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4191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扣的改进,该带扣用于将带状体相对其他带状体等被连接体,以可调整扣紧位置的状态连接。
背景技术
作为由带扣主体和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带扣主体上的止动片构成的带扣,有专利文献1(实开昭63-140207号公报)所示的带扣。带扣主体具备一对侧板和横跨在该一对侧板之间的底板。止动片通过轴承部以规定角度弯曲,其一方成为操作板部,另一方成为卡定凸轮部。止动片在轴承部的两侧具备轴杆,通过将该轴杆放入分别形成于带扣主体的一对侧板上的轴孔内而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带扣主体上。而且,在这种带扣中,能够以竖立止动片的状态从带扣主体的底板和止动片的轴承部的外侧之间通过带,通过从这样通过带的状态使止动片,可以用带扣主体的底板和止动片的卡定凸轮部夹紧带而成为向该带的扣紧。
在这种带扣中,当调整向带的扣紧位置时,需要在进行竖立上述止动片的操作的同时使通过的带沿其长度方向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上,之后进行再放倒止动片的操作。因此,这种带扣在该调整上需要操作员的两手,并且在竖立止动片时若对带作用张力,则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带从带扣主体和止动片之间的脱落。

发明内容
该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点在于,在具备这种基体和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基体上的杆体,并构成为通过转动放倒杆体而夹紧以竖立杆体的状态通过两者之间的带状体并扣紧在此上的带扣中,防止在竖立杆体时带状体从基体和杆体之间出乎意料地脱落的情况,至少可以用单手进行放倒杆体的操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发明将带扣做成具备以下(1)~(7)结构的带扣。
(1)是用于将带状体连接在被连接体上的带扣;
(2)具备具有被连接体的安装部的基体;(3)具备可转动地组合在该基体上的杆体;(4)基体具有基部和从该基部突出的杆体的支撑部;(5)杆体具备从向基体的组合部伸出的操作部以及向与该操作部不同的方向从该组合部突出的夹持部;(6)通过转动放倒杆体,而将在竖立杆体的状态下通过基体的基部和杆体的组合部之间的带状体用杆体的夹持部和基体的基部夹紧;(7)而且,在杆体的操作部上,形成有沿杆体的转动轴线方向较长的通过带状体的狭缝。
从竖立杆体的状态通过该杆体的基体之间的带状体从操作部的内面侧通过设在该操作部上的上述狭缝而引出到该操作部的外面侧。通过从这样引出带状体的状态放倒杆体,可以将带状体夹紧在夹持部和基体的基部之间而形成向该带状体的扣紧。该扣紧状态通过再次竖立杆体而解除,而这时也可以使带状体通过上述狭缝从操作部的外面侧向外方伸出。这时,在该带状体上作用从该狭缝拔出的方向的力,或者在带扣上作用将该带状体从该狭缝拔出的方向的力,或者在带状体W和带扣的双方作用这种力的场合,在该带状体W上接触夹持部的突出端、在狭缝上的操作部的内面侧的边缘部以及在狭缝上的操作部的外面侧的边缘部。其结果,在杆体竖立时这种力作用在带状体等上的场合,在杆体上作用放倒它的方向的力,通过该力的作用,杆体向放倒的位置至少转动规定的角度部分。这样若杆体转动,则形成带状体在夹持部的突出端和基体的基部之间的夹紧。由此,阻止带状体从杆体和基体之间的脱落,不会存在出乎意料地分离带状体和带扣的情况。另外,通过抓持从狭缝引出的带状体并将该引出部分向接近基体的基部的方向移动操作,还可以用单手使杆体转动到放倒的位置而用一次操作作出向带状体的扣紧状态。
若使上述狭缝在其长度方向形成为弧状,则可以使狭缝的边缘部在操作部的内面侧及外面侧的任意一方上紧紧接触在通过上述力拉伸的带状体的中央部侧,且在其中另一方上紧紧接触在这样拉伸的带状体的边缘部侧。
若在上述杆体的操作部上的形成有狭缝的地方的面形成为将狭缝的中央部作为弯曲中心的弯曲面,则可以使狭缝的边缘部在操作部的内面侧及外面侧的任意一方上紧紧接触在通过上述力拉伸的带状体的中央部侧,且在其中另一方上紧紧接触在这样拉伸的带状体的边缘部侧。
若在上述杆体的操作部,在操作部的突出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两条沿杆体的转动轴线方向较长的通过带状体的狭缝,则可以在使通过杆体和基体之间的带状体从杆体的操作部的内面侧通过两条狭缝中的一方引出到操作部的外面侧后,通过该狭缝的另一方再次引出到操作部的内面侧,在该场合也可以使在作用上述力时竖立的杆体向放倒的方向转动而阻止带状体从杆体和基体之间的脱落。
若使上述杆体的转动中心在放倒杆体的状态下位于夹持部的上方且比夹持部的正上方位置还偏向与操作部的伸出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则可以在竖立杆体的状态下在基体的基部和杆体的组合部之间尽量较大地确保通过带状体的间隙,并且在放倒杆体的状态下缩小夹持部和基体的基部之间的间隔而将通过的带状体牢固地夹紧在两者之间。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该发明的带扣,由于通过基体和杆体之间的带状体还通过杆体的操作部的狭缝,所以在竖立杆体时可以相对该带状体使杆体的夹持部和狭缝的边缘部以不同的位置接触,由此在带状体上作用张力时使竖立的杆体向放倒的方向转动,从而可以阻止带状体从基体和杆体之间的出乎意料的脱落。另外,利用通过狭缝引出的带状体并用单手至少可以进行放倒杆体的操作。


图1是带扣的俯视图。
图2是同一带扣的仰视图。
图3是同一带扣的右侧视图。
图4是图1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带扣的主视图。
图6是带扣的后视图。
图7是竖立杆体2的状态的带扣的俯视图。
图8是同一带扣的仰视图。
图9是同一带扣的主视图。
图10是同一带扣的后视图。
图11是同一带扣的右侧视图。
图12是图1中的B-B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带扣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带扣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其他结构例的带扣的主要部分剖断分离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带扣的功能的说明图。
图中J-被连接体;W-带状体;1-基体;10-安装部;11-基部;12-支撑部;2-杆体;20-组合部;21-操作部;21c-狭缝;22-夹持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6,说明用于实施该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另外,在这里图1~图6表示放倒杆体2的状态的带扣,图7~图12表示竖立杆体2的状态的带扣。这种带扣的左侧视图表示与图3及图11的右侧视图对称。另外,图13表示将带状体W、W′彼此通过带扣扣合的情形,图14表示从图13的状态竖立杆体2时的情形。
另外,图15以分离基体1和杆体2的状态表示变更图1~图14所示的带扣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例子,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这种例子的带扣的功能,图16模型地表示该带扣的结构要点且以侧视表示。(另外,在图16中,用假想线表示竖立杆2时的形状。)该实施方式的带扣典型地用于通过该带扣将带状体W的端部侧相对该带状体W的另一方的端部侧或另一个带状体W′或物品主体等被连接体J,以可调整扣紧位置的状态进行连接。
这种带扣由基体1和杆体2构成。
在基体1上具备被连接体J的安装部10。例如,若用该基体1的安装部10将该基体1安装在其他带状体W′上,则可以通过带扣连接两个带状体W、W′。另外,若用该基体1的安装部10将该基体安装在一个带状体W的一方的端部侧,则可以通过带扣连接该一个带状体W的两端部进行组合。另外,若用该基体1的安装部10将该基体1安装在包主体等上,则可以通过带扣在该包主体等上连接带状体W。
这种基体1具备基部11和从该基部11突出的杆体2的支撑部12。在图示的例中,基部11构成为在对置边部分别具备支撑部12的板状。该基部11上的不具备支撑部12的边部11a的一方,随着接近该边部11a的长度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而朝向基部11的内方弯曲。支撑部12构成为向与该正交的方向突出的侧板状。支撑部12从上述弯曲的边部11a和形成有该支撑部12的边部接合的角部开始,从途中降低突出尺寸而结束。基部11具有从支撑部12的结束处所先突出的舌片状部11b。在这种支撑部12的上述角部侧,形成有内外贯通该支撑部12的轴孔12a。另外,在基部11的舌片状部11b的根基侧,以贯通状态形成有贯穿一对支撑部12之间的狭缝11c。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在该狭缝11c中通过带状体W′并在基体1的舌片状部11b上绕挂该带状体W′,在该带状体W′上安装基体1。即,在图示的例中,使该狭缝11c作为上述安装部10起作用。
杆体2能够可转动地组合在这种基体1上。该杆体2具备从向基体1的组合部20伸出的操作部21;以及向与该操作部21不同的方向从该组合部20突出的夹持部22。在图示的例中,操作部21构成为具备大致覆盖基体1的一面的大小的板状。夹持部22形成为贯穿该操作部21的一边部且从该一边部突出,在图示的例中,夹持部22从该操作部21向与操作部21的内面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在该操作部21和夹持部22接合的地方的位于杆体2的厚度方向上的一对面部上分别形成有轴突起20a,通过在基体1的一对支撑部12、12的一方的轴孔12a内放入该轴突起20a的一方,且在基体1的一对支撑部12、12的另一方的轴孔12a内放入该轴突起20a的另一方,杆体2以该轴突起20a为转动中心可转动地组合在基体1上。即,在图示的例中,该操作部21和夹持部22的连接处作为上述组合部20起作用。在图示的例中,在基体1的支撑部12的突出端和轴孔12a之间形成有引导槽12b,并且在杆体2的轴突起20a上的朝向夹持部22的突出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倾斜面20b,利用该引导槽12b和倾斜面20b在有弹性地扩张该基体1的一对支撑部12、12之间的间隔的同时,在该一对支撑部12、12之间压入杆体2直到使轴突起20a进入轴孔12a的位置,从而形成杆体2和基体1的上述组合。杆体2的轴突起20a和夹持部22的突出端22a之间的尺寸设定为,比在基体1的支撑部12上形成的轴孔12a的正下方的该轴孔12a和基部11一面之间的尺寸还稍微小。在图示的例中,在基体1的基部11上在轴孔12a的正下方隔开间隔形成有两条贯穿一对支撑部12、12之间的肋11d、11d,如后所述在放倒杆体2时,杆体2的夹持部22位于在该肋11d、11d之间放入其突出端22a的位置上。这时,在这种两条肋11d、11d和夹持部22的突出端22a之间形成构成扣紧的比带状体的厚度还窄的夹持间隙S。(图4)这种两条肋11d、11d中,位于基体1的舌片状部11b的形成侧的肋11d的内面,成为倾斜面11e,该倾斜面11e随着从该肋11d的顶部朝向根基向逐渐扩大该肋的宽度的方向倾斜。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从杆体2的组合部20的外面20c与它连续的夹持部22的外面22b上,施加了弯曲,该弯曲仿照基体1的弯曲的边部11a的该弯曲,另外,杆体2的操作部21在其前端侧宽度大,在其根基侧宽度小,在放倒杆体2时,在基体1的支撑部12的降低的地方12c的上面接触该杆体2的宽度大的地方的两边缘部。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的带扣中,在竖立这种杆体2的状态,即在杆体2的操作部21的内面21b从基体1的基部11分离的状态下,通过转动放倒杆体2,即,将杆体2的操作部21的内面21b转动到接近对齐基体1的基部11的位置,从而将通过基体1的基部11和杆体2的组合部20之间的带状体W用杆体2的夹持部22和基体1的基部11夹紧。
在图示的例中,在竖立杆体2时,夹持部22的外面22b和基部11的一面之间形成构成扣紧的比带状体W的厚度还宽的间隙,利用该间隙在竖立杆体2的状态下,可以在基体1和杆体2之间通过这种带状体W。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带扣中,在杆体2的操作部21上形成有沿杆体2的转动轴线x方向较长的通过带状体W的狭缝21c。
具体地说,在图示的例中,在杆体2的操作部21的前端侧,即与和夹持部22的连接侧相反的一侧,以贯通操作部21的内外的状态设有一条这种狭缝21c。该狭缝21c的宽度设为与通过的带状体W的厚度大致相等或者比它稍微大。
另外,这种狭缝21c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为弧状。
具体地说,在图示的例中,这种狭缝21c使杆体2的根基侧,即与夹持部22的连接侧成为弯曲外侧地形成为弧状。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这种杆体2的操作部21上的形成有狭缝21c的地方的面形成为以狭缝21c的中央部作为弯曲中心的弯曲面。
具体地说,在图示的例中,这种杆体2的操作部21的前端侧形成为弯曲的弯曲面,使得其内面21b及外面21a的双方都随着朝向该杆体2的中央,内面21b逐渐向外面侧接近,外面21a逐渐向外方伸出。(图14)从竖立杆体2的状态通过该杆体2和基体1之间的带状体W从操作部21的内面21b侧,通过设在该操作部21上的上述狭缝21c引出到该操作部21的外面21a侧。通过从这样引出带状体W的状态放倒杆体2,可以将带状体W夹紧在夹持部22和基体1的基部11之间而构成向该带状体W的扣紧。该扣紧状态通过再次竖立杆体2解除,而这时也可以使带状体W通过上述狭缝21c而从操作部21的外面21a侧向外方伸出。这时,在该带状体W上作用有从该狭缝21c拔出的方向的力,或者在带扣上作用有将该带状体W从该狭缝21c拔出的方向的力,或者在带状体W和带扣的双方上作用这种力的场合,在该带状体W上接触夹持部22的突出端22a、在狭缝21c上的操作部21的内面21b侧的边缘部21d以及在狭缝21c上的操作部21的外面21e侧的边缘部。(图14)其结果,在杆体2如图14所示竖立时这种力作用在带状体W等上的场合,在杆体2上作用放倒它的方向的力,通过该力的作用,杆体2向放倒的位置至少转动规定的角度部分。这样若杆体2转动,则形成带状体W在夹持部22的突出端22a和基体1的基部11之间的夹紧。由此,阻止带状体W从杆体2和基体1之间的脱落,不会存在使带状体和带扣出乎意料地分离的情况。另外,通过抓持从狭缝21c引出的带状体W并向接近基体1的基部11的方向移动操作该引出部分Wa,可以用单手将杆体2转动到放倒的位置而用一次操作作出向带状体的扣紧状态。
尤其在该实施方式中,这种狭缝21c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为弧状,且在杆体2的操作部21上的形成有狭缝21c的地方的面形成为将狭缝21c的中央部作为弯曲中心的弯曲面,所以可以使狭缝21c的边缘部在操作部21的内面21b侧及外面21a侧的任意一方上紧紧接触在通过上述力拉伸的带状体W的中央部侧,且在其中另一方上紧紧接触在这样拉伸的带状体W的边缘部侧,在作用上述力时可以使竖立的杆体2向放倒它的方向切实转动。
在图示的例中,在杆体2的操作部21的外面21a侧,在通过上述力拉伸而在宽度方向要成直线的带状体W的中央部,接触狭缝21c的位于操作部21的前端侧的边缘部,且在杆体的操作部21的内面21b侧在这种带状体W的两边缘部,分别接触狭缝21c的位于操作部21的根基侧的边缘部。
与图示的例不同,也可以在杆体2的操作部21上在操作部21的突出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两条沿杆体2的转动轴线x方向较长的通过带状体W的狭缝而构成带扣。
在这种场合,可以在使通过杆体2和基体1之间的带状体W从杆体2的操作部21的内面21b侧通过两条狭缝中的一方引出到操作部21的外面侧后,通过该狭缝的另一方再次引出到操作部21的内面21b侧,在这种场合也可以使在作用上述力时竖立的杆体2向放倒的方向转动,从而阻止带状体W从杆体2和基体1之间的脱落。
图15表示构成为在放倒杆体2的状态下,使杆体2的转动中心位于夹持部22的上方且比夹持部22的正上方位置还偏向与操作部21的伸出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的例子。
在该例中,在形成于基体1上的支撑部12上的轴孔12a的正下方,形成有两条肋11d、11d,并且在与该两条肋11d、11d的一方邻接的地方设有贯穿两支撑部12、12之间的长度的狭缝11c′,而且在该两条肋11d、11d的另一方和在基体1上的未形成支撑部12的边部的另一方之间,隔开间隔设有两条成为安装部10的狭缝11c″。
在该例中,夹持部22的突出端22a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形成为向操作部21的突出侧逐渐增大其突出尺寸。而且在该例中,形成于杆体2上的成短尺寸圆柱状的轴突起20a的中心位于比该倾斜面的下端22c的正上方位置还偏向与操作部21的伸出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
在这样构成杆体2的场合,可以在竖立杆体2的状态下在基体1的基部和杆体2的组合部20之间尽量较大地确保通过带状体W的间隔S,并且在放倒杆体2的状态下缩小夹持部22和基体1的基部11之间的间隔而将通过的带状体W牢固地夹紧在两者之间。(图16)即,在竖立杆体2的状态下在基体1的基部11和杆体2的组合部20之间容易通过带状体W,而且即使带状体W厚一定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而构成相对它的扣紧。另外,在竖立放倒的杆体2而解除向带状体W的扣紧的场合,夹持部22不在杆体2的旋转中心的正下方位置而是在这时的杆体2的转动前端侧压紧在带状体W上,所以可以用比较小的力进行竖立这种杆体2的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扣,用于将带状体连接在被连接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具备被连接体的安装部的基体;以及可转动地组合在该基体上的杆体,基体具备基部和从该基部突出的杆体的支撑部,杆体具备从向基体的组合部伸出的操作部;以及向与该操作部不同的方向从该组合部突出的夹持部,通过转动放倒杆体,将在竖立杆体的状态下通过基体的基部和杆体的组合部之间的带状体用杆体的夹持部和基体的基部夹紧,而且,在杆体的操作部上,形成有沿杆体的转动轴线方向较长的通过带状体的狭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狭缝在其长度方向形成为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在杆体的操作部上的形成有狭缝的地方的面,形成为将狭缝的中央部作为弯曲中心的弯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狭缝在其长度方向形成为弧状,并且,在杆体的操作部上的形成有狭缝的地方的面,形成为将狭缝的中央部作为弯曲中心的弯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在杆体的操作部上,在操作部的突出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两条沿杆体的转动轴线方向较长的通过带状体的狭缝。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杆体的转动中心在放倒杆体的状态下,位于夹持部的上方且比夹持部的正上方位置还偏向与操作部的伸出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带扣防止在竖立杆体时带状体从基体和杆体之间出乎意料地脱落的情况。带扣具备具备被连接体(J)的安装部(10)的基体(1);以及可转动地组合在该基体(1)上的杆体(2)。杆体(2)具备从向基体(1)的组合部(20)伸出的操作部(21);以及向与该操作部(21)不同的方向从该组合部(20)突出的夹持部(22)。通过转动放倒杆体(2),将在竖立杆体(2)的状态下通过基体(1)的基部(11)和杆体(2)的组合部(20)之间的带状体(W)用杆体(2)的夹持部(22)和基体(1)的基部(11)夹紧。在杆体(2)的操作部(21)上形成有通过带状体(W)的狭缝(21c)。
文档编号A44B11/12GK101049194SQ20071009224
公开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4日
发明者川口学, 沈期辅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