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微藻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9465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饵料微藻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饵料微藻的培养装置,用于培养水产养殖生产中所需的主要水生生物饵料—饵料微藻等。
背景技术
经过人工筛选并进行人工培育后的生物饵料,是水产动物养殖,尤其是苗种生产的一类优质饵料,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光照、盐度、温度、酸碱度等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目前生产中应用主要采用水泥池开放式培养,这种方式设备比较简单,但藻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容易受敌害生物污染,且受人为、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大,使得生产能力低下、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生产处于低投入、高成本、生产效率低下的状态中。其技术设施落后直接影响到海水养殖业的产品品质及养殖效益。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饵料培养方式稳定性差、培养密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弊病,本发明提供一种饵料微藻培养装置,该装置为封闭式结构,具有稳定性好、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能实现饵料微藻的全天候高密度培养。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主要由微藻培养袋、光源、气管、导流桶、增氧泵及气石组成,其中微藻培养袋安装在底座上,位于圆柱形钢丝圈内,微藻培养袋底部设藻液排出口与饵料池相通,顶部设进水管与经过培养后的藻种、配制好的营养液及消毒海水相通,内部安装一导流桶;气管位于导流桶中,一端接收来自增氧泵的气体,另一端与气石相接,导流桶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导流孔;所述光源安装在导流桶里和/或钢丝圈外侧或微藻培养袋顶部;所述光源分内置、外置两种,内置光源采用荧光灯源,外置光源采用荧光灯源或反射形日光色镝灯;内置光源所述荧光灯源可以为1~4支;外置光源所述荧光灯源选用2~6组,每组2~6支;离微藻培养袋的5~10厘米处的侧面垂直悬挂;所述反射形日光色镝灯选用功率为200~400瓦特,离微藻培养袋顶部30~60厘米处悬挂;所述管一端与盖板密封安装,另一端盖板与管体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气石悬置在导流桶底部与管之间;所述有机玻璃管内抽真空,直径为0.06~0.2米;所述增氧泵与气管之间设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可以采用直径为35~50毫米的针头式过滤器,其内装有混合纤维酯微孔滤膜,滤膜孔径为0.30~0.65微米;微藻培养袋为圆柱形,直径为0.3~0.7米,高度为1.0米~2.0米,厚度为0.06~0.12毫米,材料为聚乙烯PE;所述导流桶为透明聚乙烯材料,厚度为0.06~0.10毫米,直径为塑料薄膜培养袋的1/2~2/3,导流桶底部沿周长凿1~4个导流孔,上部靠顶端凿1~4个长方形方孔。
本发明原理是在生产应用中,气石充气带动液流沿导流桶上升,经过导流桶上部的导流孔排出,水流通过导流桶上下孔的循环交换,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混合,保持培养环境的一致性,并可使微藻接受均等的光照度,在天气阴天或夜间时,视光照度情况,开启内外荧光灯和/或反射型日光色镝灯以补充光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培养密度大。由于本发明设置了内外补充光源,使藻类生长处于最适光照强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生长繁殖需要,培养的藻细胞密度大,并能实现饵料微藻的全天候培养。
2.稳定性好、抗风险能力强。本发明设计的导流桶使藻液在微藻培养袋内连续循环,可使微藻接受均等的光照强度,并通过其它辅助设施(如导流桶),使微藻生长稳定,不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3.无污染。由于本发明采用空气过滤装置,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杂质和细菌,使饵料不受污染。
4.本发明采用袋式培养方式,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间,减小培养池占地面积;易于人工调控环境条件,可实现产业化生产。
5.本发明还具有操作简单,生产周期短(与现有技术相比,一般可缩短式期20~25%)、成本低等优点。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液流方向,------→表气流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主要由塑料薄膜材料的微藻培养袋1、光源、气管2、导流桶3、增氧泵11及气石14组成,其中微藻培养袋1安装在底座8上,位于具有一定强度的圆柱形钢丝圈15内,微藻培养袋1底部设藻液排出口13与饵料池相通,顶部设进水管12与经过培养后的藻种、配制好的营养液及消毒海水相通,内部安装一导流桶3;气管2位于导流桶3中,一端接收来自增氧泵11的气体,另一端与悬置在导流桶3底部与管5之间的气石14相接,导流桶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导流孔7;所述光源分内置、外置两种,内置光源采用荧光灯源4,通过管5嵌于导流桶3中;外置光源采用荧光灯源4安装在钢丝圈15外侧,或反射形日光色镝灯10,安装在微藻培养袋1顶部,作为阴天或夜间的补充照明;内置光源所述荧光灯源4可以为1~4支(本实施例为4支);外置光源所述荧光灯源4选用2~6组,每组2~6支(本实施例为4组,每组3支);离微藻培养袋1的5~10厘米处垂直悬挂(本实施例在5厘米处垂直悬挂);所述反射形日光色镝灯10选用功率为200~400瓦特(本实施例采用200瓦特),离塑料薄膜培养袋1顶部30~60厘米处悬挂(本实施例在60厘米的顶部悬挂)。
所述管5采用机玻璃材料,一端盖板用O形橡胶圈密封,并通过胶水将荧光灯源4相连的导线密封安装于盖板上,另一端盖板与管体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管5内抽真空,直径为0.06~0.2米(本实施例为0.2米)。
所述增氧泵11与气管2之间设过滤器9,其过滤器9采用直径为35~50毫米(本实施例为50毫米)的针头式过滤器,内装有混合纤维酯微孔滤膜,滤膜孔径为0.30~0.65微米(本实施例为0.5微米),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和细菌。
微藻培养袋1为圆柱形,直径为0.3~0.7米,高度为1.0米~2.0米之间,微藻培养袋1的厚度为0.06~0.12毫米(本实施例0.3米直径,2.0米高,0.12毫米厚),材料为聚乙烯PE。
所述导流桶3为透明聚乙烯材料,厚度为0.06~0.10毫米,为圆柱状,直径为塑料薄膜培养袋的1/2~2/3(本实施例为0.06毫米厚,直径为塑料薄膜培养袋的1/2),导流桶3底部沿周长凿四个长方形4个方导流孔7,上部靠顶端凿四个长方形方导流孔7。
本发明工作过程是经过培养后的藻种、配制好的营养液及消毒海水通过进水管12流入微藻培养袋1,增氧泵11产生的气体经过针头式过滤器9将细菌和杂质滤掉,气管2连接针头式过滤器9和气石14,过滤后的空气在微藻培养袋1内上升,同时带动藻液上升,在导流桶3导流孔7处溢出至导流桶3外,藻液下降,通过导流桶3下部导流孔7重新进入导流桶3,完成整个循环。荧光灯4和反射型日光色镝灯10主要用于阴天或夜间的补充照明;管5内装荧光灯4用于提高内部光照度。塑料薄膜袋1底部设有底座8,底座8上有圆柱形钢丝圈15,用于固定微藻培养袋。培养好后的藻液通过孔口13流至饵料池,供养殖生产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主要由微藻培养袋(1)、光源、气管(2)、导流桶(3)、增氧泵(11)及气石(14)组成,其中微藻培养袋(1)安装在底座(8)上,位于圆柱形钢丝圈(15)内,微藻培养袋(1)底部设藻液排出口(13)与饵料池相通,顶部设进水管(12)与经过培养后的藻种、配制好的营养液及消毒海水相通,内部安装一导流桶(3);气管(2)位于导流桶(3)中,一端接收来自增氧泵(11)的气体,另一端与气石(14)相接,导流桶(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导流孔(7);所述光源安装在导流桶(3)里和/或钢丝圈(15)外侧或微藻培养袋(1)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光源分内置、外置两种,内置光源采用荧光灯源(4),外置光源采用荧光灯源(4)或反射形日光色镝灯(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内置光源所述荧光灯源(4)可以为1~4支;外置光源所述荧光灯源(4)选用2~6组,每组2~6支;离微藻培养袋(1)的5~10厘米处的侧面垂直悬挂;所述反射形日光色镝灯(10)选用功率为200~400瓦特,离微藻培养袋(1)顶部30~60厘米处悬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管(5)一端与盖板密封安装,另一端盖板与管体通过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气石(14)悬置在导流桶(3)底部与管(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有机玻璃管(5)内抽真空,直径为0.06~0.2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增氧泵(11)与气管(2)之间设过滤器(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过滤器(9)可以采用直径为35~50毫米的针头式过滤器,其内装有混合纤维酯微孔滤膜,滤膜孔径为0.30~0.65微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微藻培养袋(1)为圆柱形,直径为0.3~0.7米,高度为1.0米~2.0米,厚度为0.06~0.12毫米,材料为聚乙烯PE。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饵料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流桶(3)为透明聚乙烯材料,厚度为0.06~0.10毫米,直径为塑料薄膜培养袋的1/2~2/3,导流桶(3)底部沿周长凿1~4个导流孔(7),上部靠顶端凿1~4个长方形方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饵料微藻的培养装置。主要由微藻培养袋、光源、气管、导流桶、增氧泵及气石组成,其中微藻培养袋安装在底座上,位于圆柱形钢丝圈内,微藻培养袋底部设藻液排出口与饵料池相通,顶部设进水管与经过培养后的藻种、配制好的营养液及消毒海水相通,内部安装一导流桶;气管位于导流桶中,一端接收来自增氧泵的气体,另一端与气石相接,导流桶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孔口;所述光源安装在导流桶里和/或钢丝圈外侧或微藻培养袋顶部。该装置通过人工光源及其它辅助设施,实现饵料微藻饵料的全天候高密度培养,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培养的微藻密度大、不易被污染、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文档编号C12M3/00GK1483807SQ0313382
公开日2004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7日
发明者鹰 刘, 刘鹰, 杨红生, 刘保忠, 张涛, 王金霞, 毛劲松, 刘石林, 张桂臻, 俞志明, 冯志华, 张福绥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