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搅动发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790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搅动发酵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食品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搅动发酵箱。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豆豉、酱类发酵厂内发酵箱经常使用,然而酱类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搅拌从而增加发酵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对于定期搅拌一般都是采用人工操作,劳动力度较大且搅拌时需要打开密封盖,不仅操作繁琐且严重影响发酵效果,且使得受污染机会增大,无法保证发酵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同时,现有中的发酵箱多为整体设计,在对发酵好的食品取出时,难度较大,给使用者带来不便,无法满足现有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搅动发酵箱,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自搅动发酵箱,包括环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环座上方的发酵箱,所述环座内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部中端处设有突台,所述突台顶部设有基体,所述发酵箱由第一斗仓、第二斗仓和第三斗仓构成,所述基体外部设有滑接槽,所述第三斗仓套合在所述基体外侧且内底部边沿处设有穿入所述滑接槽内滑接配合连接的突环,所述第三斗仓四端面外壁上均设有端口,所述基体顶部端面设有向上延展设置的顶柱,所述顶柱顶部延展段经过所述第二斗仓并穿入所述第一斗仓内,所述第一斗仓内的所述顶柱内与所述第二斗仓内的所述顶柱内分别设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二导向槽之间的所述顶柱内设有第一电转机,所述第一电转机上下两侧分别连接有向上延展设置的第一螺状杆以及向下延展设置的第二螺状杆,所述第一螺状杆向上延展段穿透所述第一电转机上方的所述顶柱壁体并穿入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顶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螺状杆向下延展段穿透所述第一电转机下方的所述顶柱壁体并穿入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底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内的所述第一螺状杆上螺状纹配合连接有第一直杆且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滑接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槽内的所述第二螺状杆上螺状纹配合连接有第二直杆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滑接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斗仓外表面环绕设有水箱,所述第一斗仓左侧的所述水箱顶面设有抽水装置,所述抽水装置的顶面设有中空架,所述中空架右侧端向所述发酵箱内顶部延展设置,所述中空架右侧延展端底部设有旋转喷头,所述中空架内设有水管,所述水箱、抽水装置、旋转喷头通过所述水管串联,所述突环内设置有用于管控所述第一电转机的传感装置。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二导向槽大小同等,所述第一直杆与所述第二直杆高度同等,所述第一直杆左右两侧均与所述第一斗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杆左右两侧均与所述第二斗仓内侧壁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直杆内部中端处设有第二电转机,所述顶柱两侧的所述第一直杆内相应设有安置槽,每个所述安置槽内侧壁上均设有第一齿状轮,所述第一齿状轮与所述第二电转机之间设有第一转接杆,所述第一转接杆贴近所述第二电转机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转机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接杆疏远所述第二电转机一端与所述第一齿状轮旋转配合连接,所述安置槽底部设有第二齿状轮,所述第二齿状轮与所述第一齿状轮齿接,所述第二齿状轮底部设有穿透所述第一直杆内底壁并向下延展设置的第二转接轴,所述第二转接轴向下延展段穿入所述第二斗仓内且末端与所述第二直杆顶部旋转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转接轴外表面上设有多组拌动叶。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斗仓上方设有箱盖,所述箱盖底部边沿处设有内螺状纹部,所述第一斗仓顶部内侧边沿处设有与所述内螺状纹部螺状纹配合连接的外螺状纹部。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传感装置包括接触传感器,所述接触传感器穿透所述突环且所述接触传感器顶面与所述突环顶面平齐,所述接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电转机电联接,当所述第三斗仓向上滑至顶端时,所述接触传感器与滑接槽内顶壁接触,此时所述接触传感器管控所述第一电转机停止转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基体外部设滑接槽,第三斗仓套合在基体外侧且内底部边沿处设穿入滑接槽内滑接配合连接的突环,第三斗仓四端面外壁上均开设端口,从而实现发酵箱滑接以及端口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2.通过基体顶部端面设向上延展设置的顶柱,顶柱顶部延展段经过第二斗仓并穿入第一斗仓内,第一斗仓内的顶柱内与第二斗仓内的顶柱内分别设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第一导向槽与第二导向槽之间的顶柱内设第一电转机,第一电转机上下两侧分别连接向上延展设置的第一螺状杆以及向下延展设置的第二螺状杆,第一导向槽内的第一螺状杆上螺状纹配合连接第一直杆且与第一导向槽滑接配合连接,第二导向槽内的第二螺状杆上螺状纹配合连接第二直杆且与第二导向槽滑接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管控发酵箱的上下移动,减少人工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3.通过第一直杆内部中端处设第二电转机,顶柱两侧的第一直杆内相应设安置槽,每个安置槽内侧壁上均设第一齿状轮,第一齿状轮与第二电转机之间设第一转接杆,第一转接杆贴近第二电转机一端与第二电转机旋转配合连接,第一转接杆疏远第二电转机一端与第一齿状轮旋转配合连接,安置槽底部设第二齿状轮,第二齿状轮与第一齿状轮齿接,第二齿状轮底部设穿透第一直杆内底壁并向下延展设置的第二转接轴,第二转接轴向下延展段穿入第二斗仓内且末端与第二直杆顶部旋转配合连接,从而实现将发酵箱内的发酵食品搅拌均匀。

4.通过第一斗仓外表面环绕设有水箱,第一斗仓左侧的水箱顶面设有抽水装置,抽水装置的顶面设有中空架,中空架右侧端向发酵箱内顶部延展设置,中空架右侧延展端底部设有旋转喷头,中空架内设有水管,水箱、抽水装置、旋转喷头通过水管串联,从而实现发酵箱内的清洗,保持清洁卫生,提高使用卫生清洁性。

5.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合理,能自动管控搅拌及排料且清洗较为简便,提高工作效率及使用卫生清洁性。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自搅动发酵箱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发酵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自搅动发酵箱开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自搅动发酵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自搅动发酵箱,包括环座1以及设置在所述环座1上方的发酵箱5,所述环座1内设有环槽2,所述环槽2内部中端处设有突台3,所述突台3顶部设有基体4,所述发酵箱5由第一斗仓51、第二斗仓52和第三斗仓53构成,所述基体4外部设有滑接槽41,所述第三斗仓53套合在所述基体4外侧且内底部边沿处设有穿入所述滑接槽41内滑接配合连接的突环532,所述第三斗仓53四端面外壁上均设有端口531,所述基体4顶部端面设有向上延展设置的顶柱7,所述顶柱7顶部延展段经过所述第二斗仓52并穿入所述第一斗仓51内,所述第一斗仓51内的所述顶柱7内与所述第二斗仓52内的所述顶柱7内分别设有第一导向槽71和第二导向槽72,所述第一导向槽71与所述第二导向槽72之间的所述顶柱7内设有第一电转机73,所述第一电转机73上下两侧分别连接有向上延展设置的第一螺状杆711以及向下延展设置的第二螺状杆721,所述第一螺状杆711向上延展段穿透所述第一电转机73上方的所述顶柱7壁体并穿入所述第一导向槽71内且与所述第一导向槽71内顶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螺状杆721向下延展段穿透所述第一电转机73下方的所述顶柱7壁体并穿入所述第二导向槽72内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槽72内底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71内的所述第一螺状杆711上螺状纹配合连接有第一直杆54且与所述第一导向槽71滑接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槽72内的所述第二螺状杆721上螺状纹配合连接有第二直杆55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槽72滑接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斗仓51外表面环绕设有水箱10,所述第一斗仓51左侧的所述水箱10顶面设有抽水装置8,所述抽水装置8的顶面设有中空架9,所述中空架9右侧端向所述发酵箱5内顶部延展设置,所述中空架9右侧延展端底部设有旋转喷头92,所述中空架9内设有水管91,所述水箱10、抽水装置8、旋转喷头92通过所述水管91串联,通过管控所述抽水装置8抽水对所述旋转喷头92供水后经过所述旋转喷头92旋转喷射,可对所述发酵箱5内进行清洗,从而保持清洁,所述突环532内设置有用于管控所述第一电转机73的传感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槽71与所述第二导向槽72大小同等,所述第一直杆54与所述第二直杆55高度同等,所述第一直杆54左右两侧均与所述第一斗仓5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杆55左右两侧均与所述第二斗仓52内侧壁固定连接,通过管控第一电转机73将发酵箱5向上抬起,使得端口531高于基体4,从而实现自动排料。

其中,所述第一直杆54内部中端处设有第二电转机5412,所述顶柱7两侧的所述第一直杆54内相应设有安置槽541,每个所述安置槽541内侧壁上均设有第一齿状轮5411,所述第一齿状轮5411与所述第二电转机5412之间设有第一转接杆5416,所述第一转接杆5416贴近所述第二电转机5412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转机5412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接杆5416疏远所述第二电转机5412一端与所述第一齿状轮5411旋转配合连接,所述安置槽541底部设有第二齿状轮5413,所述第二齿状轮5413与所述第一齿状轮5411齿接,所述第二齿状轮5413底部设有穿透所述第一直杆54内底壁并向下延展设置的第二转接轴5414,所述第二转接轴5414向下延展段穿入所述第二斗仓52内且末端与所述第二直杆55顶部旋转配合连接,从而实现将发酵箱5内的发酵食品搅拌均匀。

其中,所述第二转接轴5414外表面上设有多组拌动叶5415,从而提高搅拌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斗仓51上方设有箱盖6,所述箱盖6底部边沿处设有内螺状纹部61,所述第一斗仓51顶部内侧边沿处设有与所述内螺状纹部61螺状纹配合连接的外螺状纹部512,从而实现污染物落入造成发酵食品污染。

其中,所述传感装置包括接触传感器5321,所述接触传感器5321穿透所述突环532且所述接触传感器5321顶面与所述突环532顶面平齐,所述接触传感器5321与所述第一电转机73电联接,当所述第三斗仓53向上滑至顶端时,所述接触传感器5321与滑接槽41内顶壁接触,此时所述接触传感器5321管控所述第一电转机73停止转动。

初始状态时,第三斗仓53底部端面与突台3顶部端面接触,此时,突环532位于滑接槽41的最底部,同时,第一直杆54和第二直杆55分别位于第一导向槽71和第二导向槽72的最底部位置,此时,基体4顶部端面与第二斗仓52底部端面以及第三斗仓53顶部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需要自动搅拌使用时,通过旋转箱盖6,使箱盖6上的内螺状纹部61从第一斗仓51顶部的外螺状纹部512上逐渐旋出,当旋出箱盖6后,将发酵食品混倒入第一斗仓51和第二斗仓52之间的腔体内,然后通过第二电转机5412带动第一转接杆5416转动,由第一转接杆5416带动安置槽541内的第一齿状轮5411转动,并由第一齿状轮5411带动第二齿状轮5413转动,通过第二齿状轮5413带动第二转接轴5414以及第二转接轴5414上的拌动叶5415转动,从而实现自动管控搅拌工作,当搅拌完成后,通过第一电转机73管控第一螺状杆711以及第二螺状杆721转动,由第一螺状杆711以及第二螺状杆721的转动分别带动第一导向槽71内的第一直杆54和第二导向槽72内的第二直杆55分别沿第一导向槽71和第二导向槽72向上移动,由于第一直杆54左右两侧均与第一斗仓51内壁固定连接,第二直杆55左右两侧均与第二斗仓52内侧壁固定连接,所以第一直杆54和第二直杆55向上移动的同时带动发酵箱5逐渐向上移动,此时,第三斗仓53底部端面逐渐疏远突台3顶部端面,同时,突环532沿滑接槽41逐渐向上移动,同时,第三斗仓53内的端口531逐渐高出基体4顶部端面,此时,第一斗仓51和第二斗仓52内搅拌完成的发酵食品落入第三斗仓53内,然后经第三斗仓53上的端口531落入突台3的锥面上后滑入环座1内的环槽2内,此过程中管控第二电转机5412同步转动,加速发酵食品落料速度,通过第一电转机73管控带动第一螺状杆711以及第二螺状杆721转动管控发酵箱5上下移动,实现调节端口531端口的大小,当需要将端口531调节最大时如图4所示,通过第一电转机73管控带动第一螺状杆711以及第二螺状杆721转动,第一螺状杆711和第二螺状杆721的转动带动第一直杆54和第二直杆55向上移动,直至第一直杆54和第二直杆55移动到第一导向槽71和第二导向槽72的最顶部位置,同时,突环532顶部端面与滑接槽41内顶壁接触,此时第一电转机73停止转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基体外部设滑接槽,第三斗仓套合在基体外侧且内底部边沿处设穿入滑接槽内滑接配合连接的突环,第三斗仓四端面外壁上均开设端口,从而实现发酵箱滑接以及端口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2.通过基体顶部端面设向上延展设置的顶柱,顶柱顶部延展段经过第二斗仓并穿入第一斗仓内,第一斗仓内的顶柱内与第二斗仓内的顶柱内分别设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第一导向槽与第二导向槽之间的顶柱内设第一电转机,第一电转机上下两侧分别连接向上延展设置的第一螺状杆以及向下延展设置的第二螺状杆,第一导向槽内的第一螺状杆上螺状纹配合连接第一直杆且与第一导向槽滑接配合连接,第二导向槽内的第二螺状杆上螺状纹配合连接第二直杆且与第二导向槽滑接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管控发酵箱的上下移动,减少人工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3.通过第一直杆内部中端处设第二电转机,顶柱两侧的第一直杆内相应设安置槽,每个安置槽内侧壁上均设第一齿状轮,第一齿状轮与第二电转机之间设第一转接杆,第一转接杆贴近第二电转机一端与第二电转机旋转配合连接,第一转接杆疏远第二电转机一端与第一齿状轮旋转配合连接,安置槽底部设第二齿状轮,第二齿状轮与第一齿状轮齿接,第二齿状轮底部设穿透第一直杆内底壁并向下延展设置的第二转接轴,第二转接轴向下延展段穿入第二斗仓内且末端与第二直杆顶部旋转配合连接,从而实现将发酵箱内的发酵食品搅拌均匀。

4.通过第一斗仓外表面环绕设有水箱,第一斗仓左侧的水箱顶面设有抽水装置,抽水装置的顶面设有中空架,中空架右侧端向发酵箱内顶部延展设置,中空架右侧延展端底部设有旋转喷头,中空架内设有水管,水箱、抽水装置、旋转喷头通过水管串联,从而实现发酵箱内的清洗,保持清洁卫生,提高使用卫生清洁性。

5.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合理,能自动管控搅拌及排料且清洗较为简便,提高工作效率及使用卫生清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