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172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在葛仙米的养殖水体中,同时混养水生动物。其中,所述水生动物为滤食性水生生物和/或杂食性水生动物。所述滤食性水生动物为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食藻虾和食藻螺中的一种或多种。该生态养殖方法所使用的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或在天然水域中进行网箱围隔式养殖。本发明将葛仙米和水生动物生态多元化混合培养,自组织、自循环;通过混养水生动物,增加了养殖空间的利用率;无需任何人工光源进行补光,室外全开放式培养,无需换水,养殖水体中不添加任何营养成分;葛仙米的营养方式属于光合异养型,曝气系统所通空气无需过滤,鼓气量无需太大,更无需消耗商品化的CO2气体。
【专利说明】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蓝藻的养殖,具体涉及一种低成本环保型的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生态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葛仙米是念珠藻属(NostocVauch)中的 拟球状念珠藻(NostocsphaeoidesKutzing)的俗称,它属于蓝藻门(Cyanophyta),蓝藻纲(Cyanophyceae),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是一种珍贵的淡水固氮蓝藻。
[0003]葛仙米在世界上的分布极其稀少,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山区的水稻田中,湖北鹤峰的产量最高,据报道非洲等地也有少量分布。葛仙米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是一道营养丰富的传统佳肴,而且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功效。然而,由于农业耕作方式的不恰当和葛仙米野生资源的不合理采收,导致葛仙米的野生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产量锐减,如今已是仙踪难觅,濒临灭绝。近年来,对葛仙米野生资源的保护已经提上了日程,同时人工养殖技术也迅速兴起。人工养殖葛仙米是保护葛仙米物种资源的一个必要途径,人类已经做了太多干预自然的错事,如今需要人类通过再次干预自然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葛仙米的人工养殖项目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商机巨大。除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之外,而且深加工前景广阔,更为重要的是其有望被开发成为一种生态氮肥,从而荣归故里,发挥其在原生境中应有的生态功能。
[0004]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葛仙米人工养殖的科研单位。由水生所研究员胡征宇博士主持的葛仙米人工养殖研究项目在2003年即已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首次在国内外成功实现了葛仙米的人工养殖。近十年来葛仙米养殖产业日益兴起,多数采用室内养殖的模式,依靠人工光源进行光合生长,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产量颇低。亦有通过建造阳光温室大棚进行室外培植的养殖模式,但是其养殖模式单一。然而无论是室内养殖还是室外养殖,其培养用水中都需要添加大量的人工营养成分。
[0005]中国专利CN101792716B中公开的方法提及利用葛仙米的养殖废水在下游饲养水生动植物,再将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来饲养葛仙米,此法为半开放式培养,需要将葛仙米和水生动植物分池培养,系统运行复杂且操作繁琐,且此专利未对此养殖系统的具体运行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室外培养条件随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葛仙米的生活史复杂,从丝状体生长发育成较大的球体需要的生长周期较长,通常在生长速度较高的夏季(生产旺季)也需要至少2个月的生产周期才能实现从丝状体到5mm以上球体的发育。且目前国内葛仙米的养殖全部采用单一物种的养殖模式,葛仙米的室外养殖技术较难普及,其实施过程难点较多,尚未见经济环保的葛仙米人工一体化生态养殖的详细报道。

【发明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与水生动物混合培养,实现养殖系统的物种多元化,且各物种之间实现互惠共生,养殖水体中不添加任何营养成分,生产的葛仙米产量高、品质优,并且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可最大程度的节约水资源和降低能耗。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在葛仙米的养殖水体中,同时混养水生动物。
[0008]优选的,所述水生动物为滤食性水生生物和/或杂食性水生动物。
[0009]优选的,所述滤食性水生动物为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食藻虾和食藻螺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滤食性贝类,如河蛘;食藻虾,如大和藻虾、黑壳虾等;食藻螺,如斑马螺等。
[0010]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种源为直径≥ 1mm的球体。
[0011]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的接种量为:球体直径为l_2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3_8g/L,或球体直径为2-3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5_10g/L,或球体直径为3_5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8-15g/L。
[0012]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种源与所述水生动物的生物量之比为2-10:1。
[0013]优选的,当混养的水生动物含有杂食性水生动物时,虽然杂食性水生动物可能会摄食葛仙米,但是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解决摄食问题,其中杂食性水生动物,如团头鲂、
鲫鱼、鲤鱼等。
[0014]所述葛仙米种源的球体直径大于所述杂食性水生动物的口径大小,使水生动物因口小而难以吞食葛仙米;
[0015]或者,所述养殖水体分区域混养所述杂食性大型水生动物,使水生动物和葛仙米分开但水体相通即可,例如在养殖水体内拉设筛网即可实现同池分隔的目的。
[0016]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的养殖条件可选择:室外阳光温室、自然光照。
[0017]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的养殖条件亦可选择:天然水域的网箱围隔式培养,自然光照。
[0018]优选的,在养殖过程中,当培养水体液面以下0.5米处的光透过率小于50%时,及时筛取出球体直径较大的葛仙米;当水生动物的生物量≥3.3g/L时,需及时捕捞,并将其生物量控制在3.3g/L以下。
[001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生态养殖方法所使用的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
[0020]所述开放式培养池设置在室外阳光温室内,用于接种葛仙米种源,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底部铺设曝气管,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出水管道与过滤系统相连,所述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浮游生物和水体残渣;所述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视不同水体特性而定,对养殖时间较长的水体进行定期活化(活化:水体澄清并且重新吸收了适量的营养元素)。
[0021]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
[0022]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
[0023]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以天然水体为水源;
[0024]所述开放式培养池设置在室外阳光温室内,用于接种葛仙米种源,所述开放式培养池内的养殖水体由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供给,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底部铺设曝气管,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出水管道与过滤系统相连,所述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浮游生物和水体残渣;优选的曝气管为穿孔曝气管或微孔曝气管。
[0025]所述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视不同水体特性而定,对养殖时间较长的水体进行定期活化(活化:水体澄清并且重新吸收了适量的营养元素)。
[0026]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选择球体直径> I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于所述开放式培养池,养殖葛仙米的光源为自然光源,所述葛仙米的接种量为:球体直径为l_2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3-8g/L,或球体直径为2-3_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5-10g/L,或球体直径为3-5_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8-15g/L。同时混养滤食性水生生物,所述葛仙米种源与所述水生动物的生物量之比为2-10:1。
[0027]在养殖过程中,当培养水体液面以下0.5米处的光透过率小于50%时,及时筛取出球体直径较大的葛仙米。
[0028]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
[0029]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
[0030]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以天然水体为水源;
[0031]所述开 放式培养池设置在室外阳光温室内,用于接种葛仙米种源,所述开放式培养池内的养殖水体由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供给,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底部铺设曝气管,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出水管道与过滤系统相连,所述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浮游生物;优选的曝气管为穿孔曝气管或微孔曝气管。
[0032]所述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视不同水体特性而定,对养殖时间较长的水体进行定期活化(活化:水体澄清并且重新吸收了适量的营养元素)。
[0033]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选择球体直径> I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于所述开放式培养池,养殖葛仙米的光源为自然光源,所述葛仙米的接种量为:球体直径为l_2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3-8g/L,或球体直径为2-3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5_10g/L,或球体直径为3-5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8_15g/L。同时混养滤食性水生生物和杂食性水生动物。所述葛仙米种源与所述水生动物的生物量之比为2-10:1。
[0034]所述葛仙米种源的球体直径大于所述杂食性水生动物的口径大小,使水生动物因为口小而难以吞食葛仙米;或者,所述养殖水体分区域混养所述杂食性大型水生动物,使水生动物和葛仙米分开但水体相通即可。
[0035]在养殖过程中,当培养水体液面以下0.5米处的光透过率小于50%时,及时筛取出球体直径较大的葛仙米。
[003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生态养殖方法所使用的天然水域的网箱围隔式养殖系统,包括网箱围隔培养系统和曝气系统。
[00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38]1、将葛仙米和水生动物生态多元化混合培养,自组织,自循环;
[0039]2、通过混养水生动物,增加了养殖空间的利用率;
[0040]3、完全利用太阳光,无需任何人工光源进行补光,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
[0041]4、室外全开放式培养,无需为了避免杂藻污染而配备其它遮盖装置;
[0042]5、养殖水体中不添加任何营养成分;[0043]6、全开放式培养池养殖系统只需补水,无需换水;
[0044]7、天然水域网箱围隔式养殖系统充分利用了天然水体的优势,网箱内的水体与周围的水体相连通,无需对网箱内的养殖水体进行补充和更换;
[0045]8、葛仙米的营养方式属于光合异养型,曝气系统所通空气无需过滤,鼓气量无需太大,更无需消耗商品化的CO2气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6]图1为穿孔曝气管在长方形培养水池底部的布局;
[0047]图2为穿孔曝气管剖面图;
[0048]图3为穿孔曝气管俯视图;
[0049]图4为微孔曝气管在圆形培养水池底部的布局;
[0050]图中:1、顶孔;2、侧孔;3、芽孔曝气管;4、微孔曝气管;5、通气管;6、曝气石。【具体实施方式】
[0051]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 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52]实施例1水池培养系统的建造
[0053]本实施例共涉及3个水池,分别为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
[0054]直接在阳光温室内建造开放式培养水池,长12米,宽6米,高2米。或者为正方形、圆形的开放式培养水池。为了方便操作,水池嵌入地面I米,高出地面I米。整个培养水池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池壁和池底都铺设加厚白色塑料布,并用无毒胶将塑料布胶黏固定以确保塑料布与水池侧壁和池底之间无缝隙无死角。在长方形水池底部铺设穿孔曝气管3,多条穿孔曝气管平行铺设(如图1所示),穿孔曝气管分别设有多个顶孔I和多个侧孔2(如图2所示),并间隔排列,侧孔间的间距大于顶孔间的间距,顶孔向上放置(如图3所示);孔径为5mm,顶孔间距为10cm,同一侧的侧孔间距为20cm。圆形培养水池中铺设微孔曝气管4,多条微孔曝气管以同心圆的方式铺设,并与通气管5相连通,通气管用于给微孔曝气管供气,在培养水池的圆心处设置曝气石6(如图4所示),在圆心处添加曝气石是为了优化曝气效果,圆心处的曝气石形成一股强大的上升气流,和与之相邻的微孔曝气管产生的环形气流产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冲击力,避免在圆心处产生曝气死角。微孔曝气管的外径为25_,内径为12_。对于葛仙米而言,曝气可促进CO2气体溶于水中,CO2是葛仙米的一种碳源,同时曝气使底部的葛仙米有机会到水体表面接受充足的光照,加强光合作用,从而增加葛仙米的生长速度。对于水生动物而言,曝气能够起到增氧的作用。排水管道位于池底,进水管道位于池壁顶部,亦可采用抽水泵接水管直接抽水入池,排水管道与石英砂过滤系统相连。
[0055]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为泥水池,无需用防水混凝土浇筑池壁,而是在池底铺一层河道或湖泊的底泥,厚度> 0.5m,定期向水池中投放水稻秸杆等植物体残骸。因为在长期养殖水生植物的水体中,有些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及时循环,如C、N ;而矿质营养元素如Fe等不能及时得到循环再利用,因此在培养系统中极易枯竭,易影响葛仙米的生长。所以采用上述方式构建开放式水体活化池,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速活化池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循环;水池底部的底泥中亦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及时向水体中补充营养,从而增加活化池中养殖水体的营养丰度,使多种营养成分可以及时循环再利用。活化池中水体营养含量也不宜过高,否则藻类植物容易大量繁殖,因此同时在水体活化池中养殖金鱼藻和凤眼莲等水体净化植物,以加强对该池营养成分含量的控制。
[0056]实施例2天然水域网箱围隔的建造
[0057]室外天然淡水水域的网箱围隔中养殖葛仙米的培植系统,包括网箱围隔培养系统和曝气系统。
[0058]采用固定式网箱。选择双层聚乙烯合成纤维筛网作为网衣材料,筛网孔径可在50-100目之间。采用毛竹作为撑桩来 支撑网箱,先打好4个角桩,在每条边上按一定的间隔距离打间桩。撑桩上用横梁加固。网箱上的绳环可直接挂在相应位置的撑桩上。网箱可设在水深2米以上的浅滩水域。网箱形状可为长方体、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网箱底部材质与侧壁材质相同,并且完整的连在一起,以保证其中的葛仙米不会从底部泄露。网箱围隔内的水体与其周围水域的水体是连通的,但是葛仙米球体不会穿过网箱。
[0059]为避免涨水造成的葛仙米溢出,可采用两种方式加以预防:
[0060]1、整套网箱不设顶盖,为顶部开口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保证网箱高出水面距离不低于5米;
[0061]2、整套网箱设顶盖,顶盖材质和侧壁材质相同,并且顶盖和侧壁完整的连在一起,保证涨水后水面高出网箱高度后葛仙米不会从网箱中流失。
[0062]此网箱制作简便,成本低廉,并且便于收获葛仙米和清洗网箱。可用水泥桩作支撑架,上面铺设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搭建栈桥,以连接网箱和堤岸,方便操作和管理。
[0063]曝气系统的通气管沿着撑桩上的横梁铺设,在通气管道上钻气孔,气孔与硅胶管相连,硅胶管的另一头连接曝气石并垂到网箱底部。可选择直径为20cm中间进气的圆盘曝气石,曝气石在网箱底部的密度为每平方米I个。
[0064]实施例3葛仙米球体种源的筛选
[0065]用40目筛网在葛仙米种源中筛选直径> Imm的葛仙米球体作为开放式培养水池的种源。
[0066]实施例4葛仙米和鲢鳙鱼的一体化培养
[0067]1、开放式培养池培养
[0068]I)温室全开放式培养池培养的关键控制工艺
[0069]开放式培养池液面高I米,液面以上无需做任何遮盖处理。温室顶部的外遮阳系统可实现机械化自动拉伸和收缩,起到有效的控光作用。温室内培养池液面以上光强控制在 5000-200001ux 之间。
[0070]采用天然水体作为水源。无需添加任何人工营养成分。采用漩涡式气泵带动水池的通气系统,每日的通气时间为8-12小时。
[0071]在开放式培养池中接种葛仙米种源,球体直径为l_2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3-8g/L,或者球体直径为2-3_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5-10g/L,或者球体直径为3_5_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8-15g/L。
[0072]混养的水生动物为鲢鳙鱼,其体长为10-20cm为佳,葛仙米种源和鲢鳙鱼的生物量之比可在2-10之间波动。引入水生动物的目的有四:①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资源,获得葛仙米养殖的副产品。水生动物可以通过摄食培养水体中的有机碎屑、杂藻、天然生长的浮游动物获得生长;②互惠共生,营造生态共生效应。水生动物呼吸代谢的产物CO2是藻类植物生长的碳源,藻类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代谢产生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O2 ;滤食性水生动物通过摄食杂藻可以降低杂藻与葛仙米之间的营养竞争。③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起到加快水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④水生动物可以摄食水体中的有机碎屑、杂藻和天然生长的浮游动物,将这些食物吸收利用后其排泄物会增加水体氨氮含量,通过水体微生物的分解利用,铵态氮大部分会转变为硝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都是藻类生长可以利用的合成态氮源,只是不同藻类对这两种氮源利用的比例不同。
[0073]2)开放式培养池水位的控制
[0074]由于是全开放式培养,开放式培养池水体的蒸发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温度高的夏季,需要及时根据水位下降的情况予以补水,当水位下降了 1/3时必需马上补充水分以避免水体中营养成分因浓度过高而造成的毒副作用,同时也能使生态养殖水体中所欠缺的关键矿物营养元素得到及时补充。
[0075]3)生态养殖水体的活化
[0076]视不同地区天然水体水质的不同而定,若无突发情况,开放式培养池中的水体可定期活化,活化周期为6-12个月,活化后的养殖水体有利于提高葛仙米的品相。活化过程在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中进行。经过长久养殖如果养殖水体中出现杂藻水华(即杂藻生物量非常高导致水体中的藻浆异常浓厚),则需要及时将水体通过过滤系统抽入水体活化池中进行活化。
[0077]若天然水体中富含多种葛仙米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通过定期补液即可满足葛仙米的生长需求,则无需对养殖水体进行定期活化。
[0078]4)生物体的及时收获
[0079]葛仙米种源和水生动物的一体化同池培养的关键是对各个物种生物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控。
[0080]当培养水体液面以下0.5米处的光透过率小于50%时,需及时进行分密度转接培养或者收获。如果葛仙米球体直径在5_以下,可转入其它培养容器中继续培养;如果葛仙米的球体直径在5_以上,可根据需要判断是继续转接培养还是及时收获。
[0081]当水生动物的生物量≥3.3g/L时,需及时捕捞,并将其生物量控制在3.3g/L以下。
[0082]2、网箱围隔式培养
[0083]立体网箱的水柱高度可控制在1-2米之间,网箱顶部无需设遮阳系统,通过调控网箱在撑桩上的固定位置和曝气量控制葛仙米在水柱中的运动高度实现控光的目的,使葛仙米在其运动的高度范围内接受5000-200001ux的光照强度即可。
[0084]网箱内的水体和其周围水域的水体之间是连通的,仅由筛网相隔,加上曝气系统的运行,使网箱内的水体和其周围水域的水体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网箱内水体中的营养能够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因此网箱内的培养水体无需进行预处理,无需添加任何人工营养成分,无需补液,亦无需对培养水体进行定期活化。但是需要根据天然水体水位的高低对此固定网箱的高度进行及时调整。采用漩涡式气泵带动水池的通气系统,每日的通气时间为8-12小时。
[0085]其它培养工艺,如各物种大小和接种量的控制,生物体的及时收获等同开放式培养池的培养工艺。
[0086]实施例5葛仙米和河蛘的一体化培养
[0087]葛仙米和河蛘的一体化培养方法同实施例4,所不同的是投喂的河蛘大小不限,且在立体网箱中养殖时需要在网箱底部设置支撑物,避免因水箱网衣承载不了河蛘的重量导致网衣破裂。
[0088]实施例6葛仙米和大和藻虾的一体化培养
[0089]葛仙米和大和藻虾的一体化培养方法同实施例4,所不同的是投喂的虾苗个体大小通常为> lcm。虽然大和藻虾是典型的食藻虾,但是葛仙米独特的球体形态和其球体表面的光洁特性使食藻虾无法以葛仙米为食。
[0090]实施例7葛仙米和斑马螺的一体化培养
[0091]葛仙米和斑马螺的一体化培养方法同实施例4,所不同的是投喂的斑马螺为3cm以下的幼螺为主,且在立体网箱中养殖时需要在网箱液面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浮板,使螺具有液面以上的栖息场所。
[0092]实施例8葛仙米和团头鲂、鲫鱼、鲤鱼的一体化培养
[0093]葛仙米与团头 鲂、鲫鱼、鲤鱼的一体化培养方法同实施例4。所不同的是将球体直径较大的葛仙米(> 3mm)和体长较小的团头鮮、鲫鱼和鲤鱼(体长< 1cm)混养,使鱼因为口小而难以吞食葛仙米。实施例9葛仙米和团头鲂、鲫鱼、鲤鱼的一体化分区域培养
[0094]葛仙米和团头鲂、鲫鱼、鲤鱼的一体化分区域培养方法同实施例4。所不同的是通过拉设筛网在培养池或者网箱内部分区域养殖葛仙米和鱼,将鱼和葛仙米分开但是水体相通,保证鱼不会吞食葛仙米。
[0095]对比例生态养殖效果评估
[0096]1、生态养殖模式(实施例4-9)下的葛仙米年平均生长速率与单一养殖模式(对照)的比较
[0097]表1不同实施例的葛仙米年平均生长速率(g.g—1.Cf1)
[0098]
【权利要求】
1.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葛仙米的养殖水体中,同时混养水生动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动物为滤食性水生生物和/或杂食性水生动物;优选的,所述滤食性水生动物为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食藻虾和食藻螺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的种源为直径^ Imm的球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的接种量为:球体直径为l_2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3-8g/L,或球体直径为2_3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5-10g/L,或球体直径为3-5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8_15g/L。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种源与所述水生动物的生物量之比为2-1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混养的水生动物含有杂食性水生动物时, 所述葛仙米种源的球体直径大于所述杂食性水生动物的口径大小,使水生动物因为口小而难以吞食葛仙米; 或者,所述养殖水体分区域混养所述杂食性大型水生动物,使水生动物和葛仙米分开但水体相通即可。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的养殖条件为:室外阳光温室、自然光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养殖过程中,当培养水体液面以下0.5米处的光透过率小于50%时,及时筛取出球体直径较大的葛仙米;当水生动物的生物量≥3.3g/L时,需及时捕捞,并将其生物量控制在3.3g/L以下。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所使用的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 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以天然水体为水源; 所述开放式培养池设置在室外阳光温室内,用于接种葛仙米种源,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底部铺设曝气管,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出水管道与过滤系统相连,所述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浮游生物和水体残渣; 所述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对养殖时间较长的水体进行定期活化。
10.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所使用的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天然水域中进行网箱围隔式养殖,包括网箱围隔培养系统和曝气系统。
【文档编号】C12N1/20GK104031866SQ201410269493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7日
【发明者】安彦君, 周丰, 王卫, 易思富, 熊斌, 杨胜辉, 王远忠, 陈牧 申请人:常德炎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炎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