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4160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凸构件和凹构件的带扣,尤其是涉及用于将一根绳带状构件的两端或两根绳带状构件彼此连接、分开的带扣。
背景技术
一般利用带扣作为将一根绳带状构件的两端或两根绳带状构件彼此进行连接、分开的手段。
以往的带扣具有插头以及该插头插入卡合用的插座。插头具有插头本体和在该插头本体的两侧相互平行地形成的一对脚部。在各脚部的顶端部分分别形成有操作部及卡合部。插座具有插座本体和该插座本体上形成的用于插入插头的插入孔。在插入孔上形成有与脚部抵接而使脚部相互朝内侧弹性位移的抵接部,同时还分别形成有脚部的卡合部所卡合的被卡合部及使脚部的操作部露出的开口部。
在这样的构成中,为了将插头与插座卡合,要将插头的脚部插入插座的插入孔内。于是,各脚部的顶端通过插座的抵接部一边相互朝内侧弹性变形一边逐渐插入。不久,当各脚部的卡合部越过形成于插座上的被卡合部后,已朝内侧弹性变形了的各脚部朝外侧弹性回复,故各脚部的卡合部与形成于插座上的被卡合部卡合。在该状态下,插头的操作部从插座开口部露出于外表面。
若要将插头从插座卸下,就要将从插座开口部露出的插头操作部彼此朝内侧按压,使脚部朝内侧弹性变形。于是,各脚部的卡合部成为脱离了形成于插座上的被卡合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插头从插座拔出。由此,可将插头从插座卸下。
但是,这样的带扣中,因为是插头的脚部可朝内外侧变形的结构,所以一旦过度朝外侧变形、例如抓住插头的脚部朝外侧过度打开,就有可能使脚部破损。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提出了这样的带扣结构(例如文献日本特开平10-327908号公报)在插头的一对脚部(臂部构件)之间突设有与它们平行的中央构件,利用保持带将该中央构件与各臂部构件之间进行连接。这样,当各臂部构件朝外侧打开时,保持带伸长,限制各臂部构件进一步朝外侧打开,从而可防止臂部构件的破损。
但是,文献中记载的带扣中,保持带是与插头一体成形的相同的材质,而且配置有保持带的位置是插头的臂部构件最常变形的位置,因此存在着将插头插入插座内的操作、将插头从插座分离的操作费劲的问题。
即,将插头插入插座内时或将插头从插座分离时,需要使臂部构件朝内侧弹性变形,但在现有的带扣中,由于是在插头的各臂部构件顶端与中央构件的顶端之间配置有保持带的构成,故存在着使臂部构件向内侧弹性变形时保持带成为大的阻力,导致操作费劲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防止脚部朝外侧变形时的脚部破损又在卡合、分离时操作性优良的带扣。
本发明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具有凸构件、该凸构件插入卡合的凹构件,所述凸构件包括基部,其可安装绳带状构件;一对脚部,其从该基部突出形成、可向与所述凸构件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弹性变形;以及卡合部,其设置在各脚部上、可与所述凹构件卡合,所述基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从突出形成有所述脚部之侧向所述脚部的突出方向突出形成,且随着从基部宽度方向端部向中央其突出量逐渐增大,所述各脚部具有可向与所述凸构件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外侧脚片及内侧脚片,该外侧脚片及内侧脚片的顶端之间被连接着,所述内侧脚片的基端位于所述突出部上。
采用本发明,因为在凸构件基部的脚部形成侧形成有突出部,凸构件的各脚部包括外侧脚片及内侧脚片,内侧脚片的基端位于突出部上,即内侧脚片的基端与外侧脚片的基端相比位于顶端侧,因而在脚部朝外侧弹性变形时(朝外侧打开时),内侧脚片具有防止脚部过度打开的作用。因此,能防止脚部过度的打开,能防止脚部朝外侧变形时脚部的破损。
而且,内侧脚片的基端位于突出形成在基部的脚部形成端侧的突出部上,即,内侧脚片的基端与外侧脚片的基端相比位于顶端侧,但位于外侧脚片的弹性变形(朝外侧的弹性变形)支点附近,故在带扣卡合、分离操作时,使脚部朝内侧弹性变形时的阻力与现有的结构相比减小。因此,可提高卡合、分离操作时的操作性。即,能以小的力进行带扣的卡合、分离操作。上述支点附近就是外侧脚片的插入方向长度中的比中间位置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内侧脚片的基端与对应于该位置的突出部连接。
本发明的带扣中,所述突出部最好形成为具有从所述基部宽度方向端部朝向中央的斜边的三角形,所述内侧脚片的基端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斜边的大致中间部位。
采用本发明,由于使突出部成为三角形,使内侧脚片的基端位于该三角形的斜边的大致中间部位,所以能提高基部的强度,同时使内侧脚片的基端与外侧脚片的基端相比位于顶端侧。
本发明的带扣,所述内侧脚片最好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在所述脚部朝内侧变形时进一步弯曲,而在所述脚部朝外侧变形时则伸长,限制所述外侧脚片朝外侧的一定量以上的变形。
采用本发明,当脚部朝内侧变形时,弯曲部进一步弯曲,故可进一步提高带扣在卡合、分离操作时的操作性。另外,当脚部朝外侧变形,弯曲部伸长而成为伸直的状态时,可限制外侧脚片朝外侧的进一步的变形,能起到防止脚部过度打开的作用。
本发明的带扣中,所述内侧脚片的弯曲部最好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内侧脚片的基端朝向顶端,在接近所述外侧脚片后朝离开外侧脚片的方向弯曲的形状。
采用本发明,因为内侧脚片的弯曲部形成为随着从内侧脚片的基端朝向顶端,在接近外侧脚片后朝离开外侧脚片的方向弯曲的形状,因而能成为脚部容易朝内侧变形的结构。因此,有助于提高带扣卡合、分离操作时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带扣中,所述内侧脚片的内外弹性变形方向的壁厚最好形成为比所述外侧脚片的内外弹性变形方向的壁厚薄。
采用本发明,与上述相同,因为能成为脚部容易朝内侧变形的结构,因此,有助于提高带扣卡合、分离操作时的操作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形态的带扣的卡合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上述实施形态中脚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4是上述实施形态中,使脚部朝内侧变形的状态的示图。
图5是上述实施形态中,使脚部朝外侧变形的状态的示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形态的带扣的凸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带扣的卡合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本实施形态的带扣1用于使绳带状构件的端部2、3连接、分开,故具有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凸构件A、同样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且可被凸构件A插入的凹构件B。关于凸构件A及凹构件B的材料,不局限于合成树脂,也可是金属等其他材料。
凸构件A包括基部10;一对脚部20,其从该基部10的宽度方向(与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两侧相互平行地突出形成,可在与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为大致正交的方向)弹性变形;一根导向片30,其与一对脚部20平行地突设在该脚部20之间。
在基部10上形成有作为绳带安装部的绳带安装孔11,绳带状构件的端部2被插入卡合在其内部中央部,并且在突出形成有脚部20之侧的框架上形成有突出部14。
在绳带安装孔11中间设有连接杆12,绳带安装孔11被该连接杆12分隔成两个绳带安装孔11A、11B。由此,成为绳带状构件长度可调节的结构。
突出部14从基部10的突出形成有脚部20之侧向脚部20的突出方向突出形成,且随着从基部1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中央其突出量逐渐增大、即形成为具有从基部1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中央的斜边的等腰三角形。
如图3详细所示,脚部20包括可向与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外侧脚片21及内侧脚片22;将该外侧脚片21及内侧脚片22的顶端之间连接的顶端连接件24。内侧脚片22与外侧脚片21相比形成在更中央侧。
外侧脚片21形成为以下的形状从基部10的两侧朝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直线状延长,朝着顶端从中间位置稍向外侧鼓出后再朝内侧以平缓的圆弧弯曲。
内侧脚片22其基端位于突出部14的斜边的大致中间附近,即内侧脚片22的基端与外侧脚片21的基端相比更位于脚部20的顶端侧,在该基部与顶端之间具有弯曲部23。弯曲部23在脚部20朝内侧变形时进一步弯曲,而在脚部20朝外侧变形时伸长从而限制外侧脚片21朝外侧的一定量以上的变形。具体形状如下随着从基端向顶端,朝着与突出部14的斜边大致垂直并接近外侧脚片21的方向延长,在接近外侧脚片21后朝离开外侧脚片21的方向弯曲,然后再次朝接近外侧脚片21的方向弯曲。弯曲部23除了上述形状以外,也可朝与突出部14的斜边大致垂直并接近外侧脚片21的方向弯曲,然后与外侧脚片21平行延伸,在此状态下用顶端连接件24连接。即,弯曲部23与顶端连接件24相比更位于基部10侧。
另外,内侧脚片22的内外弹性变形方向的壁厚形成为比外侧脚片21的内外弹性变形方向的壁厚薄。
顶端连接件24形成为随着从外侧脚片21及内侧脚片22的顶端连接部进一步朝向顶端,顶端连接件24的宽度逐渐变窄,在其顶端的表面、背面侧具有从顶端连接件24的表面、背面突出的卡合部25。从顶端连接件24的外侧轮廓边缘至与其连接的外侧脚片21的外侧轮廓边缘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插入导向面26及操作部27。
导向片30从突出部14的顶端与一对脚部20平行地突出形成,长孔31沿导向片30的长度方向形成在中央,导向槽32沿导向片30的长度方向形成在背面侧。
凹构件B具有扁平筒形状的凹构件本体40。
在凹构件本体40上形成有作为绳带安装部的绳带安装孔41,绳带状构件的端部3插入卡合其中,同时从与凸构件A的结合面42贯通至绳带安装孔41,形成有凸构件A的脚部20及导向片30插入的插入孔43。而且,凹构件B的结合面42(与凸构件A的结合面)其中央部分形成为朝内部凹陷的圆弧状,构成凸构件A的突出部14进入的形状。
在插入孔43的里部两侧壁上,形成有使凸构件A的操作部27露出于外表面的开口部45。开口部45在形成有插入孔43的凹构件本体40的周壁中从侧壁40A朝表壁40B、背壁40C内部切割成凹曲面状。
在位于开口部45更里侧的插入孔43的里部,形成有与脚部20的插入导向面26抵接并使脚部20朝与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内侧)弹性变形的抵接部44,在该抵接部44的更里部设有与脚部20的卡合部25卡合以将凸构件A与凹构件B卡合的被卡合部46。
又,在背壁40C的内面,沿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形成有与导向片30的导向槽32嵌合的突条47。
在这样的构成中,要使凸构件A与凹构件B卡合,就要将凸构件A的脚部20插入凹构件B的插入孔43内。于是,形成于脚部20顶端的插入导向面26与凹构件B的抵接部44抵接,故脚部20一边朝与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内侧)弹性变形一边插入。
此时,如图4所示,脚部20朝内侧弹性变形。即,外侧脚片21以基端为支点朝内侧弹性变形,而内侧脚片22其弯曲部23进一步弯曲而朝内侧弹性变形。内侧脚片22的壁厚比外侧脚片21的壁厚薄,而且在中途具有弯曲部23,故容易朝内侧变形,不需要大的力就可使脚部20变形。即,利用小的力就可操作。
随后,将凸构件A插入至脚部20的卡合部25越过凹构件B的被卡合部46的位置,则原来朝内侧弹性变形着的脚部20弹性回复为最初的状态(朝外侧回复),从而脚部20的卡合部25与凹构件B的被卡合部46卡合。由此,可将凸构件A与凹构件B卡合。
要将凸构件A从凹构件B拆开,就要将从凹构件B的开口部45突出的脚部20的操作部27朝内侧按压。于是,凸构件A的脚部20朝内侧弹性变形。此时脚部20也按照图4所示的原理朝内侧弹性变形,故用小的力就可操作。
于是,卡合部25从被卡合部46脱离,在该状态下,只要将凸构件A从凹构件B拔出即可将凸构件A从凹构件B分离。
在凸构件A从凹构件B拆下了的状态下,若对凸构件A的脚部20施加打开方向的力,则脚部20就朝外侧弹性变形。
此时,如图5所示,因为在凸构件A的基部10形成有突出部14,脚部20的内侧脚片22的基端位于突出部14的斜边的中途,因而在脚部20朝外侧弹性变形时,内侧脚片22具有防止脚部20过度打开的作用。即,若脚部20朝外侧逐渐弹性变形,外侧脚片21以基端为支点朝外侧弹性变形,而内侧脚片22的弯曲部23逐渐伸长,一旦几乎成伸直的状态,即起到抑制外侧脚片21朝外侧变形的作用,防止脚部20的过度打开。因此,能防止脚部20朝外侧变形时脚部20的破损。
而且,在该状态下,内侧脚片22的弯曲部23伸长,成为与突出部14的斜边大致正交的状态,故很少有弯曲应力作用于突出部14的斜边和内侧脚片22与弯曲部23的连接部,所以该连接部很少被破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所说明的结构的带扣,也可包括以下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形态中,使基部10的突出形成有脚部20之侧的框架成形为等腰三角形,从而构成突出部14,但也可如图6所示,在框架上一体形成等腰三角形的突出部14。即,也可使突出部14形成为实心的三角形。
这样的话,存在着这样的优点即使脚部20朝外侧变形,内侧脚片22伸直,拉伸力作用于突出部14,也可防止突出部14朝拉伸方向挠曲或破损。又,突出部14所具有的斜边不限于直线状,也包括曲线状,只要相对于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朝中央侧倾斜就行。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使构成脚部20的内侧脚片22的基端位于突出部14的斜边的大致中间位置,但内侧脚片22的基端位置可以是突出部14的斜边的任意位置。不过,内侧脚片22的基端位置越靠近斜边的顶点位置,其抑制脚部20朝外侧变形的功能就越强,越靠近斜边的底边侧(越接近基部10的两侧),其抑制脚部20朝外侧变形的功能就越弱,故最好在考虑了材料的强度等的基础上设定合适的位置。
上述实施形态中,是凸构件A的卡合部25与设于凹构件B的插入孔43的里部的被卡合部(与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卡合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是其他构成。例如,也可是在凸构件A的脚部20的外侧设置卡合部,使其与凹构件B的开口部45卡合,从而使凸构件A与凹构件B卡合的结构。
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凸构件A及凹构件B上分别形成有作为绳带安装部的绳带安装孔11、41,但对于凹构件B也可没有绳带安装孔41。即,也可将凹构件B的凹构件本体40直接固定在其他构件上。
另外,作为绳带状构件,不限定于带状的皮带,也可是没有宽度的较细的绳子。
上述实施形态中,凸构件A及凹构件B是利用合成树脂成形(注塑成形或注塑压缩成形)而成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由金属等形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扣,其特征在于,具有凸构件(A)、该凸构件(A)插入卡合的凹构件(B),所述凸构件(A)包括基部(10),其可安装绳带状构件;一对脚部(20),其从该基部(10)突出形成,可向与所述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弹性变形;以及卡合部(25),其设置在各脚部(20)上,可与所述凹构件(B)卡合,所述基部(10)具有突出部(14),该突出部(14)从突出形成有所述脚部(20)之侧向所述脚部(20)的突出方向突出形成,且随着从基部宽度方向端部趋向中央其突出量逐渐增大,所述各脚部(20)具有可向与所述凸构件(A)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外侧脚片(21)及内侧脚片(22),将该外侧脚片(21)及内侧脚片(22)的顶端之间连接,所述内侧脚片(22)的基端位于所述突出部(14)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14)形成为具有从所述基部宽度方向端部朝向中央的斜边的三角形,所述内侧脚片(22)的基端形成在所述突出部(14)的斜边的大致中间部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脚片(22)具有弯曲部(23),该弯曲部(23)在所述脚部(20)朝内侧变形时进一步弯曲,而在所述脚部(20)朝外侧变形时则伸长,限制所述外侧脚片(21)朝外侧的一定量以上的变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脚片(22)具有弯曲部(23),所述弯曲部(23)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内侧脚片(22)的基端趋向顶端,在接近所述外侧脚片(21)后朝离开外侧脚片(21)的方向弯曲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脚片(22)的内外弹性变形方向的壁厚形成为比所述外侧脚片(21)的内外弹性变形方向的壁厚薄。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带扣,具有凸构件(A)和凹构件(B)。凸构件包括基部(10);从该基部突出形成的一对脚部(20);设置在各脚部上、可与凹构件卡合的卡合部(25)。基部具有突出部(14),该突出部(14)向脚部的突出方向突出形成,且随着从基部宽度方向端部向中央其突出量逐渐增大。脚部具有外侧脚片(21)及内侧脚片(22)、将它们的顶端之间连接的顶端连接件(24)。内侧脚片的基端位于突出部(14)上。
文档编号A44B11/25GK101028145SQ20071008760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日
发明者才津奈津子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