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茶炒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23阅读:1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扁茶炒制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茶机械。主要用于西湖龙井、旗枪等扁形茶叶的炒制。
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它以其特有的色、香、味、形而闻名于世。其外形除要求“扁、平、光、滑”外,还要两头尖、中间宽,形如碗钉。为达到这些要求,过去对于龙井茶的炒制均采用手工制作。炒制时,工人一边用手在锅内摆动,碰撞茶叶、将茶叶横向排列,同时还要用手轻压,完成搭、捺、揿、压四道工序,因而这种手工炒制龙井茶叶的加工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工效低,而且危及炒茶工人的身体健康。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既能摸拟人工炒制动作,保持龙井茶叶特有的色、香、味、形特点,又能取代手工炒制的,高效扁茶炒制机械。
本发明所提出的任务是由以下措施来实现的1、本发明在炒制机内设置有两口半圆筒形的炒茶锅和一套由链条、链轮传动或皮带传动机构带动的偏心锅子振动机构,在炒茶锅的底部设置有自控电加热炉,以保证茶叶在振动机构的振动下自动理顺和茶叶在炒制过程中有足够的恒定的温度。
2、本发明在炒制机内设置有两套炒茶机构,在炒茶机构上设置有炒手和可任意调节其高度的揿手,以摸拟人工炒茶时手的翻炒动作和揿压动作。
3、在半圆筒形的炒茶锅的两端设置有两个半圆筒形的排叶槽,在半圆筒形炒茶锅的一边设置有半圆筒形的回叶槽,回叶槽的两端部的一边分别与两半圆筒形的排叶槽的一端相连,以形成两个由半圆筒形的炒茶锅、排叶槽、回叶槽所组成的循环炒茶回路。
4、在排叶槽内设置有排叶刷和出叶门,在回叶槽内设置有回叶刷和风道,风道与风机送叶器相通,以保证茶叶在炒手推炒、揿手加压之下,自动地流向排叶槽,在排叶槽中经排叶刷扫入回叶槽中,再由设置于回叶槽两端的风道中的微风吹入回叶槽的中间段,经回叶刷扫入炒茶锅内,如此反复循环不已,直至茶叶炒制完毕,由排叶槽内的出叶门排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保证了西湖龙井、旗枪等扁形茶叶的内在质量,而且大大改善了炒茶工人的操作条件和劳动强度,同时大大提高了炒茶效率。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图2a为本发明的侧视图b为发明炒茶机构曲柄连杆升降部份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图4a为本发明炒手的结构图b为炒手的侧视图图5为本发明偏心锅子振动机构的结构图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参照附图进行详细描述图1所展示的是本发明结构的主视图,它有一个机架(8),在机架(8)的上部设置有两套炒茶机构(1)和两口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与半圆筒形炒茶锅(2)一边相连的是半圆筒形的回叶槽(3),半圆筒形的排叶槽(7)设置在半圆筒形炒茶锅(2)的两端,在炒茶锅(2)的底部设置有偏心锅子振动机构(5),在机架(8)的底部设置有电动机和风机送叶器(6),偏心锅子振动机构(5)由电动机和链条链轮传动或皮带传动机构(4)带动。
图2a为本发明的侧视图,b为本发明炒茶机构曲柄连杆升降部分的示意图。图中炒茶机构(1)设置在机架(8)的上部,炒茶机构(1)分为炒手(15)和揿手(16)两部分。炒手(15)装在与横杆(13)相连接的两条连杆(14)上,並与设置于传动轴(18)两端的曲柄(9)、连杆(10)、及装在滑套(11)内的升降拉杆(12)相连接。而揿手(16)则直接安装在横杆(13)上,自控电加热炉(17)安装在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的底部。当传动轴(18)将电动机的动力传至曲柄(9)、连杆(10)、滑套(11)内的升降拉杆(12),推动横杆(13)作上、下升降运动时,安装于横杆(13)上的揿手(16)也相应产生上、下运动,以摸拟手工的揿压动作。而装在与横杆(13)相连接的两条连杆(14)上的炒手(15)则产生前后往复运动,以摸拟手工在炒茶锅内不停地翻炒茶叶,炒制好的茶叶则由出叶门(19)排出。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图中在半圆筒形炒茶锅(2)的两端设置有两个半圆筒形的排叶槽(7),在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的一边设置有半圆筒形的回叶槽(3),半圆筒形回叶槽(3)的两端部的一边分别与两半圆筒形的排叶槽(7)的一端相连,以形成两个由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排叶槽(7)、回叶槽(3)所组成的炒茶循环回路。此外,在半圆筒形的回叶槽(3)内设有回叶刷(21),在其端部设有风道,风道与风机送叶器(6)相连接,排叶槽(7)内设置有排叶刷(22)和出叶门(19)(图2)。
图4描述了炒手的具体结构。其中a为炒手(15)的结构图,b为炒手(15)的侧视图。炒手(15)由炒手板(23)、肖子(24)、推杆(25)、弧形连杆(26)、定位肖(27)、肖座(28)组成。在炒手板(23)上设置有挡住炒手板(23)向后活动的止动器(29)。
图5描述了偏心锅子振动机构的具体结构。偏心锅子振动机构(5)设置于炒茶锅(2)的底部,它由传动轴(30)、偏心套(31)、滚珠轴承(32)、轴承座(33)、球形连杆(34)、方形球座(35)组成。方形球座(35)设置于炒茶锅(2)的底部,球形连杆(34)的球形端置于方形球座(35)内,另一端与装有偏心套(31)、滚珠轴承(32)的轴承座(33)相连。偏心套(31)内装有传动轴(30)。当电动机带动传动轴(30)转动时,偏心套(31)随之一起转动,这时偏心套(31)经滚动轴承(32)、轴承座(33)、球形连杆(34)带动炒茶锅(2)产生周期性的振动,使茶叶在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内随振动自动理顺。
工作过程用自控电加热炉(17)将炒茶锅(2)加热至一定温度后,投入适量的青锅叶,然后启动炒茶机,炒手(15)作往复摆动,揿手(16)则作上、下揿压动作;炒茶锅(2)在偏心锅子振动机构(5)的带动下,作周期性的振动。由于炒茶锅(2)是个半圆筒形,炒手(15)是一块弧形板,茶叶在锅内经振动集中于锅底直线上。炒手板(23)向前摆动时,以加速度撞击茶叶,茶叶受侧面的推力和锅子振动作用逐渐排列成行,随炒手板(23)向外侧移动上升,並上、下翻动。当炒手板(23)向后移动时,茶叶溜下锅底,这时揿手(16)下压,茶叶受压。在压力作用下,一方面使茶叶慢慢压扁,另一方面使集中于锅中间的茶叶向炒茶锅两侧移动,从两侧流入排叶槽(7)内。在排叶槽(7)内,排叶刷(23)作向后作回转运动,将落入槽内的茶叶立即扫至回叶槽(3)内。由于回叶槽(3)两端部设有风道并与风机送叶器(6)相通,风道中的微风一面把茶叶受热后的水分吹干冷却,同时把茶叶送至回叶槽(3)的中间位置,由回叶刷(21)向前回转时,扫入前面的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内。如此循环回流不断地推炒、风干、直至炒好由出叶门(19)排出为止。
权利要求
1.一种含有机架(8)、自控电加热炉(17)、电器控制箱(20)以及电动机的用于西湖龙井、旗枪等扁形茶叶炒制的炒制机,其特征在于在该炒制机机架(8)的上部设置有两套炒茶机构(1)和两口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在半圆筒形炒茶锅(2)和两端设置有两个半圆筒形的排叶槽(7),在半圆筒形炒茶锅(2)的一边设置有半圆筒形的回叶槽(3),半圆筒形的回叶槽(3)的两端部的一边分别与两排叶槽(7)的一端相连,以形成两个由半圆筒形炒茶锅(2)、半圆筒形的排叶槽(7)、半圆筒形的回叶槽(3)所组成的炒茶循环回路,在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的底设置有偏心锅子振动机构(5),偏心锅子振动机构(5)由电动机、链条链轮传动机构(4)(或皮带传动机构)带动,在机架(8)的底部设有风机送叶器(6),炒茶机构(1)由炒手(15)和揿手(16)两部份组成,炒手(15)装在与横杆(13)相连接的两条连杆(14)上,並与设置于传动轴(18)两端的曲柄(9),连杆(10)和装在滑套(11)内的升降拉杆(12)相连接,揿手(16)装在横杆(13)上,並可任意调节其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扁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炒手(15)的炒手板(23)上设置有可挡住炒手板(23)向后活动的止动器(27)。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扁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偏心锅子振动机构(5)由传动轴(30)、偏心套(31)、滚珠轴承(32)、轴承座(33),球形连杆(34),方形球座(35)组成,方形球座(35)设置于炒茶锅(2)的底部,球形连杆(34)的球形端置于方形球座(35)内,另一端与装有偏心套(31)、滚珠轴承(32)的轴承座(33)相连,偏心套(31)内装有传动轴(30)。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扁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在回叶槽(3)内设置有回叶刷(21),在回叶槽(3)两端设有风道,风道与风机送叶器(6)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扁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在排叶槽(7)内设置有排叶刷(22)和出叶门(19)。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茶机械。主要用于西湖龙井、旗枪等扁形茶叶的炒制。传统的西湖龙井、旗枪等扁形茶叶的炒制,均采用手工制作。这种制茶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工效低、而且危及炒茶工人的身体健康。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制茶机内设置炒茶机构(1)、半圆筒形的炒茶锅(2)、回叶槽(3)、链条链轮传动机构(4)、偏心锅子振动机构(5)、风机送叶器(6)、排叶槽(7)、自控电加热炉(17)、电器控制箱(20)以及电动机等使其能完全摸拟人工炒茶动作,从而不仅提高了茶叶炒制工效,同时大大改善了工人的操作条件和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A23F3/00GK87207553SQ87207553
公开日1988年2月3日 申请日期1987年4月29日
发明者陈宝根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浙江肖山茶机制造厂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