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325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parity liners)、失禁衬垫等吸收 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panty liners)、失禁衬 垫等用于吸收保持从身体排出的液体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生理用卫生巾等的正面片材,已知在正面具有凹凸的正面片材。 例如具有向单面侧突出的立体开孔的无纺布制的片材(参照专利文献 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片材中,在孔的周围形成有利用热将纤维材料固 化而成的环状的固化区域。专利文献1记载的正面片材在将前端的尖的突 起刺向无纺布的同时,加热位于该突起周围的部分,从而形成立体开孔。
另外,已知有具有向着吸收体突出的立体开孔的无纺布制的正面片材, 作为这样的具有立体开孔的正面片材,还已知有下述正面片材开孔间的
顶部的片材的厚度a与开孔的下端周边部分的片材的厚度c、以及该顶部与 该下端周边部分之间的大致中间部的片材的厚度b具有a>b>c的关系(参 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记载的正面片材在将前端的尖的突起刺向无纺 布的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形成立体开孔。
另外,提出了下述正面片材在使热塑性纤维熔融粘合形成的无纺布 上,形成导管凹部和与该导管凹部的周边连续的肌肤接触区域,在该导管 凹部的底面和侧部设置多个导液裂口 (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3的正 面片材利用无纺布低的纤维自由度(易于活动性),在导管凹部形成时形成 导液裂口 。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昭62-125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463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4-58951号公报上述以往的正面片材中,如专利文献l、 2的片材那样具有立体开孔的 正面片材在用于生理用卫生巾等时,存在被吸收体吸收的经血等的颜色透 过开孔从外部即可清楚看见的缺点。另外,由于下端开口,立体形状容易 倒塌,或者由于从倒塌状态回复的回复性差,缓冲性易于变得不充分。此 外,在专利文献1的片材中,由于孔周围的固化区域妨碍片材中的浸透所 致的液体移动,因此液体的从片材表面向吸收体的移动性差。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的正面片材由于在导管凹部的底部和侧部形成 有导液裂口,因此立体形状易于倒塌。另外,由于利用无纺布低的纤维自 由度(易于活动性)而在导管凹部形成时形成导液裂口,因此难以在除导 管凹部的导液裂口以外的部分设置纤维的密度梯度。另外,由于为了形成 导液裂口而使用了纤维自由度(易于活动性)低的无纺布,因此成为与肌 肤接触的部分的柔软性差的片材,肌肤触感不好。此外,专利文献3的正 面片材由于利用了无纺布低的纤维自由度(易于活动性)而在导管凹部形 成时形成导液裂口,因此导管凹部的立体形状易于倒塌、缓冲性也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是通过形成正面部和多个 导液凹部而成的,所述正面部的正面侧与肌肤接触,所述导液凹部的正面 侧呈凹状而背面侧向着吸收体侧突出;其中,上述导液凹部具有周壁部和 底面部,该底面部位于比上述正面部的背面更靠吸收体侧的位置,该周壁 部的与该底面部邻接的部位的厚度比上述正面部的厚度小。(以下,称第1 发明时即指该发明)。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吸收性物品 的具有多个凹部的正面片材,其中,将原料片材供给到具有多个凸部的凸 状部件和具有供所述凸部插入的多个接受孔的凹状部件之间,利用上述凸 部将所述原料片材部分地压入上述接受孔内而使之变形成凹状,通过加热 来固定该凹状的变形形状;所述方法中,使用无纺布作为上述原料片材, 按照在被所述凸部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的周围环状地形成与所述凸部 和上述接受孔的内表面均不接触的部分的方式,将所述原料片材压入所述 接受孔,同时通过加热来固定上述凹状的变形形状,所述固定是如下进行的在上述凸部插入上述接受孔的状态下,对延伸至所述凸部的前端位置 或比之更深的位置的接受孔的内表面进行加热。(以下,称第2发明时即指 该发明)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具有多个凹 部的正面片材,其中,将由纤维材料形成的原料片材供给到具有多个凸部 的凸状部件和具有供所述凸部插入的多个接受孔的凹状部件之间,利用上 述凸部将所述原料片材部分地压入上述接受孔内而使之变形成凹状,通过 加热来固定该凹状的变形形状;所述方法中,上述接受孔的靠近其开口部 的内表面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按照随着从该接受孔的深度方向的深部 侧朝向开口部侧而偏离所述接受孔的中心线的方式倾斜,加热上述凸状部 件和上述凹状部件,在利用所述凸部将所述原料片材部分地压入所述接受 孔的同时,在使所述原料片材的与上述正面片材的顶部对应的部分不与上 述凸状部件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热来固定压入到上述接受孔内的部分的凹 状的变形形状。(以下,称第3发明时即指该发明)。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材、 背面片材和存在于该两片材之间的吸收体,且实质上为纵长形状;上述正 面片材由无纺布形成,所述无纺布具有正面侧与肌肤接触的正面部、以及 具有周壁部和底部且向着吸收体侧突出的多个导液凹部;在吸收性物品长 度方向的截面视图中,上述正面片材在上述正面部与上述周壁部的边界部 或其附近具有高刚性部,该高刚性部的刚性比上述正面部和上述周壁部各 自的刚性高。(以下,称第4发明时即指该发明)。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的正面片材,其用于吸收性物 品的肌肤接触面;其由无纺布形成,该无纺布具有正面侧与肌肤接触的正 面部、以及具有周壁部和底部且向着吸收体侧突出的多个导液凹部;在沿 着无纺布的纤维取向方向的截面中,在上述正面部与上述周壁部的边界部 或其附近具有高刚性部,该高刚性部的刚性比上述正面部和上述周壁部各 自的刚性高。(以下,称第5发明时即指该发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的立体图。
9图2为表示放大图i的n-ii线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3为将图i所示的正面片材从其正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4为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从其正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相当于图3的图)。
图5为表示具有部分的纤维固定部的底面部的一个例子的底面部的放 大俯视图。
图6为表示在本发明的正面片材的制造中可优选使用的拉伸和加热装 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7为表示沿着图6的装置中的第1和第2辊的轴长方向的截面(图6
的ni-ni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8 (a) 图8 (c)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凸辊的
凸部和凹辊的凹部(接受孔)的细节的图。图8 (a)为沿着两辊的轴长方
向的截面图、图8 (b)和图8 (c)分别为表示接受孔的开口形状和插入该
接受孔的凸部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9 (a)和图9 (b)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它们分别表
示凹状部件的接受孔和插入该接受孔且达到最大深度的插入状态的凸部,
其为与8 (a)相当的图
图10 (a)和图10 (b)分别为表示优选的凸部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通过图11所示的方法制造的正面片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 (a)和图13 (b)分别为图12所示的正面片材的截面图,图13 (a)为表示放大图12的IV-IV线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13 (b)
为表示放大图12的V-V线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4为省略原料片材地表示图11的IIA-IIA线截面(沿着凸辊和凹辊
的轴长方向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5为不省略原料片材地表示与图14相同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16 (a)为表示图11所示的凸辊的凸部和凹辊的接受孔的截面图(与
凸部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截面图),图16 (b)为与另一实施方式的与图16 (a)
相当的图。
图17 (a)和图17 (b)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截面图,它们分别为表示凹状部件的接受孔和插入该接受孔且达到最大深度的插入 状态的凸部的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截面图,其为表示凹状部件 的接受孔和插入该接受孔且达到最大深度的插入状态的凸部的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截面图,其为表示凹状部件 的接受孔和插入该接受孔且达到最大深度的插入状态的凸部的图。
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截面图,其为表示凹状部件 的接受孔和插入该接受孔且达到最大深度的插入状态的凸部的图。
图21为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图(与图15相当的图)。
图22为表示作为本发明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生理用卫生巾的 部分切断立体图。
图23为将图22的生理用卫生巾的正面片材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24 (a)为将图23的IB-IB线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截面图, 图24 (b)为将图23的IIB-IIB线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截面图。
图25为将图23所示的正面片材从其正面侧观察的展开俯视图。
图26为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从其正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与图25相当的图)。
图27为表示图23的正面片材的制造中可优选使用的拉伸和加热装置 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8为表示与图27的装置的第1和第2辊的轴长方向垂直的截面(图 27的niB-IIIB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29为表示沿着图27的装置的第1和第2辊的轴长方向的截面(图 27的IVB-IVB线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以下称为正面片 材)1,如图1 图3所示,其是通过在无纺布2上形成正面31侧与肌肤接 触的正面部3、和正面41侧呈凹状而背面42侧向着吸收体侧突出的多个导液凹部4、 4……而成的。
作为无纺布2,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以往在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中使用的各种无纺布,例如热风法无纺布、气流成网法无纺布、射流喷网法无纺布、针刺法无纺布等。其中,优选热风法无纺布。热风法无纺布是将通过梳理法或气流法形成的纤维网通过采用热风法的热风处理进行无纺布化而得到的。
正面部3的正面31和导液凹部4的正面41为在组装入吸收性物品1时向着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正面片材1的一个面,正面部3的背面32和导液凹部4的背面42为在组装入吸收性物品时向着与穿戴者的肌肤侧相反的一侧(吸收体侧)的正面片材l的另一个面。
从形成立体形状的稳定性优异的导液凹部的观点出发,无纺布2的构成纤维优选热熔融粘合性纤维、特别是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纤维。作为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列举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酰胺等。另外,也优选使用由这些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组合形成的芯鞘型或者并列型等复合纤维。这些纤维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
无纺布2除热熔融粘合性纤维以外也可以含有纸浆纤维等不具有热熔融粘合性的纤维或熔点高且实质上不具有热熔融粘合性的纤维(例如熔点比处理温度高2(TC以上的纤维)。在无纺布的总构成纤维中,热熔融粘合性纤维的比例(以重量为基准)优选为50 100%、更优选为80 100%、特别优选为100%。另外,无纺布2中的热熔融粘合性纤维优选为经亲水化处理的纤维。
正面片材1在组装入吸收性物品并被使用时,除导液凹部4以外的部分的正面31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这样,正面部3是正面31侧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部分。在正面片材1中,正面部3在各导液凹部4的周围连续地形成。另外,正面部3如图l和图2所示,形成为大致平坦状。
正面片材1由于多个导液凹部4分别按照从正面部3向着吸收体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与具有向着肌肤侧突出的多个独立凸部的正面片材相比,在肌肤上流过的液体能够更快地被吸入正面片材1内。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在肌肤上流过所致的不利情况,例如发生从吸收性物品的液体渗漏等。
如图2所示,导液凹部4的正面41侧呈凹状而背面42侧向着吸收体侧(图2的下方侧)突出。另外,导液凹部4具有周壁部43和底面部44。另外,底面部44位于比正面部3的背面32更靠吸收体侧的位置。g卩,底面部44在正面片材1的厚度方向Z (参照图2)上位于比正面部3的背面32的位置更靠吸收体侧(图2的下方侧)的位置。
周壁部43相对于在正面片材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垂直线倾斜,正面片材1的被这该周壁部43包围的部分的横截面(由垂直于正面片材1的厚度方向的平面形成的截面)的面积从正面部3侧向着底面部44逐渐减小。更具体而言,内表面形状呈大致倒圆锥台状。
底面部44俯视大致为圆形,在其周围周壁部43连续。本实施方式中的底面部44形成为大致平坦状,但也可以形成截面向下方凸的圆弧状的凸曲面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导液凹部4中,周壁部43的与底面部44邻接的部位(图2中用符号A表示的部位,以下也称为底面部邻接部位A)的厚度Ta比正面部3的厚度T1小。因此,底面部邻接部位A的无纺布的纤维密度比正面部3的无纺布的纤维密度高。这样,通过正面部3与底面部邻接部位A之间存在纤维密度的差异(梯度),在正面部3和/或周壁部43,被吸入正面片材1内的液体易于向底面部邻接部位A移动。在将正面片材1配置在吸收体上时,底面部邻接部位A与该吸收体接触或接近,从这里开始为可自然地发生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部位。这样,导液凹部4具有将在正面部3和/或周壁部43吸入的液体向吸收体引导的功能。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1由于底面部邻接部位A的厚度Ta比正面部3的厚度Tl小,因此在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方面优异。
而且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1由于导液凹部4具有底面部44,且导液凹部4的下端不开口,因此导液凹部4的形态稳定,即使在吸收性物品穿戴中向正面片材1的厚度方向施加压縮力,该导液凹部4也难以倒塌,或者即使倒塌,也在压缩力释放时的复原力方面优异。因此,成为具有良好缓冲性且手感良好的正面片材。
此外,由于导液凹部4具有底面部44,向吸收体移动的液体被该底面
13部44所遮蔽,因此例如在用于生理用卫生巾的正面片材时,能够防止在使用后的卫生巾中经血醒目的缺陷。
从提高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的观点出发,底面部邻接部位A的厚度Ta优选为正面部3的厚度Tl的3 80%,特别优选为5 50%。另外,上述厚度Tl优选为0.4 2.5mm,上述厚度Ta优选为0.1 0.4mm。
此外,如图2所示,在相邻的导液凹部4间的大致中央部测量正面部3的厚度T1。另外,如图2所示,底面部邻接部位A的厚度Ta为构成导液凹部4的无纺布在该部位A处的厚度。
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导液凹部4的周壁部43的厚度从正面部3侧向着底面部44侧逐渐减小,由此,构成周壁部43的无纺布的纤维密度从正面部3侧向着底面部44侧逐渐增加。
因此,液体从正面部3和/或周壁部43向底面部邻接部位A移动的移动性,进而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更加优异。
从提高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的观点出发,周面部43的底面部邻接部位A的厚度Ta优选为该周壁部43的与正面部3邻接的部位(图2中用符号B表示的部位,以下也称为正面部邻接部位B)的厚度Tb的5 80。%,更优选为5 50%。此外,如图2所示,正面部邻接部位B的厚度Tb为构成导液凹部4的无纺布在该部位B处的厚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1中的导液凹部4的正面部邻接部位B的厚度Tb比上述正面部3的厚度Tl小。由此,液体从正面部3向周壁部43移动的移动性更加优异,且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更加优异。从提高液体从正面部3向周壁部43移动的移动性的观点出发,正面部邻接部位B的厚度Tb优选为正面部3的上述厚度Tl的20 90% 、特别优选为40 90%。
上述厚度T1、 Ta、 Tb是无荷重下的厚度,例如从拍摄截面的显微镜照片来求得。后述的正面片材的厚度T也同样。
底面部44中的无纺布2优选具有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且保持液体透过性。利用纤维之间存在的结合点,能够在使导液凹部4的立体形状的稳定性提高的同时,使正面片材的液体透过性提高,进而能够防止薄膜化时等肌肤触感的恶化。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不包括经薄膜化的部分或通过压花加工对无纺布加压而形成的部分。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优选通过采用热风法的热风处理来在纤维之间的交点上使纤维之间热熔融粘合而形成。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1中的导液凹部4被配置成交错状,并按照下述方式配置正面部3在无纺布2的纤维取向方向(图中X方向)和与纤维取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图中Y方向)这两方向上不以连续的直线形状存在。
通过正面部3在X方向或Y方向上不以连续的直线形状存在,能够配置更多数的导液凹部4,并能够减少与肌肤接触的正面部3的面积。由此,能够抑制对肌肤的发粘,进而与连续直线状的形态相比,能够进一步使肌肤与正面部3之间渗入的液体难以渗漏。
与此相对,图4为表示正面部3在无纺布2的纤维取向方向(图中X方向)和与纤维取向垂直的方向(图中Y方向)上连续直线状地存在的实施方式的图。在图4中,沿着直线LY,正面部3连续直线状地延伸,并且沿着直线LX正面部3也连续直线状地延伸。
正面片材1优选使纤维取向方向(图中X方向)和与纤维取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图中Y方向)的任一方向与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一致地组装入该吸收性物品,在组装入该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在该吸收性物品的至少长度方向上使正面部3不以连续的直线形状存在,这样,能够增加在纤维取向方向的直线上排列的导液凹部4的间隔,这从可以使得在该直线上排列的导液凹部4之间的正面部3的厚度更加厚且柔软的观点出发更加优选。
如图5所示,导液凹部4的底面部44处的无纺布2优选具有除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以外的纤维固定部45'。纤维固定部45'与底面部44的其他部分(在底面部整体为纤维固定部45'的情况下是指更外侧的部分)相比,纤维(包括进行了薄膜化而未维持纤维的形态的纤维)密实地存在,其为将这些纤维一体化成整体的部分,优选其为通过压花加工对无纺布部分地加热和加压而形成的部分压花部。这里所述的压花部也包括通过压花加工进行薄膜化而形成的部分。
除底面部44的纤维固定部45'以外的部分46'可以由不具有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的无纺布构成,也可以由具有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的无纺布构成。
15进而,也可以底面部44的整体为纤维固定部45'。
由于底面部44具有纤维固定部45',纤维被高密度化、吸收体中的液 体变得难以看到。还能够提高底面部44的刚性,即使对正面片材l施加厚 度方向的压縮力,该导液凹部4也难以倒塌。
特别是纤维固定部45'在底面部44部分地形成,这从能够获得适度的 液体透过性,并且能够使底面部44内存在低密度部和高密度部,液体易于 向吸收体移动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
从提高导液凹部4的形态的稳定性和缓冲性等观点出发,正面片材1 优选具有以下构成。其他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也同样。
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5 50g/m2,特别优选为20 40g/m2,构成纤维 的纤度优选为1.2 6.7dtex。
正面部3侧的开口部的直径W1 (参照图2,在开口形状为非圆形的情 况下为相同面积的圆的直径)优选为2.0 7.0mm,底面部44的直径W2(参 照图2,在非圆形的情况下为相同面积的圆的直径)优选为0.5 2.5mm。
正面片材1的厚度T (参照图2)优选为0.5 3.0mm,相对于该厚度T 的正面部的厚度T1的比例优选为20 90%,特别优选为40 90%。
另外,优选每9cn^正面片材的导液凹部4的个数为10 100个左右, 更优选为20 70个左右。
在正面片材1的优选的制造方法中,如图6所示,在由无纺布形成的 原料片材20上,用一对辊5、 6形成多个导液凹部4、 4……,从而得到正 面片材l。用作原料片材20的无纺布优选热风法无纺布。热风法无纺布具 有适度的伸长性(纤维结构的变形自由度),并且具有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 由此即使使之伸长,纤维也难以变得零散,因此适于形成形态稳定的导液 凹部4。
在图6所示的制造方法中,在导液凹部4的形成中,使用具备在圆周 面具有多个凸部51的第1辊5 (以下也称为凸辊)和在圆周面具有对应于 凸部51的多个凹部61的第2辊6 (以下也称为凹辊)的拉伸和加热装置。
本装置中的第1辊5和第2辊6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它们被同时地沿 着图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驱动旋转,随着两辊5、 6的旋转,各个凸部51 依次插入(松插)对应的凹部61内。插入凹部61内的凸部51与该凹部61的内表面周围不接触。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凸部51呈圆柱状,凹部61呈其内径比 凸部51的直径大的有底圆筒状。
如图6所示,当在旋转的第1和第2辊5、 6之间导入由无纺布形成的 原料片材20时,如图7所示,在除第2辊6的凹部61以外的部分与背面 接触的状态下,该原料片材20被凸部51向凹部61的压入部位搬送,在该 压入部位,位于该凹部61的部分被凸部51按压并压入该凹部61内。
在该压入的过程中,在原料片材20的与凸部51的前端部接触并被直 接按压的部分24的周围,存在与凸部51和凹部61均不接触的部分23,该 部分23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大地伸长。
然后,从凹部61的内表面对伸长状态下的上述部分23施加热,通过 该热,其伸长状态被固定(热固定),从而形成结构稳定的导液凹部4。
这样,能够得到多个地形成有多个导液凹部4的正面片材1。在得到的 正面片材l中,底面部44主要由被凸部51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24构 成,周壁部43主要由上述部分23构成。
下面说明第2发明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也称 为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
在第l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如图6和图7所示,将原料片材20供 给到具备具有多个凸部51的凸辊(凸状部件)5和具有供凸部51插入的多 个凹部61 (以下也称为接受孔61)的凹辊(凹状部件)6的拉伸和加热装 置的两辊5、 6之间,利用凸部51将原料片材20部分地压入接受孔61而 使之变形成凹状,通过加热来固定该凹状的变形形状,从而制造具有多个 凹部的正面片材。
作为本发明的凸状部件和凹状部件,也可以使用在平板上形成有凸部 和凹部的部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使用在圆周面具有多个 凸部51的凸辊5和在圆周面具有多个接受孔61并与该凸辊5联动旋转的 凹辊6。凸状部件和凹状部件为辊状从生产率等观点出发是优选的。此外, 凸辊5与凹辊6的联动旋转可以通过例如齿轮或链条等公知的连接机构来 实现。
图1和图2所示的正面片材1是如下形成的通过上述的凸辊5和凹辊6,在由无纺布形成的原料片材20上,形成正面31侧与肌肤接触的正面 部3、和正面41侧呈凹状而背面42侧向着吸收体侧突出的多个凹部4、 4......o
凹部4在使正面片材1的表观厚度T增大的同时,并具有将从正面31、 41侧吸入的液体向吸收体引导的功能。
作为用作原料片材20的无纺布,可列举出各种公知的无纺布,例如热 风法无纺布、气流成网法无纺布、射流喷网法无纺布、针刺法无纺布等。
其中,优选的是热风法无纺布。热风法无纺布具有适度的伸长性,并 且具有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由此即使使之伸长,纤维也难以变得零散,
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立体的形态稳定的凹部4。与此相对,未形成纤维与纤 维的结合点的气流成网法无纺布,由于伸长,纤维容易变得零散,难以形 成形态稳定的凹部4,纤维自由度(易于活动性)低的纺粘型无纺布难以伸 长,因此难以形成具有深度的凹部4,另外,在凹部形成时产生裂口等,从 而难以形成形态稳定的凹部4。
热风法无纺布可通过将通过梳理法或气流法形成的纤维网通过采用热 风法的热风处理等进行无纺布化而得到,纤维网优选为利用梳理法形成的 纤维网。
在本发明中,热风法无纺布除了单层的热风法无纺布外,还包括热风 法无纺布之间或热风法无纺布与其他无纺布形成的层叠体。
使用层叠体作为热风法无纺布时,层间优选部分地或整体地通过压花 加工(热压花、超声波压花、高频压花等)等公知的接合方法接合。
从形成立体形状稳定性优异的凹部的观点出发,作为原料片材使用的 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优选热熔融粘合性纤维,特别优选由热塑性聚合物材 料形成的纤维。作为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列举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 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酰胺等。另外,也优选使用由这些 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组合形成的芯鞘型或者并列型等复合纤维。这些纤维 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除热熔融粘合性纤维以外,无纺 布也可以含有纸桨纤维等不具有热熔融粘合性的纤维或熔点高的实质上不 具有热熔融粘合性的纤维(例如熔点比处理温度高20'C以上的纤维)。在无 纺布的总构成纤维中,热熔融粘合性纤维的比例(以重量为基准)优选为50 100%,更优选为80 100%,特别优选为100%。另夕卜,无纺布中的热 熔融粘合性纤维优选为经亲水化处理的纤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将带状的原料片材20连续地供给到沿 着箭头所示的方向联动旋转的一对辊5、 6之间。两辊5、 6按照下述方式 构成伴随着两辊5、 6的旋转,凸辊的凸部51依次地插入(松插)接受 孔61内。插入到接受孔61内的凸部51不与该接受孔61的内表面周围接 触。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凸辊5如下形成多个凸部51以规定间隔地排成
一列构成的凸部列沿着该辊的轴长方向延伸,并且该凸部列在辊5的圆周 方向以规定间隔多列地形成。构成各凸部列的各个凸部形成于在辊轴长方 向上与邻接的凸部列的各个凸部错开半个间隔的位置上。凹辊6的接受孔 61也同样配置。在图6 图8所示的例子中,凸部51为在圆柱状的轴部的 前端具有大致平坦的前端面的形状,接受孔6具有内径比凸部51的直径大 的有底圆筒状的内表面。
如图6所示,当将由无纺布形成的原料片材20导入联动旋转的两辊5、 6之间时,如图7所示,在除凹辊6的接受孔61以外的部分与背面接触的 状态下,该原料片材20被凸部51搬送至向接受孔61的压入部位,在该压 入部位中,位于该接受孔61的部分被凸部51按压并压入到该接受孔61内。
上述压入如下进行在原料片材20与凸部51的前端部接触并被直接 按压的部分24的周围,环状地产生与凸部51和接受孔61的内表面61a、 61b均不接触的部分23。在该压入的过程中,以上述部分23为中心原料片 材大大地伸长,该原料片材的一部分被压入接受孔61内,被压入的部分变 形成凹状。
凸部51和接受孔61分别预先用组装入凸状部件和凹状部件的公知的 加热器等加热,从该接受孔61的内表面61a, 61b对原料片材20的被压入 到接受孔61内并变形成凹状的部分施加热,将其凹状的变形形状固定(热 固定)。
由于凹状部件的接受孔61为凹状,因此难以放射热,其温度实质上比 除接受孔61以外的凹状部件的平面部高。因此,被导入接受孔61的原料 片材20被热固定,而凹状部件的平面部难以被热固定。进而,由于接受孔
1961的底面封闭,成为越到底面温度越高的状态,从而原料片材20越接近凸 状部件的凸部51越被更强地固定。
另外,作为更优选的制造方法,通过仅对凹状部件的平面部的表层进 行隔热涂布并更好地控制凹状部件的表面温度,从而使得原料片材20的与 凹状部件的平面部相应的区域难以被稳定地热固定。作为隔热涂布材料, 可列举出混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醚醚酮(PEEK)材料、 陶瓷材料、硅类树脂、Teflon (注册商标)树脂等。
凸部51和接受孔61的加热温度除上述効果外,还能进一步提高成形 性和柔软性(表面的触感),因此优选使接受孔61的内表面的温度比凸部 51的温度高0 4(TC左右。另外,接受孔61内表面的温度优选为80 160 "C左右,若将无纺布中所含的热熔融粘合性纤维的熔点(在复合纤维的情 况下指熔点低的成分的熔点)设定为A"C,则接受孔61内表面的温度优选 为A-50。C A+4(TC以下。
在将原料片材20压入接受孔61时以及对压入的部分进行加热时,若 预先产生与凸部51和接受孔61的内表面61a、 61b均不接触的部分23,则 该部分23在不会由于伸长而产生机械强度大幅降低或裂口等的情况下被大 大地拉伸,且该状态被稳定固定(热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这样,能够容易地制造具有凹部4的正面片材1。
得到的正面片材1的凹部4由于其周壁部43维持机械强度、不形成开 孔部并且也没有裂口等,因此在吸收性物品穿戴中对正面片材1施加厚度 方向的压縮力时,该凹部4难以倒塌,或者即使倒塌,压縮力释放时立体 形状的复原力也优异。因此,成为具有良好缓冲性并且手感良好的正面片 材。
另外,由于凹部4具有底部44且下端不开口,向吸收体移动的液体被 该底部44所遮蔽,因此,例如在用作生理用卫生巾的正面片材等时,能够 防止在使用后的卫生巾中经血等液体的颜色醒目的缺点。
优选在接受孔61内表面的整个周围环状地产生该状态。即,与凸部51 和接受孔61的内表面61a、 61b均不接触的上述部分23优选遍布被凸部51 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的整个周围环状地生成。
对于原料片材20的凸状部件侧,由于在凸状部件的平面部(与凹状部
20件相向的面的除凸部51以外的部分)不直接与原料片材20接触但还是受 到适度的热,因此蓬松度回复,纤维密度有变低的倾向。另一方面,对于 原料片材20的凹状部件侧,由于是与凹状部件的平面部直接接触的状态, 因此与凸状部件侧相比纤维密度易于变为高的状态。
在将原料片材20压入接受孔61时,为了产生与凸部51和接受孔61 的内表面61a、 61b均不接触的上述部分23,如图8所示,优选在凸部51 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将该凸部51与该接受孔61的开口周边部62之 间的最短距离L1设定为在与原料片材20的厚度的关系中的规定值以上。
例如对使用厚度小于3mm的无纺布作为原料片材20的情况进行说明, 优选上述最短距离Ll为0.7mm以上,更优选为0.7 3.0mm,进一步优选 为l.Omm以上。
另外,从能够得到难以倒塌且具有立体形状的复原力的凹部4的角度 出发,在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凸部51与接受孔61的开口周 边部62之间的最长距离L2优选为4.0mm以下、特别优选为3.0mm以下。
另外,从维持正面部3的厚度的角度出发,在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 的状态下,位于凹状部件6的接受孔61周围的面63与上述凸状部件5的 相向面之间的间隔距离L3优选为lmm以上、特别优选为3mm以上。
另外,从获得更加立体的凹部4且防止底面部44破裂的角度出发,在 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凸部51的插入深度L4优选为0.5 6.0mm、 特别优选为1.0 4.0mm。
凸部51的插入深度L4随着凸辊5和凹辊6的旋转逐渐地发生变化, 将规定尺寸等的情况下的"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定义为插入深 度L4达到最大时的状态。
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在使用凸辊5和凹辊6作为凸状部件和凹状部 件的情况下,如图8 (c)所示,接受孔61的开口形状优选为凹辊6在圆周 方向的长度LY'比该凹辊6在轴长方向的长度LX'长的形状。优选将相对于 轴长方向的长度LX,的圆周方向的长度LY'的比(LY,/LX,)设定为例如 1.2/1 6/ 1。
本实施方式中,原料片材20的压入接受孔61内而变形为凹状的部分 通过加热进行的所述变形形状的固定如下进行如图8所示,在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对延伸至比该凸部的前端位置Pl更深的位置的接 受孔61的内表面61a、 61b进行加热。
艮P,凸辊5和凹辊6旋转,在凸部51的插入深度L4达到最大时,接 受孔61的内表面61a、 61b存在至比该凸部51的前端位置P1更深的位置。
由此,利用从接受孔61内的周围释放的热和凸部51的热,能够在被 凸部51压入的无纺布上形成稳定的凹部4。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凹状部件6的接受孔61具有周面部61a和底部 61b,但凹状部件6的接受孔61也可以是如图9 (a)和图9 (b)所示那样, 具有周面部61a而不具有底部61b的接受孔。在不具有底部61b的情况下, 如图9 (b)所示,凸部51的前端位置Pl与接受孔61的内表面61a的下端 位置也可以一致,即使在不具有底部61b的情况下,如图9 (a)所示,接 受孔61的内表面61a延伸至比凸部51的前端位置P1更深的位置,如此进 行加热,这从提高凸部51的前端部分的固定性的角度出发是优选的。与具 有底面的情况相比,在具有底面的情况下,凸部前端的平面部易于以均匀 相近的厚度成型,但在没有底面的情况下,即使在前端的平面部也容易得 到厚度缓缓变化的形状。
位于比凸部51的前端位置Pl更靠下方位置的接受孔61的内表面61a 的高度D (参照图8和图9 (a))为Omm以上,优选为超过Omm而在20mm 以下,j尤选为5 1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使原料片材20的被凸部51的前端部 直接按压的部分24不与接受孔61的内表面61b接触。由此,能够防止该 部分24的压入或加热所致的原料片材的断裂或硬化,并能够确保正面片材 的良好的液体透过性,同时能够防止肌肤触感的恶化。
图10所示的凸部51在各自的前端部具备与原料片材20接触的突出部 分53和不与原料片材20接触的非突出部分54。图10 (a)所示的凸部51 具有格子状的突出部分53,图10 (b)所示的凸部51具有十字状的突出部 分53。
通过使用这样的凸部51,能够减小拔出压入的凸部51时的阻力,因此 能够不破坏凹部4的形状地成型。
此外,突出部分53与非突出部分54之间的高度差优选设定为例如0.05 1.0mm。
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方法,能够高效地制造图1和图2所示的上述正 面片材1。正面片材1的底面部44为制造时被凸部51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 部分。图1和图2所示的正面片材1的底面部44形成为大致平坦状,但也 可以将凸部51的前端部形成为凸曲面状、将底面部44形成为截面向下方 凸出的圆弧状的凸曲面形状。
从提高凹部4的立体形状的稳定性和缓冲性等的观点出发,用作原料 片材20的无纺布优选具有以下构成。
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5 50g/m2、特别优选为20 40g / m2,构成纤 维的纤度优选为1.2 6.7dtex。
厚度优选为0.2 3.0mm、特别优选为0.4 2.5mm。该厚度为形成凹凸 形状前的原料片材阶段的厚度,0.5g/cm2的荷重下的厚度使用KEYENCE 公司制激光位移测量仪(LK-085)等进行测量。
另外,凹状部件的接受孔61的开口部的直径(在开口形状为非圆形的 情况下为相同面积的圆的直径)优选为2.0 7.0mm,凸部51的直径(在接 受孔61的开口部的位置处测量,在非圆形的情况下为相同面积的圆的直径) 优选为0.5 2.5mm。
下面对第3发明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也称为 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不同 的地方进行说明,而对于同样的地方则省略说明。对于未特别说明的地方, 可以采用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
作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如图11所示,其为 下述方法将由纤维材料形成的原料片材20供给至具有多个凸部51的凸 辊(凸状部件)5和具有供凸部51插入的多个接受孔61的凹辊(凹状部件) 6之间,利用凸部51将原料片材20部分地压入接受孔61内而使之变形为 凹状,通过加热来固定该凹状的变形形状,从而制造具有多个凹部的正面 片材1A。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凸状部件和凹状部件,如图11所示, 也使用在圆周面具有多个凸部51的凸辊5和在圆周面具有多个接受孔61且与该凸辊5联动旋转的凹辊6。
图12和图13为表示通过第2实施方式的方法制造的正面片材1A的一 个例子的图。图12和图13所示的正面片材1A利用图11所示的凸辊5和 凹辊6,在由无纺布形成的原料片材20上形成正面31侧与肌肤接触的正面 部3和正面41侧呈凹状而背面42侧向着吸收体侧突出的多个凹部4、4……。
在图12中,X方向为在正面片材1A的制造时原料片材20和正面片材 1A的移动方向(MD), Y方向为与该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CD)。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凹辊(凹状部件)6的接受孔61,如图14所示, 具有大小能够使凸部51向中央部松插的倒圆锥台状的内表面162、 163。
另外,各接受孔61形成有按照下述方式倾斜的倾斜面63a:靠近其开 口部的内表面随着从该接受孔61的深度方向Z'的深部侧(图14中下侧) 朝向开口部侧(图14中上侧)而偏离该接受孔的中心线CL6地倾斜。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面63a在与接受孔61的深度方向Z'
平行的平面上形成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
倾斜面63a的长度L63a (沿着倾斜面测量,参照图14)相对于凸部51 的插入深度L14 (参照图14)优选为10 350%、更优选为15 250%。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凸辊(凸状部件)5的凸部51在其突出方 向的基端51b侧,具有按照随着从该凸部51的突出方向的前端51a侧朝向 基端51b侧而偏离该凸部51的中心线CL5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5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面52在与凸部51的突出方向Z" 平行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
倾斜面52的长度L52 (沿着倾斜面测量,参照图14)相对于凸部51 的中心线CL5的从前端51a到基端51b的长度,优选为2 160%,更优选 为8 120%。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本发明的倾斜面也包括圆弧状截面的倾斜面。另 外,凸部51的中心线CL5为与凸部51的突出方向平行的直线,并且是在 与该突出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穿过凸部的大致中央部的直线。接受孔61的中 心线CL6为与接受孔61的深度方向平行的直线,并且是在与该深度方向垂 直的截面上穿过接受孔6的大致中央部的直线。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凹辊6的接受孔61和凸辊5的凸部51,在
24该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参照图14)下,该凸部51的倾斜面52 与该接受孔61的倾斜面63a之间的间隙7的宽度W(参照图14)随着偏离 该凸部51和该接受孔61的中心线CL5、 CL6而增大。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凸部51的倾斜面52与接受孔61的倾斜 面63a均为圆弧状截面,但该倾斜面52的曲率半径比倾斜面63a的曲率半 径大。接受孔61的倾斜面63a的曲率半径与凸部51的倾斜面52的曲率半 径的比(后者/前者)优选为0.1/1 0.9/1,更优选为0.2/1 0.8/1。另夕卜, 接受孔61的倾斜面63a的曲率半径相对于凸部51的插入深度L14,优选为 8 150%,凸部的倾斜面52的曲率半径相对于凸部51的中心线CL5的从 前端51a到基端51b的长度,优选为5 75%。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51的倾斜面52和接受孔61的倾斜面63a均在 凸部51或接受孔61的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且从凸部51和接受孔61 各自的中心线CL5、 CL6方向看为环状地形成。因此,图14所示的图11 的IIA-IIA线截面与未图示的图11的niA-IIIA线截面(未图示)是大致相 同的,在图14所示的截面中,凸辊5的除外圆周面的凸部以外的部分153 和凹辊6的除外圆周面的凹部以外的部分164表示为直线状,与此相对, 在未图示的图11的IIIA-IIIA线截面中,这两部分153、 164表示为圆弧状, 在这点上二者是不同的。
如图11所示,向具有这样的构成并联动旋转的两辊5、 6之间导入原 料片材20。在导入原料片材20时,凸部51和接受孔61分别由组装入凸辊 5和凹辊6的公知的加热器等预先加热。
另外,关于原料片材20,如图15所示,与该原料片材20的正面片材 1A的顶部3A对应的部分22 (形成顶部3A的部分)使用在原料片材20的 一部分被凸部51压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与凸辊5 (凸状部件)不接触的部 分。正面片材1A的顶部3A为位于正面片材1A的凹部4、 4之间的部分中 最靠近肌肤侧(与凹部的突出方向为反方向)的部分。
随着两辊5、 6的旋转,被导入两辊5、 6之间的原料片材20被搬送到 被凸部51压入接受孔61的部位(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部位),在该压 入部位,位于该接受孔61上的部分被凸部51按压并压入该接受孔61内。
然后,从凸部51和接受孔61的内表面162、 163对原料片材20的被压入到接受孔61内并变形成凹状的部分施加热,使其凹状的变形形状固定 (热固定)。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如上所述,由于接受孔61的靠近开口部的内表 面形成了倾斜面63a,因此在将原料片材20压入接受孔61内并加热压入的 部分时,能够防止对原料片材20局部施加过大的压力和过多的热,从而能 够防止在正面部3或凹部4的正面部附近产生局部的高刚性部等。另外, 原料片材20的被压入接受孔61的部分的凹状的变形形状由于是在使原料 片材20的与正面片材1A的顶部3A对应的部分22不与凸辊5接触的状态 下被固定(热固定)的,因此能够防止正面片材1A与肌肤接触的部分由于 热而变硬。因此,得到的正面片材1A的肌肤触感良好。从获得肌肤触感更加优异 的正面片材1A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原料片材20的与正面片材1A的正面 部3对应的部分(成为正面部3的部分)的大致全部区域不与凸辊5 (凸状 部件)接触。另外,由于凹部61具有倾斜面63a,因此能够从大面积对原料片材20 的被压入接受孔61的部分施加热。因此,能够防止由原料片材20的毛细管现象所带来的液体扩散性受到损害,同时能够形成形态的复元性优异的 凹部4。优选凸部51对原料片材20的压入是如下进行的如图15所示,在与 凸部51的前端部51a接触并被直接按压的部分24的周围,产生与凸部51 和接受孔61的内表面162、 163均不接触的部分23。在使用如热风法无纺 布那样纤维自由度(易于活动性)高的原料片材的情况下,通过产生所述 部分23,能够以所述部分23为中心使原料片材大大地伸长。而且,如此伸长的部分被接受孔61的倾斜面63a施加热,通过特别对 无纺布背面侧更多地施加热,能够得到缓冲性和肌肤触感更加优异的正面 片材。从得到缓冲性和肌肤触感更加优异的正面片材的观点出发,优选使上 述部分23在部分24的周围环状地产生。接受孔61内表面的优选加热温度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凸部51 的加热温度优选设定为60 14(TC左右,若将无纺布中所含的热熔融粘合性纤维的熔点(在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为熔点较低的成分的熔点)记为A°C, 则凸部51的加热温度更优选为A-70°C A+30°C。另外,凸辊的除凸部51 以外的部分的加热温度优选设定为60 14(TC左右,若将无纺布中所含的热 熔融粘合性纤维的熔点(在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为熔点较低的成分的熔点) 记为A°C,则凸辊的除凸部51以外的部分的加热温度更优选为A-70°C A+30。C。根据本实施方式,这样能够容易地制造具有凹部4的正面片材1A。得 到的正面片材1A,如上所述,缓冲性和与肌肤接触的部分的肌肤触感良好。另外,由于凹部4具有底部44并且下端不开口,向吸收体移动的液体 被该底部44所遮蔽,因此例如在用于生理用卫生巾的正面片材等时,能够 防止在使用后的卫生巾等中经血等液体的颜色醒目的缺点。为了使原料片材20的与正面片材1A的顶部3A对应的部分22与凸辊 (凸状部件)5不接触,如图14所示,优选在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 态下,将位于凹状部件6的接受孔61、 61之间的面164和凸状部件5的相 向面153 (与面164相向的面)之间的间隔距离L13设定为在与原料片材 20的厚度的关系中的规定值以上。例如,对使用厚度小于3mm的无纺布作为原料片材20的情况进行说 明,上述间隔距离L13优选为3mm以上,特别优选为5mm以上。另外,将原料片材20压入接受孔61时,为了产生与凸部51和接受孔 61的内表面162、 163均不接触的上述部分23,如图14所示,优选在凸部 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将该凸部51与该接受孔61的内圆周面163之 间的最短距离Lll设定为在与原料片材20的厚度的关系中的规定值以上。例如,对使用厚度小于3mm的无纺布作为原料片材20的情况进行说 明,上述最短距离L11(参照图14)优选为0.7mm以上,更优选为0.7 3mm, 进一步优选为lmm以上。另外,从能够得到难以倒塌且具有立体形状的复原力的凹部4的角度 出发,在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凸部51与接受孔61的内圆周 面163之间的最长距离L12 (参照图16 (a)和图16 (b))优选为4mm以 下,特别优选为3mm以下。另外,从获得更加立体的凹部4且防止底面部44破裂的角度出发,在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凸部51的插入深度L14优选为0.5 6.0mm、特别优选为1.0 4.0mm。凸部51的插入深度L14随着凸辊5和凹辊6的旋转逐渐发生变化,因 此规定尺寸等情况下的"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是指插入深度L14 达到最大时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如图16 (a)所示,接受孔61的开口形状和 凸部51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在使用凸辊5和凹辊6作为凸状部件和凹状 部件的情况下,如图16 (b)所示,接受孔61的开口形状优选为其在凹辊 6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LY,比其在该凹辊6的轴长方向上的长度LX,长的形 状。优选将相对于轴长方向的长度LX,的圆周方向的长度LY'的比(LY, /LX')设定为例如1.2/1 6/1。在本实施方式中,原料片材20的被压入接受孔61内而变形为凹状的 部分的该变形形状的通过加热的固定是如下进行的如图14和图15所示, 在凸部51插入接受孔61的状态下,对延伸至比该凸部的前端位置Pl更深 的位置的接受孔61的内表面162、 163进行加热。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凹状部件6的接受孔61可以如图14所示,是 具有周面部163和底部162的孔,凹状部件6的接受孔61也可以如图17 (a)和图17 (b)所示,是具有周面部163而不具有底部162的孔。参照图12和图13,对通过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得到的正面片材的 一个例子即正面片材1A进一步地进行说明。对于与正面片材1同样的地方 省略说明。如图13所示,凹部4的正面41侧呈凹状而背面42侧向着吸收体侧(图 13的下方侧)突出。另外,凹部4具有周壁部43和底面部(底部)44。底 面部44是在制造时被凸部51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也可以使底面部 44呈大致平坦状地形成,使凸部51的前端部呈凸曲面状地形成,使底面部 44呈其截面向下方凸的圆弧状的凸曲面形状地形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受孔61与凸部51 二者具有倾斜面63a、 52,但 也可以如图18所示,仅接受孔61具有倾斜面63a。另外,如图19所示, 接受孔61和凸部51也可以具有直线状截面的倾斜面来作为接受孔61的倾 斜面63a和/或凸部51的倾斜面52。28此外,如图20所示,接受孔61的倾斜面63a和/或凸部51的倾斜面 52也可以具有多个的台阶,并作为整体倾斜。另外,如图21所示,可以在凸部51的前端部与接受孔61的底部之间, 对原料片材20的被该凸部51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24加压。此时,正 面片材1的上述底面部44为在凸部的前端部与接受孔的底部之间被加压的 部分,通过该加压,能够提高凹部4的底面部(底部)44的刚性,即使对 正面片材1施加厚度方向的压縮力,该导液凹部4也难以倒塌。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在使用凸辊和凹辊作为凸状部件和凹状 部件并将原料片材导入它们之间进行加工的情况下,优选凹辊的接受孔在 辊圆周方向的至少前后方向上具有上述的倾斜面。本发明的正面片材可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吸收性物品是被用 于主要吸收保持尿或经血等排泄体液的物品。吸收性物品包括例如一次性 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衬垫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其宽泛地包括用 于吸收从人体排出的液体的物品。吸收性物品典型地具备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和配置在两片材之间的液 体保持性的吸收体。作为吸收体和背面片材,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本 技术领域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作为吸收体,可以使用将由纸浆纤维等纤 维材料形成的纤维集合体或在其上保持有吸收性聚合物的纤维集合体用薄 纸或无纺布等被覆片材被覆而成的材料。作为背面片材,可以使用热塑性 树脂的薄膜,或该薄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等液体不透过性或疏水性的片材。 背面片材可以具有水蒸汽透过性。吸收性物品还可以进一步具备对应于该 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用途的各种部件。这样的部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 是公知的。例如,将吸收性物品用于一次性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时,在正 面片材上的左右两侧部可以配置1对或2对以上的立体护围。下面参照图22对本发明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即生理用卫生巾10 (以下也仅称 为生理用卫生巾10)具备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材1B、背面片材11和介于 这两片材1B、 11之间的吸收体12,且其实质上纵长地形成。正面片材1B 和背面片材11在比吸收体12的周边更靠外方处相互接合。生理用卫生巾IO在穿戴时与朝向穿戴者的液体排泄部相向配置的排泄29部相向部CA的左右两侧具备一对翼部13、 13。如图22所示,生理用卫生 巾IO在穿戴时为其在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凹状地弯曲的状态。在正面片 材IB中,"穿戴时的吸收性物品的弯曲方向"是指卫生巾10的长度方向 AX,与该弯曲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指卫生巾IO的宽度方向AY。
生理用卫生巾10所使用的正面片材1B是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用的正 面片材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3 图25所示,其由无纺布形成,且在该无 纺布上具有正面31侧与肌肤接触的正面部3、以及具有周壁部43和底部 44且向着吸收体12侧(图24的下方侧)突出的多个导液凹部4、 4……。
如图24所示,导液凹部4的正面41侧呈凹状、背面42侧呈凸状。
对于正面片材1B,主要对其与上述正面片材1和1A不同的地方进行 说明,对于同样的地方,在附图中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未特别 说明的地方可以采用与正面片材1和正面片材1A同样的构成。
作为无纺布2,可以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以往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 的各种无纺布,例如热风法无纺布、气流成网法无纺布、射流喷网法无纺 布、针剌法无纺布等。其中,优选的是热风法无纺布。
在正面片材1B被组装入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正面部3的正面31侧 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这样,正面部3为正面31侧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 部分。
正面片材1B的正面部3为在对作为原料片材使用的无纺布实施凹凸加 工并形成导液凹部4后也维持大致平面状的部分。另外,正面部3在各导 液凹部4的周围连续地形成。
如图23和图24 (a)所示,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的截面视图(参照图 24 (a))中,正面片材1B在与肌肤接触的正面部3与导液凹部4的周壁部 43间的边界部处具有高刚性部45。
更具体而言,高刚性部45在导液凹部4的开口周边部处形成。另外, 相对于1个导液凹部4形成2个高刚性部45,这2个高刚性部45在生理用 卫生巾10的长度方向AX的其导液凹部4的前后形成。
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参照图24 (a))中,各高刚性部45的 刚性比与肌肤接触的正面部3的刚性高。这里所称的正面部3的刚性是指 正面部3的中央部位3A的刚性、或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上与高刚性部45邻接的两邻接部位中的上述中央部位3A侧的邻接部位的刚性。如图24(a) 所示,正面部3的中央部位3A为位于相邻的导液凹部4之间的大致中央位 置的部位。
另外,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参照图24 (a))中,各高刚性部 45的刚性比导液凹部4的周壁部43的刚性高。这里所称的周壁部43的刚 性是指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上与高刚性部45邻接的两部位中的上述底部44
侧的邻接部位的刚性。
另外,在导液凹部4的开口部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地形成2个高刚性部 45、 45,各高刚性部45的刚性比与肌肤接触的正面部3和该导液凹部的周 壁部43各自的刚性高。在正面片材1B的俯视视图中,各个高刚性部45呈 大致线状。
另外,本发明中所称的刚性是指纤维以更聚集的状态被固定所产生的 密度这种含义的刚性,2个部位刚性高低的对比,可以根据例如从对截面进 行拍照得到的显微镜照片进行测量而获得对比的2个部位的厚度的差异、 即密度上的差异来进行判断。其中,正面片材所使用的无纺布由于在高刚 性部可成为不具有纤维形状的形状,因此不表现为纤维密度而表现为密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1B中的高刚性部45的刚性比导液凹部 4在圆周方向的与该高刚性部45邻接的部位46、 46 (参照图23)各自的刚 性高。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正面片材1B通过在导液凹部4的开口部附近形成 上述高刚性部45、 45,从而在生理用卫生巾10的穿戴时,即使该卫生巾 10如图22所示地形成弯曲形状、且正面片材1B也同样地弯曲,正面片材 1B上也难以产生铍褶。
艮口,在没有这样的高刚性部45的情况下,由于正面片材的变形量大于 弯曲所引起的吸收体的变形量,从而发生变形并产生不规则的皱褶,因此 该皱褶成为产生在正面片材上液体流动或肌肤触感恶化等缺点的原因,但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当在正面片材1B上设置上述结构的高刚性部45时, 由于以高刚性部45为可挠性轴进行变形,从而防止了正面部3的中央部3A 的变形,因此能够减轻由不规则的皱褶所引起的液体流动和肌肤触感的恶 化。此外,当高刚性部45按照遍及导液凹部4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方式环状地形成时,液体停留在肌肤触感降低和密度高的高刚性部,从妨碍 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角度出发,优选高刚性部至少部分地不连续。
优选高刚性部45在正面片材IB的厚度方向Z上,在正面部3的中央 部位3A的从正面31的高度位置到背面32的高度位置的范围(图24 (a) 中用L23表示的厚度的范围内)内形成。
另外,从能够抑制皱褶的产生,并保持良好的肌肤触感,使高刚性部 45稳定存在的角度出发,优选高刚性部45处的无纺布2整体未形成薄膜状, 并且为构成无纺布的纤维发生变形的程度。由于整体为薄膜状时,片材的 厚度变薄而易于弯折,因此若薄膜状部分在高刚性部45点状地存在,则能 够使高刚性部45更加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生理用卫生巾10中,如图25所示,导液凹部4 在正面片材1B上被配置为交错状。而且,多个高刚性部45、 45……大致 一列地间隔配置形成的多条高刚性部列L45分别在卫生巾宽度方向AY上延 伸地形成,所述宽度方向AY为与穿戴时的生理用卫生巾10 (吸收性物品) 的弯曲方向垂直的方向。具体而言,在卫生巾IO的长度方向AX上,相邻 接的2列导液凹部列各自的高刚性部45之间在卫生巾10的宽度方向AY上 大致一列地排列,形成高刚性部列L4s。而且,在卫生巾IO的长度方向AX 上分开一定间隔地配置有多条这样的高刚性部列L45。
通过高刚性部45如此地排列,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正面片材的变形 量大于吸收体的变形量而产生的与弯曲方向垂直方向上的皱褶。
卫生巾IO在长度方向AX上的高刚性部列L45的间隔优选为1.5mm 6.0mm,特别优选为2.5mm 4.0mm。
另外,高刚性部列中包括的高刚性部在卫生巾IO的宽度方向AY上的 中心到中心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5mm 5.5mm、特别优选为1.5mm 4.0mm。
当高刚性部列在上述范围内时,能够适当地配置对正面片材的变形进 行变形吸收的部分和抑制皱褶的部分,并能够更容易发挥上述効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正面片材1B中,无纺布2的纤维取向方向与生 理用卫生巾IO的长度方向AX—致。
上述多列高刚性部列"5分别在与无纺布2的纤维取向方向(X方向)
32垂直的方向(Y方向)上延伸地形成。由此,主要由无纺布的搬送等产生 的外力所导致的凹部的变形被各凹部的宽度方向周边的所述高刚性部抑 制,由于利用与各凹部邻接的高刚性部来使所述变形不固定,因此在正面 片材上难以产生(伸长和其被固定所产生的)皱褶。
另外,导液凹部4在开口部附近形成的高刚性部45、 45在无纺布2的 纤维取向方向(X方向)上、在各该导液凹部4的前后形成。
通过在与纤维取向方向的关系中在导液凹部4的前后排列高刚性部45, 能够将高刚性部45稳定地成型,且能够保持与纤维取向方向垂直的附近柔 软。
在卫生巾IO的宽度方向AY的截面(和与无纺布的纤维取向方向垂直 的截面相同)中,本实施方式的导液凹部4的底面部邻接部位A的厚度Ta 比正面部3的厚度T1小。因此,底面部邻接部位A处的无纺布的纤维密度 比正面部3处的无纺布的纤维密度高。如此,如果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AX 和宽度方向AY的至少一个方向的截面上底面部邻接部位A的厚度Ta比正 面部3的厚度Tl小,能够提高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
另外,如图24 (b)所示,在卫生巾10的宽度方向AY的截面上,本 实施方式中的导液凹部4的周壁部43的厚度从正面部3侧向着底面部44 侧逐渐减小,由此,构成周壁部43的无纺布的纤维密度从正面部3侧向着 底面部44侧逐渐增加。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AX和宽度方向AY的至少一 个方向的截面上,当使纤维密度如此变化时,液体从正面部3和/或周壁 部43向底面部邻接部位A移动的移动性、进而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 更加优异。
从提高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的观点出发,周壁部43的底面部邻 接部位A的厚度Ta优选为正面部邻接部位B的厚度Tb的5-80% ,更优选 为5 50%。
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1B中的导液凹部4如下配置 正面部3在无纺布2的纤维取向方向(图中X方向)和与纤维取向方向垂 直的方向(图中Y方向)这两个方向上不连续直线状地存在。与此相对, 图26为表示正面部3在无纺布2的纤维取向方向(图中X方向)和与纤维 取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图中Y方向)上连续直线状地存在的实施方式的图。上述正面片材IB例如可以如下地进行制造。
在正面片材1B优选的制造方法中,如图27所示,使用一对辊5、 6在 由无纺布形成的原料片材20上形成多个导液凹部4、 4……,从而得到正面 片材1B。用作原料片材20的无纺布的纤维取向方向与原料片材20的移动 方向(MD方向) 一致。
在图27所示的例子中,关于凹部61,在与辊6的轴长方向垂直的截面 (图28所示的截面)和沿着辊6的轴长方向的截面的任一截面(图29所 示的截面)中,凹部61的内周面262与除辊6的凹部以外的部分263 (平 滑的辊圆周面)在二者的边界部(凹部的开口周边部)大致直角地结合。
如图27所示,当将由无纺布形成的原料片材20导入到旋转的第1和 第2辊5、 6之间时,如图28所示,该原料片材20被凸部51搬送到向凹 部61的压入部位,并在该压入部位,在第2辊6的除凹部61以外的部分 与背面接触的状态下,位于该凹部61上的部分被凸部51按压并压入该凹 部61内。
在该压入过程中,在原料片材20的与凸部51的前端部接触并被直接 按压的部分24的周围,存在与凸部51和凹部61均不接触的部分23,该部 分23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大地伸长。
接着,从凹部61的内表面对处于伸长状态下的上述部分23施加热, 利用该热将其伸长状态固定(热固定),从而形成结构上稳定的导液凹部4。
另外,在被凸部51压入凹部61时,构成原料片材20的无纺布在原料 片材20的移动方向(MD)上易于伸长,而在与该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CD) 上相对地不易伸长。因此,在原料片材20的移动方向(MD)上的位于凹 部61的前后端的部分被大致直角地形成的凹部61的开口缘部强力地加压 压縮,其状态被热固定而成为高刚性部45。
如此,能够得到形成有多个高刚性部45的正面片材1B。在得到的正 面片材1B中,底面部44主要由被凸部51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24构 成,周壁部43主要由上述部分23构成。
下面对生理用卫生巾IO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
作为吸收体12和背面片材11,可以无特别限制地使用本技术领域中通 常使用的材料。例如作为吸收体,可以使用将由纸浆纤维等纤维材料形成的纤维集合体或在其上保持有吸收性聚合物的纤维集合体用薄纸或无纺布 等被覆片材被覆而成的材料。作为背面片材,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的薄膜, 或该薄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等液体不透过性或疏水性的片材。背面片材可 以具有水蒸汽透过性。
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导液凹部4的周壁部43和底面部44的俯视视图形状可以用椭 圆形代替图3所示的正圆形,此外,还可以为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 边形,或者心型、星形等。例如,在为多边形的情况下,优选角部为圆形。
另外,在底面部44上部分地形成纤维固定部45'的情况下,该纤维固 定部45'的形状代替图5所示的正方形,也可以为圆形、楕圆形、菱形、长 方形、心型或星形等。
另外,高刚性部45的形状也可以为沿着导液凹部4的周方向延伸的月 牙状、楕圆状、长圆状、扇状等。
另外,当导液凹部4按照正面部3在无纺布2的纤维取向方向或与纤 维曲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连续直线状地存在的方式配置时,该导液凹部4 也可以按照在任一方向上正面部3连续直线状地存在的方式配置。另外, 在正面片材的整体上导液凹部4也可以不如此配置,而仅在与液体排泄部 相向配置的部位和其附近,导液凹部4如此地配置。
另外,可以在凸部51的前端部与接受孔61的底部之间,对原料片材 20的被该凸部51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24加压。此时,正面片材1的 上述底面部44成为在凸部的前端部与接受孔的底部之间被加压的部位,通 过该加压,能够提高凹部4的底面部(底部)44的刚性,即使对正面片材 l施加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力,该导液凹部4也难以倒塌。
另外,凸部51和接受孔61的形状可以分别不为正圆形或楕圆形,而 为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状,或者为心形、星形等。例如,在为 多边形的情况下,优选角部为圆形。
另外,如图22所示,吸收性物品可以不是在穿戴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 状凹状地弯曲的状态,而是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凹状地弯曲的状态。另 外,吸收性物品可以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弯曲的部分和在宽度方向上弯曲的 部分,高刚性部可以以在上述各部分上配置的部分不同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正面片材1B中,可以l个导液凹部4设置2个高刚性部,也可以仅在纤 维取向方向的导液凹部的前后的任一个上设置导液凹部4。另外,也可以仅 在正面片材1B的一部分例如配置在排泄部相向部CA的部分上形成具有高 刚性部45的导液凹部4。
另外,也可以使用无纺布的纤维取向方向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一 致的正面片材。
另外,高刚性部45在严格的意义上并不限于形成在正面部3与导液凹 部4的周壁部43之间的边界部上,也可以形成在该边界部的附近。另外, 也可以具有遍布从正面部3至周壁部43的长度。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优选为用于吸收保持从身体排出的液体的物品。 作为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除了生理用卫生巾外,还可以举出卫生护垫、失 禁衬垫、 一次性尿布、母乳衬垫等。生理用卫生巾等也可以在排泄部相向 部的左右两侧不具备一对翼部。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省略说明的部分和仅第一实施方式具 有的特征,也可适当地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在实施方式之间可适当地相互替换。
第1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具有带有底部的导液凹部,且在缓 冲性良好的同时,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也优异。
根据第2发明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制造具有带有底部 的凹部并且缓冲性良好的正面片材。
根据第3发明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能够高效地制造具有带有底部 的凹部并且缓冲性和肌肤触感良好的正面片材。
第4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带有底部的凹部,且液体向吸收体移动的 移动性和缓冲性良好,并且在穿戴时即使弯曲也难以在正面片材上产生皱 褶。
第5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用的正面片材具有带有底部的凹部,其液体向 吸收体移动的移动性和缓冲性良好,并且由于位于凹部的纤维取向方向的 前后的高刚性部和凹部,从而难以在正面片材上产生皱褶。
3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是通过在无纺布上形成正面部和多个导液凹部而成的,所述正面部的正面侧与肌肤接触,所述导液凹部的正面侧呈凹状而背面侧向着吸收体侧突出;其中,所述导液凹部具有周壁部和底面部,该底面部位于比所述正面部的背面更靠吸收体侧的位置,所述周壁部的与所述底面部邻接的部位的厚度比所述正面部的厚度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中,所述周壁部的厚度从所述正面部侧向所述底面部侧逐渐减小。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中,所述周壁部的与所述正面部邻接的部位的厚度比所述正面部的厚度小。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中,所述底面部的所述无纺布具有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且维持着液体透过性。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中,所述导液凹部按照下述方式配置所述正面部在所述无纺布的纤维取向方向或与该纤维取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以连续的直线形状存在。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其中,所述底面部具有除纤维与纤维的结合点以外的纤维固定部。
7. —种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吸收性物品的具有多个凹部的正面片材,其中,将原料片材供给到具有多个凸部的凸状部件和具有供所述凸部插入的多个接受孔的凹状部件之间,利用所述凸部将所述原料片材部分地压入所述接受孔内而使之变形成凹状,通过加热来固定该凹状的变形形状;其中,使用无纺布作为所述原料片材,按照在被所述凸部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的周围形成与所述凸部和所述接受孔的内表面均不接触的部分的方式,将所述原料片材压入所述接受孔,同时通过加热来固定所述凹状的变形形状,所述固定是如下进行的在所述凸部插入所述接受孔的状态下,对延伸至所述凸部的前端位置或比之更深的位置的接受孔的内表面进行加热。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无纺布为热风法无纺布。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原料片材的厚度小于3.0mm,在所述凸部插入所述接受孔的状态下,使所述凸部与所述接受孔的开口周边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在0.7mm以上,并使所述凹状部件的位于所述接受孔的周围的面与所述凸状部件的相向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l mm以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使所述原料片材的被所述凸部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不与所述接受孔的内表面接触。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凸状部件在所述凸部的前端部具有与所述原料片材接触的部分和不与所述原料片材接触的部分。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接受孔具有底部,在所述凸部的前端部与所述接受孔的底部之间,对所述原料片材的被所述凸部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进行加压。
13.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凸状部件为在圆周面上具有所述凸部的凸辊,所述凹状部件为在圆周面上具有所述接受孔且与所述凸辊联动旋转的凹辊。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接受孔的开口形状为其在所述凹辊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比其在所述凹辊的轴长方向上的长度长的形状。
15. —种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具有多个凹部的正面片材,其中,将由纤维材料形成的原料片材供给到具有多个凸部的凸状部件和具有供所述凸部插入的多个接受孔的凹状部件之间,利用所述凸部将所述原料片材部分地压入所述接受孔内而使之变形成凹状,通过加热来固定该凹状的变形形状;其中,所述接受孔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按照靠近所述接受孔的开口部的内表面随着从该接受孔的深度方向的深部侧朝向开口部侧而偏离所述接受孔的中心线的方式倾斜;加热所述凸状部件和所述凹状部件;在利用所述凸部将所述原料片材部分地压入所述接受孔的同时,在使所述原料片材的与所述正面片材的顶部对应的部分不与所述凸状部件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热来固定压入到所述接受孔内的部分的凹状的变形形状。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凸部在其突出方向的基端侧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按照随着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偏离所述凸部的中心线的方式倾斜。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凸部插入所述接受孔的状态下,所述凸部的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接受孔的所述倾斜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随着偏离所述凸部和所述接受孔的中心线而增大。
18.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凸部插入所述接受孔的状态下,所述接受孔的内表面延伸至所述凸部的前端位置或比之更深的位置。
19.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原料片材的厚度小于3mm,在所述凸部插入所述接受孔的状态下,使所述凹状部件的位于所述接受孔之间的面与所述凸状部件的相向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在lmm以上。
20.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使所述原料片材的被所述凸部的前端部直接按压的部分不与所述接受孔的内表面接触。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凸状部件在所述凸部的前端部具备与所述原料片材接触的部分和不与所述原料片材接触的部分。
22.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凸状部件为在圆周面上具有所述凸部的凸辊,所述凹状部件为在圆周面上具有所述接受孔的凹辊。
23. —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和存在于该两片材之间的吸收体,且实质上为纵长形状;其中,所述正面片材由无纺布形成,该无纺布具有正面部和多个导液凹部,所述正面部的正面侧与肌肤接触,所述导液凹部具有周壁部和底部,且向着吸收体侧突出;在吸收性物品长度方向的截面视图中,所述正面片材在所述正面部与所述周壁部的边界部或其附近具有高刚性部,该高刚性部的刚性比所述正面部和所述周壁部各自的刚性高。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刚性部的纤维密度比所述正面部和所述周壁部的纤维密度高。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俯视视图中,所述导液凹部被配置成交错状,多个所述高刚性部大致一列地间隔配置而成的多条高刚性部列分别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地形成。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高刚性部列形成在与所述无纺布的纤维取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27. —种吸收性物品用的正面片材,其用于吸收性物品的肌肤接触面;其中,所述正面片材由无紡布形成,该无纺布具有正面部和多个导液凹部,所述正面部的正面侧与肌肤接触,所述导液凹部具有周壁部和底部,且向着吸收体侧突出;在沿着无纺布的纤维取向方向的截面中,在所述正面部与所述周壁部的边界部或其附近具有高刚性部,该高刚性部的刚性比所述正面部和所述周壁部各自的刚性高。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1)是通过在无纺布(2)上形成正面部(3)和多个导液凹部(4)而成的,所述正面部(3)的正面(31)侧与肌肤接触,所述导液凹部(4)的正面(41)侧呈凹状而背面(42)侧向着吸收体侧突出。导液凹部(4)具有周壁部(43)和底面部(44),底面部(44)位于比正面部(3)的背面(32)更靠吸收体侧的位置、周壁部(43)的与底面部(44)邻接的部位(A)的厚度(Ta)比正面部(3)的厚度(T1)小。
文档编号A61F13/511GK101674793SQ20088001409
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4日
发明者三浦晴美, 丰岛泰生, 横松弘行, 田中聪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