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693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诱杀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农业和林业生产上,二化螟、小菜蛾、斜纹夜蛾、美国白蛾等鳞翅目害虫给农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目前,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害虫已经成为监测和防治害虫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市场上也生产和销售各式各样的昆虫诱捕器。但是昆虫诱捕器只能杀死被引诱进诱捕器的昆虫,对于距离诱捕器较远的昆虫却无能为力,诱杀昆虫效率很低。

随着化学农药污染环境问题凸显,微生物农药作为化学农药的替代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微生物农药的年产值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微生物农药总需求量约13万吨,占全球农药市场的10%左右,发展迅猛。微生物农药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已报道的细菌杀虫剂约150种,真菌杀虫剂约800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超过1600种,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通过性引诱剂将害虫成虫引诱到桶体内,桶体内放置有病原体,害虫在飞离桶体时就将病原体带走,通过病原体在田间的散布及成虫将病原分布到卵表造成害虫的感染和流行病,从而大面积的将昆虫幼虫杀死,杀虫效率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包括遮雨帽、上盖和桶体,遮雨帽通过螺纹连接套设在上盖上,桶体固定在上盖底部,诱芯支撑杆位于桶体内,诱芯支撑杆的上端固定在上盖上,且诱芯支撑杆的顶端穿过上盖,诱芯安装在诱芯支撑杆上的诱芯孔中,桶体底面上开设有出虫孔,出虫孔的四周设置有挡板,病原体放置在桶体底面上,桶体侧壁上距桶体底面15cm以上的区域内沿周向均匀开设有进虫孔。

所述遮雨帽和上盖之间为螺纹连接,上盖和桶体之间也为螺纹连接。

所述出虫孔的直径为4cm。

所述进虫孔为16个,进虫孔的直径为2cm。

所述桶体和上盖外壁上均设置有上下对应的支撑架固定装置。

所述桶体的外壁为透明状。

所述桶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水层。

所述遮雨帽的帽檐的水平距离d1为5cm,竖直距离d2为7c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将昆虫引诱到桶体内,桶体内放置有病原体,害虫在飞离桶体时就将病原体带走并在害虫之间进行传播,这样就可以大面积的将昆虫幼虫杀死,杀虫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诱芯和诱芯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遮雨帽;2是上盖;3是桶体;4是诱芯支撑杆;5是诱芯;6是诱芯孔;7是出虫孔;8是进虫孔;9是支撑架固定装置;10是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3所示,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包括遮雨帽1、上盖2和桶体3,遮雨帽1通过螺纹连接套设在上盖2上,桶体3固定在上盖2底部,诱芯支撑杆4位于桶体3内,诱芯支撑杆4的上端固定在上盖2上,且诱芯支撑杆4的顶端穿过上盖2,诱芯5安装在诱芯支撑杆4上的诱芯孔6中,桶体3底面上开设有出虫孔7,出虫孔7的四周设置有挡板10,病原体放置在桶体3底面上,桶体3侧壁上距桶体3底面15cm以上的区域内沿周向均匀开设有进虫孔8。

病原体为病毒粉、真菌或细菌中的至少一种。

挡板10可以防止病毒粉从出虫孔7处漏出桶体3,在桶体3上部开设进虫孔8是为了防止水从进虫孔8进入桶体3内,将病毒粉弄湿。

遮雨帽1和上盖2之间为螺纹连接,上盖2和桶体3之间也为螺纹连接,方便拆装和检修。

出虫孔7的直径为4cm。

进虫孔8为16个,进虫孔8的直径为2cm。

桶体3和上盖2外壁上均设置有上下对应的支撑架固定装置9,当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需要悬挂的很高时,可以先将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通过支撑架固定装置9固定在支撑杆上,然后再将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通过支撑杆悬挂到所需要的高度。

桶体3的外壁为透明状,方便观察桶体3内害虫的情况以及病原体的剩余量,及时添加病原体。

桶体3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水层。

遮雨帽1的帽檐的水平距离d1为5cm,竖直距离d2为7c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桶体3拆卸下来,取出诱芯支撑杆4,将诱芯5安装到诱芯孔6中,再将诱芯支撑杆4安装到上盖2上,将病原体放置到桶体3的底面上,再将桶体3安装到上盖2上,将安装好的害虫流行病发生装置通过挂钩9悬挂到需要传播病原体的地方,害虫受诱芯中信息素的引诱,通过进虫孔8飞入桶体3内,在桶体3内飞行过程中害虫身体会碰到病原体,害虫再通过出虫孔7飞出桶体3,这样害虫就将病原体传播出去了。

当需要加病原体时,将桶体3卸下,将病原体添加到桶体3底面上,在安静桶体3安装到上盖2上即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