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2140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特别是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而我国农村的耕地特点又凸显为“小而分散”,一家一户多为几亩至十几亩的耕地,而且这些小而分散的耕地还多以种植玉米为主。

当玉米成熟并采摘完成后,玉米秸秆不能长时间留着地中,需要对玉米秸秆进行收割,而目前只能采用人力通过镰刀进行收割,尽管耕地面积只有几亩至十几亩,但留守在家的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此只能依靠老人自己来独自完成玉米秸秆的收割,对于青壮年来说尚且也不是件轻松的事,何况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呢。

那么会有人问,现在的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不是已经很普遍了吗,为什么还要人力进行收割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由于这些耕地小而分散,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甚至都无法开进地里,即使能够开进地里,农民还要考虑成本因素,耕地中收获的玉米价值甚至都不够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的一次租用成本,因此在成本因素面前也不可能采用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

再假定,即使没有成本因素限制,目前的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普遍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方式运作,而实际情况是,粉碎的秸秆已经严重超出了土壤能够承受的上限,而且大量的粉碎秸秆是无法从土壤中进行回收的,因此农民只能就地焚烧,从而又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实现玉米秸秆的回收,则需要玉米秸秆在收割过程中保持完整,而完整状态下的玉米秸秆才可以成为畜牧业的饲料原料使用,或是作为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使用,或是直接作为烧柴使用。因此,为了避免玉米秸秆在收割时被粉碎还田,少数玉米秸秆收割机放弃了粉碎秸秆的功能,直接将割断的玉米秸秆留在地里。但该类玉米秸秆收割机在完成秸秆割断后,玉米秸秆只能向倒向一侧,当玉米秸秆收割机调转机头进行下一垄秸秆收割时,该条垄上的秸秆会倒向上一垄已倒下的秸秆上,从而出现严重的压行现象,不断影响收割机的正常行进,而且散落在地里的秸秆还要进行收集打捆,而收集打捆工作还得由人力完成,劳动强度依然很大。

以玉米秸秆收割机的使用范围来看,目前还是以大面积收割为主,小而分散的玉米地几乎被屏蔽在收割机的使用范围之外,而从农民的使用成本上来看,无论是租用成本或是采购成本,都是单户农民难以承受,这也限制了玉米秸秆收割机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采用了全新的结构设计,在成本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单台收割机的生产成本,使单户农民在使用成本上处于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功能方面,玉米秸秆收割后能够有效避免压行现象,因此不会影响收割机的正常行进,并且能够按设定重量对收割后的玉米秸秆进行收集和放料,从而大幅度降低秸秆收集打捆时的人员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包括底盘、发动机、行走轮、随动轮、传动机构、截割机构、拨禾机构及收集放料机构;所述发动机固装在底盘上部,所述行走轮及随动轮固装在底盘下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减速带轮传动机构、第一等速带轮传动机构、第二等速带轮传动机构、第三等速带轮传动机构、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等速锥齿轮组及蜗杆蜗轮减速机构,且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及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相平行;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与行走轮的中心轮轴通过减速带轮传动机构相连;所述第一传动轴通过轴承座固装在底盘上,第一传动轴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等速带轮传动机构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通过轴承座固装在底盘上,第二传动轴与第一传动轴通过第二等速带轮传动机构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通过等速锥齿轮组与截割机构相连;所述蜗杆蜗轮减速机构的蜗杆通过轴承座固装在底盘上,蜗杆蜗轮减速机构的蜗轮与拨禾机构相连,且蜗杆蜗轮减速机构的蜗杆与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及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相平行;所述第一传动轴与蜗杆蜗轮减速机构的蜗杆通过第三等速带轮传动机构相连;所述收集放料机构安装在底盘上,且与截割机构和拨禾机构配合使用。

所述截割机构包括上层锯片、下层锯片及锯片串联轴,所述锯片串联轴通过轴承座竖直安装在底盘上,上层锯片水平固装在锯片串联轴上端,下层锯片水平固装在锯片串联轴下端;所述锯片串联轴与第二传动轴之间通过等速锥齿轮组相连。

所述拨禾机构包括下层拨禾链条、上层拨禾链条、拨禾驱动主轴、下层拨禾主动链轮、下层拨禾从动链轮、上层拨禾主动链轮及上层拨禾从动链轮;所述拨禾驱动主轴通过轴承竖直安装在底盘上,所述蜗杆蜗轮减速机构的蜗轮固定套装在拨禾驱动主轴上;所述下层拨禾主动链轮固定套装在拨禾驱动主轴下端,所述上层拨禾主动链轮固定套装在拨禾驱动主轴顶端;所述下层拨禾从动链轮通过第一从动链轮安装架设置在底盘上,下层拨禾从动链轮与下层拨禾主动链轮通过下层拨禾链条相连;所述上层拨禾从动链轮通过第二从动链轮安装架设置在底盘上,上层拨禾从动链轮与上层拨禾主动链轮通过上层拨禾链条相连。

所述收集放料机构包括秸秆收集拖盘、下层秸秆导向板、上层秸秆导向板、定量放料杠杆及定量放料弹簧;所述秸秆收集拖盘固装在底盘的前半部,所述下层秸秆导向板通过下层导向板安装架固装在秸秆收集拖盘上,所述下层秸秆导向板与下层拨禾链条相配合;所述上层秸秆导向板通过上层导向板安装架设置在底盘上,上层秸秆导向板与上层拨禾链条相配合;所述定量放料杠杆位于底盘的后半部,定量放料杠杆呈V字形,定量放料杠杆通过杠杆安装架设置在底盘上,定量放料杠杆的拐点处通过销轴铰接在杠杆安装架上;在所述杠杆安装架对侧的底盘上设置有杠杆限位架,定量放料杠杆一端通过杠杆限位架进行摆转位置的限定,在定量放料杠杆另一端的V形臂上设置有滑套,所述定量放料弹簧倾斜连接在滑套与杠杆安装架之间。

所述下层拨禾链条配装有下层支撑导向滑槽板,下层支撑导向滑槽板通过第一支撑导向滑槽板支架设置在底盘上;所述上层拨禾链条配装有上层支撑导向滑槽板,上层支撑导向滑槽板通过第二支撑导向滑槽板支架设置在下层支撑导向滑槽板上。

所述传动机构、截割机构及拨禾机构均设置为两套,且相对于收割机行进方向对称设置。

所述行走轮及随动轮的安装高度可调,且随动轮采用万向轮。

在所述底盘的后端安装有扶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采用了全新的结构设计,在成本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单台收割机的生产成本,使单户农民在使用成本上处于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功能方面,玉米秸秆收割后能够有效避免压行现象,因此不会影响收割机的正常行进,并且能够按设定重量对收割后的玉米秸秆进行收集和放料,从而大幅度降低秸秆收集打捆时的人员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4为图3处于定量放料时的状态图;

图5为图1中B-B剖视图;

图中,1—底盘,2—发动机,3—行走轮,4—随动轮,5—减速带轮传动机构,6—第一等速带轮传动机构,7—第二等速带轮传动机构,8—第一传动轴,9—第二传动轴,10—等速锥齿轮组,11—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2—行走轮的中心轮轴,13—上层锯片,14—下层锯片,15—锯片串联轴,16—下层拨禾链条,17—上层拨禾链条,18—拨禾驱动主轴,19—下层拨禾主动链轮,20—下层拨禾从动链轮,21—上层拨禾主动链轮,22—上层拨禾从动链轮,23—第一从动链轮安装架,24—第二从动链轮安装架,25—秸秆收集拖盘,26—下层秸秆导向板,27—上层秸秆导向板,28—定量放料杠杆,29—定量放料弹簧,30—杠杆安装架,31—杠杆限位架,32—下层支撑导向滑槽板,33—第一支撑导向滑槽板支架,34—上层支撑导向滑槽板,35—第二支撑导向滑槽板支架,36—扶手,37—第三等速带轮传动机构,38—滑套,39—下层导向板安装架,40—上层导向板安装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自走式玉米秸秆收割机,包括底盘1、发动机2、行走轮3、随动轮4、传动机构、截割机构、拨禾机构及收集放料机构;所述发动机2固装在底盘1上部,所述行走轮3及随动轮4固装在底盘1下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减速带轮传动机构5、第一等速带轮传动机构6、第二等速带轮传动机构7、第三等速带轮传动机构37、第一传动轴8、第二传动轴9、等速锥齿轮组10及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1,且第一传动轴8、第二传动轴9及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相平行;所述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与行走轮3的中心轮轴12通过减速带轮传动机构5相连;所述第一传动轴8通过轴承座固装在底盘1上,第一传动轴8与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等速带轮传动机构6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9通过轴承座固装在底盘1上,第二传动轴9与第一传动轴8通过第二等速带轮传动机构7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9通过等速锥齿轮组10与截割机构相连;所述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1的蜗杆通过轴承座固装在底盘1上,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1的蜗轮与拨禾机构相连,且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1的蜗杆与第一传动轴8、第二传动轴9及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相平行;所述第一传动轴8与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1的蜗杆通过第三等速带轮传动机构37相连;所述收集放料机构安装在底盘1上,且与截割机构和拨禾机构配合使用。

所述截割机构包括上层锯片13、下层锯片14及锯片串联轴15,所述锯片串联轴15通过轴承座竖直安装在底盘1上,上层锯片13水平固装在锯片串联轴15上端,下层锯片14水平固装在锯片串联轴15下端;所述锯片串联轴15与第二传动轴9之间通过等速锥齿轮组10相连。

所述拨禾机构包括下层拨禾链条16、上层拨禾链条17、拨禾驱动主轴18、下层拨禾主动链轮19、下层拨禾从动链轮20、上层拨禾主动链轮21及上层拨禾从动链轮22;所述拨禾驱动主轴18通过轴承竖直安装在底盘1上,所述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1的蜗轮固定套装在拨禾驱动主轴18上;所述下层拨禾主动链轮19固定套装在拨禾驱动主轴18下端,所述上层拨禾主动链轮21固定套装在拨禾驱动主轴18顶端;所述下层拨禾从动链轮20通过第一从动链轮安装架23设置在底盘1上,下层拨禾从动链轮20与下层拨禾主动链轮19通过下层拨禾链条16相连;所述上层拨禾从动链轮22通过第二从动链轮安装架24设置在底盘1上,上层拨禾从动链轮22与上层拨禾主动链轮21通过上层拨禾链条17相连。

所述收集放料机构包括秸秆收集拖盘25、下层秸秆导向板26、上层秸秆导向板27、定量放料杠杆28及定量放料弹簧29;所述秸秆收集拖盘25固装在底盘1的前半部,所述下层秸秆导向板26通过下层导向板安装架39固装在秸秆收集拖盘25上,所述下层秸秆导向板26与下层拨禾链条16相配合;所述上层秸秆导向板27通过上层导向板安装架40设置在底盘1上,上层秸秆导向板27与上层拨禾链条17相配合;所述定量放料杠杆28位于底盘1的后半部,定量放料杠杆28呈V字形,定量放料杠杆28通过杠杆安装架30设置在底盘1上,定量放料杠杆28的拐点处通过销轴铰接在杠杆安装架30上;在所述杠杆安装架30对侧的底盘1上设置有杠杆限位架31,定量放料杠杆28一端通过杠杆限位架31进行摆转位置的限定,在定量放料杠杆28另一端的V形臂上设置有滑套38,所述定量放料弹簧29倾斜连接在滑套38与杠杆安装架30之间。

所述下层拨禾链条16配装有下层支撑导向滑槽板32,下层支撑导向滑槽板32通过第一支撑导向滑槽板支架33设置在底盘1上;所述上层拨禾链条17配装有上层支撑导向滑槽板34,上层支撑导向滑槽板34通过第二支撑导向滑槽板支架35设置在下层支撑导向滑槽板32上。

所述传动机构、截割机构及拨禾机构均设置为两套,且相对于收割机行进方向对称设置。

所述行走轮3及随动轮4的安装高度可调,且随动轮4采用万向轮。

在所述底盘1的后端安装有扶手36。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次使用过程:

首先根据实际地形,将行走轮3及随动轮4安装高度调整到最佳,保证行进过程中底盘1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启动发动机1,通过减速带轮传动机构5将动力传输给行走轮3的中心轮轴12,进而驱动行走轮3动作,从而实现收割机自行走,此时只需通过扶手36便可保证行进方向不发生偏移。

在发动机1启动的同时,通过第一等速带轮传动机构6首先将动力传输给第一传动轴8,而第一传动轴8的动力一路通过第二等速带轮传动机构7传递给第二传动轴9,另一路通过第三等速带轮传动机构37传递给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1的蜗杆。

随着第二传动轴9的高速转动,并通过等速锥齿轮组10将动力进一步传递给锯片串联轴15,最终带动上层锯片13和下层锯片14高速旋转,随着收割机的行进,上层锯片13和下层锯片14同时对玉米秸秆进行切断。如果仅设置上层锯片13,当地面平整度较差时,地面上残留的秸秆可能会剐蹭底盘1,而下层锯片14存在时,可以对残留的秸秆进行再次截断,降低了秸秆的残留高度,有效避免了剐蹭底盘1情况的发生,保证收割机的正常行进。

随着蜗杆蜗轮减速机构11的蜗杆转动,会带动与之啮合的蜗轮转动,进而带动拨禾驱动主轴18及其上的下层拨禾主动链轮19和上层拨禾主动链轮21一同转动,最终带动下层拨禾链条16和上层拨禾链条17同时动作。被截断后的秸秆会分别在下层秸秆导向板26和上层秸秆导向板27作用下实现导向,同时被下层拨禾链条16和上层拨禾链条17共同拨动下进入收集拖盘25内,秸秆下端会坐落在收集拖盘25内,而秸秆上端会在上层拨禾链条17拨动下向后倾倒,直到落在定量放料杠杆28上。

随着收割机的行进,收集拖盘25内秸秆数量和重量也会不断增加,当秸秆总重达到设定重量时(本实施例中设定值为50公斤),定量放料弹簧29的拉力无法继续维持定量放料杠杆28的平衡,定量放料杠杆28会快速向下翻转,而在定量放料杠杆28翻转的同时,滑套38也会迅速滑向定量放料杠杆28的拐点处,保证定量放料杠杆28不会因为秸秆重量减轻而重新被定量放料弹簧29拉回,当秸秆全部落到地面后,在定量放料弹簧29的拉力作用下,滑套38才会被重新拉回,使定量放料杠杆28重新复位,随着收割机的行进,重新对秸秆进行切断收集。对于落在地面上的秸秆,由于已经处于堆放状态,此时直接进行打捆即可,有效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再有,由于每次可以完成两垄秸秆的收割,因此收割机需要横跨三条垄沟,而截割下的秸秆会自动落在中间的垄沟中,当下次往返时,收割机会重新横跨三条垄沟,而中间存有秸秆的垄沟始终都不会被占用,可以保证后续秸秆收割时的行进路线上始终是畅通的,因此也避免了压行现象。

实施例中的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