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1411发布日期:2020-10-09 18:10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



背景技术:

循环水养殖系统密度通常较高,鱼类呼吸代谢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生化床细菌分解有机废物等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有研究显示水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降低鱼的血红蛋白载氧能力,还会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另一方面,水中过多的其它气体(二氧化碳、氮气等)会降低氧气的溶解度,导致下一步水体增氧环节效率降低。

目前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通常会设置脱气环节,其结构类似脱气塔,通过风机带动大量空气进入脱气填料,与分散在填料上的水膜进行气液交换。为了达到较好的脱气效果,一般气水比要达到5:1-8:1,风机能耗较高。同时,气水的充分接触,会引起热量的交换,当内外温差大的时候,会造成水温剧烈变化,需要额外的能耗进行控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能够减小能耗、避免热量交换,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包括箱体和真空泵,箱体内部中空形成密闭的空腔,空腔内设有填料,箱体上设有与空腔相连通的进水管、出水管和抽气管,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设于箱体的顶部和底部,抽气管与真空泵相连接。

优选地,空腔内在填料的上方设有布水结构,布水结构用于将进水管输入的水分散喷淋在填料上。

优选地,布水结构包括横置于空腔内的布水板,布水板上设有多个透水孔。

优选地,抽气管在布水结构与填料之间的位置处与空腔相连通。

优选地,填料设于空腔的中部,空腔内设有支撑填料的支撑件。

优选地,抽气管上设有单向阀。

优选地,出水管的入口位于空腔内且开口朝下。

优选地,空腔内设有用于检测空腔内的真空度的传感器,传感器和真空泵均与控制器相连接。

优选地,传感器设于填料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进步:

本发明的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可以由进水管将水输入箱体空腔内,使水经过填料而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同时,由真空泵不断将箱体空腔内的气体往外抽排,使箱体空腔内维持负压状态,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在负压状态下,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的溶解度会急剧降低,因此,通过与空气的大量接触,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会不断溢出,并被真空泵抽走排出箱体。由此,本发明的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采用密闭结构,通过真空泵抽气维持箱体空腔内的负压状态并将溢出的气体排出,实现了脱气并可维持脱气流程运行,不需要依赖于外界大量气体的通入来进行脱气,可大大降低能耗,并且可避免外界气体与水发生热量交换,有助于水温的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的布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箱体10、空腔

2、真空泵21、进气管

22、排气管3、填料

4、进水管5、出水管

51、出水管的入口6、抽气管

7、布水板71、透水孔

8、支撑件9、单向阀

11、传感器12、控制器

13、传输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用于去除水中的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包括箱体1和真空泵2,箱体1内部中空形成密闭的空腔10,空腔10内设有填料3。箱体1上设有进水管4、出水管5和抽气管6,进水管4、出水管5和抽气管6均与空腔10相连通。进水管4设于箱体1的顶部,用于向箱体1空腔10内输入待处理的水。出水管5设于箱体1的底部,用于排出箱体1空腔10底部蓄积的水。由进水管4输入箱体1空腔10内的水经过空腔10内的填料3后落在空腔10底部,并由出水管5排出箱体1。填料3用于增加水的表面积,填料3可以选用多面空心球。抽气管6与真空泵2相连接,由真空泵2对箱体1空腔10进行抽真空。

本实施例的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由进水管4将水输入箱体1空腔10内,使水经过填料3而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同时,由真空泵2不断将箱体1空腔10内的气体往外抽排,使箱体1空腔10内维持负压状态,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在负压状态下,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的溶解度会急剧降低,因此,通过与空气的大量接触,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会不断溢出,并被真空泵2抽走排出箱体1。由此,本实施例的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采用密闭结构,通过真空泵2抽气维持箱体1空腔10内的负压状态并将溢出的气体排出,实现了脱气并可维持脱气流程运行,不需要依赖于外界大量气体的通入来进行脱气,可大大降低能耗,并且可避免外界气体与水发生热量交换,有助于水温的保持。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箱体1空腔10内在填料3的上方设有布水结构,布水结构用于将进水管4输入的水分散喷淋在填料3上,使得水均匀分散在填料3上并在填料3表面形成水膜,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较佳地,参见图1,布水结构可以包括布水板7,布水板7横置于空腔10内并位于进水管4与填料3之间。参见图2,布水板7上设有多个透水孔71,多个透水孔71在布水板7上均匀分布。由进水管4输入箱体1空腔10内的水经过布水板7上的多个透水孔71均匀分散后落向填料3。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优选地,抽气管6在布水结构与填料3之间的位置处与空腔10相连通,由此,空腔10内的水的流向(如图1中直线箭头所示)与气体的流向(如图1中s形箭头所示)相反,可以获得更好的脱气效果。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优选地,填料3设于空腔10的中部,空腔10内设有支撑填料3的支撑件8,支撑件8固设在箱体1上,填料3放置于支撑件8上。较佳地,支撑件8为可供水和气体通过的镂空结构,能够为填料3提供平稳的支撑,同时不妨碍水和气体的流通。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抽气管6上设有单向阀9,用于避免气体回流。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真空泵2的入口与进气管21相连通,真空泵2的出口与排气管21相连通,抽气管6通过单向阀9与进气管21相连通。真空泵2工作时,箱体1空腔10内的气体依次经过抽气管6、单向阀9、进气管21、真空泵2和排气管22后排出。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优选地,出水管5的入口51位于箱体1空腔10内且开口朝下,由此可以避免出水管5的入口51露出水面而破坏箱体1空腔10内的真空环境。较佳地,出水管5的一端从箱体1底部的侧面伸入箱体1空腔10内,且伸入空腔10内的一端垂直向下弯折,使得该端的开口朝下,该开口即为出水管5的入口51。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优选地,空腔10内设有传感器11,传感器11用于检测箱体1空腔10内的真空度,传感器11和真空泵2均与控制器12相连接。控制器1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传输线13与传感器11和真空泵2相连接。传感器11检测到的箱体1空腔10内的真空度信号通过传输线13输送给控制器11,控制器11接收该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真空泵2的工作状态,调整真空泵2的排气速度,以使箱体1空腔10内的真空度维持在设定值,保持箱体1空腔10内的负压状态。传感器11可以采用常规的能够实现真空度检测的传感器,控制器12的形式并不局限,例如可以采用plc控制器或单片机。较佳地,传感器11设于填料3的下方。

本实施例的水产养殖系统的脱气装置的工作流程为:待处理的水由进水管4输入箱体1空腔10内,经过布水板7上的多个透水孔71均匀分散后落在填料3上,在填料3表面形成水膜,同时,真空泵2不断将箱体1空腔10内的气体往外抽排,使箱体1空腔10内维持负压状态,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则不断溢出,并被真空泵2抽走排出箱体1。在填料3内完成脱气的水继续向下流,汇聚到箱体1空腔10底部,由于箱体1空腔10内的压力减小,未及时溢出的气体还会在箱体1空腔10底部继续溢出。在箱体1空腔10底部达到一定水位后,处理完的水可以经出水管5排出箱体1,完成脱气过程。在整个脱气过程中,传感器11实时检测箱体1空腔10内的真空度,并将检测到的箱体1空腔10内的真空度信号通过传输线13输送给控制器11,控制器11根据接收到的真空度信号控制真空泵2的工作状态,调整真空泵2的排气速度,使箱体1空腔10内的真空度维持在设定值,保持箱体1空腔10内的负压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