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人力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14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人力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人力插秧的机械。
目前,插秧机多数是机械式的,虽然,插秧的效率较高,适合于平原的大面积作业,但是,存在有成本高,不适合于丘陵地带,小块水田的作;虽然有少量的人力插秧机成本低,但是存在有插秧效率低,浮秧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在丘陵地带,小块水田作业的插秧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利用人的拉动,插秧机向前移动,通过插秧机的推动杆向上的拉动,伸缩拉力杆带动逆向飞轮的转动,带动送秧传动轴及转动轴上的分秧爪的旋转,经过分秧滑道把分秧盒的秧苗,带到分秧盒的前部,再通过插秧机的推动杆向下的推动,由于飞轮的作用,飞轮向后转动,送秧传动轴不动,直接由插秧排叉向下把秧苗插到水田里。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重量轻,适合于各种水田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在图中1、滑板;2、趟泥板;3、横架;4、前立架;5、后立架;6、支架;7、送秧传动轴;8、轴承盒;9、分秧爪;10、逆向飞轮;11、拉力杆;12、托秧板;13、分秧盒;14、送秧调节板;15、送秧滑道;16、插秧推动杆;17、伸缩拉力管;18、万向节点;19、固定滑套;20、插秧联接杆;21、插秧排叉。
由前立架(4)、后立架(5)、支架(6)、横架(3)、滑板(1)、托秧板(12)组成框架,在后立架(5)、支架(6)上安置有托秧板(12),托秧板(12)的前部安有分秧盒(13)、送秧调节板(14)及送秧滑道(15),在支架(6)之间上的轴承盒(8)间安有送秧传动轴(7),在送秧传动轴(7)上安有一组呈180度的分秧爪(9),中间有一逆向飞轮(10),并与拉力杆(11)牢固焊接,并通过伸缩拉力管(17)、万向节点(18)与插秧推动杆(16)相连接,插秧推动杆(16)通过固定滑套(19)与插秧联接杆(20)、插秧排叉(21)连接。
当插秧推动杆(16)向上拉动时,由伸缩拉力管(17)、拉力杆(11)通过逆向飞轮(10)带动送秧传动轴(7)向前转动,送秧传动轴(7)上的分秧爪(9)在向前转动时,经过分秧盒(13)上的送秧滑道(15)把秧苗向前拉动,送至分秧盒(13)口;当插秧推动杆(16)向下推动时,通过插秧联接杆(20)推动插秧排叉(21)向下运动把秧苗插入水田中;固定滑套(19)主要用于控制插秧的深度,趟泥板(1)用于平田之用。伸缩拉力管(17)主要用于错开插秧排叉(21)与送秧爪(9)向上拉动时交叉的时间。
权利要求1.便携式人力插秧机,其特征是由前立架(4)、后立架(5)、支架(6)、横架(3)、托秧板(12)组成框架结构,在支架(6)、轴承盒(8)间安有送秧传动轴(7),在送秧传动轴(7)上安装有一组呈180度的分秧爪(9),中间安有一逆向飞轮(10)并与拉力杆(11)牢固焊接,并通过伸缩拉力管(17)、万向节点(18)与插秧推动杆(16)相连接,插秧推动杆(16)通过固定滑套(19)与插秧联接杆(20)、插秧排叉(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人力插秧机,其特征是在托秧板(12)的前部安有分秧盒(13)、送秧调节板(14)及送秧滑道(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人力插秧机,其特征是在前立架(4)下,滑板(1)前安有挡泥板(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人力便携式插秧机械。利用人的拉动,插秧机向前滑动。通过插秧机的推动拉杆向上拉动,飞轮的转动,带动送秧传动轴及转动轴上的分秧爪的旋转,经过分秧滑道,把分秧盒的秧苗,带动分秧盒的前部,再经过插秧机的推动杆向下的推动,由插秧排叉向下把秧苗插到水田里。
文档编号A01C11/02GK2397713SQ99245420
公开日2000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26日
发明者李长军 申请人:李长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