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_2

文档序号:9333789阅读:来源:国知局
8 %烯啶虫胺原药、95 %噻虫啉原 药、95 %氯噻啉原药、95 %哌虫啶原药。
[0031] 供试虫源:
[0032] 蚜虫:2012年11月采自于四川省绵阳市农科院蚕豆田,采用无药的蚕豆苗进行饲 养,饲养温度为25 ± 1 °C,相对湿度60 % -75 %,光周期为14 :10h (L :D)。
[0033] 试验方法:
[0034] 蚜虫测定方法: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浸渍法进行毒力测定(FA0,1980)。用 毛笔剔除叶片上较小的蚜虫个体和有翅成蚜,使每片叶子上存留50-70头生长发育一致的 无翅成蚜。将带有蚜虫的叶子于配好的药液中浸渍l〇s,取出后用滤纸吸干多余的药液,用 吸水纸包住叶柄基部浸水保湿,放入一次性塑料杯中并用纱布和橡皮筋封口,防止蚜虫逃 逸。于温度25 士 1°C、相对湿度70%、光周期L :D = 14 :10h的人工气温箱中饲养,每个浓 度重复3次,并以浸过0. 1%的TritonX-100水溶液为对照。24h后检查死亡虫数,以小毛 笔轻触虫足和触角无反应者为死亡。
[0035] 数据处理:
[0036] 采用POLOPlus软件计算毒力回归式。计算参数包括:斜率b值及标准误、卡平 方、自由度、LC5。值及95%置信限。
[0037] 联合毒力评价方法:
[0038] 组合物配方的室内筛选采用孙云沛共毒系数法:
[0039]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LC5。/供试药剂的LC 5。)X 100
[0040] 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药剂A单用的LC5。/药剂A和B混用的LCJ X 100
[0041]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 TI (A) Xa+TI (B) Xb
[0042] a:表示药剂A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0043] b:表不药剂B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0044] 共毒系数CTC =(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 100
[0045] 根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规定,混剂配方增效的判断标准为:共毒系数大于120 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120,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小于80,为拮抗作用。
[0046] 最佳配比的选择以混剂的共毒系数和LC5。(或LD 5。)值两个指标来衡量,即共毒系 数较高而LC5。(或LD5。)值最小(即实测毒力指数最大)。
[0047] 为了防治农业上的蚜虫和产生抗性的蚜虫,发明人以氟啶脲与吡虫啉两种成分进 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蚜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为:同上。
[0048] 表1氟啶脲与吡虫啉单剂及混合物对蚜虫的毒力测定
[0049]

[0050]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30~40:1范围内,氟啶脲与吡虫啉复配,其 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在氟啶脲与吡虫啉复配重量比1:20~20:1 范围时,表现为更明显的增效作用;氟啶脲与吡虫啉复配能够达到有效防治蚜虫,降低单剂 用量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
[0051] 为了防治农业上的蚜虫和产生抗性的蚜虫,发明人以氟啶脲与烯啶虫胺两种成分 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蚜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为:同上。
[0052] 表2氟啶脲与烯啶虫胺单剂及混合物对蚜虫的毒力测定
[0053]
[0054]
[0055]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30-40:1范围内,氟啶脲与烯啶虫胺复配, 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在氟啶脲与烯啶虫胺复配重量比1:20~ 20:1范围内,表现为更明显的增效作用;氟啶脲与烯啶虫胺复配能够达到有效防治蚜虫, 降低单剂用量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
[0056] 为了防治农业上的蚜虫和产生抗性的蚜虫,发明人以氟啶脲与噻虫啉两种成分进 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蚜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为:同上。
[0057] 表3氟啶脲与噻虫啉单剂及混合物对蚜虫的毒力测定
[0058]
[0059]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30-40:1范围内,氟啶脲与噻虫啉混配,其共 毒系数均大于120,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在氟啶脲与噻虫啉重量比1:20~20:1范围内, 表现为更明显的增效作用;能够达到有效防治蚜虫,降低单剂用量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开发 价值。
[0060] 为了防治农业上的蚜虫和产生抗性的蚜虫,发明人以氟啶脲与氯噻啉两种成分进 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蚜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为:同上。
[0061] 表4氟啶脲与氯噻啉单剂及混合物对蚜虫的毒力测定
[0062]
[0063]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30-40:1范围内,氟啶脲与氯嚜啉复配,其共 毒系数均大于120,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在氟啶脲与氯噻啉复配重量比1:20~20:1范 围内,表现为更明显的增效作用;氟啶脲与氯噻啉复配能够达到有效防治蚜虫,降低单剂用 量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
[0064] 为了防治农业上的蚜虫和产生抗性的蚜虫,发明人以氟啶脲与哌虫啶两种成分进 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蚜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为:同上。
[0065] 表5氟啶脲与哌虫啶单剂及混合物对蚜虫的毒力测定
[0066]

[006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30-40:1范围内,氟啶脲与哌虫啶复配,其共 毒系数均大于120,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氟啶脲与哌虫啶复配重量比1:20~20:1范围 内,表现为更明显的增效作用;氟啶脲与哌虫啶复配能够达到有效防治蚜虫,降低单剂用量 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
[0068]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 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 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0069]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在重量比1:30-40:1 范围内,构建氟啶脲与吡虫啉复配,氟啶脲与烯啶虫胺、氟啶脲与噻虫啉复配的实施例,进 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0070] 另外,发明人还通过实验发现,其它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分别与吡虫啉复配,与烯啶 虫胺复配、与噻虫啉复配也有一定的增效效果。但氟啶脲分别与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啉 复配的效果要好于其它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分别与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啉复配效果。因此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与实施例相同的比例范围内,构建了其它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分别与 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啉复配复配的对比例。进行详细描述。应当指出的是,氟啶脲分别 与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啉复配的效果要好于其它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分别与吡虫啉、烯啶 虫胺、噻虫啉的复配效果,不仅局限在有限的对比例中。
[0071]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
【发明内容】
作进一步说明。
[0072] -:氟啶脲与吡虫啉复配
[0073] 实施例1 :31%氟啶脲?吡虫啉悬浮剂(1 :30)
[0074] 组分:氟啶脲1%,吡虫啉30%,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 基醚嵌段共聚物3 %,乙二醇5 %,黄原胶0. 15 %,有机硅消泡剂0. 1 %,卡松0. 5 %,水补足 至 100%〇
[0075]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 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1 %氟啶脲?吡虫啉悬浮剂。
[0076] 对比例1 :31%氟酰脲?吡虫啉悬浮剂(1 :30)
[0077]组分:氟酰脲1 %,吡虫啉30%,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 基醚嵌段共聚物3 %,乙二醇5 %,黄原胶0. 15 %,有机硅消泡剂0. 1 %,卡松0. 5 %,水补足 至 100%〇
[0078] 配制方法:同上。
[0079] 实施例2 :26%氟啶脲?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 :25)
[0080] 氟啶脲1 %、吡虫啉25%、十二烷基硫酸钠1 %、木质素磺酸钠6%、淀粉5%、高岭 土补足100%。
[0081] 制备方法:将原药、助剂、填料混合均匀后进行气流粉碎,经湿法造粒、烘干制得 26 %氟啶脲?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0082] 实施例3 :42%氟啶脲?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20)
[0083]氣陡脈2 %、吡虫琳40 %、十_烷基硫酸纳1 %、木质素横酸纳6 %、尚岭土补足 100%〇
[0084] 制备方法:将原药、助剂、填料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即得42%氟啶脲?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
[0085] 对比例2 :42%虱螨脲?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20)
[0086] 虱螨脲2%、吡虫啉40%、十二烷基硫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6%、高岭土补足 100%〇
[0087] 制备方法:同上。
[0088] 实施例4 :40 %氟啶脲?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1)
[0089] 氣陡脈20 %、吡虫琳20 %、十二烷基硫酸纳1 %、木质素横酸纳6 %、尚岭土补足 100%〇
[0090] 制备方法:将原药、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