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2982发布日期:2020-11-13 12:3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田间昆虫防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生产上害虫防治的方法多依赖于化学农药,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及其他生物安全、防控效果持久、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从而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释放寄生蜂是一种环保、有效、低成本的昆虫防治方法,现有技术中的寄生蜂释放器使用性能单一,主要应用于寄生蜂的释放,但防治昆虫方式受限;通过诱芯信息素捕杀夜蛾等害虫同样是一种环保、高效、低成本的昆虫防治方法,现有技术中放置诱芯的诱虫捕杀装置同样存在使用性能单一、结构形式简单的缺陷,无法适应对病虫害情况较严重的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以塑料材质的寄生蜂释放器为例,通过对结构进一步细化、匹配结合,丰富寄生蜂释放器功能,使寄生蜂释放器集寄生蜂释放、诱芯捕捉功能于一身,提高区域内病虫防治效率,当然,在结构特点允许的前提下也可使用其他材质,此处并非对材料做出的限定。

一种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包括:防雨罩、诱虫器、寄生蜂释放器;所述防雨罩为锥形盖,所述锥形盖的顶端加工有平台,所述平台加工有通孔且平台底面加工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一字形凹槽;所述诱虫器包括悬挂连接杆、诱芯安装带、诱虫容器;所述寄生蜂释放器包括释放腔体;扁平状的所述悬挂连接杆包括弹性卡条、一字形的卡条、连接部、连接头,所述卡条的尺寸与锥形盖的一字形凹槽匹配、连接头的尺寸小于平台中通孔的尺寸;所述诱芯安装带至少包括一条与悬挂连接杆下端连接的第一诱芯安装带,所述第一诱芯安装带板面加工有一排或多排安装孔,圆柱形所述诱虫容器包括上容器、下容器,所述上容器上板面设置有悬挂连接杆过孔且所述上容器下板面设置有与所述悬挂连接杆过孔连通的一字形凹槽,所述上容器、下容器之间螺固连接,所述下容器侧壁设置有诱虫孔、底面设置有连接杆,所述释放腔体包括无上下盖的筒体、圆形底板,所述圆形底板的上板面设置有橡胶柱,所述筒体底端面上方位置设置朝向圆心内延的凹台面且所述凹台面设置有橡胶柱孔,所述连接杆穿过筒体内腔体且与圆形底板连接,所述圆形底板恰好卡扣在筒体中凹台面的下板面且作为筒体的下封堵盖,所述橡胶柱插装在橡胶柱孔中;

所述悬挂连接杆依次穿过上容器的悬挂连接杆过孔、平台的通孔,所述弹性卡条卡在与悬挂连接杆过孔连通的一字形凹槽中,所述卡条卡扣在与通孔连通的一字形凹槽中,所述连接部紧贴平台上端面高度处加工有环形凹槽,所述连接头上端部加工有吊挂孔,所述与锥形盖锥度相同的橡胶套从悬挂连接杆的上方套接到连接部的环形凹槽中且橡胶套的下表面紧贴锥形盖。所述锥形盖、诱芯安装带、诱虫容器、释放腔体对中位置放置,所述锥形盖、诱虫容器、释放腔体的平面面积依次减小;

条形所述诱芯可依次穿过第一诱芯安装带上的安装孔固定。

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所述悬挂连接杆中的连接头、连接部长度段由上向下直径依次变大。

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所述连接杆的长度为1cm~2.5cm。

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所述锥形盖的内侧面设置有连接柱,所述上容器上板面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柱匹配连接的连接套,所述连接柱装在连接套中。

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所述第一诱芯安装带板面加工有一排或多排安装孔且每排的相邻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塞扣,所述塞扣可塞装固定在安装孔中。

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所述诱芯安装带还包括不与悬挂连接杆下端连接且结构相同的第二诱芯安装带,所述第一诱芯安装带相对安装,其中一个诱芯安装带的塞扣赛装固定到另一诱芯安装带的安装孔中。

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所述第一诱芯安装带中安装孔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相邻安装孔反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所述下容器中的诱虫孔是在容器外壁切开“+”字形、“米”字型或“y”形的轨迹并将切口周边部分向内折弯形成的由外部向内部面积依次减小的孔状结构;所述外套体上的诱虫孔面积等于诱虫孔的最大外部面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悬挂连接杆平面示意图;

图3是第一诱芯安装带、第二诱芯安装带平面示意图;

图4是第一诱芯安装带、第二诱芯安装带中梯形截面安装孔的侧面示意图;

编号对应的具体结构如下:

锥形盖1,平台11,橡胶套12,连接柱13,悬挂连接杆2,弹性卡条21,卡条22,连接部23,连接头24,诱芯安装带3,第一诱芯安装带31,安装孔311,塞扣312,第二诱芯安装带32,诱虫容器4,上容器41,连接套411,下容器42,诱虫孔421,连接杆422,释放腔体5,筒体51,凹台面511,圆形底板52,橡胶柱52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案例1:

一种多功能寄生蜂释放器,包括:防雨罩、诱虫器、寄生蜂释放器;所述防雨罩为锥形盖1,所述锥形盖1的顶端加工有平台11,所述平台11加工有通孔且平台11底面加工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一字形凹槽;所述诱虫器包括悬挂连接杆2、诱芯安装带3、诱虫容器4;所述寄生蜂释放器包括释放腔体5;扁平状的所述悬挂连接杆2包括弹性卡条21、一字形的卡条22、连接部23、连接头24,所述卡条22的尺寸与锥形盖1的一字形凹槽匹配、连接头24的尺寸小于平台11的通孔;所述诱芯安装带3至少包括一条与悬挂连接杆2下端连接的第一诱芯安装带31,所述第一诱芯安装带31板面加工有一排或多排安装孔311,圆柱形所述诱虫容器4包括上容器41、下容器42,所述上容器41上板面设置有悬挂连接杆过孔且所述上容器41下板面设置有与所述悬挂连接杆过孔连通的一字形凹槽,所述上容器41、下容器42之间螺固连接,所述下容器42侧壁设置有诱虫孔421、底面设置有连接杆422,所述释放腔体5包括无上下盖的筒体51、圆形底板52,所述圆形底板52的上板面设置有橡胶柱521,所述筒体51底端面上方位置设置朝向圆心内延的凹台面511且所述凹台面511设置有橡胶柱孔,所述连接杆422穿过筒体51内腔体且与圆形底板52连接(可固定或螺纹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圆形底板52恰好卡扣在筒体51中凹台面511的下板面且作为筒体51的下封堵盖,所述橡胶柱521插装在橡胶柱孔中;其中,所述连接杆2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弹性卡条21,所述弹性卡条21包括扭簧、卡条,所述卡条是由扭簧安装在连接杆2安装在连接杆2的通孔内,自然状态下,卡条在扭簧作用下旋转至与连接杆2垂直状态,当需要将连接杆2从上容器41中取出时可通过外力作用于扭簧是卡条旋转至与连接杆2平行且旋转至连接杆2的通孔中即可。

所述悬挂连接杆2依次穿过上容器41的悬挂连接杆过孔、锥形盖1中平台11的通孔,所述弹性卡条21卡在与悬挂连接杆过孔连通的一字形凹槽中,所述卡条22卡扣在与通孔连通的一字形凹槽中,所述连接部23紧贴平台11上端面高度处加工有环形凹槽,所述连接头24上端部加工有吊挂孔,所述与锥形盖1锥度相同的橡胶套12从悬挂连接杆2的上方套接到连接部23的环形凹槽中且橡胶套12的下表面紧贴锥形盖1,将吊挂线栓系在连接头24中吊挂孔中便于整体装置的悬挂固定;

所述锥形盖1、诱芯安装带3、诱虫容器4、释放腔体5对中位置放置,所述锥形盖1、诱虫容器4、释放腔体5的平面面积依次减小;

条形所述诱芯可依次穿过第一诱芯安装带31上的安装孔311固定;所述下容器42中的诱虫孔421是在容器外壁切开“+”字形、“米”字型或“y”形的轨迹并将切口周边的部分向内折弯形成的由外部向内部面积依次减小的孔状结构;所述外套体上的诱虫孔面积等于诱虫孔421的最大外部面积。上述诱虫孔421形成3d状结构,外大内小的设计理念可防止被引诱到诱虫器内腔中的害虫脱逃。

上述寄生蜂释放器将诱虫器、寄生蜂释放器集成在一个容器中,使所述释放器拥有诱导捕杀,寄生蜂捕杀害虫的双重功能,所述寄生蜂释放器中的筒体51可在圆形底板52、下容器42之间活动式安装,可通过手动抬升筒体51将待释放的寄生蜂放置在圆形底板52上,便于即时补充。

进一步的,所述悬挂连接杆2中的连接头24、连接部23长度段由上向下直径依次变大,便于橡胶套12的安装固定。

进一步的,诱虫容器4还包括外套体,所述外套体加工有与所述下容器42相同面积的诱虫孔,所述外套体套在下容器42外侧且两者之间通过旋转槽(设置在下容器42外壁)、嵌入旋转槽中的转动条(设置在外套体内壁)实现转动连接,在相对转动过程中通过外套体、下容器42中诱虫孔的重合度改变诱虫孔421可通过空间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422的长度为1cm或2cm或2.5cm。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盖1的内侧面设置有连接柱13,所述上容器41上板面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柱13匹配连接的连接套411。通过将连接柱13插装在连接套411中提高防雨罩、诱虫器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诱芯安装带31板面加工有一排或多排安装孔311且每排的相邻安装孔311之间设置有塞扣312,所述塞扣312可塞装固定在安装孔311中。将安装带3卷曲对折且通过安装孔311、塞扣312之间的固定,可同时满足一条或多条诱芯条、一个或多个诱芯颗粒的安装。或者可选择的,所述诱芯安装带3还包括不与悬挂连接杆2下端连接且与第一诱芯安装带31结构相同的第二诱芯安装带32,所述第一诱芯安装带31、第二诱芯安装带32板面均加工有安装孔、塞扣。通过第一诱芯安装带31、第二诱芯安装带32中安装孔、塞扣塞装固定可满足不同长度诱芯条、不同尺寸诱芯颗粒的灵活安装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诱芯安装带31中安装孔311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相邻安装孔311反向设置。第一诱芯安装带31单独使用的情况下,相邻安装孔311相反方向的倾斜设置有利于诱芯条的稳定安装,避免诱芯条脱落。

工作原理如下:将悬挂连接杆2分别穿过上容器41、锥形盖1后将橡皮套12套在悬挂连接杆2的环形槽中且紧贴锥形盖1外板面避免雨水的渗入,将诱芯与诱芯安装带固定后,将上容器41、下容器42旋紧连接,将成虫的寄生蜂放置在释放腔体5中使寄生蜂从筒体51上端口爬出,可根据区域内诱芯捕杀昆虫的体积旋转下容器外侧的外套体调整重叠诱虫孔421的可通过面积。需要更换诱芯时旋转使上容器、下容器分离,需要补充寄生蜂时仅需手动抬起筒体51将待释放寄生蜂置于圆形底板52,操作方便迅速。

上述具体实施案例涉及的寄生蜂释放器将诱虫器、寄生蜂释放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实现诱虫、释放寄生蜂的双重功能,可有效应对病虫害情况较严重的情况;锥形盖、橡胶套避免雨水对诱虫、寄生蜂释放活动的影响;固定的第一诱芯安装带、活动可选择的第二诱芯安装带可同时适应条状诱芯、不同大小的颗粒状诱芯的同步或灵活选择性安装,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装置结构的进一步细化,提高了寄生蜂释放器的整体使用功能,方便后期诱芯、寄生蜂更新补充操作,有助于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有效实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