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萎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623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茶叶萎凋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具体涉及茶叶萎凋系统的改进。目的是提供一种萎凋空间内温度均匀的茶叶萎凋系统,包括热风炉、萎凋房、萎凋输送结构,萎凋房由底部连为一体的外房和内房构成,內房的顶部与外房之间形成矩形腔室,內房四壁与外房四壁之间形成环形腔室,矩形腔室的四周连通环形腔室的顶部,在內房的四壁分布连通其内部和环形腔室的通孔,內房的中心具有底部和顶部均与其连成一体的出风室,出风室的侧壁上分布连通內房内部和出风室内部的通孔,在出风室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外房外部的出风口,在外房的一侧具有连通矩形腔室的进风管道,热风炉的出风管正对进风管道,并且与进风管道之间具有间距,萎凋输送结构位于內房与出风室之间。保证了茶叶萎凋失水均匀。
【专利说明】茶叶萎凋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机械,具体涉及茶叶萎凋系统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 茶叶萎凋是指将采下的鲜茶叶按一定厚度摊放,通过晾晒,使鲜茶叶呈现萎蔫状 态。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萎凋过程中,鲜茶叶发生 一系列变化:水分减少,叶片由脆硬变得柔软,便于揉捻成条;叶中所含酶类物质的活性增 强,促使淀粉、蛋白质、不溶性原果胶等鲜茶叶成分发生分解、转化,生成葡萄糖、氨基酸、可 浴性果胶等有利于成茶品质的有效物质,多酚类物质也程度不同地氧化。正常而有效的萎 凋,使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并有水果香或花香,成茶滋味醇而不苦涩。萎凋需要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等条件。
[0003] 传统的制作红茶是通过以下两种萎凋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将鲜茶在太阳光下 自然萎凋,看茶叶变软后就要搬到室内来,搬到室内后,首先让茶叶放着不要动,这时叶子 中间的水分就会补给到叶尖与叶缘去,因为这些部位是水分向外散发的地方。经过一段时 间的静置(如一个半小时),水分已经分布平均,将茶叶搅拌一下,促使水分继续散发,接着 又是静置,使水继续分布平均。就这样一次的搅拌,一次的静置,直至叶子的每一部分细胞 都平均消失到我们期望的水分为止。在萎凋的前半段,搅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水分散发, 到了后半段,搅拌的时间与力量都会加大,借着叶子与叶子间的相互磨擦,带动氧化(即发 酵)的进行。这种萎凋方式制作时间长、温度不好控制,影响工作效率。
[0004] 另一种方式是,将鲜茶放置在萎凋房,在通过人工劳动力操作,这种不但增加人力 成本,而且时间长一般要36小时才能完成,也影响工作效率,以上两种不能提高工作生产 效率。因此有人发明了一种自动化萎凋房,并申请了专利,其专利号为201320503820. 3,该 自动化萎凋房采用输送带将茶叶在萎凋房内进行输送,实现了茶叶输送的自动化,有效地 减少了人力成本,并在萎凋房墙体的一侧通过管道直接连通热风炉给萎凋房送热气,达到 了缩短红茶的萎凋时间,提到工作效率的效果。但是该自动化萎凋房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 1.由于热风炉直接连通萎凋房的一侧,直接进入萎凋房的热风容易把靠近热风炉一侧的茶 叶烧坏,并且热风从萎凋房一侧流向另一侧,使萎凋房两侧的空气温度不均匀,靠近热风炉 一侧的空气温度始终高于另一侧的温度。2.由于该萎凋房的输送带是从上往下单向输送 的,当茶叶铺满萎凋房内的输送带后即停止输送,开始萎凋过程,但是由于热空气是向上流 动的,而在整个萎凋过程中,茶叶都静止不动,使下层的茶叶的萎凋温度始终低于上层的茶 叶的萎凋萎凋,因此致使整个萎凋房内的茶叶萎凋失水不均匀,从而影响茶叶的质量。3.茶 叶在整个萎凋过程中,都处于静止的状态,进一步地影响了萎凋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的萎凋空间内温度均匀的茶叶萎凋系统,保证茶叶萎凋 失水均匀。
[0006]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萎凋系统,包括热风 炉、萎凋房、萎凋输送结构、进茶输送带和出茶输送带,所述萎凋房由在底部连为一体的外 房和内房构成,内房的顶部与外房之间形成矩形腔室,内房的四壁与外房的四壁之间形成 环形腔室,矩形腔室的四周连通环形腔室的顶部,在内房的四壁均匀分布有连通其内部和 环形腔室的通孔,在内房的中心具有底部和顶部均与其连成一体的出风室,出风室的侧壁 上均匀分布有连通内房内部和出风室内部的通孔,在出风室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外房外部的 出风口,在外房的一侧具有连通矩形腔室的进风管道,所述热风炉的出风管正对进风管道, 并且与进风管道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萎凋输送结构位于内房与出风室之间。
[0007] 优选的:所述进风管道的内径大于热风炉的出风管的内径,并且在进风管内安装 有进风风扇。
[0008] 优选的:所述出风室侧壁上的通孔的分布密度大于内房侧壁上的通孔分布密度。
[0009] 前述任意结构都可以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出风风扇。
[0010] 优选的:所述萎凋输送结构是由第一输送带组、第二输送带组和两个提升输送带 组成的循环输送结构,其中一个提升输送带的输入端对应第一输送带组的输出端接取茶 叶,其输出端对应第二输送带组的输入端输出茶叶,另一个提升输送带的输入端对应第二 输送带组的输出端接取茶叶,其输出端对应第一输送带组的输入端输出茶叶,至少一个提 升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可以转换,出茶输送带的输入端与输送方向可以转换的提升输送带的 下端对应接取茶叶,进茶输送带的输出端对应第一输送带组输出茶叶。
[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带组、第二输送带组和两个提升输送带对出风室形成包围; 所述第一输送带组由从上至下平行分布的至少为三个的奇数个输送带组成,每相邻两个输 送带的输送方向相反且其中在下的输送带的输入端对应在上的输送带的输出端接取茶叶; 所述第二输送带组的结构与第一输送带组的结构相同,且第二输送带组的位置为与在第一 输送带组完全重合的情况下绕内房中轴线相对第一输送带组在水平方向上旋转180度。
[0012] 优选的:所述提升输送带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第一输送带组和第二输送带组斜向设 置。
[0013]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带组和第二输送带组的最上层的输送带的输入端位于由上 至下第二层输送带的中部正上方。
[0014] 优选的:所述进茶输送带的输出端对应第一输送带组的次层输送带的输入端输出 茶叶。
[0015] 优选的:所述萎凋房的侧壁开设有分别供进茶输送带和出茶输送带进入的进茶通 道和出茶通道,进茶通道和出茶通道分别贯穿外房和内房,并且进茶通道和出茶通道与环 形腔室之间均为互不相通的结构,所述萎凋房的侧壁上设置有对进茶通道和出茶通道进行 封闭的可开启的滑门。
[0016]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将热风炉的出风管与萎凋房的进风管道间隔设 置,使热风隔空吹入萎凋房内,在热风进入萎凋室的同时,进风管道附近的常温空气也在热 风的气流带动下进入萎凋室,常温空气和热空气先在矩形腔室内进行混合均匀后再进入环 形腔室,经过内房侧壁上的通孔进入内房内部对茶叶进行萎凋,最后经过出风室上的通孔, 从内房内部进入出风室经出风口排出。由于采用了矩形腔室预先对热空气进行隔离,避免 过热的空气直接进入萎凋空间内,使部分先接触到热空气的茶叶被烧坏,热空气从环形腔 室从四周同时向中心流动,空气流动均匀,从而使整个萎凋空间内的空气温度较为均匀。并 且由于采用从上至下的空气流向,能够尽量克服热空气向萎凋空间的上方流动,使热空气 能够到达萎凋空间的底部,避免了萎凋空间的上下部分产生温差,进一步保证了整个萎凋 空间内的温度均匀,使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茶叶都能得到充分的萎凋,满足制茶工艺要求。 在进风管道内部设置进风风扇,可以加快热风和常温空气的进风速度,并且在萎凋后期,停 止热风输送后,可以更快地将常温空气引入萎凋空间,对茶叶进行降温。在出风室的出风口 安装的排风风扇可以进一步加快萎凋空间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并且及时地将茶叶萎凋过程 中散发的水汽排出萎凋空间。另外,在萎凋空间内部采用了循环输送结构进行茶叶输送,在 萎凋过程中,使茶叶可以在萎凋空间内部进行循环输送,茶叶在各输送带间传输的过程中, 实现了对茶叶的翻动,进一步保证茶叶茶叶能够达到萎凋的品质要求,并且同时也使茶叶 在不同高度位置变化,使茶叶更加均匀地与热空气接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委调室沿A~A向剖切后的结构不意图; 图4为图2中沿A~A向剖切后的委调室的结构不意图; 图5为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3沿A-A向剖切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萎凋输送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如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茶叶萎凋系统,包括热风炉、萎凋房1、萎凋输送结构、 进茶输送带6和出茶输送带7,进茶输送带6和出茶输送带7均为现有结构,主要由主动辊 和从动辊进行带动,在此不再赘述其具体结构。本发明的附图仅示出了进茶输送带6和出 茶输送带7的部分结构。热风炉的结构也不是本发明的结构改进所在,因此采用任意可用 于茶叶萎凋的热风炉均可。本发明的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发明改进有关的风炉的出风管2部 分。
[0019] 所述萎凋房1由在底部连为一体的外房11和内房构成,内房12的顶部与外房11 之间形成矩形腔室,内房12的四壁与外房11的四壁之间形成环形腔室,矩形腔室的四周 连通环形腔室的顶部,在内房12的四壁开设有连通其内部和环形腔室的若干通孔,通孔在 内房12的四壁均匀分布。在内房12的中心具有底部和顶部均与其连成一体的出风室13, 出风室13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内房12内部和出风室13内部的若干通孔,通孔在出风室13 的侧壁均匀分布,并且出风室13侧壁上的通孔的分布密度大于内房12侧壁上的通孔分布 密度。内房12与出风室13之间的空间即为萎凋空间。
[0020] 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在萎凋房1的下方的地面上固定有支架,外房11安装在支架 上。在出风室13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外房11外部的出风口 14,在实际建造过程中该出风口 14的外端连接管道,管道从萎凋房1的下方延伸出萎凋房1底部覆盖的范围后,将管口倾 斜向上固定,便于空气排出,避免空气回流到萎凋空间内。所述出风口 14处安装有出风风 扇20,可以加快萎凋空间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并且及时地将茶叶萎凋过程中散发的水汽排 出萎凋空间。
[0021] 在外房11上部的一侧具有连通矩形腔室的进风管道3,所述热风炉的出风管2正 对进风管道3,并且与进风管道3之间具有间距,间距的大小在建造过程中根据萎凋室的萎 凋容量进行适当选择即可。
[0022] 进风管道3的内径大于热风炉的出风管2的内径,以使萎凋房1外的常温空气容 易进入进风管道3。在进风管内安装有进风风扇4,可以加快热风和常温空气的进风速度, 并且在萎凋后期,停止热风输送后,可以更快地将常温空气引入萎凋空间,对茶叶进行降 温。
[0023] 所述进风管道3的数量可以根据萎凋室的萎凋容量进行选择,每个进风管道3对 应设置一个热风炉的出风管2,或者在萎凋容量较大,进风管数量较多的情况下,需要加大 常温空气的进入量,也可以预留几个单独的进风管道3,即不对这几个进风管道3对应设置 热风炉的出风管2。在本实施方式中,进风管道3设置为两个,并且对应设置有两个热风炉 的出风管2。
[0024] 所述萎凋输送结构位于内房12与出风室13之间的萎凋空间内。萎凋输送结构是 由第一输送带组8、第二输送带组9和两个提升输送带10组成的循环输送结构。如图5所 示,第一输送带组8、第二输送带组9和两个提升输送带10对出风室13形成包围。
[0025] 所述第一输送带组8与第二输送带组9的结构完全相同,且第二输送带组9的位 置为与在第一输送带组8完全重合的情况下绕内房12中轴线相对第一输送带组8在水平 方向上旋转180度,即第二输送带组9与第一输送带组8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以内房12中轴 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角点互成180度。两个提升输送带1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第一输送 带组8和第二输送带组9斜向设置,可以尽量缩小第一输送带组8与第二输送带组9之间 的间距,使萎凋房1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减少萎凋房1的占地面积。本实施方式中,提升输 送带10与第一输送带组8和第二输送带组9之间的锐角为30度。
[0026] 由于第一输送带组8和第二输送带组9的结构相同,这里仅对第一输送带组8的 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所述第一输送带组8由从上至下平行分布的至少为三个的奇数个输送 带组成,每相邻两个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相反且其中在下的输送带的输入端对应在上的输送 带的输出端接取茶叶,即在上的输送带的输出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在下的输送带的输 入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范围之内,以便在下输送带的输入端能够顺利接取从在上输送带的 输出端掉落的茶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带组8由五个输送带组成,输送带均采用现有 的主动棍和从动棍带动的输送带结构。
[0027] 两个提升输送带10与第一输送带组8和第二输送带组9之间的关系如下:其中一 个提升输送带10的输入端位于第一输送带组8的最下层的输送带的输出端的正下方,并且 该输送带的输出端在水平面上投影全部落入该提升输送带10的输入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范围内,以便从该输送带的输出端输出的茶叶能够完全掉落在该提升输送带10的输入端。 该提升输送带10的输出端位于第二输送带组9的最上层的输送带的输入端的正上方,并且 该提升输送带10的输出端在水平面上投影全部落入第二输送带组9的最上层的输送带的 输入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以便从该提升输送带10的输出端输出的茶叶能够完全 掉落在第二输送带组9的该输送带的输入端。另一个提升输送带10的位置关系为与前一 个提升输送带10完全重合的情况下绕内房12中轴线相对前一个提升输送带10在水平方 向上旋转180度,即两个提升输送带10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以内房12中轴线在水平面上的 投影为角点互成180度。即另一个提升输送带10的输入端对应第二输送带组9的输出端 接取茶叶,其输出端对应第一输送带组8的输入端输出茶叶。
[0028] 提升输送带10由顶部水平段101、倾斜段102和底部水平段103组成,倾斜段102 倾斜向上设置对茶叶进行提升,顶部水平段101和底部水平段103的设置是为了在减少萎 凋房1占地面积的情况下,避免整体倾斜向上设置导致与第一输送带组8和第二输送带组9 之间的干涉。两个提升输送带10均由主动辊和从动辊带动形成向上输送的动作。在两个 提升输送带10中至少有一个的输送方向可以转换,即输送方向可以转换的提升输送带10 的主动辊的转动方向可以正向和反向地转换,可以转换转动方向的主动辊结构属于现有技 术,本领域根据现有技术的内容即可实现。所述出茶输送带7的输入端位于输送方向可以 转换的提升输送带10的下端,且该提升输送带10的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出茶输送 带7的输入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保证能够完全接取该提升输送带10下端掉落的茶 叶。本实施方式中,只有一个提升输送带10的输送方法可以转换,其在茶叶萎凋完成之后, 变换输送方向,使茶叶从其下端掉落在出茶输送带7,其他所有输送带的方向不变,最后所 有的茶叶均输送到该提升输送带10的下端,进而经出茶输送带7输出萎凋房1。
[0029] 所述进茶输送带6的输出端位于第一输送带组8的次层输送带的输入端的正上 方,将茶叶输送到第一输送带组8上。为了尽量增加萎凋空间的茶叶传输空间,所述第一输 送带组8和第二输送带组9的最上层的输送带的输入端位于由上至下第二层输送带的中部 正上方。
[0030] 所述萎凋房1的侧壁开设有分别供进茶输送带6和出茶输送带7进入的进茶通道 15和出茶通道16,进茶通道15和出茶通道16分别贯穿外房11和内房12,并且进茶通道 15和出茶通道16与环形腔室之间均为互不相通的结构,即在进茶通道15和出茶通道16的 四周具有隔板对环形腔室与二者的相接处进行密封。
[0031] 所述萎凋房1的侧壁上设置有对进茶通道15和出茶通道16进行封闭的可开启的 滑门5,滑门5设置成向上开启的结构,即在滑门5的两侧设置滑轨,滑轨固定安装在外房 11的侧壁,滑门5在滑轨内上下滑动来实现开启和关闭,该结构为现有常见门体结构。在茶 叶输送布满整个萎凋输送机构后,即将滑门5关闭,保证萎凋房1内部仅能通过进风管道3 和出风口 14与外界相同,保证了萎凋过程高效地进行。
【权利要求】
1. 一种茶叶萎凋系统,包括热风炉、萎凋房、萎凋输送结构、进茶输送带和出茶输送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萎凋房由在底部连为一体的外房和内房构成,内房的顶部与外房之间形 成矩形腔室,内房的四壁与外房的四壁之间形成环形腔室,矩形腔室的四周连通环形腔室 的顶部,在内房的四壁均匀分布有连通其内部和环形腔室的通孔,在内房的中心具有底部 和顶部均与其连成一体的出风室,出风室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连通内房内部和出风室内部 的通孔,在出风室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外房外部的出风口,在外房的一侧具有连通矩形腔室 的进风管道,所述热风炉的出风管正对进风管道,并且与进风管道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萎凋 输送结构位于内房与出风室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道的内径大于热风 炉的出风管的内径,并且在进风管内安装有进风风扇。
3. 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室侧壁上的通孔的 分布密度大于内房侧壁上的通孔分布密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 安装有出风风扇。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萎凋输送结构是由第一输 送带组、第二输送带组和两个提升输送带组成的循环输送结构,其中一个提升输送带的输 入端对应第一输送带组的输出端接取茶叶,其输出端对应第二输送带组的输入端输出茶 叶,另一个提升输送带的输入端对应第二输送带组的输出端接取茶叶,其输出端对应第一 输送带组的输入端输出茶叶,至少一个提升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可以转换,出茶输送带的输 入端与输送方向可以转换的提升输送带的下端对应接取茶叶,进茶输送带的输出端对应第 一输送带组输出茶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组、第二输送带 组和两个提升输送带对出风室形成包围;所述第一输送带组由从上至下平行分布的至少为 三个的奇数个输送带组成,每相邻两个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相反且其中在下的输送带的输入 端对应在上的输送带的输出端接取茶叶;所述第二输送带组的结构与第一输送带组的结构 相同,且第二输送带组的位置为与在第一输送带组完全重合的情况下绕内房中轴线相对第 一输送带组在水平方向上旋转180度。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输送带在水平方向上 相对第一输送带组和第二输送带组斜向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组和第二输送 带组的最上层的输送带的输入端位于由上至下第二层输送带的中部正上方。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茶输送带的输出端对应 第一输送带组的次层输送带的输入端输出茶叶。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茶叶萎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萎凋房的侧壁开设有分别 供进茶输送带和出茶输送带进入的进茶通道和出茶通道,进茶通道和出茶通道分别贯穿外 房和内房,并且进茶通道和出茶通道与环形腔室之间均为互不相通的结构,所述萎凋房的 侧壁上设置有对进茶通道和出茶通道进行封闭的可开启的滑门。
【文档编号】A23F3/06GK104186724SQ201410396524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3日
【发明者】田稳荣 申请人: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