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9510603阅读:995来源:国知局
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幅度提 高存活率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红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为茜草科红芽大戟属多年生宿根草本 药用植物,分布于我国南方省区,别名红芽大戟、南大戟、紫大戟、广大戟。
[0003] 红大戟药用部分为根,有利尿、消肿、散结等功效,治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痈肿疮 毒、凛病痰核等症(傅兵等,药用植物红芽大戟的生态特性研究),重用亦可治疗狂证(余惠 民,重用红芽大戟治疗狂证12例);不仅是中成药紫金锭的主药,也是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 限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天和追风膏"的主要成分。
[0004] 多年来,所需药材均依靠野生资源获得,然而,由于红大戟原生地的植被退化及人 工滥采乱挖,野生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加上野生资源数量结实率及种子萌发率较低,生长速 度缓慢,野生药材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价格已上涨到每公斤300元。
[0005] 潘积常早在1989年,即通过种子和分根繁殖进行引种栽培(潘积常,红芽大戟引 种栽培技术);1993年后,许多研究学者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对红大戟进行繁殖取得巨大突 破(黄浩,药用植物红芽大戟组织培养的研究;凌征柱等,红大戟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陈芳清等,药用植物红芽大戟的组织培养;丘安经等,红芽大戟的组织培养),但在组培苗 的移栽和栽培存活率仍是限制人工种植的一个瓶颈,移栽成活率最高仅达88. 36% (黄浩 等,红芽大戟组培苗移栽技术的研究)。
[0006] 目前,红大戟组培苗与大多数其他组培苗相似,均先移栽到含通气保水的疏松基 质中进行栽培,待组培苗完全适应外界大气环境后,再移栽到大田种植;这种多次移植的种 植方式,对于根、芽生长能力较强的药用植物生长,影响并不大,但对于生长弱、在移植过程 中对伤根和芽极易造成伤害的红大戟组培苗,影响较大,无形中降低了组培苗的成活率。
[0007] 另外,由于红大戟为多年生药用植物,每到冬天,地上部分全部倒苗,为了确保产 量,人工种植时常常需要在冬季挖出薯根,在室中或窑中,埋在通气、湿润的沙或木肩中假 植,到次年将薯根重新种植,种植管护工作量较大。
[0008] 因此,经济实用、成活率高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技术已成为保护红大戟野生资源 和满足人们用药需求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10]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其将组培苗在组培瓶中 练苗后,直接移栽到的栽培地,而不再重新移栽或挖出重新种植,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的 支出,也提高了种植成活率。
[0011]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 1)种植畦准备
[0013] 在畦面由下到上依次铺设厚度为5~IOcm的混合种植基质,以及厚度为3~5cm 的细河沙构成种植畦;
[0014] 其中,所述混合种植基质由以下步骤制得:在有机废弃物表面喷洒A液进行完全 发酵堆腐,再喷撒B液,充分混合拌匀,其中,所述有机废弃物为:体积比为I : 1 : 0.6~ 3的泥炭、细锯木肩以及厩肥,或体积比为I : 1 : 0.6~3的经粉碎的枯落树叶树枝、土杂 肥以及厩肥,所述A液为质量比为1 : 150~2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水构成的溶液,所 述B液为体积比为1 : 300的复合益生菌原液和水构成的溶液;
[0015] 2)组培苗移植
[0016] 用C液将红大戟组培苗洗根,按株行距为12~18cm将红大戟组培苗移植在种植 畦上,使得红大戟组培苗的根须与种植畦中的混合种植基质完全接触,并喷定根水,其中, 所述C液为质量比为1 : 350~4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水构成的溶液。
[0017] 优选的是,所述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所述步骤1)之前还包括:
[0018] 整地起畦:将种植地深耕犁翻,曝晒3~5天,每667m2撒施钙镁磷肥200~250kg、 腐熟有机肥1 〇〇〇~I 500kg,耙细,混匀,整平畦面,按高度为15~20cm,宽度为1.5m起 畦,并在畦边用火砖砌边。
[0019] 优选的是,所述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所述步骤2)之后还包括移植后管护:
[0020] 步骤A、移植后12~18天,控制大棚内的温度为28~32 °C,相对湿度为65~ 75%,光照度为1000~12001叉;
[0021] 步骤B、在红大戟组培苗出现倒苗后,用枯草、稻草覆盖在种植畦面,至次年春,长 出新芽后将种植畦面的枯草、稻草揭去,循环该步骤B至3~4年后红大戟药材收获。
[0022] 优选的是,所述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所述步骤B中,所述枯草、所述稻草均 无病虫害。
[0023] 优选的是,所述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所述步骤(2)之前还需将红大戟组培 苗进行炼苗处理。
[0024] 优选的是,所述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所述厩肥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 I : 1 : 3的鸡粪、牛粪以及经沼气池发酵后的猪粪。
[0025] 优选的是,所述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所述炼苗处理在组培瓶中进行,具体 为:将组培瓶瓶盖打开,置于阳光下30min,并置于室内阴凉处3天,并将其于强度为80微 特斯拉的磁场中静置30min,于波长为900nm的红外线中静置20min。
[0026] 优选的是,所述的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在所述步骤A中,还包括,在种植30天 后,向红大戟组培苗根部施加营养液,其具体为:
[0027] a、将多个直径为Icm的海绵球置于营养液中浸泡,至每个海绵球内均填满所述营 养液,其中,每1升营养液放置100个所述海绵球,之后将所述海绵球置于冰箱中冰冻至呈 固态;
[0028] b、将步骤a中冰冻处理得到的海绵球置于经加热处理呈液态的石蜡中,使得所述 海绵球浸没在液态的石蜡中,并立马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固态的石蜡海绵球,备用;
[0029] c、将步骤b得到的石蜡海绵球置于红大戟组培苗根部附近,培养第5天时,用针在 1/2的石蜡海绵球表面戳通孔,培育第20天时,用针在另外1/2的石蜡海绵球表面戳通孔;
[0030] 其中,所述营养液包括质量比为19 : 20 : 500的氯化钾、磷酸钾以及深层海水。
[0031]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2] (1)栽培畦面的种植土从上至下分别分成细河沙、混合种植基质、有机肥混合表土 三层,上层细河沙满足透气、透水要求;中层种植基质添加含有机质和益生菌的众邦生物种 植专用型复合益生菌原液,在满足透气、适度保水和植物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在基础上,益生 菌可促进根的活性,提高组培苗移栽前期的存活率,确保期后期的成活率;底层含充足的有 机肥并略带粘性,更利于红大戟根穿越中层混合种植基质后的进一步营养生长。
[0033] (2)本发明所述的栽培方法,由于基质透气性良好,自移栽至收获,均不用再次挖 出保存再次种植;且表层为细河沙,长出的杂草较少,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0034] (3)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栽培方法得到的红大戟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最后植株的成 活率均在95 %以上,远比目前常规种植方式成活率高;经济、实用、便捷、高效地进行组培 苗人工栽培,有效解决了红大戟组培苗的人工栽培规模化成活率低的瓶颈问题。
[0035] (4)本发明先用海绵球将营养液吸取储存起来,冰冻起来,使得成为固态,再用石 蜡将储存有营养液的海绵球固定封住,这样就可以将营养液封锁在石蜡球内部,当培育5 天之后,随着培育过程需要越来越多的营养,此时将石蜡球扎孔,将内部的营养液逐步释放 出来,与培养过程匹配,减少了营养液的蒸发损失,充分利用营养成分,进一步提高了利用 率。
[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