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除虫脲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图

文档序号:9309840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有除虫脲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及用途,尤其涉及一种含有除虫脲和吡蚜酮的杀虫组 合物及其用途,主要用于农作物虫害的防治。
[0002] 技术背景
[0003] 除虫脲(Diflubenzuron,CAS号35367-38-5)为属苯甲酰类杀虫剂,通过抑制昆虫 的几丁质合成酶的合成,从而抑制幼虫、卵、蛹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虫 体畸形而死亡。害虫取食后造成积累性中毒,由于缺乏几丁质,幼虫不能形成新表皮,蜕皮 困难,化蛹受阻;成虫难以羽化、产卵;卵不能正常发育、孵化的幼虫表皮缺乏硬度而死亡, 从而影响害虫整个世代,这就是除虫脲的优点之所在。除虫脲对害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通过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使幼虫在蜕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虫体成畸形而死亡,但药效缓 慢。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使用安全,对鱼、蜜蜂及天敌无不良影响。
[0004]吡姐酮(Pymetrozine,CAS号123312-89-0)为烟碱类杀虫剂,作用于害虫体内血 液中胺[5-羟色胺(血管收缩素),血清素]信号传递途径,从而导致类似神经中毒的反应, 取食行为的神经中枢被抑制,通过影响流体吸收的神经中枢调节而干扰正常的取食活动。 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 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 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0005] 实践证明化学农药单剂的长期使用极易出现抗性问题,导致用量不断加大,风险 增加,不利于环境生态安全。寻求科学、合理的农药复配,是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办法。目 前在国内外还没有除虫脲和吡蚜酮复配的相关报道。
[0006]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效果好、成本低、持 效期长且具有增效作用的含有除虫脲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
[0008]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含有除虫脲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多 种植物虫害的用途。
[0009]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含有除虫脲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所述组合物所含有的活性成分为除虫脲和吡 蚜酮,所述除虫脲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40 :1~1 :35。
[0010] 所述除虫脲和吡蚜酮的优选重量比为30 :3~2 :25 ; 更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9:1~1 :15 ; 最优选的,二者的重量比为1 :1。
[0011] 所述组合物剂型为农药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例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 浮剂、水乳剂、乳油或种衣剂等。
[0012] 所述除虫脲和吡蚜酮在上述剂型中的重量百分比为5~75%。
[0013]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含有除虫脲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 物的用途,将所述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虫害;优选地,所述虫害为:水稻褐 飞虱(Nilaparvatalugens)、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iibner),甘蓝菜青虫(PierisrapaeLinne),辣椒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柑桔大实绳(Tetradacuscitri)、潜叶蛾(Phyllocnistiscitrella Stainton)、花蕾虫且(ContariniacitriBarnes),桃小食心虫(Carposinaniponensis Walsingham)、桃駐螟(Conogethespunctiferalis),苹果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Mats.)、小卷叶蛾(AdoxophyesoranaFishervonRoslerstamm),蒸 枝蒂駐虫(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梨木虱(Psyllachinensis)、梨黄粉 虫(Aphanostigmajakusuiesie)、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molesta),茶小叶绿虫单 (EmpoascapirisugaMatumura)、茶尺蠖(EctropisobliquehypulinaWehrli),葡萄透翅 蛾(ParathreneregalisButler)、星毛虫(IlliberistenuisBatler),5I豆美洲斑潜绳 (Liriomyzasativae)、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r)、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或小麦粘虫(Mythimnaseparata)0 [0014] 优选用于水稻灰飞虱、甘蓝青菜虫、柑橘潜叶蛾、棉花烟粉虱和茶小绿叶蝉的防 治。
[0015] 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中的" %"均为重量百分比。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很好的增效作用,组合物的杀虫效果比单剂 有了显著提高,其共毒系数至少为120以上,同时降低了农药使用剂量及成本,减少了残 留,也减轻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本发明中两种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不同,组合物的应用可以延缓或克服病原菌的 抗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3 )本发明组合物对经济农作物虫害防效优良,此外,也可用于它农农作物虫害的防 治。
[00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例进 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例子。
[0019] 本发明组合物以除虫脲和吡蚜酮为有效成分,经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发现,两者复 配之后对抗药性虫害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具体用以下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0020] 实物测定实例1:除虫脲和吡蚜酮复配对水稻灰飞虱的毒力测定 1、试验对象:水稻灰飞虱[拉丁学名:Zaoofe力,属同翅目飞虱科。
[0021] 2、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54. 11-2008》,采用稻茎浸 渍法。
[0022] 3、数据统计分析: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校正死亡率(%), 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r)、EC5。和共毒系数。
[0023] 4、评价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 7-2006》,根据孙云 沛法(1960)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 80为拮抗作用, 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彡120为增效作用。
[0024] 5、结果与分析 除虫脲、吡蚜酮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组合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表 1中"除:吡"为"除虫脲:吡蚜酮"的简写。
[0025] 表1除虫脲与吡蚜酮混配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除虫脲与吡蚜酮以1:16、1 : 12、1 : 8、1 : 4、1 : 1、4 : 1、8 : 1、 12:1和16 : 1比例进行混配,其对水稻褐飞虱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8、1 : 4、 1 : 1、4:1、8:1和12 : 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综合考虑除虫脲与吡蚜酮对水稻褐 飞虱的防治以1:8~12:1复配较好。
[0026] 实物测定实例2:除虫脲和吡蚜酮复配对甘蓝菜青虫的毒力测定 1、试验对象:甘蓝菜青虫[拉丁学名ra/jaeZi/Me],属鳞翅目粉蝶科。
[0027] 2、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 8-2007》,采用滤纸药 膜法。
[0028] 3、数据统计分析: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校正死亡率(%), 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r)、EC5。和共毒系数。
[0029] 4、评价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 2-2006》,根据孙云 沛法(1960)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 80为拮抗作用, 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彡120为增效作用。
[0030] 5、结果与分析 除虫脲、吡蚜酮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组合对甘蓝菜青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表 2中"除:吡"为"除虫脲:吡蚜酮"的简写。
[0031] 表2除虫脲与吡蚜酮混配对甘蓝菜青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除虫脲与吡蚜酮以1:16、1 : 12、1 : 8、1 : 4、1 : 1、4 : 1、8 : 1、 12:1和16 : 1比例进行混配,其对甘蓝菜青虫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 : 8、1 : 4、 1 : 1、4:1和8 : 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综合考虑除虫脲与吡蚜酮对甘蓝菜青虫 的防治以1:8~8:1复配较好。
[00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