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复合片材和使用这种片材的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20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复合片材和使用这种片材的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型的与皮肤表面接触感觉优良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和使用这种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从前,生理用卫生巾或吸收女性生殖器排泄物的女裤衬垫等的吸收性物品,通常是由在液体透过性的顶片下面设置液体吸收层,再在液体吸收层的下面重叠液体遮断性的底片构成。但是,上述的顶片、液体吸收层和底片是相互独立形成,由于上述的吸收物品只是将这些摞起来构成的,所以将吸收性物品薄型化是有限度的。另外,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工序中,由于必须有至少将顶片与液体吸收层和底片层叠合的工艺,所以制造工序多,成本降低是有限度的。
另一方面,在以前,将片材之间接合做成可吸收液体的吸收性复合片材,有公开于特开平7-155595号公报的吸收性复合片材。
该吸收性复合片材,具有在由疏水性纤维构成的网状芯上交织纤维素系纤维形成的第1层和在由疏水性纤维构成的网状芯体上交织纤维素系纤维并使该的纤维素系纤维羧甲基化、交联而成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片的第2层,通过使上述的网状芯体之间热熔接而使第1层和第2层接合,从而形成复合体。
该吸收性复合片材,虽然在第1层和第2层中都设置纤维素系纤维,而使第1层和第2层都具有液体吸收保持能力,但由于第2层是高吸收性的聚合物片,其吸收能力比第1层高,因此液体易从第1层向第2层移动,使第1层易接受液体。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收性复合片材,由于第1层主要用亲水性纤维素系纤维形成,所以第1层经常处于含有液体的状态。另外,由于第1层和第2层都具有吸水能力,所以不能避免由第2层吸收的液体返回到第1层。因此,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虽然可将上述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可作为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体使用,但是,难以采用使上述第1层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构造。
若使上述第1层直接与身体的皮肤接触时,容易由残留在上述第1层内的液体、或从第2层返回到第1层的液体给予皮肤湿润感觉,容易在第1层所接触的皮肤上生斑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薄型的、表面易成为干燥状态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和使用这种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的至少具有第1层和第2层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其中,面向受液侧的上述第1层是只用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无纺织物,重叠在上述第1层的下侧的第2层是用纤维素系纤维与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交织的无纺织物,通过热熔接上述的第1层的合成树脂纤维与上述的第2层的合成树脂纤维接合上述的第1层和上述的第2层,被给予到上述第1层表面的液体可通过上述第1层的合成树脂纤维间的空隙移动到上述第2层。
这种吸收性复合片材,在只用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第1层与含有纤维素系纤维的第2层的边界处由热熔接将两层纤维接合。因此,被给予第1层表面的液体,在上述边界处由于纤维间的毛细管作用可向第2层移动,而且由于第2层内的纤维素系纤维的亲水力,容易从第1层向第2层吸入液体。因此液体主要用第2层保持,在不含纤维素系纤维的第1层内部液体的保持量极少,因此容易将第1层保持为干燥状态。
例如,在上述的第2层中最好含有20~80质量%的上述的纤维素系纤维。
当第2层中纤维素系纤维的含量在上述的范围内时,可维持高的第2层的液体吸收能力,而且第1层和第2层的接合力大。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层的表面可以构成为用平滑的加热辊的表面处理过的平滑面。
在这种构成中,由于易成为干燥状态的第1层的表面是平滑的表面,该第1层与皮肤表面接触时,第1层的表面对皮肤给予干爽的感觉。
另外,上述的第2层,施加了4.9kPa压力时的密度最好为0.015-0.10克/厘米3。
当这样地使第2层的密度变小,使仅用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第1层的密度高于含纤维素系纤维的第2层的的密度时,即使在将整个片材构成为薄型时,也容易防止保持在第2层的纤维间的液体返回到第1层。
另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是将上述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吸收性复合片材的上述的第1层的表面作为与皮肤接触的面,在上述第2层的背面侧设置至少液体遮断性的底片。
通过将上述第1层作为直接与皮肤接触的面,可以使吸收性物品形成为薄型且制造工艺容易的吸收性物品。而且与皮肤接触的部分易成为干燥状态,形成为对皮肤不给予湿润感觉的物品,可防止皮肤的斑疹等。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复合片材的剖面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上述吸收性复合片材的内部构造的扩大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复合片材的剖面图。
图4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复合片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子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复合片材的层构造的剖面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复合片材的内部构造的扩大剖面图。
图1中所示的吸收性复合片材1,第1层11和第2层12在边界4处接合而被一体化。该吸收性复合片材1中,上述第1层11的表面11a为受液面2,上述第2层12的表面12a是背面3。
如图2所示,第1层11只用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15形成,合成树脂纤维15被热熔接而保持片状。在合成树脂纤维15之间形成用于透过液体的空隙16,该第1层11起用于使被给予到受液面2的液体透过到第2层12的液体透过层的作用。
第2层12具有作为亲水性纤维的纤维素系纤维17和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18,纤维素系纤维17与合成树脂纤维18被相互交织而保持片状。而且在纤维素系纤维17和合成树脂纤维18之间形成液体保持空间19,第2层12可以起液体吸收保持层作用。
另外,在图2中,在纤维素系纤维17上施加了剖面线,是为了在图中容易区别合成树脂纤维15或合成树脂纤维18与纤维素系纤维17,实际上纤维素系纤维17是白色纤维。另外,合成树脂纤维15和合成树脂纤维18通过在形成纤维的合成树脂内混入氧化钛等的用于白色化的无机填料外观也可形成为白色。或者,也可在上述的合成树脂纤维15和合成树脂纤维18至少1方中、通过在形成纤维的合成树脂内混入着色剂而变成白色以外的颜色。例如,通过将第1层11的合成树脂纤维15着色成蓝色等,将第2层合成树脂纤维18形成为白色,而容易区别第1层11与第2层12。
在上述第1层11与第2层12的边界4处,第1层11的合成树脂纤维15和第2层的合成树脂纤维18被热熔接,通过这种热熔接,第1层11和第2层12在边界处4被接合,吸收性复合片材1实质上可以作为1枚片材使用。
上述的第1层11和第2层12分别被预先做成为片状后,由于是层叠两层并在上述边界4处合成树脂纤维之间被热熔接,因此,第2层12内的纤维素系纤维17几乎不会进入第1层11的内部,第1层11内部的大部分不含纤维素系纤维17,只由合成树脂纤维15形成。
这种吸收性复合片材1,由于在第1层11的内部形成着透过液体用的空隙16,并在边界4处合成树脂纤维15与合成树脂纤维18被热熔接,所以,形成夹着边界4从第1层11向第2层12易发挥毛细管作用的结构。因此,被给予到第1层11的表面的液体借助毛细管作用以及第2层12的纤维素系纤维17的亲水力而被拉入第2层内,通过上述第1层11和上述边界4后被迅速吸入到第2层12。而且,在第2层12的液体保持空间19中保持液体。
由于第1层11只由合成树脂纤维15形成,在第1层11内残留液体少。另外,由于第1层11只由合成树脂纤维15形成,保持在第2层12的液体保持空间19内的液体难以返回到第1层11的空隙16内,不发生从第2层12向第1层的液体返回现象。另外,由于使含有纤维素系纤维17的第2层12的纤维密度比只用合成树脂纤维15形成的第1层11的纤维密度低,保持在第2层12的液体保持空间19内的液体更难以返回到第1层11的空隙16内。这样,液体难以存在于第1层11的内部,因此其表面11a易维持为接近干燥的状态,即使是在上述的第1层11的表面11a直接接触身体的排泄部时,也难以给予身体的皮肤湿润感,皮肤不发生斑疹。
如上所述,为了容易防止液体从第2层12向第1层11返回,第2层12的纤维密度(除了热熔接的边界4之外的部分的纤维密度)最好是在施加4.9kPa的压力状态下为0.015-0.10克/厘米3。上述第1层11的纤维密度最好是比上述值高,在施加4.9kPa压力的状态下,其密度为0.05-0.20克/厘米3。因此,最好是第1层11与第2层12的纤维密度差最好是0.05克/厘米3或0.05克/厘米3以上。
如上所述,使第1层11的合成树脂纤维15与第2层12的合成树脂纤维18在边界4处热熔接的工序是通过将第1层11与第2层12重叠后加热进行。在该工序中,当在受液面2侧接触表面平的加热辊,第1层11的表面11a就成为平滑面。此时,表面11a中的合成树脂纤维15的纤维密度稍高,在表面11a及其近旁几乎不保持液体,更容易保持表面11a的干燥状态。因此,在平滑表面11a接触皮肤时,可给予皮肤干爽感。
上述合成树脂纤维15是用熔点相差10℃或10℃以上的2种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复合合成纤维,例如,可使用芯部是PP(聚丙烯)、鞘部是低熔点的PE(聚乙烯)的芯鞘型复合合成纤维,或者使用芯部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鞘部是PE的芯鞘型复合合成纤维,或者使用PP与PE并置型的复合合成纤维,或PET与PE并置型的复合合成纤维。或者也可以是PE单成分的合成纤装PP单成分的合成纤维、PET单成分的合成纤维。上述的第1层11的合成树脂纤维15可以是上述各种纤维中的任意一种纤维,或者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的复合纤维。
第1层11是用热粘接法使合成树脂纤维15之间热熔接而成的无纺布,例如,可使用在表面平滑的热砑光机与表面上具有压花图形的热滚筒的表面之间供给纤维网使合成纤维15之间热熔接的点粘法形成的无纺布,或用,对纤维网给送高温空气来使合成树脂纤维15之间热熔接的气穿法形成的无纺布。或者可使用用由热砑光辊热熔接熔融挤出合成树脂纺丝成的合成树脂纤维15之间的纺粘法形成的无纺织物,或可使用熔融挤出合成树脂并用热风极细化了合成树脂纤维15之间交织且熔接的熔喷法形成的无纺织物。或者是将由粘纺法形成的无纺布与由熔喷法形成的无纺布重叠并相互热熔接而形成的片材。
上述的合成树脂纤维15,最好使用纤度为1.1-4.4旦的合成树脂纤维,最好是上述第1层11的单位面积重量调整到10-30克/米2的范围。当合成树脂纤维15的纤度在上述的范围内且单位面积重量在上述范围时,可以在第1层11内形成液体可透过的适度的空隙16。
单位面积重量如果小于10克/米2,从表面11a到第2层12的边界4为止的距离过短,在第2层12中保持了液体状态下受到压力时,第2层12内的液体易返回第1层11的表面11a。另外当单位面积重量小于10克/米2时第1层11内的空隙16过大,第2层12内的纤维素系纤维17进入第1层11的内部,在第1层11内易保持液体。反之,当第1层11的单位面积重量大于30克/米2时,从表面11a到第2层12的边界4为止的距离长,而且空隙16狭小,给予表面11a的液体难以被吸入到第2层12内。
为了使在第1层11的空隙16内残留的液体少,上述合成树脂纤维15最好是不进行亲水处理的疏水性。但是,也可以在形成上述合成树脂纤维15的树脂内混入界面活性剂等的亲水油剂来对合成树脂纤维15进行亲水处理,另外也可以,在第1层11的无纺织物形成后、或在吸收性复合片材1形成后,在表面11a涂敷表面活性剂等的亲水性油剂。
例如,在第1层11的单位面积重量是10-20克/米2左右的比较薄的物时,即使不使用上述亲水油剂,也能使液体从第1层11透过到第2层12。不使用亲水油剂的第1层11其内部的残液少,使第1层11接触皮肤时不容易对皮肤给予湿润的感觉。另外,在是单位面积重量为20-30克/米2比较厚的物时,由于从第1层11的表面11a到与第2层12的边界4的距离长,因此,即使对第1层11进行亲水处理,第2层12内的液体地难以返回到第1层11的表面11a。因比,上述表面11a易维持接近干燥的状态。
第2层12的纤维素系纤维17可以使用木浆、人造丝、醋酸纤维人造丝、纸浆以外的天然纤维素纤维、碱化纸浆、交联纸浆等中的1种或2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另外,上述合成树脂纤维18使用在上述合成树脂纤维15的说明中记载的1种、或2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另外,由于维持第2层12的膨松性,在内部可形成许多的液体保持空间19,合成树脂纤维15的纤度最好是在4.4旦或4.4旦以上。另外,纤度的上限最好为8.8旦。
第2层12是在层内将上述纤维素系纤维17与合成树脂纤维18以均一的比率混合、且使纤维间交织而形成的无纺布。例如,使用用对上述的两纤维17和18被均一混合的纤维网施加高压水流使纤维间交织的射流成网法形成的无纺布、或用针,对上述的纤维网施加机械性外力使纤维彼此交织针刺法形成的无纺织物。
在上述第2层12内,最好是纤维素系纤维17含20-80质量%,其余的是上述合成树脂纤维18。当纤维素系纤维17少于20质量%时,第2层12吸入并保持液体的能力降低给予第1层11的表面11a上的液体移动到第2层12所用的时间长。另外,当纤维素系纤维17超过80质量%时,第2层12内的合成树脂纤维18的量少,第1层11与第2层12的接合强度降低。
第2层12的单位面积重量,由必要的液体保持容量决定,但是,为了发挥具有作为吸收、保持液体的层的功能,最好是至少为30克/厘米2或30克/厘米2以上,虽然没有特别必要规定上限,可以达到200克/厘米2左右。
下面,说明上述吸收性复合片材1的制作方法。
如上所述,将用合成树脂纤维15形成的无纺织物和用纤维素系纤维17和合成树脂纤维18形成的无纺织物层叠,对两无纺织物的层叠体加热,在边界4中使合成树脂纤维15与合成树脂纤维18热熔接。
该方法中,使用表面平滑的两个加热辊,向两辊之间供给上述无纺织物的层叠体且加热、加压,使上述的合成树脂纤维15与合成树脂纤维18在边界4处热熔接。
在使用2个表面平滑的加热辊制造的吸收性复合片材1中,可平滑形成第1层11的表面11a,而且在第1层11与第2层12两者中,在各部位厚度均匀。因此,在受液面2的整面中容易使液体透过到第2层中。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吸收性复合片材1A的剖面图,图4是将受液面2向上地表示上述吸收性复合片材1A的立体图。
这种吸收性复合片材1A的第1层11和第2层12是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的复合性片材1相同的无纺布形成的。
该吸收性复合片材1A是将重叠了上述的2张无纺布的片材输送到表面平滑的热辊与表面具有压花图形的热辊之间,由上述压花辊形成点状的加压熔接部21。第1层11的合成树脂纤维15和第2层12的合成树脂纤维18在被上述的压花图形加压的加压熔接部21的部分中、在上述边界4处被热熔接。
用这种方法形成的吸收性复合片材1A整体的刚性低、质软。另外,如图4所示,当加压熔接部21在纵方向和横方向上相互相互错开地排列时,可以成为进一步软质的吸收性复合片材。
在该吸收性复合片材1A中,给予第1层11的表面11a上的液体虽然主要浸透不形成加压熔接部21的部分,但这时,液体被拉到密度高的上述加压熔接部21的部分上,在该加压熔接部21及其周边被从边界4吸入到第2层12中。
为了使液体的浸透性与上述软质性适度,上述加压熔接部21的占有面积率最好为5-40%左右。
另外,在形成加压熔接部21时,通过在受液面2侧接触表面平滑的热辊,和在背面3侧接触具有压花图形的热辊,可将第1层11的表面11a形成为平滑的面。反之,通过在背面3上接触表面平滑的辊和在受液面2侧接触具有压花图形的辊,可使第1层11的表面11a成为具有凸凹的面。当将有凹凸的表面11a与皮肤接触时,由于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小,因而接触感良好。
如上所述,通过不用粘合剂而通过热熔接第1层11和第2层12,在第1层11的表面11a上不出现粘合剂,可防止粘合剂接触皮肤。
图5是表示使用上述的吸收性复合片材1(或1A)的薄型的吸收性物品30的剖面图。
该吸收性物品30,在上述吸收性复合片材1的背面3(第2层12的表面12a)上重叠液体遮断性的底片25。底片由透湿性且液体不透过性树脂膜或液体遮断性的无纺布等形成。
在上述的吸收性复合片材1和底片25被重叠的状态下,在其周缘部31的内侧部分形成圆形密封部26。在该圆形密封部26由热压接热熔接着吸收性复合片材1和底片25,或在吸收性复合片材1的背面3上用粘合剂粘接底片25。
该吸收性物品30的平面形状为长圆形,或是在纵方向的中央部两侧部间的宽度尺寸变狭,在纵方向的两侧宽度尺寸变宽的形状等。
该吸收性物品30,是第1层11的表面11a与身体的皮肤直接接触地使用。给予第1层11的表面11a的排泄液通过第1层11被吸收保持在第2层12。另外,由底片25可防止排泄液向平面侧渗出。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吸收性复合片材1(或1A)与底片25之间再夹入其它的薄型吸收层。该种吸收层可以用纸浆层、纸浆与高吸收性的聚合物(SAP)的混合层、含纸浆等的亲水性纤维的气流成网无纺织物、被层叠的吸收纸等形成。或者,也可以在上述的吸收性复合片材1(或1A)与底片25之间,夹入由疏水性的合成树脂纤维用气穿法等制造的膨松的无纺织物作为缓冲层。
图5所示的吸收性物品30与以前的在吸收层上重叠顶片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较可以薄型化,而且由于层叠的片材张数少,易于制造。该吸收性防品30可以用作薄型的生理用卫生巾、作为女性的生殖器排泄液吸收用等使用的女裤衬垫、失禁患者用的尿吸收用衬垫等。
或者,上述的吸收性物品可以设置在宠物的尿排泄部作为宠物用便器使用。另外,上述吸收性复合片材1、1A也可直接作为外科手术用的血液吸收片或其它的医用片使用。
另外,图1和图2所示的吸收性复合片材1、1A是第1层11和第2层12的两层结构,但是,也可以是例如在第2层的下面上重叠作为其它的吸收性无纺布且含有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的片材并热熔接于第2层12上。
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本发明可提供薄型且可发挥液体吸收能力、而且可使表面维持接近干燥状态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另外,本发明可提供使用这种吸收性复合片材的层层叠层数少的薄型的吸收性物品。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复合片材,至少具有第1层和第2层,其特征是面向受液侧的上述第1层是只用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无纺布,重叠在上述第1层的下侧的第2层是用纤维素系纤维与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交织的无纺布,通过热熔接上述的第1层的合成树脂纤维与上述的第2层的合成树脂纤维而使上述的第1层和上述的第2层接合,给予上述第1层表面的液体可通过上述第1层的合成树脂纤维间的空隙移动到上述第2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其中,上述第2层含有20-80质量%的上述纤维素系纤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其中,上述第1层的表面是用平滑的热辊表面处理的平滑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其中,上述第2层施加了4.9kPa压力时的密度为0.015-0.10克/厘3。
5.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是,上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复合片材的上述的第1层的表面为皮肤接触面,在上述第2层的背面侧至少设置液体遮断性的底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薄型且可发挥液体吸收能力、且表面可成为接近干燥状态的吸收性复合片材。吸收性复合片材(1)其第1层(11)是用热熔接合成树脂纤维(15)而成的无纺布形成后的该第2层(12)是交织纤维素系纤维(17)和合成树脂纤维(18)而成的无纺布形成的。而且,在第1层(11)与第2层(12)的边界(4)处,通过热熔接上述合成树脂纤维(15)和合成树脂纤维(18)使第1层(11)和第2层(12)接合。给予表面(11a)的液体透过第1层(11)内的空隙(16)使被吸入到第2层(12)内,保持在液体保持空间(19)中。
文档编号A61F13/00GK1494884SQ0316496
公开日2004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17日
发明者松下美智代, 花尻武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