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昆虫捕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839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昆虫捕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的捕捉,从而可以将它们从建筑物中清除并放生到户外。
许多人认为建筑物中存在昆虫如蜘蛛是一种讨厌的事情。但许多这种人并不想杀死昆虫,而宁愿以一种方便和简单的方式处置昆虫,而又不用将其杀死。
这个问题存在了多年,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来提供一种昆虫捕捉装置而完成这个任务。这类装置中的一种是基于使用负压将昆虫吸入一腔室中的原理。例如,在美国专利说明书No.3965608(Schuman)中描述了一种手持负压装置。一手动操作活塞泵产生一负压,而一由扳机驱动的活门阀在一喷嘴处控制负压。还可包括一单向阀来加强所储存的真空。
美国专利说明书No.4631858(Kahle)中描述了一种以类似原理操作的装置。一管的开放端靠近一昆虫,释放一活塞以产生真空,从而将昆虫抽入腔室中。
美国专利说明书No.4817330(Fahringer)同样描述了一种以该原理操作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风箱,当被挤压时该风箱产生一真空。一导管将风箱与一捕捉室联接起来,一隔板安装在该导管中。
美国专利说明书No.5537777(Geeting)中描述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具有一在其一端带有一压缩室的手柄。一柔软的头部连接到一轴的一端。该软头部被拉入一压缩室中,从而由于头部被压缩,而使该头部卷绕昆虫。
以此原理操作的这些装置非常复杂,并因而昂贵且不适于广泛使用。另一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于,该装置在昆虫上施加了相当大的力,该装置的一部分如位于捕捉室中的隔板如果没有杀死昆虫的话,至少也会将其弄伤。
另一种方法基于控制一捕捉门从而将昆虫捕捉在一腔室中的原理。例如,在美国专利说明书No.4324062(Schneider)中,一管状箱体在两端具有一可移动的捕捉门。一端的形状适用于角落,另一端的是平的,用于墙壁等。在美国专利说明书No.5207018(Reaver)中描述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一具有透明刚性箱体的柔性手柄。该箱体具有一较大的孔,穿过该孔可放置昆虫。一对平行槽沿该腔室孔的两侧延伸,且它们设置成支承一网孔封闭件的前端。
这些装置伤害或杀死昆虫的机会较少。但它们操作困难且复杂。
因此需要一种操作更简单的昆虫捕捉装置,从而以一种方便的方式捕捉昆虫,且不会将其伤害或杀死。
另外,这种装置还需要具有简单和低成本结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昆虫捕捉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使用者手柄和一昆虫捕捉头部,其特征在于,该头部包括许多硬毛,及该装置包括一致动器,该致动器包括用于使该硬毛移动而围绕并捕捉昆虫的装置。
因此,本发明以简单和方便的方式捕捉昆虫,并使用多年来就有的部件(即硬毛)。
优选地,该致动器包括用于使该硬毛会聚的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硬毛设置在一环上。
优选地,该头部包括设置在一环上的多个成簇的硬毛。
在一实施例中,该硬毛设置在两个或多个同心环上。
优选地,外环上的硬毛比内环上的硬毛长。
在一实施例中,该环分别包括多个成簇的硬毛,相邻环上的各簇安装成一相互偏移的结构。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致动器包括一支承该硬毛的膜片,及使膜片在一凸出位置和一凹入位置之间移动的装置,在凸出位置上,硬毛发散,在凹入位置上硬毛会聚。这是移动硬毛来捕捉昆虫而又不将其杀死的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式。
优选地,上述用于移动该膜片的装置包括一杆,该杆在其一端与该膜片联接,在其另一端与手柄处的一起动机构联接。
在一实施例中,该起动装置包括一前部固定手柄部件(10)及一与该杆联接的后部起动器。
优选地,该致动器还包括一安装成使该硬毛偏压到一会聚状态的弹簧。
在一实施例中,该手柄通过一细长杆与该头部联接。发明的详细描述从下面仅结合附图中通过举例给出的一些实施例的说明中,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昆虫捕捉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该装置一头部的细部立体图;图3是该装置一膜片的前视图;图4是沿图3中箭头Ⅳ-Ⅳ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该装置一手柄的示意性侧视图;图6是表示手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图7和8是表示位于不同位置的该装置头部的示意性剖视图;图9(a)至9(d)是一流程图,表示捕捉昆虫的方式,及
图10是一立体图,表示带有一被捕捉的昆虫的该装置的头部。
参照附图,首先参照附
图1至5,其示出了本发明的一昆虫捕捉装置1。该装置1包括一与一细长杆3联接的手柄2,该细长杆3的另一端与一头部4联接。该头部4包括从一膜片6伸出的成束的硬毛5。
如图2和3所示,硬毛5成簇设置在两个同心环上,且相邻环上的各簇彼此偏移。另外,从图2中可以明白,外环的硬毛比内环的硬毛约长8毫米。内环上的硬毛长度为92毫米,外环上的硬毛长度为100毫米。
特别参照图5,手柄2包括一固定手柄部件10,该固定手柄部件10通过一枢轴节12与一起动器11联接。该固定手柄部件10包括一片簧13,起动器11以一由图5中的箭头A和虚线表示的动作,压靠片簧13。起动器11克服弹簧13的作用而压靠在管3中的一杆14上。
参照图6,示出了总体以数字20表示的手柄的另一种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一固定手柄部件21在一枢轴节23处与一起动器22联接。该起动器22由环绕一杆25的螺旋弹簧24向后偏压。在图5和6中的实施例中,杆通过相应弹簧13或24的作用而向后推动。
参照图7和8,现在描述硬毛5运动的控制方式。图7和8还详细示出了头部4。它包括一拱形壳体30和一由塑料材料制成的密封环31,该密封环31支承着膜片6。杆14通过一紧固件32与膜片6联接。该膜片6是柔性的,其默认位置示于图7中。该默认位置是由弹簧13的作用导致的,其如图5中虚线所示,弹簧13将起动器11和杆14推向后端。在该位置,膜片6凹入而硬毛5会聚。当使用者克服弹簧13的作用将起动器11向前推动时,膜片6可以移动到一凸出位置。
参照图9和10,操作中,使用者在手柄2处握住装置1,并克服弹簧13的作用将起动器11向前按压。如图8和9(a)所示,这导致硬毛5呈发散状。然后移动头部4,使硬毛5围绕昆虫(在本图中是一蜘蛛S),如图9(b)所示。
如图9(c)所示,使用者然后在手柄处逐渐释放压力,这样弹簧13使杆14移动,并因而导致膜片6向其凹入位置移动。从而使硬毛5会聚。由于硬毛5压靠在蜘蛛S所在的表面上,内部硬毛可首先自由地会聚,外部硬毛固定在该表面上。因此,内部硬毛以一种捉住昆虫而又不伤害它的方式环绕并抓住昆虫。内部硬毛还要将蜘蛛S抬起到一定程度。而后,如图9(d)所示,外部硬毛5会聚以包围蜘蛛S,从而在蜘蛛S周围和下面形成更全面地捕获范围。
图10中更清楚地示出其最终位置。已经发现这个动作并不伤害昆虫。硬毛有足够的强度来抓住昆虫,又有足够的弹性而不至于伤害它。
然后使用者将装置1带到户外,并再次按压起动器11。使硬毛5发散并从而无伤害地释放昆虫。
应该理解,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比以前的情况简单得多的昆虫捕捉装置。重要的是,该装置使用多年来已有的简单部件。因此可以用常规的生产技术来生产。
另外,与现有技术中的装置相比,该装置更不会伤害或杀死昆虫。对昆虫的捕捉只需要简单的定位和起动。另一个优点是,该装置可很容易地应用于多种位置,如死角或开放的表面。
本发明并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结构和细节上的变化。例如,可以使用不同的硬毛结构来捕捉昆虫。另外,利用硬毛会聚来捕捉昆虫不是必须的。例如,硬毛可以在沿径向移动的弧形支承件上侧向移动。但会聚动作是特别有效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昆虫捕捉装置,包括一使用者手柄和一昆虫捕捉头部,其特征在于,该头部(4)包括许多硬毛(5),及该装置包括一致动器(11,14,6),该致动器包括用于使该硬毛移动而围绕并捕捉昆虫的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包括用于使该硬毛会聚的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硬毛(5)设置在至少一个环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部包括设置在一环上的多个成簇的硬毛(5)。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硬毛(5)设置在两个或多个同心环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环上的硬毛比内环上的硬毛长。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环分别包括多个成簇的硬毛,相邻环上的各簇安装成一相互偏移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2至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包括一支承该硬毛的膜片(6),及使该膜片一凸出位置和一凹入位置之间移动的装置,在该凸出位置上该硬毛(5)发散,在该凹入位置上该硬毛会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移动该膜片的装置包括一杆(14),该杆(14)在其一端与该膜片(6)联接,在其另一端与手柄(2)处的一起动机构(10,11,12,13)联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起动装置包括一前部固定手柄部件(10)及一与该杆(14)联接的后部起动器(11)。
11.如前述任何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还包括一安装成使该硬毛偏压到一会聚状态的弹簧(13,24)。
12.如前述任何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手柄(2)通过一细长杆(3)与该头部(4)联接。
13.一种基本如参照附图描述的昆虫捕捉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包括一头部(4)的昆虫捕捉装置(1),该头部(4)具有设置有同心环上的硬毛(5)。一手柄(2)具有一起动器(11),该起动器(11)允许使用者在一发散位置与一会聚位置之间移动硬毛(5),在该会聚位置昆虫在不被伤害的情况下被捕捉。然后可将该装置送到户外,再次将硬毛移动到发散位置,从而无伤害地释放昆虫。
文档编号A01M3/00GK1300182SQ99806017
公开日2001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1999年5月7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12日
发明者安东尼·艾伦 申请人:安东尼·艾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