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风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1078发布日期:2018-06-19 19:33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风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吹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体化风嘴。



背景技术:

如图15所示,目前,市面上的电吹风都是分体式的风嘴设计,即电吹风的本体与分体式的风嘴是不是一体的。

分体式的风嘴的体积较笨重,使用时需要消费者将分体式的风嘴安装到电吹风上,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难度。

另外,分体式的风嘴与电吹风经常分开存放,经常遇到需要使用分体式的风嘴时,却有找不到分体式的风嘴的情况,比较麻烦;分体式的风嘴丢失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再有,分体式的风嘴形状是固定的,集风效果是固定的,无法根据需要调节集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化风嘴,被固定安装在电吹风上后,一体化风嘴始终与电吹风在一起,从而可以避免风嘴丢失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详细技术方案为:一体化风嘴,包括设置有出风口和连杆限位槽的壳体、导风片、连杆、以及档位件,导风片可旋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内,导风片包括至少一片上导风片、以及至少一片下导风片,连杆包括上连杆以及下连杆,上连杆、下连杆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柱,档位件设置有上斜槽以及下斜槽,上斜槽与下斜槽部分重合,上斜槽的倾斜方向与下斜槽的倾斜方向相反,上连杆以及下连杆均穿过连杆限位槽,且上连杆的连接柱、下连杆的连接柱分别插入上斜槽、下斜槽,上连杆、下连杆分别与上导风片、下导风片可滑动地连接,档位件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上。

优选地,壳体设置有档位盒,档位盒的内腔设置有底座限位槽,档位件设置有导向底座,导向底座贴合地插入底座限位槽中。

进一步地,底座限位槽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槽,导向底座设置有至少一个卡块,卡槽与卡块相匹配,卡块卡入卡槽中。

滑动档位件时,卡块发生轻微的弹性形变,并从一个卡槽滑动到另一个卡槽中、固定,使档位件的位置可以固定在两个以上的确定的位置,即可以实现两个以上的档位。

优选地,壳体包括外壳以及内壳,外壳贴合地套在内壳上,连杆限位槽、档位盒均设置在内壳上,档位件还包括档位件安装块,导向底座向上延伸地设置有档位件主体,档位件安装块与档位件主体可拆卸地贴合,档位件主体上设置有连杆安装槽,上连杆、下连杆均插入连杆安装槽,上斜槽、下斜槽分别设置在档位件主体、档位件安装块上。

无需工具既可以完成上连杆、下连杆以及档位件的安装,比较方便。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斜槽的一端与下斜槽的一端重合,上斜槽的水平长度与下斜槽的水平长度相等,且上斜槽移距A与下斜槽移距B相等。

可以使上导风片的倾斜角度与下导风片倾斜角度相等,集风状态时,被集中的空气从出风口的中心流出,比较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斜槽的一端与下斜槽的一端重合,上斜槽的水平长度与下斜槽的水平长度相等,且上斜槽移距A>下斜槽移距B,或者上斜槽移距A>下斜槽移距B。

进一步地,壳体设置有与档位盒联通的引出孔,档位件设置有引出块,引出块穿过引出孔外露,档位件还包括装饰块,装饰块与引出块可拆卸地连接。

装饰块可以使外观比较美观,装饰块与引出块可拆卸地连接可以使档位件便于安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风片的两端均设置有铰接柱,出风口的内壁设置有铰接座,铰接柱插入铰接座,从而使导风片可旋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连杆、下连杆均设置有至少一组调向块,上连杆调向块分别抵持上导风片,上连杆的调向块分别抵持下连杆;从而使上连杆、下连杆分别与上导风片、下导风片可滑动地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被固定安装在电吹风上后,一体化风嘴始终与电吹风在一起,从而可以避免风嘴丢失的情况发生,也可避免拆装风嘴所带来的操作不便;

2、只需滑动档位件,就可以使电吹风在集风状态、常规状态之间变化,可以使电吹风的集风操作简化,降低消费者的使用难度;

3、无需工具既可以完成上连杆、下连杆以及档位件的安装,比较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化风嘴,常规状态时、集风状态时,导风片被调向块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可以提高电吹风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详细技术方案为:一体化风嘴,其包括设置有出风口的壳体、导风片、以及连杆;导风片可旋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内,导风片包括至少一片上导风片、以及至少一片下导风片,连杆包括上连杆以及下连杆,导风片的厚度为导风片厚F,同一组调向块之间的竖直方向的最小距离为调向块竖直间距C,同一组调向块的顶角之间的水平距离为调向块水平间距D,常规状态变化为集风状态时,导风片的旋转角度为转角α,

上连杆、下连杆均设置有至少一组调向块,上连杆调向块分别抵持上导风片,上连杆的调向块分别抵持下连杆;从而使上连杆、下连杆分别与上导风片、下导风片可滑动地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调向块为圆柱形,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调向块为圆柱形,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sinα。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调向块的截面为竖直设置的直角三角形,顶角β=90°-转角α、调向块竖直间距C =导风片厚F、且调向块水平间距D=导风片厚F*tan(转角α/2)。

常规状态时、集风状态时,导风片被调向块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可以提高电吹风的使用体验;另外,调向块无需为弹性材料制成,导风片的旋转角度的转角α不受限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调向块的截面为水平设置的三角形;顶角β=180° - 转角α、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且调向块水平间距D=导风片厚F*tan(转角α/2)。

常规状态时、集风状态时,导风片被调向块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可以提高电吹风的使用体验,且导风片被固定地较牢固。

进一步地,调向块的顶角的对边向外延伸地设置有工艺块。

可以加强调向块的强度,同时还可以使调向块便于生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常规状态时、集风状态时,导风片被调向块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可以提高电吹风的使用体验;

2、调向块无需为弹性材料制成,导风片的旋转角度的转角α不受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一体化风嘴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一体化风嘴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一体化风嘴的前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Ⅰ-Ⅰ剖面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Ⅱ-Ⅱ剖面的示意图。图5中,一体化风嘴为常规状态;粗虚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图6是图3的Ⅱ-Ⅱ剖面的示意图。图6中,一体化风嘴为集风状态;粗虚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粗实线箭头表示上连杆31向下移动的方向、以及下连杆32向上移动的方向;细实现箭头表示档位件4的移动方向。

图7是实施例一的档位件4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的壳体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的壳体1的半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6的Ⅳ处的放大示意图。粗实线箭头表示下导风片22的前端旋转的方向;点状填充表示调向块34的被挤压的部分。

图11是图6的Ⅴ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二的Ⅳ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2中,粗实线箭头表示导风片2的前端旋转的方向;虚线表示导风片2旋转前的假想位置;粗实线表示调向块34与导风片2接触的有效接触面。

图13是实施例三的放大示意图。图13中,粗实线箭头表示导风片2的前端旋转的方向;虚线表示导风片2旋转前的假想位置;粗实线表示调向块34与导风片2接触的有效接触面。

图14是实施例四的导风片2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3中,粗实线表示调向块34与导风片2接触的有效接触面;粗虚线表示调向块34的顶角的对边。

图15为现有技术的风嘴以及电吹风的示意图。

壳体1;出风口11;铰接座12;引出孔13;档位盒14;底座限位槽141;卡槽142;连杆限位槽15;外壳16;内壳17;导风片2;上导风片21;下导风片22;铰接柱23;连杆3;上连杆31;下连杆32;连接柱33;调向块34;斜边341;工艺块342;档位件4;上斜槽41;下斜槽42;导向底座43;卡块431;引出块44;连杆安装槽45;档位件主体46;档位件安装块47;装饰块48;定位孔5;定位柱51;分体式的风嘴6;上斜槽移距A;下斜槽移距B;调向块竖直间距C;调向块水平间距D;调向块移距E;导风片厚F;转角α;顶角β。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空气流动的方向为向前、空气流动的方向的反方向为向后(如图5、图6所示)。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为一体化风嘴。

请参阅图1-图11;一体化风嘴,其包括设置有出风口11和连杆限位槽15的壳体1、导风片2、连杆3、以及档位件4。

导风片2可旋转地设置在出风口11内。比如,导风片2的两端均设置有铰接柱23,出风口11的内壁设置有铰接座12,铰接柱23插入铰接座12,从而使导风片2可旋转地设置在出风口11内。

导风片2包括三片上导风片21、以及三片下导风片22。当然,上导风片21可以仅为一个,下导风片22可以仅为一个。

连杆3包括上连杆31以及下连杆32,上连杆31、下连杆32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柱33。

如图11所示,档位件4设置有上斜槽41以及下斜槽42,上斜槽41与下斜槽42部分重合(如图11所示,侧视时,上斜槽41的一端与下斜槽42的一端重合,或者上斜槽41的中部与下斜槽42的中部冲重合),上斜槽41的倾斜方向与下斜槽42的倾斜方向相反。

优选地,上斜槽41的一端与下斜槽42的一端重合,上斜槽41的水平长度与下斜槽42的水平长度相等,且上斜槽移距A与下斜槽移距B相等。可以使上导风片21的倾斜角度与下导风片22倾斜角度相等,集风状态时,被集中的空气从出风口11的中心流出,比较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上斜槽移距A>下斜槽移距B,或者上斜槽移距A>下斜槽移距B;集风状态时,被集中的空气从出风口11的中心靠上或者靠下流出。

上连杆31以及下连杆32均穿过连杆限位槽15,且上连杆31的连接柱33、下连杆32的连接柱33分别插入上斜槽41、下斜槽42。

上连杆31、下连杆32分别与上导风片21、下导风片22可滑动地连接。比如,上连杆31、下连杆32均设置有三组(抵持一片导风片2的两个调向块34为一组)调向块34,上连杆31的三组调向块34分别抵持三片上导风片21,上连杆31的三组调向块34分别抵持三片下连杆32;从而使上连杆31、下连杆32分别与上导风片21、下导风片22可滑动地连接。

本实施例中,调向块34为圆柱形,同一组调向块34之间的竖直方向的最小距离为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2的厚度为导风片厚F;则满足,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通常,调向块34为硬质材料制成(比如ABS、PP等),并且调向块34通常与上连杆31或者下连杆32为一体,以便于通过注塑的方式生产带有调向块34的上连杆31或者下连杆32。

常规状态时,一组调向块34的两个调向块34分别抵持导风片2,此时两个调向块34均无需发生形变,即可在竖直方向将导风片2完全固定、导风片2不会晃动。

集风状态时,一组调向块34的两个调向块34分别抵持导风片2,此时两个调向块34发生轻微的形变,才可以在竖直方向将导风片2完全固定、使导风片2不会晃动,若调向块34的变形量过大,调向块34容易折断,因此导风片2的最大转角(即常规状态变化为集风状态时,导风片2的旋转角度的转角α)受到限制(转角α通常小于或者等于五度)。

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调向块34为圆柱形,导风片2的最大转角为转角α(即常规状态变化为集风状态时,导风片2的旋转角度的转角α),则满足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sinα。该实施方式中,调向块34无需为弹性材料制成,但是由于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sinα,则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即在常规状态时两个调向块34与导风片2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常规状态时,导风片2并没有被调向块34完全固定、依然可以晃动,导风片2晃动会对常规状态时的吹风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即使风压以及风向产生波动),另外,导风片2晃动会撞击调向块34、产生噪音,降低电吹风的使用体验。

档位件4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1上。比如,壳体1设置有档位盒14,档位盒14的内腔设置有底座限位槽141,档位件4设置有导向底座43,导向底座43贴合地插入底座限位槽141中,导向底座43可以沿底座限位槽141滑动,从而使档位件4可滑动地设在壳体1上。

另外,底座限位槽141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卡槽142,导向底座43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卡块431,卡槽142与卡块431相匹配,卡块431卡入卡槽142中,滑动档位件4时,卡块431发生轻微的弹性形变,并从一个卡槽142滑动到另一个卡槽142中、固定,从而实现档位件4的位置可以固定在两个以上的确定的位置,即可以实现两个以上的档位(分别对应常规状态的档位、集风状态的档位,还可以通过增加卡槽142的数量、实现增加介于常规状态与集风状态之间的档位)。

壳体1设置有与档位盒14联通的引出孔13,档位件4设置有引出块44,引出块44穿过引出孔13外露,便于滑动档位件4。当然,档位件4还可以包括装饰块48,装饰块48与引出块44可拆卸地连接(比如螺纹连接等),装饰块48可以使外观比较美观,装饰块48与引出块44可拆卸地连接可以使档位件4便于安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壳体1包括外壳16以及内壳17,外壳16贴合地套在内壳17上,连杆限位槽15、档位盒14均设置在内壳17上,档位件4还包括档位件安装块47,导向底座43向上延伸地设置有档位件主体46,档位件安装块47与档位件主体46可拆卸地(通过定位柱51插入定位孔5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贴合,档位件主体46上设置有连杆安装槽45,上连杆31、下连杆32均插入连杆安装槽45,上斜槽41、下斜槽42分别设置在档位件主体46、档位件安装块47上。组装时,将内壳17从外壳16内抽出,将档位件安装块47从档位件主体46上拆卸下(即定位柱51从定位孔5中抽出),然后将上连杆31的背面(上连杆31的设置有连接柱33一面的背面)与下连杆32的背面(下连杆32的设置有连接柱33一面的背面)相互贴合并放入连杆安装槽45,使上连杆31的连接柱33、下连杆32的连接柱33分别插入上斜槽41、下斜槽42后,将档位件安装块47安装到档位件主体46上,然后将档位件安装块47以及档位件主体46插入档位盒14,将内壳17插入外壳16并固定即可。由上述可以看出,该实施方式无需工具既可以完成上连杆31、下连杆32以及档位件4的安装,比较方便。

本实施例的一体化风嘴的工作原理为:使用前,将本实施例的一体化风嘴固定安装到电吹风的吹风出口即可。

如图5所示,平时使用时,开启电吹风运行、吹动空气从出风口11排出,此时出风口11内的导风片2均与空气流动的方向平行,导风片2不会对流动的空气进行导向,此时为常规状态。

如图6所示,需要集风时,滑动档位件4,上连杆31的连接柱33、下连杆32的连接柱33分别沿上斜槽41、下斜槽42滑动,同时,上连杆31的中部、下连杆32的中部被连杆限位槽15的内壁抵持,从而使上连杆31向上移动、下连杆32向下移动,上连杆31通过调向块34带动(调向块34的移动距离为调向块移距E)上导风片21向上移动(通常为上导风片21的后端向上移动)、下连杆32带动下导风片22向下移动(通常为下导风片22的后端向下移动),使上导风片21向下倾斜、下导风片22向上倾斜,从而使经过导风片2的流动空气被汇集,从而可以减小吹风的面积、提高吹风的风速(即集风),此时为集风状态。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上连杆31、下连杆32均穿过壳体1外露,直接拉动上连杆31和/或下连杆32的方式)使上连杆31、下连杆32上下移动。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一体化风嘴被固定安装在电吹风上,一体化风嘴始终与电吹风在一起,从而可以避免风嘴丢失的情况发生,也可避免拆装风嘴所带来的操作不便;另外,只需滑动档位件4,就可以使电吹风在集风状态、常规状态之间变化,可以使电吹风的集风操作简化,降低消费者的使用难度。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为一体化风嘴。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调向块34。

本实施例的调向块34的截面(如图12所示,调向块34被Ⅱ-Ⅱ剖面所截取的截面)为竖直设置的直角三角形(即调向块34的直角三角形中,与顶角β相邻的一条直角边竖直设置),调向块34的顶角(即调向块34的直角三角形与导风片2接触的一个角)的角度为顶角β,导风片2的厚度为导风片厚F,同一组调向块34之间的竖直方向的最小距离(即调向块34的顶角之间的距离)为调向块竖直间距C,同一组调向块34的顶角之间的水平距离为调向块水平间距D,常规状态变化为集风状态时,导风片2的旋转角度为转角α;

则满足,顶角β=90° - 转角α、调向块竖直间距C = 导风片厚F、且调向块水平间距D = 导风片厚F*tan(转角α/2)。

本实施例中,调向块34无需为弹性材料制成,导风片2的旋转角度的转角α不受限制;且由于调向块34的截面为竖直设置的直角三角形,顶角β=90° - 转角α、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且调向块水平间距D=导风片厚F*tan(转角α/2),在常规状态时,导风片2被调向块34的顶角调向块34的顶角抵持(如图12所示,为点接触)而被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并且在集风状态时导风片2被调向块34的斜边341(如图12所示,粗实线表示调向块34与导风片2接触的有效接触面)抵持而被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即常规状态时、集风状态时,导风片2被调向块34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可以提高电吹风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为一体化风嘴。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调向块34。

本实施例的调向块34的截面(如图13所示,调向块34被Ⅱ-Ⅱ剖面所截取的截面)为水平设置的三角形(即调向块34的三角形中,与顶角β相邻的一条边水平设置);调向块34的顶角(即调向块34的直角三角形与导风片2接触的一个角)的角度为顶角β,导风片2的厚度为导风片厚F,同一组调向块34之间的竖直方向的最小距离(即调向块34的顶角之间的距离)为调向块竖直间距C,同一组调向块34的顶角之间的水平距离为调向块水平间距D,常规状态变化为集风状态时,导风片2的旋转角度为转角α,

则满足,顶角β=180° - 转角α、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且调向块水平间距D=导风片厚F*tan(转角α/2)。

本实施例中,调向块34无需为弹性材料制成,导风片2的旋转角度的转角α不受限制;且由于调向块34的截面为水平设置的三角形,顶角β=180° - 转角α、调向块竖直间距C=导风片厚F、且调向块水平间距D=导风片厚F*tan(转角α/2),在常规状态时,导风片2被调向块34的水平设置的边抵持(如图13所示,为面接触,粗实线表示调向块34与导风片2接触的有效接触面)而被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并且在集风状态时导风片2被调向块34的斜边341(如图13所示,粗实线表示调向块34与导风片2接触的有效接触面)抵持而被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即常规状态时、集风状态时,导风片2被调向块34完全固定、不会晃动,可以提高电吹风的使用体验;另外,在常规状态时,导风片2被调向块34的水平设置的边抵持,导风片2与调向块34之间为面接触,导风片2被固定地较牢固,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提高电吹风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为一体化风嘴。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调向块34。

本实施例的调向块34的截面(如图13所示,调向块34被Ⅱ-Ⅱ剖面所截取的截面)为水平设置的三角形,调向块34的顶角的对边向外(向远离调向块34的顶角的方向)延伸地设置有工艺块342。

工艺块342的截面(如图13所示,调向块34被Ⅱ-Ⅱ剖面所截取的截面)可以为任意形状,比如圆缺形、三角形等。设置工艺块342的目的为加强调向块34的强度,同时还可以使调向块34便于生产,比如工艺块342为圆缺形时,便于调向块34注塑时的脱模。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