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2356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线状部件固定在形成有配合孔的基体材料上的带扣,尤其涉及容易从基体材料上卸下的带扣。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中,为了将配线(线状部件)固定在车身板(基体材料)的规定的位置上, 一般使用带扣。带扣具备主体部、带部、车身卡定部,通过带部捆包配线,并且车身卡定部与形成于车身板上的配合孔配合,将配线固定在车身板上(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带扣中,在主体部上具备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与车身板的配合孔配合的车身卡定部的配合爪的一端突入第二贯通孔内。根据该结构,在带部插通第二贯通孔的状态下,带部限制具有挠性的配合爪的倾倒,使配合爪和车身板的配合孔的配合变得牢固。另一方面,在未将带部插通第二贯通孔的状态下,由于配合爪倾倒自如,因此车身卡定部向车身板的配合孔中的插入及拔出变得容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3M0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将专利文献1的带扣从车身板拔出的场合,需要下述两个步骤的操作首先将带部从第二贯通孔中拔出而使配合爪能倾倒;以及将车身卡定部从车身板的配合孔中拔出,存在作业负荷大之类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从基体材料的拆卸容易的带扣。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将线状部件110固定在形成有配合孔101的基体材料100上的带扣10,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有带插通孔21的带扣主体部11 ;带部12,其卷绕在上述线状部件上并具有挠性,一端12C连接在上述带扣主体部上,并且另一端12D插通上述带插通孔;突出设置在上述带扣主体部上,并突入上述配合孔中的基体材料配合部 13 ;设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上的弹性片51 ;突出设置在上述弹性片上,并与上述配合孔配合的防拔爪部52 ;以及推压部33、32A,其设在上述带部上,在上述带部从插通上述插通孔的状态相对于上述插通孔向拔出方向移动的场合,在解除上述防拔爪部与上述配合孔的配合的方向上推压上述弹性片。根据该结构,只通过向离开基体材料的方向对带扣所保持的线状部件施加规定的力,就能够将带扣从基体材料拔出。若离开基体材料的方向的规定的力施加在线状部件上, 则带扣被向从插通孔拔出的方向拉拽并移动,利用该移动,推压部推压弹性片,解除防拔爪部和配合孔的配合,将基体材料配合部从配合孔中拔出。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推压部是突出设置在上述带部上的具有弹性的突片 33。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推压部。另外,由于突片能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带插通孔。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带扣主体部具有将上述突片的前端部33A导向上述弹性片的导向部50。根据该结构,突片能够可靠地推压弹性片。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推压部是形成在上述带部上的推压孔32的侧壁 32A,上述弹性片的一端与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连接,并且另一端51A向上述带插通孔内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推压部。另外,推压部能够容易地通过带插通孔。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带插通孔在与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相对于上述配合孔的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上述弹性片设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的与上述带部的拔出方向相反侧的侧部42上。根据该结构,若在拔出方向上拉拽带部,则基体材料配合部被配合孔推压且带扣进行旋转,从设有防拔爪部的部分向配合孔的外部脱离,因此基体材料配合部从配合孔的拔出变得容易。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的从设有上述弹性片的部分到前端的侧面42形成为弧状。根据该结构,在通过力施加在带部的拔出方向上且带扣进行旋转时,避免基体材料配合部与配合孔接触,能顺畅地拔出带扣。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带部具备在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多个凹部31,上述带扣主体部具有带保持片23,该带保持片23具有弹性,其一端连接在上述带扣主体部上,并且另一端23A向上述带插通孔的外部延伸,在其中间部具备与上述带部的上述凹部配合的凸部M。根据该结构,通过操作从带插通孔突出的上述带保持片的端部,能够解除带保持片和带部的配合。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将带部从带插通孔中拔出。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推压部是在上述带部的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设置在上述带部上的多个卡定爪部341,上述弹性片365具备带卡定爪部371,该带卡定爪部371的一端连接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上,并且另一端向上述带插通孔370延伸,在上述带插入孔内突出,上述带卡定爪部在上述带部插通上述带插通孔内的状态下与上述推压部配合,上述弹性片相对于上述带部向从上述带插通孔拔出方向的位移,通过上述带卡定爪部对上述带部施加阻力,并且根据上述带部的位移进行位移,解除上述防拔爪部和上述配合孔的配合。根据该结构,在带部插通带插通孔的状态下,推压部总是位于接近弹性片的位置。 由此,能够缩短对推压弹性片必要的带部向拔出方向的位移距离(拉拔长度)。另外,由于在带部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推压部,因此在利用带部紧固线状部件后,即使切除通过了带插通孔的剩余的带部也不会失去推压部。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弹性片具备第一部分366,其基端部连接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的前端部,其前端部向上述带扣主体部侧延伸的;以及第二部分367、368,其基端部连接在上述第一部分的前端,其前端部划分上述带插通孔的孔壁的一部分且沿上述带插通孔延伸,上述防拔爪部372突出设置在上述第一部分上,上述带卡定爪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第二部分上。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具备防拔爪部及带卡定爪部的弹性片。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部分具备能弹性变形的弯曲部374。根据该结构,第二部分能弯曲,能相对于带插通孔位移。由此,在将带部插入带插通孔时,带卡定爪部能够避开带部及推压部。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部分的上述前端部在上述带插通孔的轴线方向上向上述带插通孔的外侧延伸。根据该结构,用户能把持第二部分的前端部,能够利用手动解除带卡定爪部和推压部的配合。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上述带扣主体部具有向上述带插通孔内突出,且在上述带部插通上述带插通孔内的状态下与上述推压部配合的辅助爪351、355。根据该结构,辅助爪能够相对于带部向拔出方向的位移施加阻力,能够调节对带部向拔出方向的位移必要的负荷。发明效果以上结构的带扣只通过向离开基体材料的方向对被保持在带扣上的线状部件施加规定的力,便能够从基体材料拔出带扣。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将配线固定在车身板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从车身板拔出时的动作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将配线固定在车身板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从车身板拔出时的动作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的侧视图。图13是图11的XIII-XIII剖视图。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将配线固定在车身板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从车身板拔出时的动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10用于将配线(线状部件)110固定在汽车的车身板(基体材料)100的规定的位置上。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中所示的坐标轴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该坐标轴用于说明实施方式,可根据带扣的使用状态适当地改变方向。说明带扣的结构。如图1 图3所示,带扣10作为主要结构要素具备带扣主体部11、带部12、板配合部(基体材料配合部)13。带扣10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带扣主体部11、 带部12、板配合部13形成为一体。带扣主体部11呈大致长方体状,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带插通孔21。在带插通孔21的上壁凹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两端到达带扣主体部11的左右侧壁的槽22。在槽22的左端的底部设有带保持片23,该带保持片23在向下方突出后,向左右方向的右侧弯曲并在槽22内向右延伸。带保持片23的前端部23A能弹性变形,能够以与槽22结合的基端为基准(摆动中心)中心挠曲。另外,带保持片23的前端部23A从带扣主体部11的右侧壁突出。因此, 通过利用手动操作使前端部23A上下移动,能够使带保持片23摆动。带保持片23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具备向下方、即带插通孔21内突出的爪部M。爪部M在左侧部具备朝向左方且下方的倾斜面24A,在右侧部具备朝向右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止回面MB。带部12呈具有表面12A和背面12B的扁平的带状,具有挠性。带部12其基端部 12C连接在带扣主体部11的上表面上,其前端部12D能从带插通孔21的左端侧向右端侧插通。带部12的表面12A是在将带部12插通带插通孔21的状态下朝向上方的面,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在该插通的状态下与带保持片23的爪部M配合的凹部31。各凹部31 在长度方向的前端部12D侧具备与长度方向正交的限制壁31A,在长度方向的基端部12C侧具备以朝向外侧的方式缓缓地倾斜的倾斜壁31B。带部12在将前端部12D插通带插通孔21的状态下形成环结构120。在由该环结构120包围的空间121内捆包作为被固定部件的配线110。S卩,在将带部12卷绕在配线110 上后,通过将前端部12D插通带插通孔21,将配线110捆包在带部12上。在配线110是多根的场合,多根配线110被带部12 —体地捆束。如图2及图3所示,在带部12的比形成有凹部31的部分靠前端部12D侧的部分形成有从表面12A贯通到背面12B的贯通孔32。在贯通孔32的前端部12D侧的部分突出设置有推压突片33。推压突片33呈悬臂梁状,在朝向背面12B侧且基端部12C侧相对于带部12具有规定的角度地突出后,前端部33A与带部12平行地向基端部12C侧延伸。另外, 推压突片33能弹性变形。板配合部13向下突出地设置在带扣主体部11的下表面IlA上。板配合部13具备在其左侧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左侧壁41、从左侧壁41的下端向右方且上方弯曲并到达带扣主体部11的下表面IlA的右侧壁42、连接左侧壁41和右侧壁42 —端彼此的加固壁43、用于连接带扣主体部11的下表面IlA和右侧壁42的内表面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壁44。
在左侧壁41的中央部形成有从左侧壁41的外表面向内表面贯通的贯通孔46。在贯通孔46的下端部突出设置有在贯通孔46内向上方延伸的悬臂梁状的突片47。突片47 具有弹性,能向板嵌合部13的内侧倾倒。在突片47的外表面突出设置有具备朝向上方的止回面48A的爪部48。在右侧壁42的中央部形成有从右侧壁42的外表面向内表面贯通的贯通孔49。贯通孔49的上部向带扣主体部11的下部内延伸。在贯通孔49和带插通孔21之间设有沿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壁50,贯通孔49和带插通孔21未连通。在贯通孔49的下端部突出设置有在贯通孔49内向上方延伸的悬臂梁状的弹性片51。弹性片51的前端部 51A向带扣主体部11内延伸。弹性片51具有弹性,能向板配合部13的内侧倾倒。在弹性片51的外表面的位于比带扣主体部11的下表面IlA靠下方的部分突出设置有使底边朝向弹性片51侧的样式的截面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爪部(防拔爪部)52。另外,也可以在爪部 52上设置朝向上方的止回面。说明带扣的作用。接着,对使用带扣10将配线110固定在车身板100上的顺序及其固定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将带部12卷绕在配线110的周围。配线110也可以是多根。并且,将带部12的前端部12D从带插通孔21的左端侧插入。此时,带部12的推压突片33被带插通孔21的孔壁推压,向贯通孔32的内侧、即带部12侧挠曲。另外,通过爪部M被带部12推压而使带保持片23向槽22内(即上方)挠曲,带部12通过带插通孔21。之后,若带部12相对于带插通孔21的插入量(通过量)增加,则带部12的凹部 31与带保持片23的爪部M配合。由于爪部M的倾斜面24A朝向左方及下方,凹部31的倾斜壁31B朝向上方及右方,因此若带部12沿插入方向(右方)移动,则爪部对的倾斜面 24A被凹部31的倾斜壁31B推压而使带保持片23向上方挠曲,爪部M从任意的凹部31脱离并与任意的凹部31中的一个的左方的凹部31配合。带部12被插入带插通孔中直到形成与配线110的直径对应的环结构120。在形成于带部12上的环结构120与配线110的直径大致一致的时点,带保持片23的爪部M与带部12的任意的凹部31配合。此时,爪部 M的止回面24B与凹部31的限制壁31A相对,相对于带部12朝向拔出方向(左侧)的移动产生规定的阻力。这样,利用带部12紧固配线110。另外,若在带部12上施加规定值以上的拔出力(向左侧拉拽带部12的力),则带保持片23向上方挠曲,解除止回面24B和限制壁31A的配合,带部12能向拔出方向移动。能使带部12向拔出方向移动的拔出力通过适当调整止回面24B相对于带插通孔21的轴线方向(即,带部12的拔出方向)的角度,能够任意地设定。接着,将带扣10的板配合部13插入形成在车身板100上的配合孔101中。此时, 板配合部13的爪部48及爪部52被配合孔101的周边部推压,设有爪部48的突片47及设有爪部52的弹性片51向板配合部13的内侧倾倒而使爪部48及爪部52通过配合孔101。 如图4所示,在将板配合部13插入配合孔101中的状态下,突片47及弹性片51复位到初期位置,车身板100被夹持在带扣主体部11的下表面IlA和爪部48及爪部52之间。如上所述,带扣10将配线110固定在车身板100的规定位置。接着,对将带扣10从车身板10卸下的顺序及此时的带扣1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若通过操作者等将远离车身板100的方向(在图5中为上方)的力Fl施加在配线110上,则向上的力F2作用在带部12的基端部12C上,向左的力F3作用在前端部12D侧的部分(插通带插通孔21的部分)。该力F3作为将带部12从带插通孔21拔出的力(拔出力)起作用,带部12将向左方移动。将带部12被从带插通孔21拔出的方向称为拔出方向。施加在配线110上的力Fl是规定的大小,在规定大小的拔出力F3作用在带部12上的场合,带保持片23向上挠曲,解除带部12的凹部31和带保持片23的爪部M的配合。由此,带部12相对于带插通孔21 (带扣主体部11)向拔出方向移动。若带部12向拔出方向移动,则推压突片33向左方移动。此时,推压突片33的前端部33A被导向壁50和车身板100引导而被导向弹性片51的前端部51A,从而向左方、即板配合部13的内侧推压弹性片51的前端部51A。弹性片51被推压突片33推压,向板配合部13的内侧倾倒,解除爪部52和配合孔101的周边部的配合。另外,由于施加在带部12上的向上的力F2,向上的力施加在带扣主体部11及板配合部13上。由此,向将板配合部13从配合孔101拔出的方向(上方)移动。此时,由于爪部48和配合孔101的周边部配合,因此以爪部48和配合孔101的周边部的抵接部为中心的图中的箭头Dl方向的旋转力作用在带扣10上,带扣10进行旋转。由此,爪部52向配合孔101的外侧脱离,能容易地将板配合部13从配合孔101中拔出。由于右侧壁42形成为以爪部48和配合孔101的周边部的抵接部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在带扣10旋转时,右侧壁42和配合孔101的周边不会接触,能顺畅地拔出带扣10。如上所述,操作者能够只通过将配线110向远离车身板100的方向拉拽,就能够将带扣10从车身板100的配合孔101拔出。之后,操作者使用剪子等剪断带部12,将带扣10 从配线110上取下。以上的拆卸作业比较简单,在汽车的修理或解体作业中,能够减轻操作者的作业负担。另外,在以上的拆卸顺序中,通过施加规定的大小的力F1,使带保持片23挠曲,解除带部12的凹部31和带保持片23的爪部M的配合,但也可以通过操作者的手动操作等向上方提起带保持片23的前端部23A,解除凹部31和爪部M的配合。此时,能够减小拉拽配线110的力Fl。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200大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1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同样的结构标注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说明带扣的结构。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200在不具有推压突片33和导向壁50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10的结构有很大不同。带扣200的带部12具备从贯通孔32的前端部12D侧的端面32A向背面12B侧突出的肋201。另外,在带部12的背面12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槽 202。下半部形成在板配合部13上的贯通孔49的上部向带扣主体部11内延伸,并与带插通孔21连通。并且,弹性片51的前端部51A向带插通孔21内延伸。说明带扣的作用。接着,对使用带扣10将配线110固定在车身板100上的顺序及其固定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在将带部12卷绕在配线110上后,将带部12的前端部12D从左端侧插通到带插通孔21中。此时,带部12推压向带插通孔21内延伸的弹性片51的前端部51A,一边使弹性片51向板配合部13的外侧挠曲一边被插入。若进行带部12的插入,且带部12的贯通孔 32到达弹性片51,则弹性片51不会被带部12推压,并复位到初期位置。之后,若进行带部 12的插入,则弹性片51的前端部51A位于带部12的槽202,弹性片51被维持在初期位置 (参照图7)。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带部12被插通到带插通孔21中直到形成与配线 110的直径对应的环结构120,带保持片23的爪部M和带部12的凹部31在该位置配合, 配线110被带部12紧固。接着,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板配合部13插入车身板100的配合孔101中,使爪部48及爪部52与配合孔101的周边部配合。如上所述,如图7所示,带扣200将配线 110固定在车身板100的规定的位置。接着,对将带扣200从车身板100卸下的顺序及此时的带扣2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若通过操作者等将远离车身板100的方向的力Fl施加在配线110上,则向上的力F2作用在带部12的基端部12C上,向左的力F3作用在前端部 12D侧的部分。带部12利用力F3而将向被从带插通孔21拔出的方向移动。若在带部12 上施加规定的大小的拔出力F3,则带保持片23向上方挠曲,解除带部12的凹部31和带保持片23的爪部M的配合。另外,也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将带保持片23的前端部23A向上方提起,解除带部12的凹部31和带保持片23的爪部M的配合。若带部12向拔出方向移动,则弹性片51的前端部51A被带部12的贯通孔32的端面32A向左方、即板配合部13的内侧推压,向板配合部13的内侧倾倒,解除爪部52和配合孔101的周边部的配合。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带扣200以爪部48和配合孔101 的周边部的抵接部为中心旋转,被从配合孔101中拔出。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9 图15对本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300进行说明。说明带扣的结构。如图9 图13所示,带扣300作为主要结构要素具备带扣主体部311、带部312、 板配合部(基体材料配合部)313。带扣300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带扣主体部311、带部312、板配合部313 —体地形成。带扣主体部311具有互相相对的前侧壁315及后侧壁316、和互相连接前侧壁315 及后侧壁316的互相相对的面的上部彼此的上壁317。在前侧壁315的下边缘突出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前底壁318。在前侧壁315的下边缘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前底壁318,在后侧壁 316的下边缘设有向前方延伸的后底壁319。前底壁318和后底壁319的突出端彼此隔开规定的距离而相对。换言之,在前底壁318的后端和后底壁319的前端之间形成有向左右延伸,并延伸到带扣主体部311的左端及右端的狭缝320。在前侧壁315及后侧壁316的互相相对的面的各个上以互相相对的方式凹设有从左端向右端连续的前导向槽322或后导向槽323。前导向槽322及后导向槽323形成为其宽度(上下方向宽度)比带部312的厚度大。另外,前导向槽322及后导向槽323的左端部及右端部越朝向端部越向上下方向顺畅地扩大宽度。前导向槽322及后导向槽323在将带部312插通带扣主体部311内时,对带部312的进入位置进行定位。前侧壁315及后侧壁316在其上端面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具备向下方凹的凹部325、326,并且在其上端部的左侧部分具备向左侧斜上方突出的配线支撑片327、328。各配线支撑片327、328的右侧面向对应的凹部325、3沈顺畅地连续。在前侧壁315及后侧壁 316的下端部设有具有弹性且向斜下方突出的推压片329、330。如图13所示,上壁317的下表面在其左半部具备实施了倒角而为曲面状的曲面部 331,沿导向槽322、323的上端配置。在上壁317的上侧右部连接有带部312的基端部335。带部312呈具有表面336和背面337的扁平的带状,具有挠性。带部312的基端部335与其他部分相比形成为薄壁而使柔软性增加,更能弯曲。在初期状态下,基端部335 从上壁317向右方突出,弯曲为弧状后向上方延伸。在带部312的表面336上,沿带部312的长度方向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设置有多个卡定爪(推压部)3410各卡定爪341具备与带部312的长度方向正交且朝向基端侧的止回面、和形成在止回面的带部312的前端部338侧的倾斜面。卡定爪的倾斜面形成为朝向带部312的表面外侧且朝向前端部338侧。在前底壁318上设有前辅助爪351。前辅助爪351具备在从前底壁318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向上方突出后弯曲并向右方延伸的弹性片352、和设在弹性片352上的凸部353。 弹性片352的向右方延伸的部分以其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与前导向槽322及后导向槽323 的下端大致一致的方式延伸。凸部353设在弹性片352的向右方延伸的部分的上表面上, 在上下方向上与前导向槽322及后导向槽323重合。弹性片352的前端部能通过弹性变形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在后底壁319的上表面上设有与前辅助爪351相同的、具备弹性片356 和凸部357的后辅助爪355。在前底壁318及后底壁319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板配合部313。板配合部313具备从前底壁318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的第一侧壁361、从后底壁319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的第二侧壁362、以及连接第一侧壁361及第二侧壁362的下端彼此的下端壁363。第一侧壁361及第二侧壁362的外表面形成为能与形成在成为基体材料的车身板 400上的配合孔401嵌合的形状。在下端壁363的右端部分且第一侧壁361及第二侧壁362间的部分设有弹性片 365。弹性片365包括下部(第一部分)366、中间部(第二部分)367、上部(第二部分)368。 下部366的一端与下端壁363连续并且向上方延伸,另一端延伸到狭缝320内。中间部367 的一端与下部366的上端连续并且在狭缝320内向左方延伸,另一端延伸到狭缝320的左端附近。上部368的一端与中间部的左端连续并且向上方延伸,之后弯曲并向右方延伸。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侧视中,组合中间部367和上部368,呈向右方敞开且在左方具备弯曲部 374的大致U字状(发卡状)。如图13所示,上部368的上侧面以在上下方向上与导向槽 322,323的下端大致一致的方式延伸。通过上壁317的下表面、前导向槽322、后导向槽323、前辅助爪351的上表面、后辅助爪355的上表面、弹性片365的上部368的上表面划分带部312能插通的带插通孔370。下部366通过弹性变形而能在左右方向上变形(能弯曲),上部368及中间部367 通过弹性变形能在上下方向上变形(能弯曲)。另外,下部366、中间部367、上部368在各个的连续部能够互相弯曲。另外,通过上部368及中间部367向右方位移,下部366在左右方向上弯曲(倾倒)。在上部368的上侧面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爪部371 (带卡定爪部)。爪部371具备朝向右方的止回面,在止回面的左侧具备倾斜面。上部368的右端部369比前侧壁315的右端更向右方突出。在下部366的外表面设有向外突出的爪部372(防拔爪部)。爪部372 具备朝向上方的止回面,在止回面的下方具备倾斜面。在下端壁363的左侧部分且第一侧壁361及第二侧壁362间的部分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第一卡定片375及第二卡定片376。各卡定片375、376具有向板配合部313的外侧突出的爪部378、379。另外,各卡定片375、376具有挠性,能向板配合部313的内侧倾倒。 弹性片365的下部366及各卡定片375、376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中,绕板配合部313的中心互相隔开120°的间隔地配置。说明带扣的作用。接着,参照图14对使用带扣300将配线410固定在车身板400上的顺序及其固定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将带部312卷绕在配线410的周围。配线410可以是多根。并且,将带部312的前端部2 从带插通孔370的左端侧插入。此时,带部3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嵌入前导向槽322或后导向槽323,通过前导向槽322及后导向槽323限制上下方向的位移,并且向右方引导。另外,弹性片365、前辅助爪351、后辅助爪355分别在爪部371、凸部353、凸部357被带部312的卡定爪341的斜面推压,向下方位移(倾倒),从而容许带部 312插通带插通孔370。带部312被插入带插通孔370中直到形成与配线410的直径对应的环结构。在由带部312形成的环结构与配线410的直径大致一致的时点,弹性片365的爪部371、前辅助爪351的凸部353、后辅助爪355的凸部357与任意的卡定爪341配合。此时,卡定爪341 的止回面与爪部371的止回面及前辅助爪351的凸部353、后辅助爪355的凸部357相对, 相对于带部312向拔出方向(左侧)的移动产生规定的阻力。配线410通过左侧部分与配线支撑片327、3观抵接,下侧部分与凹部325、3沈配合,右侧部分及上部部分被带部312捆包,以稳定的状态被支撑在带扣主体部311的上部。 如上所述,配线410被带部312紧固。接着,将带扣300的板配合部313插入形成在车身板400上的配合孔401中。此时,板配合部313的弹性片365、第一卡定片375、第二卡定片376分别在爪部372、378、379 处被配合孔401的周边部推压,向板配合部313的内侧位移(倾倒),容许插入板配合部313 的配合孔401中。在将板配合部313插入配合孔401中的状态下,弹性片365、第一卡定片 375、第二卡定片376复位到初期位置,车身板400被夹持在带扣主体部11的各推压片329、 330和各爪部372、378、379之间。如上所述,带扣300将配线410固定在车身板400的规定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在将板配合部313插入配合孔401中后,利用带部312捆包配线410。接着,参照图15对将带扣300从车身板400卸下的顺序及此时的带扣300的动作进行说明。若通过操作者对配线410施加远离车身板400的方向(在图15中为上方)的力F5,则从带插通孔370拔出的方向的力(拔出力)F6作用在带部312上,带部312将在带插通孔370内向左(拔出方向)移动。在施加在带部312上的力F6比规定值小的场合,弹性片365、前辅助爪351及后辅助爪355不会变形,利用与卡定爪341配合的爪部371及凸部353、354限制带部312向拔出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在施加在带部312上的力F6是规定值以上的场合,卡定爪341 推压凸部353、3M且使前辅助爪351及后辅助爪355向下方挠曲,解除与凸部353、354的配合。另外,卡定爪341将爪部371向左方推压,使弹性片365的上部368及中间部367向左方滑动移动,使下部366向板配合部313的内侧(左方)倾倒。由此,解除爪部372和配合孔401的周边的配合状态。由此,能够从配合孔401拔出板嵌合部313,带扣300利用力 F5从车身板400拔出。之后,操作者将弹性片365的右端部365、前辅助爪351及后辅助爪355的各前端部向板配合部313侧(下方)推压,以使爪部371及各凸部353、357不与卡定爪341配合, 将带部312从带插通孔370拔出,解除带扣300和配线410的结合。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300在使车身板400和配线410结合了的状态下,由于成为推压部的卡定爪341总是与设在弹性片365上的爪部371抵接,因此通过带部312的稍微移动使弹性片365倾倒,解除爪部372和配合孔401的配合。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10、200需要拉拔带部312的规定长度,直到成为推压部的推压突片33或端面312A 与弹性片51抵接。因此,带扣300能以比带扣10、200短的拉拔长度被从车身板400拔出。 另外,由于带扣300沿带部312的长度方向具备多个卡定爪341,因此在利用带部312紧固配线410时,即使切除通过带插通孔370的部分,推压部也不会消失。容许带部312向拔出方向移动的拔出力的设定通过适当调整卡定爪341、前辅助爪351的凸部353及后辅助爪355的凸部357的配合力而能够任意地设定。以上结束了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未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广泛地进行变形实施。例如,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带保持片23的爪部M与带部12的凹部31配合,将带部12保持在带插通孔21中,但也可以省略爪部M及凹部31, 使带保持片23被带部12推压,利用摩擦力将带部12保持在带插通孔中。另外,也可以在爪部52上具备朝上的止回面。符号说明10,200,300-带扣,11,311-带扣主体部,12,312-带部,13,313-板配合部(基体材料配合部),21,370-带插通孔,23-带保持片,24-爪部(凸部),31-凹部,32-贯通孔 (推压孔),32A-端面,33-推压突片(推压部),42-右侧壁,50-导向壁,51,365-弹性片, 5IA-前端部,52,372-爪部(防拔爪部),100,400-车身板,101,401-配合孔,110,410-配线,201-肋,202-槽,341-卡定爪(推压部),371-爪部(带卡定爪部),366-下部(第一部分),367-中间部(第二部分),368-上部(第二部分),374-弯曲部,351-前辅助爪, 355-后辅助爪。
权利要求
1.一种将线状部件固定在形成有配合孔的基体材料上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有带插通孔的带扣主体部;带部,其一端连接在上述带扣主体部上,并且另一端插通上述带插通孔,卷绕在上述线状部件上并具有挠性;突出设置在上述带扣主体部上,并突入上述配合孔中的基体材料配合部; 设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上的弹性片;突出设置在上述弹性片上,并与上述配合孔配合的防拔爪部;以及推压部,其设在上述带部上,在上述带部从插通上述插通孔的状态相对于上述插通孔向拔出方向移动的场合,在解除上述防拔爪部与上述配合孔的配合的方向上推压上述弹性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推压部是突出设置在上述带部上的具有弹性的突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扣主体部具有将上述突片的前端部导向上述弹性片的导向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片的一端连接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上,并且另一端向上述带插通孔内延伸,上述推压部是形成在上述带部上的推压孔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插通孔在与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相对于上述配合孔的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上述弹性片设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的与上述带部的拔出方向相反侧的侧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的从设有上述弹性片的部分到前端的侧面形成为弧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带部具备在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多个凹部,上述带扣主体部具有带保持片,该带保持片具有弹性,其一端连接在上述带扣主体部上,并且另一端向上述带插通孔的外部延伸,在其中间部具备与上述带部的上述凹部配合的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推压部是在上述带部的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设置在上述带部上的多个卡定爪部,上述弹性片具备带卡定爪部,该带卡定爪部的一端连接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上,并且另一端向上述带插通孔延伸,在上述带插入孔内突出,上述带卡定爪部在上述带部插通上述带插通孔内的状态下与上述推压部配合, 上述弹性片相对于上述带部向从上述带插通孔拔出的方向的位移,通过上述带卡定爪部对上述带部施加阻力,并且利用上述带部的位移进行位移,从而解除上述防拔爪部和上述配合孔的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片具备第一部分,其基端部连接在上述基体材料配合部的前端部上,其前端部向上述带扣主体部侧延伸;以及第二部分,其基端部连接在上述第一部分的前端,其前端部划分上述带插通孔的孔壁的一部分且沿上述带插通孔延伸,上述防拔爪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第一部分上,上述带卡定爪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第二部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部分具备能弹性变形的弯曲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部分的上述前端部在上述带插通孔的轴线方向上向上述带插通孔的外侧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扣主体部具有向上述带插通孔内突出,且在上述带部插通上述带插通孔内的状态下与上述推压部配合的辅助爪。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从车身板的拆卸容易的带扣。一种将配线(110)固定在形成有配合孔(101)的车身板(100)上的带扣(10),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有带插通孔(21)的带扣主体部(11);带部(12),其基端部(12C)连接在带扣主体部上,并且前端部(12D)插通带插通孔(21);突出设置在带扣主体部(11)上,并突入配合孔(101)中的板配合部(13);设在基体材料配合部(13)上的弹性片(51);突出设置在弹性片(51)上,并与配合孔(101)配合的防拔爪部(52);以及推压突片(33),其设在带部(12)上,在带部(12)从插通插通孔(21)的状态相对于插通孔(21)向拔出方向移动的场合,在解除防拔爪部(52)与配合孔(101)的配合的方向上推压弹性片(51)。
文档编号B60R16/02GK102472308SQ20108003160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4日
发明者相马寿昭, 藤生达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