键所在。

原理之四:杀虫抑菌可防止溃疡蔓延:小蠹虫钻孔能够产生伤也产生流水渠道,而且还会带病菌,虫-伤-菌共同作用,猕猴桃溃疡病加速度蔓延,因此,杀虫抑菌,可以有效防止猕猴桃溃疡病的蔓延。过去的做法是只抑菌不杀虫,没有抓住伤害的关键——虫带伤、带流、带病菌。因此,这是现有技术效果不理想,费力不讨好的基本原因。

原理之五:及时补充营养,能加快速恢复树体。发生了溃疡病的病树,就像人生了一场大病一样,必须及时的补充营养,尽快恢复树体健康。根据流失营养成分分析,通过施肥及时补充全营养元素,树体能够比较快的恢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不再走现有技术-挖树毁树、清园消毒、换种重栽、盲目打药的(技术)老路子。而是通过止流、治虫等一条新的技术路径,让猕猴桃溃疡病树在完全不挖树的情况下有效保护根系、保护树的体液、保护好的树干,尽快长出新枝,快速恢复健康,重新焕发青春,实现妙手回春,提前恢复投产时间1-2年,避免再走毁园和重新异地建园的老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确定对象:首先确定已经发生溃疡病的园区,确定溃疡病病株,明确需要截肢技术的病株。

2.选择树干适当的截肢部位:发现流水处、或者溃烂处、或者虫孔处,以上是需要去掉的树干,以下是需要保留的树干。

3.采用一定的工具,开展树干截肢:一般采用锯,锯要快,切面要平整。

4.树横断面中心髓部止流杀菌封闭:这是一个关键技术,由于猕猴桃树是藤本植物,髓部空心,渗透压非常大,一旦锯开,体液不断向外流出,必须采取措施堵塞髓部。方法是用一种消毒的防腐签(竹签或者木头签为原材料)长5-10cm,直径0.3-1.0cm,插入髓部空心管中,其大小深度以不能让髓部液体流出为标准。

5.截肢横断面(切面)木质部若干空心处止流杀菌封闭:采用消毒液体配合固体粉末封闭剂,对前面木质部若干空心处进行封闭杀菌止流。工作速度要快,效果要好。

6.截肢横断面封口包扎:采用弹性好、耐性好的塑料薄膜,双层封闭包扎。包扎带要用特殊的包扎带牢固包装,不能让水流(渗透)出来为标准,这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特征是要看见横断面鼓起来一个气泡,渗透压很大,说明横断面封口包扎成功。

7.全部植株杀虫、抑菌:对猕猴桃树树干、树枝,进行一次杀虫、杀菌,对树主干要重点杀虫(小蠹虫),要采用既有熏蒸作用又有触杀效果的、还有兼具杀菌作用的杀虫抑菌剂。

8.补充营养:发生了溃疡病的猕猴桃树,整个树体十分虚弱,营养流失,根据营养流失的成分进行补充,氮肥磷肥钾肥要齐全,还要追加微量元素,采用冲施肥,速效肥进行补充。特别要追加钾肥。

9.科学保留嫩芽、嫩枝:一般保留三个新发的树枝条,1-2个用于夏天嫁接,1-2个用于当年冬季嫁接。

10.及早嫁接:第一次嫁接是6月份,生长好的5月份就可以嫁接。第二次嫁接是当年冬季11月份左右。

11.正常管理:以后新长出的苗正常管理,全园区逐步实现恢复生产。

采取上述措施,能够尽快实现猕猴桃树快速重生。技术并不复杂,成本不高。重生率95%以上,快速(一周左右)重生率85%以上。

四川开展小蠹虫与“溃疡病”关系的调查研究

1.建立抗溃疡病试验基地:在2009年以前,我们经大量的调查发现,猕猴桃溃疡病并不是整体同步毁坏猕猴桃园的所有单株,常常是一株发病,或者一团发病,而相邻的其他单株或者相邻的一团生长完全正常。因此,我们提出了通过新的栽培模式来抗溃疡病的大胆设想,并于2009年3月在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黄村建立了科研基地设计了相应的试验进行研究。(注:该基地为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支持、由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建立的“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2.追踪溃疡病:2011年,我们在该基地首次发现了1株猕猴桃发生了溃疡病,2012年发现10多株猕猴桃发生溃疡病,2013年~2016年,每年新增发生溃疡病植株30~70株,2016年底至2017年3月,累计400多株猕猴桃发生了溃疡病,发病概率为14%。

3.发现和防治小蠹虫:2012年3月,在该基地的10多株溃疡病植株主干上发现了小虫孔,且溃疡病发生所流的清水、黄色液体相当一部分都从小孔流出来。严重的病株有10~20个孔,多的甚至30个虫孔,这类植株枝条、树叶萎蔫衰弱枯死很快,主干地上部分在2~3个月后逐步枯死。我们初步判测:该园区溃疡病可能与小虫子有直接关系。

2014年~2016年,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新的小虫孔,还观察到了更多虫危害特征。甚至对于一棵比较小的猕猴桃树,在看不出有其他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虫孔流水,这一棵树很快就枯萎了。

2016~2017年,我们通过观察小虫、采集小虫及田间定位研究,室内鉴别并参照有关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最后鉴定出这一种危害猕猴桃树干的害虫为:鞘翅目、象甲科、小蠹亚科、壮材小蠹。与李猷、张斌等在贵州省境内发现的危害猕猴桃的新害虫为同一属。

4.开展小蠹虫危害防治试验与面上调查工作

2013年、2014年我们分别在广元市昭化区、宜宾市兴文县的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园区内,发现溃疡病树(主干)有与黄村研究基地形态特征完全相同的小虫孔存在。

2016~2017年,随着四川猕猴桃主产区溃疡病的严重性逐步加剧,我们组织开展了苍溪县、昭化区、都江堰市、彭州市、芦山县等地关于小蠹虫危害猕猴桃的专题调查。结果,均在猕猴桃溃疡病严重区发现了小蠹虫危害猕猴桃的情况。

通过大区域的调查研究,结合我们几年来对猕猴桃溃疡病不同处理措施对比试验,我们初步提出一种关于猕猴桃溃疡病发生虫诱因的新假说:小蠹虫危害与猕猴桃溃疡病直接有关。它通过破坏性钻蛀树干,加速伤流,造成猕猴桃园区成片枯枝、枯干、死树。在某些地区可能是导致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甚至毁灭果园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假说被我们进一步的试验和面上调查得到印证。

在调查过程中,四川省昭化区、苍溪县有猕猴桃种植户之前就发现有这种未知小虫危害猕猴桃的现象。小蠹虫大规模爆发危害导致榆树、松树、葡萄等植物大面积枯干、枯枝、枯叶、甚至死树的情况,国内其他地区及四川都有文献报道,危害症状与猕猴桃受害极其相似。

经过我们近5年调查观察与初步研究,认为伤-虫-菌共同作用是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路径,其中,小蠹虫危害可能是猕猴桃大面积枯干、枯枝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如下:

1.关于在同一个猕猴桃园子里,一株甚至一蔓发病,相邻的一株或一干上的另一蔓没有发病的原因,可能是一株或一蔓小蠹虫危害而发病,相邻的一株或一蔓小蠹虫没有去危害而表现正常。

2.溃疡病发生与猕猴桃树势强弱没有关系,这可能是由于不管是大小树,不管是壮龄树还是衰老树,只要有了小蠹虫危害,都可能发生。

3.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溃疡病树大部分是(3~5年的)强壮树,是根系发达、挂果多的树,这是我们在多个产区调查发现的普遍现象。其原因我们初步解释为,强壮树水分与营养物质丰富,更能吸引小蠹虫攻击;另一方面,强壮树伤流强度大,一旦在伤流期受到小蠹虫攻击(打孔蛀干),流水流脓发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4.溃疡病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者多个中心点,向四周呈放射状扩散发展,因此有单株发病、小群体发病、成片发病的特征。可能是因为,当小蠹虫群体规模很小,危害单株;当小蠹虫群体数量比较小时,危害小群体猕猴桃发病;当小蠹虫繁殖群体数量比较大时,危害一片猕猴桃;当小蠹虫数量足够多时,猕猴桃溃疡病就出现爆发性、大面积、毁灭性发生的状况。

小蠹虫导致猕猴桃溃疡病持续规模发生的可能性机理分析

1.持续发生的机理:经过初步研究,我们认为:以小蠹虫为主导的猕猴桃溃疡病致病机理可能是:以虫伤+伤流为主,导致受害猕猴桃的树体体液(尤其在伤流期)不断流失,枯枝枯干在所难免;大量的钻蛀、刺伤、虫道,树液都不可避免感染各种病菌,并进入树液或者树体内循环传播,虫-伤-菌共同作用,一方面树的体液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菌害在不断增加,二者加速了猕猴桃在较短时间内致伤、致病、衰败。

2.规模发生的机理:在一个规模化的猕猴桃栽培园区里,以小蠹虫为主导的虫-伤-菌害长时间、大规模、深层次共同作用下,猕猴桃单株、多株、成群、成片遭受虫-伤-菌害危害,该区域大规模性发生、甚至连年发生溃疡病在所难免。

3.内因:①小蠹虫横道钻蛀树干树枝流水伤害。②细菌危害。③可持续钻蛀树干危害。

4.外因:①猕猴桃主干、枝条髓部空心,水分丰富,表皮很薄,韧皮部疏松,木质部多孔,很容易被钻蛀和流水,容易受伤并感染菌害。②伤流加速树液外溢并感染病菌。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