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360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康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跌倒是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伤害,同时,跌倒以后引起的卧床又是老年人发生各类严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还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等伤害。

因此,为了更好地对老人进行防护,防止意外发生,有必要提供一种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减少老人摔倒时发生损伤的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旨在解决老人摔倒时没有防护而发生损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所述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包括充气腰带、连接管、阀门、气体容器及重力传感器;

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充气腰带连接,所述阀门与所述连接管及气体容器连接,所述重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气体容器的表面,所述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防摔保护装置的加速度,所述气体容器内还设置有控制器;

所述阀门内包括控制阀体、设置于控制阀体上的第一导气管、固定轴、槽片、电机、电机传动键、密封圈、针阀、第二导气管及凹槽;

所述针阀及密封圈均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固定轴与所述针阀连接,所述固定轴与所述槽片连接,所述电机传动键设置于所述电机上并与所述槽片连接;

所述第一导气管及第二导气管均连接至所述凹槽的尖部,所述第一导气管还与所述气体容器连接,所述第二导气管还与所述连接管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机及重力传感器电连接,用于当所述防摔保护装置的加速度检测为重力加速度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并带动所述针阀的尖部与所述第二凹槽脱离,所述第一导气管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凹槽流入至第二导气管并进入充气腰带。

优选的,所述的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充气腰带的顶部边缘位置的放气阀,用于释放所述充气腰带中的气体。

优选的,所述的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体容器的表面的进气管,用于将外界压缩气体输入至所述气体容器中。

优选的,所述凹槽垂直设置于所述控制阀体下方位置。

优选的,所述槽片为U型槽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来的技术效果为:当用户摔倒时,通过加速度的判定开启所述阀门以将气体容器中的气体充入充气腰带中,减缓用户摔倒时冲击力,降低用户的损伤,有利于意外摔倒时防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中阀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照图1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包括:放气阀1、充气腰带2、连接管3、阀门4、进气管5、气体容器6、重力传感器7。

所述充气腰带2为环形结构,所述充气腰带2由弹性纺织物制成的密闭的充气腰带。按照佩戴于用户(例如,老人)的防护部位(例如,膝盖部、腰部、手关节部等)的划分,所述充气腰带2可以分为膝盖部充气腰带、腰部充气腰带、手关节部充气腰带等。具体地说,当所述充气腰带2中充入气体时,所述充气腰带2鼓起。

所述放气阀1设置于所述充气腰带2的顶部边缘位置。一般而言,当用户使用完所述充气腰带2后,所述放气阀1打开并释放所述充气腰带2中的气体。所述连接管3与所述充气腰带2的底部边缘位置连接,所述阀门4还与所述连接管3及气体容器6连接,所述进气管5及重力传感器7设置于所述气体容器6的表面,所述气体容器6内还设置有控制器60,所述控制器60与阀门4及重力传感器7电连接。

所述气体容器6用于盛装压缩气体(例如,压缩氮气)。具体地说,所述气体容器6通过进气管5接收外界注入的压缩气体。所述阀门4用于控制所述气体容器6中压缩气体的流通。具体地说,若所述阀门4开启时,所述气体容器6中的压缩气体输入至所述连接管3,并通过连接管3进入充气腰带2。若所述阀门4关闭时,所述阀门4阻挡所述气体容器6中的压缩气体输入至所述连接管3。所述阀门4的内部结构将在图2中做详细描述。

参照图2所示,所述阀门4内包括但不限于,凹槽407、第一导气管408、固定轴409、槽片410、电机411、电机传动键412、密封圈413、针阀414、第二导气管415及控制阀体416。

所述凹槽407、第一导气管408、固定轴409、槽片410、电机411、电机传动键412、密封圈413、针阀414及第二导气管415设置于所述控制阀体416。

所述第一导气管408与所述气体容器6连接,所述第二导气管415与所述连接管3连接。所述第一导气管408及所述第二导气管415均连接至所述凹槽407。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轴409与所述针阀414连接,所述固定轴409还与所述槽片410连接,所述电机传动键412设置于所述电机411上,所述电机传动键412与所述槽片410连接。当所述电机411转动时,所述电机传动键412通过所述电机传动键412带动所述槽片410向下或向上移动,由于所述固定轴409与所述针阀414连接,所述槽片410向下或向上移动会带动所述针阀414上下移动。具体地说,当所述电机411逆时针旋转时,所述槽片410向下运动,所述槽片410向下运动并带动所述针阀414向下运动,针阀141与所述凹槽407的尖部脱离。当所述电机411顺时针旋转时,所述槽片410上下运动,所述槽片410向上运动并带动所述针阀414向上运动,所述针阀141与所述凹槽407的尖部贴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槽片410为U型槽片。

所述针阀414设置于所述凹槽407内,所述针阀414在所述凹槽407内上下移动。所述密封圈413设置于所述凹槽407内,用于防止所述凹槽407漏气。

所述气体容器6中的压缩气体通过第一导气管408输入至所述阀门4,并通过第二导气管415输入至连接管3中,之后由连接管3将压缩气体输入至充气腰带2中。

所述针阀414与所述凹槽407的顶部均为尖部结构。如图2所示,当所述针阀414的尖部与所述凹槽407的尖部紧密贴合时,所述第一导气管408内的气体被所述针阀414阻挡,气体不会流入至第二导气管415。当用户通过所述电机411拉动所述槽片410并带动所述针阀414向下移动,所述针阀414的尖部与所述凹槽407脱离,所述第一导气管408内的气体通过凹槽407流入至第二导气管415。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411还与所述控制器60电连接,所述控制器60控制所述电机411的转动。所述控制器60还与所述重力传感器7电连接。所述重力传感器7用于检测所述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的加速度,当所述防摔保护装置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表明用户处于跌倒下落状态,所述控制器60控制所述电机411转动,所述电机411通过电机传动键412拉动所述槽片410并带动所述针阀414向下移动,所述针阀414的尖部与所述凹槽407脱离,所述第一导气管408内的气体通过凹槽407流入至第二导气管415,所述气体进入充气腰带2,使得所述充气腰带2鼓起,缓冲摔倒的冲击力,减少摔倒导致的伤害。

所述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采用电机结构的防摔保护装置佩戴于用户防护部位(例如,膝盖部、腰部、手关节部等),当用户身体瞬间发生重度倾斜(例如,摔倒)时,所述重力传感器7检测出所述防摔保护装置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控制器60控制所述阀门4中的电机411逆时针旋转并带动所述槽片410向下运动,所述槽片410向下运动并带动所述针阀414向下运动,所述针阀414与所述凹槽407的尖部脱离,气体容器6中的气体从第一导气管408进入第二导气管415,第二导气管415中的气体通过连接管3快速向充气腰带2充气,使充气腰带2迅速膨胀,用户倒地时缓冲用户摔倒的冲击力,减少用户的伤害。使用完成后,用户通过放气阀1给充气腰带2放气。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