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态鱼类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11406发布日期:2019-08-24 09:0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水产养殖病态鱼类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病态鱼类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鱼的繁殖、饲养和放养。鱼类养殖,也称作水产养殖、养鱼(aquaculture,fishfarming)和养鱼业(pisciculture),在维持食物的供应、垂钓以及扩大捕鱼区这些方面是重要的。通过鱼类养殖,许多种类被成功地引进新的区域。有一种鱼类养殖是将饲养金鱼和热带鱼作为职业和业余爱好。其他的则包括饲养鲤科小鱼当作诱饵以及在私人水域饲养其他鱼类。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养殖着大量的鱼类且大多用于商业销售。然而,只有很少的种类可以成功地用于这一用途,包括鲶鱼、鲱、鲤鱼和鲑鱼。

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鱼类生病或受损的情况,此类鱼类在水中一般难以收集,故会造成养殖鱼水体的污染,影响正常养殖,因此,如何便利地实现病态鱼类的收集是鱼类养殖的重要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鱼类正常养殖影响小,收集效果好,工作效率高,可实现病态鱼、残饵或杂质的收集且可改善水质、提高鱼类养殖成活率的水产养殖病态鱼类收集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方案为:水产养殖病态鱼类收集装置,收集装置为设置在水中的收集柱,收集柱一端连接有排污管,收集柱为倾斜设置且设有排污管一侧较低,收集柱内部设有收集空间,收集柱表面分布有收集铲,收集柱与收集铲连接处铰接有转动塞,转动塞用于改变设置在收集柱表面的进污口的开合状态。本收集装置设置在水体中,对鱼类正常养殖的影响小,且收集到的病态鱼类可直接从排污管中排出,无需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且避免病态鱼类对养殖水水质的影响,提高鱼类养殖成活率。收集铲可收集沉在养殖池底的病态鱼,收集的病态鱼从进污口进入收集柱,后从排污管排出,本装置的收集自动化程度好,收集效果好,倾斜设置的收集柱有利于排出病态鱼和杂物,实现病态鱼的收集以及除去养殖水中的杂质,排污管通过吸收水体实现将收集柱内部的病态鱼以及杂物吸出,外加动力源可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收集柱内部连接有用于带动收集柱转动的转轴。转轴带动收集柱转动,调节转轴处于较低转速,不仅可避免对正常鱼类产生影响,还可提高病态鱼的收集率,在收集柱不断转动过程中,铰接的转动塞在转动过程中因其自身重力而实现转变进污口开合状态,使在收集铲表面的病态鱼可从进污口进入收集柱中,也避免了在收集柱内部的鱼类掉落出。

作为优选,进污口为圆环状设置在收集柱表面,进污口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为18~25°。圆环状设置的进污口有利于对病态鱼实现连续收集,提高对病态鱼的收集率,进污口设有的对应圆心角的大小使得进污口可实现对不同体型的病态鱼的收集,且不影响收集柱自身的强度,使本装置具有较广的适用性以及工作可靠性。

作为优选,收集铲为内部中空,收集铲首端设有吸料口,收集铲上表面两侧连接有边翼,边翼与收集铲的夹角β角度为128~136°。收集铲内部中空,吸料口用于吸入残饵,排污管通过吸收水体实现将收集柱内部的病态鱼以及杂物吸出,故收集柱内部形成负压,使得收集铲不断有水体从吸料口压入收集柱去平衡压强,在水体从吸料口吸入的过程中,混合在水体中的杂质以及残饵等一起被带入收集柱中,而后被排出收集柱实现养殖水体的残饵收集,提高养殖水水质。收集铲两侧设有的边翼可避免被铲在收集铲上表面的病态鱼从两侧滑落,其与收集铲之间设有的夹角β使得收集铲在实现提高对病态鱼的限制作用的同时降低收集铲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使装置运转更加流畅,能量损耗小。

作为优选,收集铲首端底部连接有防摩擦块,防摩擦块中部为储水区,储水区内部设有海绵柱,防摩擦块两侧为进出水区,进出水区内部设有“z”型渠道。防摩擦块使得收集铲在接近底面时可避免收集铲与底面产生摩擦,从而延长收集铲的使用寿命,在收集铲转动过程中,当收集铲转动至接近底面时,防摩擦块被挤压,海绵柱受到挤压后内部水体挤压出,故储水区内部压强增加,水体从储水区通过“z”型渠道喷射出,当收集铲转动至远离底面时,防摩擦块被受到的挤压力消失,海绵柱通过吸收水体恢复原状,使得储水区内部压强降低,水体从防摩擦块外部通过“z”型渠道进入储水区,故装置周围的水体处于不断被吸入和喷射的状态,增加了装置周围水体运动,且水体在“z”型渠道内部不断撞击流动使得水体中游离二氧化碳在多次撞击与流动中被解析出水体,在降低水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同时还可实现对水体的增氧作用,使得水体中具有更多的溶解氧,促进养殖池中有机物的分解与矿化,消除或降低有机酸的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沉积,从而实现养殖水水质的改善,显著提高鱼养殖成活率。

作为优选,排污管的直径与进污口的宽度比为1:0.7~0.9。排污管和进污口设有的比例可保证进入收集柱内部的病态鱼或杂质可被快速排出收集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收集装置设置在水体中,对鱼类正常养殖的影响小,且收集到的病态鱼类可直接从排污管中排出,无需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且避免病态鱼类对养殖水水质的影响,提高鱼类养殖成活率;2)收集铲设有的吸料口可实现养殖水体的残饵收集,提高养殖水水质;3)防摩擦块不仅可从而延长收集铲的使用寿命,还可使水体中游离二氧化碳在多次撞击与流动中被解析出水体,在降低水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同时还可实现对水体的增氧作用,使得水体中具有更多的溶解氧,促进养殖池中有机物的分解与矿化,消除或降低有机酸的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沉积,从而实现养殖水水质的改善,显著提高鱼养殖成活率。

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水产养殖病态鱼类收集装置,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a部位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收集铲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防摩擦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收集柱;2收集铲;3排污管;4转轴;5进污口;6转动塞;7收集空间;8边翼;9吸料口;10防摩擦块;11进出水区;12储水区;13海绵柱;14“z”型渠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水产养殖病态鱼类收集装置,收集装置为设置在水中的收集柱1,收集柱1一端连接有排污管3,收集柱1为倾斜设置且设有排污管3一侧较低,收集柱1内部设有收集空间7,收集柱1表面分布有收集铲2,收集柱1与收集铲2连接处铰接有转动塞6,转动塞6用于改变设置在收集柱1表面的进污口5的开合状态。本收集装置设置在水体中,对鱼类正常养殖的影响小,且收集到的病态鱼类可直接从排污管3中排出,无需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且避免病态鱼类对养殖水水质的影响,提高鱼类养殖成活率。收集铲2可收集沉在养殖池底的病态鱼,收集的病态鱼从进污口5进入收集柱1,后从排污管3排出,本装置的收集自动化程度好,收集效果好,倾斜设置的收集柱1有利于排出病态鱼和杂物,实现病态鱼的收集以及除去养殖水中的杂质,排污管3通过吸收水体实现将收集柱1内部的病态鱼以及杂物吸出,外加动力源可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

收集柱1内部连接有用于带动收集柱1转动的转轴4。转轴4带动收集柱1转动,调节转轴4处于较低转速,不仅可避免对正常鱼类产生影响,还可提高病态鱼的收集率,在收集柱1不断转动过程中,铰接的转动塞6在转动过程中因其自身重力而实现转变进污口5开合状态,使在收集铲2表面的病态鱼可从进污口5进入收集柱1中,也避免了在收集柱1内部的鱼类掉落出。

进污口5为圆环状设置在收集柱1表面,进污口5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优选为22°。圆环状设置的进污口5有利于对病态鱼实现连续收集,提高对病态鱼的收集率,进污口5设有的对应圆心角的大小使得进污口5可实现对不同体型的病态鱼的收集,且不影响收集柱1自身的强度,使本装置具有较广的适用性以及工作可靠性。

收集铲2为内部中空,收集铲2首端设有吸料口9,收集铲2上表面两侧连接有边翼8,边翼8与收集铲2的夹角β角度优选为130°。收集铲2内部中空,吸料口9用于吸入残饵,排污管3通过吸收水体实现将收集柱1内部的病态鱼以及杂物吸出,故收集柱1内部形成负压,使得收集铲2不断有水体从吸料口9压入收集柱1去平衡压强,在水体从吸料口9吸入的过程中,混合在水体中的杂质以及残饵等一起被带入收集柱1中,而后被排出收集柱1实现养殖水体的残饵收集,提高养殖水水质。收集铲2两侧设有的边翼8可避免被铲在收集铲2上表面的病态鱼从两侧滑落,其与收集铲2之间设有的夹角β使得收集铲2在实现提高对病态鱼的限制作用的同时降低收集铲2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使装置运转更加流畅,能量损耗小。

排污管3的直径与进污口5的宽度比优选为1:0.81。排污管3和进污口5设有的比例可保证进入收集柱1内部的病态鱼或杂质可被快速排出收集柱1。

收集铲2首端底部连接有防摩擦块10,防摩擦块10使得收集铲2在接近底面时可避免收集铲2与底面产生摩擦,从而延长收集铲2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常规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详细叙述。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方案:防摩擦块10中部为储水区12,储水区12内部设有海绵柱13,防摩擦块10两侧为进出水区11,进出水区11内部设有“z”型渠道14。在收集铲2转动过程中,当收集铲2转动至接近底面时,防摩擦块10被挤压,海绵柱13受到挤压后内部水体挤压出,故储水区12内部压强增加,水体从储水区12通过“z”型渠道14喷射出,当收集铲2转动至远离底面时,防摩擦块10被受到的挤压力消失,海绵柱13通过吸收水体恢复原状,使得储水区12内部压强降低,水体从防摩擦块10外部通过“z”型渠道14进入储水区12,故装置周围的水体处于不断被吸入和喷射的状态,增加了装置周围水体运动,且水体在“z”型渠道14内部不断撞击流动使得水体中游离二氧化碳在多次撞击与流动中被解析出水体,在降低水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同时还可实现对水体的增氧作用,使得水体中具有更多的溶解氧,促进养殖池中有机物的分解与矿化,消除或降低有机酸的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沉积,从而实现养殖水水质的改善,显著提高鱼养殖成活率。

海绵柱13的海绵材料的优选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计,取86份三羟甲基丙烷聚醚、35份甲苯二异氰酸酯投入混合器中混合,搅拌均匀,并加热至25℃,再取6份纳米海泡石粉、16份e-12环氧树脂、0.7份辛酸亚锡、0.01份α-甲基苄胺、0.06份醋酸锌,投入混合器中混合,加热至53℃,高速搅拌20秒钟后倒入模具发泡并固化后,得到高弹性海绵,其中α-甲基苄胺的(s)-α-甲基苄胺和(r)-α-甲基苄胺的质量比为1:0.34,加入的α-甲基苄胺与醋酸锌具有协同作用,不仅可加快海绵的发泡交联速度,还可有效避免海绵在发泡过程中出现孔径过大或多孔联结的问题,使所制得的海绵柱13具有优异的弹性且不易出现内部中空坍塌的现象,当海绵柱13在受到挤压力使充分压缩从而排出水体,也可在挤压力消失时快速恢复吸收水体,使装置周围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流动性,提升装置降低游离二氧化碳,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效果,上述制备过程中还可提升海绵内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海绵柱13的抗压强度以及耐磨性,使所制得的海绵柱13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常规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详细叙述。

实施例3:

如图1~4所示,本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将本装置收集柱1倾斜5°角设置在离养殖池底面5cm的水体中,排污管3通向养殖池外部,与转轴4连接的驱动装置设置在养殖池边缘,打开驱动装置使转轴4带动收集柱1转动,转动过程中转动塞6不断改变进污口5的开合状态,收集铲2收集位于养殖池底的病态鱼或死鱼,而后通过进污口5送入收集柱1内部的收集空间7中,排污管3通过水泵将收集空间7中的水体抽出,使收集空间7内部形成负压,使得收集铲2在收集鱼体过程中还可通过吸料口9对养殖水体中的残饵进行吸附,将残饵吸附至收集空间7中,收集空间7内部病态鱼、死鱼、残饵或杂质跟随水体从排污管3排出,实现养殖过程中病态鱼的收集以及水质的净化。

本实施例中的常规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详细叙述。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